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論資排輩”擠到美國去的清華北大教授們

2004年,當23歲的許晨陽在北大拿到了自己的碩士學位時,他只不過眾多北大畢業生中還算優秀的一位。

和許多清北學子一樣,對令自己醉心的學科懷抱著更高的嚮往,許晨陽隨後選擇了赴美留學。

2008年,27歲的許晨陽在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學位,之後又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完成了博士後的研究。

被“論資排輩”擠到美國去的清華北大教授們

2012年,學有所成的許晨陽,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學,準備一展自己的抱負。

當時31歲的許晨陽做出回國的決定,令許多人都感到不解。由於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後期間,許晨陽和一起研究的同伴解決了代數幾何領域非常著名的一些猜想,在數學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好幾所美國大學都以非常優厚的條件想邀請他擔任教職。而他最終卻選擇接受“屈才”回北大當一個副教授。

被“論資排輩”擠到美國去的清華北大教授們

許晨陽在北大期間以其旺盛的創造力,成長為代數幾何領域的青年領軍數學家,2016年,他還和入選了2017/2018年“龐加萊講席”,此前累計入選的八人中,只有許晨陽一人來自中國,其餘七位全在北美。這位“開掛的天才”,把國內的代數幾何水平拉上了新的高度。

被“論資排輩”擠到美國去的清華北大教授們

講到這裡,許晨陽可以說是優質愛國海歸反哺祖國的典型模範了。然而事情後來的反轉卻不僅讓人反思。

在北大工作五年後,許晨陽選擇了離開,之後再度赴美,回到了麻省理工學院做全職教授,輿論一片譁然。

在眾多的質疑和聲討聲中,許晨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數學不是閉門造車,需要與世界同行多交流,他只是想去頂尖的地方看看,並不代表他以後不會回來。

這算是非常官方的一個解釋了,但是這冠冕堂皇之後其實還是有一些“刺痛”讓我們不得不正視。

從他之前接受的採訪資料來看,真正導致其歸國之後再次出走的原因,可以歸為三點:

1、國內學術屆太講究“論資排輩”

論資排輩可以說是一個我們都習以為常的“中國特色”了,不論是深處相對單純的“象牙塔”,還是紛繁複雜的職場、社會,幾乎都避免不了。在學術界,一些資歷深的“大佬”們可以很輕鬆的拿到鉅額科研經費,有的甚至多得花不完,不知道用在什麼地方,然而對於年輕一輩來說卻是舉步維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令許晨陽覺得非常鬱悶。


被“論資排輩”擠到美國去的清華北大教授們

2、學術造假成本太低

許晨陽曾在採訪中表示,國內對於學術造假的容忍度太高,大家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學術界還會某些“大佬”的造假行為乾脆選擇視而不見。即便是被曝光之後,所採取的懲罰力度也猶如“隔靴搔癢”。於是那些“深諳此道”之人則混得風生水起,反而是那些腳踏實地埋頭科研的人卻很難有出頭之日。長此下來,人才的流逝也不足為怪。

而反觀美國,科研經費和學術資源的傾斜從來不會以所謂的“資歷”為參考,對於學術造假更是採取零容忍重判罰的態度,這從本科教育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經列為“紅線”了。就拿在我們國家習以為常的“抄作業”來說,放在美國都會被等同於“作弊”,最嚴重的會以退學處理。

一個人的成功,與所身處的環境分不開,只有國內的教育和學術界對存在的問題儘早“校準”,才能避免人才流失的遺憾吧。而對於廣大學生而言,培養國際化的視野,接受多元化的教育,未來也才能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