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90後”教授:26歲成博導,發SCI論文超25篇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扶植學術、激勵創新、鑄造精品、傳播知識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日常生活中的王虹,發稍披在肩頭,青春的面龐總是掛著笑容,讓人很難將其與“教授”身份聯繫起來。但她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90後”學霸,出生於1991年。26歲,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的當年,就被聘為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本文圖均來自中國礦業大學新聞網

最近幾年,“90後”當教授、博導的新聞經常在各大社交網絡中刷屏,包括電子科技大學“90後”教授劉明偵、浙大“90後”博導楊樹、湖南大學教授李東等,這批年輕的青年科學家開始逐漸在學術圈中嶄露頭角。

在很多同齡人尚在讀博還未畢業的情況下,他們就能夠被聘為重點高校教授,這樣的成績實在令人驚歎。對於這些優秀的90後們,學霸已經遠遠不足以形容他們了,學神或許才更為適合。

近日,“90”學霸又增加了一位,她就是現任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虹。王虹教授1991年出生,其經歷與其他幾位“90後”學霸類似:先是在國內高校就讀本科(天津大學),本科畢業後隨後前往海外留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讀博)。2017年,年僅26歲的王虹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隨後被雙一流高校——中國礦業大學聘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年紀輕輕就取得傲人成績,“教授、博導”的身份,讓王虹在周圍人中脫穎而出,驚歎聲四起。而生活中的王虹,披肩中長髮、青春的笑臉,就像鄰家的小女孩,讓人很難將其與“教授”聯繫起來。

成長: 就像騎自行車,只有不斷前進,才能保持平衡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從小到大,王虹的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是親朋好友掛在嘴邊“別人家的小孩”。究其原因,王虹認為,並不是天賦好,而是因為她目標明確,且持續努力。

2008年高考結束,王虹被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錄取。一入學,王虹就根據瞭解到的情況和自身性格特點,為自己規劃了保研或出國深造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王虹馬不停蹄、有的放矢地提高完善自己。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臨近畢業,王虹向耶魯大學等國際頂尖大學提交了申請,一開始她並沒有拿到理想的offer。經歷了放棄保研和沒有offer的困境後,王虹並沒有氣餒,反而發奮圖強。半年後,她拿到了QS世界大學排行榜第11名、亞洲第一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獎學金。

在博士階段,王虹跟隨導師Martin Pumera教授從事一個對於她來說全新的研究領域——微納米機器。在博士期間,王虹摒棄浮躁,潛心科研,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5篇,累計影響因子244;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14篇(均為JCR分類Q1),包括Chemical Reviews 1篇, 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篇, Cell子刊Chem 1篇(影響因子14.104), 頂級納米材料類期刊ACS Nano 1篇(影響因子13.709);第一作者論文SCI他引用總計300餘次,H因子15。

王虹很喜歡的一句話是,“生活就像騎自行車,只有不斷前進,才能保持平衡。而這句話,也是她成長的真實寫照。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科研: 就是與優秀為伍,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科研無疑是一條艱辛有餘、追求無涯的道路。鮮花與掌聲背後的辛勤研究和日夜思索,不是一個“難”字可以概括的。

王虹坦言,“到新加坡的第一年,我感覺很不適應。課程和科研的壓力、組內的人際關係,都讓我壓力很大。”

面對全新的研究方向,王虹不得不惡補很多知識,而課題組裡來自全球頂尖學校的優秀學生更讓她倍感壓力。“他們所拿的獎學金包括南洋理工大學最高等級的校長獎學金、麻省理工聯合獎學金、劍橋聯合獎學金以及新加坡政府資助的全國僅有幾個名額的獎學金。”作為課題組裡唯一的中國人,王虹的選擇是迎難而上。

“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王虹回憶說。因為壓力大,且遠在異國他鄉孤身一人,她就吃零食來釋放壓力。“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我增肥將近20斤。”王虹自嘲道。

天道酬勤,付出終有回報。王虹慢慢融入到了課題組,學習科研步入正軌。她的科研工作模式,也由有原先根據導師細緻的規劃來完成,逐步轉變為自己完成實驗設計、操作、文章撰寫和修改等,慢慢掌握了從提出科學問題到研究科學問題的方法。她也逐漸成長為課題組裡這一研究方向的頂樑柱,協助指導該方向的博士和博士後進行研究。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在外人看來,王虹就是SCI論文神投手一樣的人,然而她並非天生如此,每一篇論文都耗費了她巨大的心血。她說,“每一篇在頂級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都是投稿後修改三次以上才被接收的,有的文章甚至最後增加到了六個評委。為了回答評委一些比較刁鑽的問題,我有時需要重新制備所有樣品並逐一進行測試。一次又一次地看著自己的文章被駁回,重新修改的過程非常痛苦,但是我很慶幸在導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堅持了下來,把這些文章從拒稿的邊緣一次次挽救回來。”

憑藉博士期間出色的研究成果,王虹獲得了2015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該獎項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獎勵500名非公派的留學生。“我用獲得的6000美元獎金帶著家人到幾個國家遊覽了一番,兌現了我兒時對父母的承諾。”談到這,王虹的臉上滿滿的自豪。

王虹來到礦大後,學校十分愛惜人才,給予了很多的政策傾斜,並分配了實驗用房。王虹自己動手改造和搭建實驗室,改裝水電,弄隔斷,搭實驗臺,買儀器等。其中,讓她倍感溫暖的一件事情是,“由於實驗室之前的教室構造沒有下水道,改裝比較困難,只能在水池下面用桶接汙水,再提到廁所倒掉。在學校一次活動上,劉波書記關切地問起了我實驗室的建設情況,我提到了這個問題,在眾人合力下,實驗室的排水系統很快就改造完成。”

王虹目前已以礦大第一單位在影響因子為13.325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發表封面文章一篇,還有幾篇論文正在投稿和籌備中。

對於科研成長經歷,她表示,“我非常感激能與優秀的人為伴,讓我看到與他們的差距,通過不斷的努力,縮小與他們的差距。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是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教授:像跳下懸崖,在下落的過程中長出自己的翅膀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對於王虹而言,做教師是一件幸福的事,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角色的轉換,“雖然這個過程很艱難,但是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正如我的博士導師所說,成為一名教授就像跳下懸崖,在下落的過程中長出自己的翅膀。”

她希望,能夠成為和Martin Pumera教授一樣的老師,以寬容的心態,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考慮,悉心指導,創造相對寬鬆的科研環境和學術自由,鼓勵他們去尋找自身感興趣的科研方向等等。

踏上三尺講臺,責任重千金。“我希望能上好每一堂課,不辜負學生的信任。”王虹這學期主講《大學化學》課程,她精心設計教案,講課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能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生動化,並常利用課餘時間耐心為同學答疑解惑,深受學生一致好評。

而在王虹看來,她收穫了來自學生更多的回報,讓她倍感幸福。“比如大家知道我要參加一個答辯,不約而同地祝我答辯順利;節日裡上課,收到同學們送我的一把大白兔奶糖;結課和同學們道別時,大家響起的掌聲。”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拋卻所謂的“90後教授”光環,王虹表示,自己是一個很普通的女生,喜歡看電影,聽音樂,跑步,游泳以及到處走走看看。“貪吃好睡愛玩,具有好奇心,喜歡嘗試沒有吃過的東西,去沒有去過的地方。”王虹笑著說。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開拓視野,衝破艱險,洞悉所有,貼近生活,尋找真愛,感受彼此。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這是王虹最喜歡的一句話。

她說她希望自己未來能組建一個隸屬於中國礦業大學的多學科交叉的微納執行器科研團隊,繼續聚焦於微納米機器的研究,一直從事她喜歡的科學研究工作。

願她能憑著這種信念,不忘初心,成就自己的不一樣的人生。

王虹教授個人介紹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王虹,女,1991年1月生,教授,Applied Materials Today期刊編委。2012年畢業於天津大學藥物化學系,獲學士學位。2017年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2017年11月至今任職於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納馬達的設計和應用、活性膠體基礎研究、多功能納米材料的製備和性質研究等。

1.Hong Wang,Martin Pumera*. Micro/nanomachines and Living Biosystems: From Simple Interactions to Microborgs. Adv. Funct. Mater. 2018, 1705421. (影響因子 12.124)

2. Hong Wang,Michael G. Potroz, Joshua A. Jackman, Bahareh, Khezri, Tijana Maric, Nam-Joon Cho, Martin Pumera*. Bioinspired Spiky Micromotors Based on Sporopollenin Exine Capsules.Adv. Funct. Mater. 2017, 27, 1702338.(封面,影響因子 12.124)

3. Hong Wang, Martin Pumera*. Emerging Materials for Fabrication of Micro/Nanomotors. Nanoscale 2017, 9, 2109. (影響因子 7.367).

4. Hong Wang, Bahareh Khezri, Martin Pumera*. Catalytic DNA-Functionalized Self -Propelled Micromachines for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Chem 2016, 1, 473. (Cell 子刊)

5. Hong Wang,James Guo Sheng Moo, Martin Pumera*. From Nanomotors to Micromotors: The Influence of the Size of an Autonomous Bubble-Propelled Device upon Its Motion. ACS Nano 2016,10, 5041. (影響因子 13.942).

6. Hong Wang,Martin Pumera*. Fabrication of Micro/Nanoscale Motors.Chem. Rev. 2015, 115, 8704. (影響因子 47.928).

7. Hong Wang,Zdenek Sofer, James Guo Sheng Moo, Martin Pumera*. Simultaneous Self-Exfoliation and Autonomous Motion of MoS2 Particles in Water.Chem. Commun. 2015, 51, 9899. (影響因子 6.319).

8. Hong Wang, Guanjia Zhao, Martin Pumera*. Beyond Platinum: Bubble-Propelled Micromotors Based on Ag and MnO2 Catalysts. J. Am. Chem. Soc. 2014, 136, 2719. (影響因子 13.858).

9. Hong Wang, Zdenek Sofer, Alex Yong Sheng Eng, Martin Pumera*. Iridium-Catalyst-Based Autonomous Bubble-Propelled Graphene Micromotors with Ultralow Catalyst Loading. Chem. Eur. J. 2014, 20, 14946. (卷首插畫, 影響因子 5.317).

10. Hong Wang,James Guo Sheng Moo and Martin Pumera*. Tissue Cell Assisted Fabrication of Tubular Catalytic Platinum Microengines. Nanoscale 2014, 6, 11359. (影響因子 7.367).

11. Hong Wang,Guanjia Zhao, Martin Pumera*. Crucial Role of Surfactants in Bubble-Propelled Microengines. J. Phys. Chem. C 2014, 118, 5268. (影響因子 4.536).

12. Hong Wang,Guanjia Zhao, Martin Pumera*. Blood Metabolite Strongly Suppresses Motion of Electrochemically Deposited Catalytic Self-Propelled Microjet Engines. Electrochem. Commun. 2014, 38, 128. (影響因子 4.396).

13. Hong Wang, Guanjia Zhao, Martin Pumera*. Blood Proteins Strongly Reduce the Mobility of Artificial Self-Propelled Micromotors. Chem. Eur. J. 2013, 19, 16756. (影響因子 5.771).

14. Hong Wang, Guanjia Zhao and Martin Pumera*. Blood Electrolytes Exhibit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Mobility of Artificial Catalytic Microengines.Phys. Chem. Chem. Phys. 2013, 15, 17277. (HOT paper according to RSC, 影響因子 4.449).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如果,你喜歡寫小說

如果,你想將它們彙集成書,

請報名小說免費出版活動,

這裡可以成就你的出書夢想!

——點「星標」不迷路——

又一位“90后”教授:26岁成博导,发SCI论文超25篇

長按二維碼

人文在線

專注於學術出版

微信號:humanitybook 微博:@人文在線

客服QQ:2219584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