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廉頗的《將相和》為什麼幾千年來被津津樂道?

魯赤水


將相是國家文武兩班大臣的代表,歷史上因為將相思想不同,再加上權利和利益的爭鬥,很多國家在大事上很難達成一致。將相若和國家就有強盛的可能。將相若不和國家很難形成一個整體,也很難強盛。所以老百姓從心裡上還是比較期待將相和的。


北風吹


《將相和》的故事主要內容是:廉頗嫉妒藺相如的才華,在眾人面前詆譭藺相如,後來藺相如說了這麼一句話 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要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鬥起來,那情勢發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後啊!” 廉頗羞愧揹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去謝罪。

《將相和》的美麗傳奇,在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上,已經成為永遠抹不去的不朽經典。廉頗:為國家利益著想,負荊請罪, 勇 於改錯 ;藺相如:為國家利益著想,勇敢機智,顧全大局。

《將相和》,能夠流傳千古,並被中國人民世代相傳,津津樂道,這是因為藺相如廉頗精美絕倫的歷史神話感人肺腑;更是因為藺相如廉頗視國家大局重如泰山的事蹟,震撼心靈。

《將相和》告訴我們: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

《將相和》啟示我們:同仇敵愾

敢於擔當,這是我們中華兒女

的崇高使命;

《將相和》彰顯我們:修身潔行高情遠致,這是我們志士仁人

的人生境界。





老劉


《將相和》,最早記載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全文由完璧歸趙,澠池相會以及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構成,之間穿插了秦趙外交戰爭的諸多細節,“將相和”三字是根據這一系列故事編演的京劇大戲的總名。

這個故事能流傳千年,是因為他的價值觀正確,人設清晰,複合人們戲劇化的思維模式。

這些故事能流傳2000年,首先是因為司馬遷的才情筆力,讓我們在千古之下仍然看到廉頗的勇,藺相如的智,秦王的奸詐和趙王的軟弱,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如有生氣”。

其次是因為這一系列故事符合儒家所倡導的古代中國主流價值觀。

我們在司馬遷的筆下能看到每個人的行為都符合“人設”。

廉頗作為武將就該是大大咧咧,但知錯能改的;
藺相如作為文臣,出可以與大國交涉不卑不亢,退則修身自謙不爭功名;
秦王作為強勢一方,貪婪狡詐,但智力短淺終受辱;
趙國作為弱勢一方,百般反抗絕地反擊不吃虧。
就連趙王身邊的“宦者”,也能安守本分,為大王薦才。

最後,通俗化的表達加上“忠君愛國”的大IP,這個故事不火都沒有天理了。因此後代把它搬上舞臺,完全沒有阻力,《將相和》恐怕連不識字的人聽了,都知道這出戏大概講什麼了。

當然,就是因為戰國時代風雲詭譎,廉頗藺相如的故事才顯得珍貴,人們喜歡看弱勢群體的絕地反擊,更愛看“好人”衝突後的團結一致。

總之,廉頗藺相如的故事是與忠君愛國一脈相承的,上可溯至屈原,下可達文天祥,但是比起屈文的陽春白雪,通俗化的《將相和》不僅會流傳千年,還會流傳下去。


津沽一頁書


《將相和》中,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均為趙國重臣。因“完璧歸趙”,廉頗認識到了自己思想上,行為上的錯誤,於是主動去找藺相如“負荊請罪”。其之所以能被津津樂道,是這個史實給後人的啟示很深:

1、一個團隊,團結一致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和根本。如果都嫉賢妒能,互相拆臺,那這個團隊註定不能長久存在,註定不會做出輝煌業績。如果人人發揮所長,團結協作,這個團隊一定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2、人與人之間,要能容人,能信人,能仰視他人。要學會多學習他人的長處,多檢視自己的不足,不可心胸狹小,互相猜忌,這樣的友誼不能長久。

總之,“和為貴,忍為高”,可以讓我們的事業更順遂,家庭更美滿!


登攀


藺相如他思考問題,一定要為國家著想,為大局著想,心中完全沒有個人的得失。藺相如冒著生命的危險完璧歸趙,在一般人看來是很難的一件事,但是藺相如卻不覺得難;他總是迴避、躲著廉頗,一般人覺得是一件很羞恥的事,但是藺相如卻不覺得羞恥,為什麼?就是因為一般人,把「我」看得太重了,而藺相如他念念為國家、為大局著想,完全是一片至公之心,完全沒有考慮到我的利益,包括自己的生命、我的面子,所以對他來說,也就不難了,也就不覺得羞恥了。

太史公評論說,知道將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氣。死並非難事,而怎樣對待這個死才是難事。當藺相如手舉寶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從的時候,就面前形勢來說,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為膽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現。相如一旦振奮起他的勇氣,其威力就伸張出來壓倒敵國。你看他的那種正氣,讓這些手握兵器的侍從、侍衛都感到害怕,不敢向前。後來又對廉頗謙遜退讓,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他處事中表現出的智慧和勇氣,可以說是兼而有之。所以說藺相如確實是一個又有智慧、又有勇氣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一片公心,為國著想,沒有私心,所以他才表現出這種大智大勇。


格物書畫


一、先說藺相如。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據史料記載,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有完壁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在處理這幾件事中,都是其它人幾乎無法完成的事,而他每件事卻能有很完美的結局。

二、再說廉頗。

廉頗(生卒年不詳),山西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曾率兵打過很多勝仗,有力地保衛了國家安全和強大。

三、為什麼他們的事蹟《將相和》,幾千年來被後人津津樂道?

1、文臣武將離心,國家必危。

古人云:“禍起蕭牆、同室操戈、國內戰亂”等狀態的國家必定衰亡。比如:秦朝末年,秦國趙高與秦二世因權力之爭;東漢朝末年,國內幾大權臣之爭;明朝末年,也是內臣分裂等為主要原因,使國家埋下了滅亡之禍。

2、文臣武將同力,國家必強。

古人云“天下同心,無往不勝”。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只要萬眾一心,其國必興。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劉邦君臣同心,打敗了比自己強大的項羽;李洲內部團結,推翻了強大的隋朝;清朝君臣志同道合,打敗了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明朝等。

3、具體到本題的兩個主人公,便知為何被人們稱頌。

在一般人看來,文臣只靠一張嘴,使自己的地位比身經百戰以命相搏的著名武將的地位更加尊崇,很難讓人接受,也會使國家內部不團結而留下衰亡的隱患。本題的主人公廉頗也不例外,可貴的是廉頗在向藺相如因此問題向其興師問罪的過程中,得知了真象(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國家利益而在廉頗面前裝孫子)時,廉頗深受感動,負荊向藺相如請罪,兩人不計前嫌遂成了好朋友,同為國家出力,而使趙國更加安全和強大。

綜上,當政治強人心中的國家利益大於私利時,必流芳百世,成為世間楷模。反之,當政治強人的私利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時,必遺臭萬年,成為天下人所境鑑。





大才21


我是逸世,我來回答......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顧下什麼是《將相和》,不單單是指廉頗負荊請罪,而是由完璧歸趙,澠池相會以及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構成。這三個故事完美交代了兩人的矛盾細節方面,進一步襯托出了藺相如不畏強權,勇於鬥爭的精神和廉頗知錯就改;同時也歌頌了兩人的愛國情懷。

【完璧歸趙】

戰國後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益強盛。其餘六國都不敢得罪秦國,生怕被滅。當趙王得到和氏璧的事情被秦王知道後,秦王就派人說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王也不是傻子,知道秦肯定是想將和氏璧騙走,於是召集大臣們商議,看怎麼解決。

藺相如就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願意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出發前他告訴趙王:真心交換那就給了,如果是欺騙,請君上放心,臣可以不回來,但是和氏璧一定會回來的。

到了秦國面見了秦王之後,發現並沒有交換的意圖,於是讓人喬裝打扮,連夜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因為有功,所以藺相如得到趙王賞識,被封為上大夫。

【澠池相會】

和氏璧的事情算是過去了,但是沒想到幾年之後,秦王邀請趙王來澠池相會。其實這應該就是最早的鴻門宴,過程也是十分兇險。大臣們紛紛勸阻趙王,去不得。可是不去的話就是害怕秦國,堂堂的趙國怎麼能害怕秦國呢?

於是在藺相如的陪同下,一行人去了澠池見了秦王。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秦王要求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只能照辦。沒想到藺相如不幹了,是啊,這是一國之君,怎能去鼓瑟。於是他要求秦王擊缶,秦王不悅。

藺相如表示:你不擊缶?我們距離如此之近,那麼今天我們一起上天。

秦王被藺相如嚇到,只能去為找趙王擊缶。經此一事,藺相如的才華徹底展露,回到趙國之後從士大夫升到了上卿,官職比廉頗要高。

【負荊請罪~將相和】

藺相如因為這兩件事情官職就比廉頗高,所以廉頗很不服氣。他認為自己出生入死,到頭來還不如一個只會耍嘴皮子的,所以就處處要為難藺相如。

藺相如得知之後,便開始躲著廉頗,儘量不與他相遇。於是人們就開始傳言說藺相如害怕廉頗,但是藺相如卻表示:“我不是害怕他,我對秦王如何,難道會懼怕他,只是為了趙國,我們不能有衝突。武有廉頗,文有我相如,這才有趙國的平安”。

當廉頗知道事情真相後,後光著膀子揹著荊條來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負荊請罪,有或將相和也就是由此而來。

【逸世君總結】

當我們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傳唱至今,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廉頗這是看表面上的問題,感覺藺相如官比自己大,所以心裡很不爽,但是他沒有意識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國家方面。

秦為何不打趙,正是兩人的能力在庇護著趙國。當這兩個人有了矛盾之後,趙國不攻自破。就像魏國一樣,在戰國時期就是人才輸送基地,辛苦培養的自己不用,全部逼到了秦國,有了人才的秦國強盛才怪。(商鞅,范雎哪一個不是魏國的人才......)

廉頗看不出來,但是藺相如清楚的知道,所以就處處讓著廉頗。這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我是逸世,沒事就來嘮嘮.....


逸世聽文


越是缺失什麼就越是呼籲什麼

內卷黨爭勾心鬥角太多了

翻開歷史書

打開宮鬥劇

內耗是老闆們共同的痛點

老闆們都希望大家把個人利益和意氣收起來

團結一致共同謀發展

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

藺相如是個覺悟很高的好同志[贊]


夢蝶也逍遙


藺相如廉頗將相和揭示:

團結合作一致對外才能共拒外辱的生存之道;

一進一退的平衡之道;

一文一武的張弛之道。

有此三點,足以千古流傳!



東門古茶樹


我們中國是有著燦爛文化的文明國家,很多歷史故事流傳幾千年而不衰,其中的《將相和》就是其中一篇,幾千年來一直被津津樂道。

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如今被收錄到小學教科書中,成為經久不衰的優秀篇章。

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的趙國,藺相如和廉頗是趙國的文臣和武將。廉頗是趙國大將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而澠池之會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右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臉上掛不住,心理不服氣,一直尋找機會會會藺相如。

可藺相如一直躲著他,不敢與他碰面,他的門客們不樂意了,說咱也是名正言順的,怎麼過得如老鼠一樣呀。藺相如不緊不慢的說,不是怕他,我都不怕刁鑽的秦王,怎能怕他?主要是要以國家利益為重,他們兩個人不和氣,敵人就會鑽空子了。

廉頗聽到後,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了,這就是“負荊請罪”的故事。

藺相如是寬容的,有著大胸襟,大智慧的人,廉頗沒有文化,但也是性情中人,被藺相如教育和感動了。

《將相和》也是我國戲劇中的優秀傳承篇目,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團結就是力量”,是這個故事中經久流傳的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