疫情是外因,管理是內因,能力是根本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呈現出一種“冰火兩重天”的經營狀態:有的行業異常火爆,有的行業跌入冰點。

因此,疫情之下,一方面寒冬刺骨,一方面又有眾多機會湧現。

熱點行業:機會多還不夠,還要快速抓住機會新零售、在線教育、醫療器械、快遞和物流等行業,全都迅速火爆。但問題是,熱點行業如何才能快速抓住發展機會?火爆的同時,熱點行業也面臨著兩大挑戰:招工難和防護難。

疫情是外因,管理是內因,能力是根本

第一,招工難。業務的火爆導致這些行業的工作人員數量嚴重不足,但是短時間內,又難以招到合適的人。第二,防護難。如物流行業、公共交通行業,這些行業受疫情影響,均已變成高危行業,特別是疫區的工作區。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員工感染風險,是個重大問題。


1.靈活,更能反脆弱關於招工難的問題,我最近觀察到:盒馬鮮生、步步高、京東等企業,都在招聘歇業的餐飲企業的員工,到自己公司上班。用標準用語表達,這叫做“靈活用工”。華為在2009年就開始研究全球的各種用工方式,其中就包括靈活用工。我認為,未來十年,靈活用工會成為中國人才供給方式、用工模式上的一個最大變化。它存在的基礎,就是企業在經營中存在淡季和旺季。比如春節是傳統餐飲業的旺季,黃金週是旅遊業的旺季,雙11是電商行業的旺季,旺季時企業有較多的用工需求,但是在旺季過後的淡季,企業就沒辦法按照旺季時的用工方式繼續保留大量員工。所以一旦過了旺季,企業就會迅速把員工數量釋放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靈活用工。在這次疫情期間,共享員工就是靈活用工的一個變種。很多員工因為疫情而沒有辦法回到一線城市復工,但他們又需要賺錢養家,於是,企業和企業之間就按照市場需求,自行調配人力,讓這些員工先到就近企業上班。這個方法能夠有效解決一些難題,希望疫情之後,在靈活用工方面,國家能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鼓勵企業採用更加靈活的人才供給方式。特殊時期要有特殊的做法,人力的靈活調劑,對經濟發展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這種現象想要傳遞出一個信號,希望政策能多多為企業創造活下去的基礎。過去,尤其是在較發達的城市裡,餐飲業非常發達,但是這次疫情,讓整個餐飲業都冷卻下來。但實際上,消費者只是把對餐飲業的巨大需求轉移到了商超行業。由於沒法出門,消費者們只能自己在家做飯,這當然就增加了其在商超企業中的購買。但是,消費者也不能去超市,所以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企業也就從中嶄露頭角。

疫情是外因,管理是內因,能力是根本

2.順應趨勢,是最好的防禦除了靈活用工,熱點行業還必須密切關注一個現象:在線化、數字化的大趨勢。不要等到危機來了才做準備。我建議那些這次沒做好準備的企業,一定要痛定思痛,在疫情過後一定要啟動數字化建設,否則下一次危機仍會打得你措手不及。抓住了機會、做好了準備的企業,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就能給客戶帶來一次強制習慣的養成。過去很多人都去菜市場買菜,現在菜市場封閉了,大家就被強制養成了在線下單、送貨上門的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會給整個行業帶來變革。包括學生的學習習慣,如果在線學習要一直持續到四月份的話,那麼對於今年六月份的高考,高三學生也只能以在線學習的方式備考。這樣一種習慣的養成,無疑也給在線教育行業帶來了巨大變革。每個人、每個企業,都必須“觸網”,將數字化轉型作為發展方向。這就是危機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發。


冰點行業:轉危為安,要解決好3大問題


再談談冰點行業。旅遊、交通、餐飲、製造業等行業,由於客戶需求被高度限制,再加上現在無法開工,所以出現各種產能問題、現金流問題。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這些冰點主要面臨3類巨大挑戰。


1.先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冰點行業最大的危機,就是能否保證三個月(二月份到四月份)的現金流,這三個月的現金流決定了企業能否活下去。這三個月的現金流,不可能全部用來發工資,還要預留足夠的採購資金,否則等疫情過去之後,各個公司都沒有現金,相互欠賬,這同樣是場災難。

疫情是外因,管理是內因,能力是根本

當然,國家最近緊急出臺了扶持中小企業的金融政策,我相信這些政策能夠發揮作用,但企業還是要具備自救的能力,做好現金流的統籌。很多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都偏弱,好一些的企業可能會留有三個月的現金流,差一些的企業就連三個月的都沒有。有的企業年前剛剛發了獎金、分紅,資金存量都處於較低水平,加上現在又沒法復工,可謂進退兩難;也有的企業本打算抓住春節期間的商機,都已經做了大量的物資儲備,準備在春節大賣,結果卻因為疫情而損失慘重,例如電影行業。


2.理解和信心,是解難的良藥疫情期間出現的勞工糾紛也是個問題。有些地方政府為了保障勞動者就業,做出了一些保護勞動者的動作,但是保護過度。事實上,企業和勞動者之間是一個平衡的關係,如果過於保護勞動者,甚至要求企業在疫情期間給員工發兩到三倍工資,企業很容易會撐不住。假如企業都倒閉了,那還何談保障就業?企業和員工不是對立的,而是要同舟共濟,大家要共同抵禦住這次疫情危機。當然,目前各地政府也開始釋放出積極的信號,出臺了眾多優惠政策,比如部分園區減免房租,或者減免物業費,這就表示出政府會和大家共度難關。每個行業都要規避勞資方面的互相傷害,共克時艱。舉個例子:企業可以向員工承諾不降薪、不裁員,如果到了三月份,疫情仍不見好轉,依然無法復工的話,再採取暫時降薪的方式;並且,降薪時,中高層拿一半工資,基層員工拿六折到八折的工資,要先保證中流砥柱“活下來”,企業才能有未來;假如到了四月份,仍無好轉,則繼續降工資,所有人的工資都打五折,這樣企業還是能生存下去。

疫情是外因,管理是內因,能力是根本

企業深知員工有自己的困難,要交房租、貸款等等,但是大家也要想想企業的困難。艱難時期,員工和企業之間要加強溝通、認真溝通,大部分員工還是能夠理解企業,和企業站在同一立場的。我想強調,非常時期要用非常之法,活著是最大的道理。中小企業一定要活下去,這才是對員工最大的負責,才是對社會和國家最大的貢獻相信當疫情過後,只要企業還能夠活著,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


3.善於蟄伏,才能為復甦蓄能首先,企業要組織集體學習。不能成天在家裡坐著,等疫情過去,企業應該組織員工,利用難得的寶貴時間,進行集體學習。年前,很多企業搞了年會,員工的心早就浮躁了,現在正好可以把大家組織起來,反思總結一下在過去的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企業也要盤點清楚疫情之後自身行業將會發生哪些變化,然後儘快調整策略。預測模型也會發生變化,千萬不能死守著過去的預測模型,這會直接導致一連串的利潤問題、庫存問題,甚至是生存問題。其次,企業要建立導向衝鋒機制。疫情過後,全行業肯定都想要快速搶回今年一季度的損失,在這樣的狀態下,企業應該提前建立一個導向衝鋒的激勵機制。要讓員工做到“主觀上為自己掙錢,客觀上為企業掙錢”。把這個機制建立好,讓員工在家辦公也有動力,即使沒有復工,員工也會關注客戶需求,思考自己能幫客戶做哪些事情等等。客戶是企業發展的根本,關鍵時刻更不能忘記客戶需求。服務好客戶的前提,是讓大家有幹勁去做好服務。導向衝鋒的激勵機制必不可少。

企業高層要梳理公司的戰略


過去,老闆和高層們天天都在往前衝,天天都在打仗,但是現在要利用時間,老闆帶著高層一起停下來,找找問題,看看差距,思考下未來3-5年的戰略,以及今年的復甦行動該有怎樣的計劃。如果高層們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或是思考得不清晰,那麼疫情過後,你的企業也無法挽回損失,更無法發展壯大。


疫情是外因,管理是內因,能力是根本

經常有客戶問我:“大家都在向華為學習,到底要向華為學習什麼?”我說,大家可以從3個方面,認真找找自己和華為的差距:一是華為用了30多年,就強大到值得令特朗普舉美國全國之力進行打壓,雖然這是件壞事,但這說明華為的業務做得就是好;二是華為在To B和To C領域都非常成功;三是華為的文化建設做得好,員工能感受到公司是和自己站在一起,共同奮鬥的。疫情來臨,但冰點行業不必過於悲觀,這個冷卻的過程實際上是“蟄伏”,是為了將來的發展蓄勢。《易經》所說的“潛龍勿用”就是這個道理。在逆境中就要蟄伏,但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要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疫情時期雖苦,但冰點行業不必過於悲觀,這個冷卻的過程實際上是“蟄伏”,是為了將來的發展蓄勢。《易經》所說的“潛龍勿用”就是這個道理。在逆境中就要蟄伏,但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要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


透過疫情看自身雖然疫情讓很多企業陷入困境,但辯證來看,疫情只是外因,企業更應該通過外因看內因,找到自身在管理上的不足。要反思4種能力——

1.管理能力 企業要痛定思痛,思考自己的管理是否專業化。比如上面講的現金流統籌管理、從技術到生產的全業務鏈管理,是否都做到位了。 以製造業為例,製造業企業中有一種情況,技術人員本來就不多,但大家仍然相互提防,擔心自己的技術被別人拿走了。如果製造業企業想實現全流程的打通,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2.交付能力 疫情過後,企業必定面臨強交貨週期,如何去搶關鍵物資?如何去抓核心點? 在交貨週期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看關鍵器件的採購供應週期。到底是多少天的交期,要制約關鍵器件的交期。 知道了關鍵點,就能做好平衡,而不是簡單地一刀切。完全不留庫存是不行的,一定要找到平衡。 如果出現快速反彈,將會是一個好機會,只要你能比對手反彈得更快更好,那麼原有事物市場格局就會改變。 隨著疫情之後各種需求的全面爆發,企業能否抓住市場需求,也是一次重大的考驗。


3.質量管控能力

質量問題很重要,尤其是在製造業,因為質量有問題的產品一旦流向市場,就會導致很多負面影響。 我有一位製造業的客戶做得很好,他的經驗是,做好原材料檢查,如果發現原料不合格,先不著急退貨,而是直接把供貨商老闆叫過來,讓供貨商老闆把貨領回去。 這招看似簡單卻很有效,老闆親自把貨領回去,回公司後就會嚴厲批評相關員工,於是員工就會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下次不能讓老闆丟人,原料的質量也就得到了很好保障。 可見,再簡單的辦法,只要行之有效,就能解決問題。

疫情是外因,管理是內因,能力是根本

4.銷售能力 疫情之後,銷售的仗怎麼打?華為有句話叫:用確定性的管理,應對不確定性的結果。 也就是說,銷售結果是不確定的,不能只依靠幾個銷售人員,萬一他們都沒業績,公司的業績就沒有了保障。 企業要通過管理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銷售打法。然後,銷售人員按照這套打法執行,通過對確定性的幾個關鍵動作的達成,來保證銷售工作是大概率能成功的。解決銷售問題時,有3個關鍵指標——


① 目標客戶的覆蓋率不管是互聯網的客戶,還是傳統線下的客戶,也不管是To B的客戶,還是To C的客戶,圍繞企業自身的目標客戶池,先要檢查一遍,銷售人員到底是否跑到了目標客戶;然後,再看他們是否觸達到了關鍵決策人。假如你的公司是賣服裝的,你想要做C端,那麼你的關鍵決策人肯定不是男性,大部分男性自己的衣服都是老婆給買的,所以觸達到女性才能脫穎而出。② 產品的轉化率這點很重要,比如今年你計劃開發100個客戶,如果你的產品轉化率只有1%,那就意味著你需要覆蓋10000個客戶池子,才能成交100個客戶;同時,如果1名銷售能夠覆蓋100個客戶池子,那你就需要100名銷售。但如果你的產品轉化率能提升到10%,那麼你只需要找到1000家目標客戶,就能成交100個客戶,而且,你只需要10名銷售。很多企業在從0到1時,都是靠著一款產品做起來的,這時候有些老闆會產生出一種對產品的惰性,認為自己只要多找幾個銷售,越使勁去賣,生意的規模就能越大。這個邏輯根本就是錯的,核心問題是你的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力,產品不迭代,還想要更多的客戶去去買,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好的企業都會專注於把產品做好。當產品具備足夠的競爭力時,企業就能用10個銷售搞定原來100個銷售的工作,這能節省巨大的成本。僅從算賬的角度來看,花精力放在打磨產品上,也是絕對有幫助的。

③ 交付滿意率有的企業把產品宣傳的挺好,展示的也挺好,最後卻不能按時按質按量地交貨,這無疑會給企業造成很大損失。因交貨問題而導致退貨,是電商企業最害怕的事。比如一家賣服裝的電商,雙11時通過高超的圖片處理,讓產品看起來很美,進行了銷售,雖然銷量上去了,但是消費者拿到手後大失所望,由於產品和圖片差異太大,消費直接選擇退貨。這樣一來,商家不僅是白忙一場,甚至還有虧本風險。所以,要讓消費者交付滿意,商家才能讓錢落袋為安。疫情當前,不是喊著“武漢加油”“湖北加油”的口號就能挺過難關的,而是要從每個行動開始,做好能做的事、該做的事。 好好利用這段時間做足準備,保持旺盛的精力,蓄勢待發。這樣,在疫情過後,我們才有能力迎接美好的未來。

疫情是外因,管理是內因,能力是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