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朋友小宁最近比较焦虑,女儿萱萱现在上三年级了,她每天都要看着女儿写作业,写完后还要给她检查,然后再给她布置额外的作业。最近萱萱写作业越来越慢,每天放学回到家不是要休息一会,就是喊肚子饿,要先吃点东西。终于开始写作业了,不到半个小时又开始东摸摸西瞅瞅,导致每天作业不管是多还是少,都要写到很晚。甚至有的时候困得没精力洗漱,直接睡着了。

看到女儿这样,小宁很着急,她在班级群问其他父母孩子作业完成情况,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早早完成,晚上还有时间看课外书呢!听完小宁更焦虑了,不明白为什么原来还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女儿,现在变得越来越拖延,越来越不懂事呢?

了解发现,身边很多家庭都有个小“拖拉斯基”,家长每天工作节奏像打仗一样紧张,面对孩子,他们自然也希望孩子可以不拖延,做事能够雷厉风行。可是孩子很多时候像接收不到父母的信号,依然拖拖拉拉,恨不得把事情拖到不需要做为止。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孩子的拖延行为及其影响

类似这样的拖延行为还有很多,例如:1、孩子早上喜欢赖床,父母怎么叫也不起来,上学总是迟到。2、吃饭时不专心,喜欢边吃边玩,或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顿饭要吃很久。3、晚上睡觉前不想洗漱,磨磨蹭蹭,家长要反复催促。4、出门前要收拾很久,没有时间观念等等。

孩子拖延行为有各种各样,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慢性子还好,但是如果父母是个急性子,看到孩子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很容易抑制不住地心急如焚,这种焦虑情绪也会传染给孩子。当孩子因为拖延遭受他人批评或嫌弃后,还会因此失去信心。在学习上更是如此,有拖延症的孩子总是效率低下,长此以往,他们的自信心会严重受挫。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父母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拖延问题,帮助孩子战胜拖延症呢?当然是要先了解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摆脱拖延症,培养出一个自觉高效的孩子。

·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

(1)选择性拖延背后的趋利避害心理

所谓的选择性拖延症,并不是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拖延,而是根据事情选择是否拖延。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不是有意识的,而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做对自己有利或是感兴趣的事情。

例如,晚上提醒孩子该洗澡了,孩子一直拖拖拉拉,家长反复催,孩子还是无动于衷,直到家长发火,孩子才磨磨蹭蹭地去洗澡。其实在家长眼里,洗澡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也不需要耗费多长时间,为什么要磨蹭呢?

可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洗澡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吸引不了注意力,他们磨磨蹭蹭的潜台词是说“我还没玩够呢,不想洗澡”。

但是,如果是第二天幼儿园有亲子活动或者是其他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平日喜欢赖床的孩子不用家长催,一大早就能起来,做事效率也提高了好几倍。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2)依赖心理让孩子爱拖延

我的小侄女今年刚上小学,她妈妈担心她不太适应,每天除了让她自己完成作业,其他事情都帮她准备妥当。后来听老师反映,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有点弱,家长这才意识到要放手,不应当替孩子代劳。

每天做完作业,妈妈让她自己收拾书包,虽然口头上答应了,但是总要磨蹭很久。家长在旁边不停地催促,外加提醒第二天要带的东西,可是最后还是会有落下几样。无奈妈妈只得每次替她检查扫尾,有时候干脆直接替她收拾。

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感受到的是:不管我做的怎么样,总有人替我做好,我没有必要自己独立完成。他们用行为上的拖延表达了自己不愿意独立的意愿。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3)逆反心理让孩子做事变拖拉

儿童心理学家曾分析指出,习惯拖延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控制欲强、性格急躁,并且对孩子抱有高期望值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说话方式也通常以说教、命令为主,“你要……”“你不应该……”“你必须……”。他们总是要求或命令孩子怎样做,很少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面对强势的父母,孩子只得用“拖拉”这种“软性”的对抗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无奈。

前面提到的小宁的女儿萱萱就是这种情况,孩子之所以拖延,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完成作业的时间晚点,这样父母就没有机会再布置额外的作业。她是用这种消极怠工的方式与父母不合理的安排进行对抗。

孩子的内心有一种暗示:我斗不过你,但是我可以慢慢来,随便你怎么着急。不论这种拖延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孩子都是不快乐,内心都是无助的。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除了这些原因,学前班的孩子拖拉主要还因为缺少时间概念

幼儿园的孩子无法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直到大班才能分清上午、下午、昨天、今天,才能初步认识时钟的整点和半点。孩子更关注当下做的事情,很难明白父母为什么着急,自然也无法理解父母的催促。扣子一颗一颗慢慢扣呗,为啥要快一点?吃饭就慢慢吃呗,干嘛着急?孩子不明白这件事拖延了,会影响下边一件事,时间上可能会来不及。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为了让孩子不拖拉,父母一般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催促,不停地催,反复地催,直到达到目的为止,每天就像在“打仗”一样。可是,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催促会对孩子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甚至会“越催越慢”。

·反复催促让孩子的自律性变差

儿童心理学家发现,经常被父母催的孩子,虽然对催促很反感,但是也会对父母的催促产生依赖。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写作业,依据父母催促的次数和音量判断是否去写。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去洗漱,依据父母催促的频率和发火的程度判断是否要去洗漱。

因为父母的催促,孩子的自控力被削弱,自律性降低。原本可以自主完成的事情,必须等到父母催着再去做。原本知道不应当做的事情,非要等到父母发脾气了才愿意停止。自律性差造成孩子做事拖拉,孩子拖拉总是被父母反复催促,催促多了又加剧孩子自律性变差,形成恶性循环。

慢慢地,孩子做事不再出于主观意愿,而是依赖父母的态度。被催促长大的孩子,就像是被父母牵着往前走的木偶,失去了“主心骨”。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反复催促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恰如其分的自尊 》一书中将自尊分为三个部分:自爱、自信和自我观。

低自尊水平的孩子经常处于消极负面的情绪中,无法做到自爱,做事情缺乏自信,对自己也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

父母经常催促孩子,孩子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我动作慢,我做的不好,所以我是要被催着才行的。长此以往,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孩子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糟糕的人。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反复催促还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家小溪本来对读绘本挺感兴趣的,但是有段时间小溪奶奶来家里住,看着小溪在那玩,她觉得有空不如让孩子多读点书,于是就催着她去看,结果那段时间小溪反而不愿意主动去看书了。叫她来听故事,她也一脸不情愿地说:“我还没玩够呢,等会,等会!”

发现问题后,我们便不再催她,让她自己规划时间,有时候,我还会对小溪说“如果今天洗漱快的话,我可以奖励你多读两本绘本哦!”结果她不仅动作变快了,在奖励的刺激下,对读绘本也更感兴趣。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段子,意思是说,让一个人讨厌一件事情最简单方法,就是反复逼着他去做这件事。从某种角度来说,催促就相当于“逼迫”,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从此对做到事情产生抵触情绪。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明白了孩子拖延背后的原因,也知道了催促根本无法解决问题,那究竟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摆脱拖延症呢?

·“四步戒拖法”,帮助孩子告别拖延,变得勤快、自觉又高效

(1)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有些家长在谈论孩子的拖延问题时,总是很无奈地说:“我们家这个做事总是慢慢吞吞,典型的拖延症!”孩子一开始听到这些,可能还会有意识地加快速度,但是当孩子把这种负面的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时,便会自暴自弃。即使孩子没有拖延症,只是做事有点慢,但是他会认为自己的拖延问题很难改变。

不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也是为了防止产生“标签效应”。所谓的“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作出与之对应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不再拖延,成为一个勤快又高效的人,那千万不要给他们贴上“拖延症”“做事拖拉”之类的标签。对于孩子来说,鼓励比指责和批评更有效,对孩子多一点耐心,用正面的语言进行鼓励、暗示,终有一天孩子会长成你所希望的样子。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2)适时放手,锻炼孩子独立性

很多孩子做事拖延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情已经习惯依赖他人。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俨然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很多孩子自己可以去完成的事情,家长根本不给孩子机会去做,导致孩子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独立性得不到锻炼。

要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一岁之后要锻炼孩子独立吃饭,有些父母担心孩子自己吃饭把衣服弄脏,或是害怕孩子吃不饱,就直接喂孩子。这样虽然高效,但是很不利于孩子独立吃饭习惯的养成。

两岁后锻炼孩子自己上厕所,如果还是一直给孩子用尿不湿,没有特意练习,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很容易尿裤子,自尊心也会受到影响。

上幼儿园以后要锻炼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和鞋子,自己整理床铺和书柜,学会把收拾玩具,把东西归位。

孩子再大一点,要让他参与家务劳动,制定劳动计划,养成劳动习惯。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3)建立时间概念,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想要改变拖延情况,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孩子的思维是形象的、具体的,尤其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头脑里都是形状、声音等生动可感的形象,他们只能对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的东西有概念,可是时间是抽象的,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很难理解。

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把时间变得具体化,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时间的存在。例如,你对孩子说再过10分钟,我们就出门,可是孩子并不理解10分钟是什么概念。不如指着时钟上的长针对孩子说:“等这个长针从这里转到10这个位置,就是10分钟,咱们就要出发了。”

也可以给孩子一个秒表,让孩子把秒表放在耳朵附近,告诉孩子秒表“滴答”60次就是一分钟。或是准备一个沙漏,让孩子知道从沙子开始漏到漏完,五分钟就过去了。当时间变得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想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就变得很容易。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家长还可以在游戏中带领孩子了解时间的秘密。这里有个小游戏叫“闹钟小卫士”,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

<code>游戏目的:熟悉时钟的时针和分针代表的意义,能认清半点和整点。/<code>
<code>游戏准备:家长带着孩子共同制作时钟上的每个数字,摆放成时钟的样子。/<code>
<code>游戏玩法:/<code>
<code>1、妈妈说出一个时间(整点或半点),然后背转身体开始敲动小鼓,爸爸和孩子根据这个时间,用身体动作合作摆出时针和分针的样子。/<code>
<code>2、妈妈敲鼓停止时,回头检查爸爸和孩子用身体表示的时间是否正确,并要求孩子说出这个时间一般在做哪些事情,例如晚上6:00吃饭。/<code>
<code>3、若全部完成正确,则视作爸爸和孩子获胜,做出奖励,游戏继续;若一人犯错,则做出惩罚。/<code>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如果父母有心,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帮助孩子感知时间。例如,去超市买牛奶,可以指着标签告诉孩子,食物都是有保质期的,一旦过了保质期,食品就会变质,不可以再食用了;在接送孩子上学途中可以告诉孩子,每天几点要到学校,几点会来接他,同样一段路步行需要多长时间,骑车要多久,开车又需要吃多长时间;通过翻日历,让孩子感知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通过植物的生长与枯萎,让孩子感受四季的变化;通过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告诉孩子长了一岁就是过了一年。

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阅读跟时间有关的绘本,像《金老爷买钟》《慢吞吞国》《揭秘时间》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当孩子大一点,已经能够理解时间概念,父母就可以给他们限定时间。例如,孩子正在客厅玩,那么可以告诉他还有十分钟就要洗漱睡觉了。当孩子被提前告知,便有了心理准备,再被要求去洗漱的时候就不会表现得很不情愿了。

也可以给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照时间表上的计划执行。引导孩子了解人体的生物钟,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做事最高效,什么时间段记忆力最好。当孩子对自己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可以制定出更合理的学习计划。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4)放慢节奏,符合孩子的成长速度

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做事慢,对孩子不满,其实他们是犯了一个错误:脱离实际,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但是实际上,成人的节奏孩子是跟不上的。

孩子的做事速度与大人的不同,要想对孩子做出正确的评价,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和孩子站在同一位置上。就像大人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要蹲下,和孩子保持平视一样。

幼儿的十指分化能力还不完善,有些动作不够规范是正常的。孩子从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到可以独立,每一步都要经历不断摸索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速度不是首要的,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的感知和体验才是最重要的。父母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当你适应了孩子的速度,说不定会欣喜的发现孩子其实一直在进步。

还在为孩子“拖延症”烦恼?别再催啦,“四步戒拖法”来帮您

家庭不是战场,养育孩子也不是为了争输赢。家长的真正目的不是打败拖延症,而是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当我们在想方设法对付孩子的拖延问题时,一定要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因为每一个 “小拖拉斯基”都有一颗想要被关注、被认可的脆弱的心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