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论资排辈”挤到美国去的清华北大教授们

2004年,当23岁的许晨阳在北大拿到了自己的硕士学位时,他只不过众多北大毕业生中还算优秀的一位。

和许多清北学子一样,对令自己醉心的学科怀抱着更高的向往,许晨阳随后选择了赴美留学。

2008年,27岁的许晨阳在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学位,之后又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完成了博士后的研究。

被“论资排辈”挤到美国去的清华北大教授们

2012年,学有所成的许晨阳,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学,准备一展自己的抱负。

当时31岁的许晨阳做出回国的决定,令许多人都感到不解。由于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后期间,许晨阳和一起研究的同伴解决了代数几何领域非常著名的一些猜想,在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好几所美国大学都以非常优厚的条件想邀请他担任教职。而他最终却选择接受“屈才”回北大当一个副教授。

被“论资排辈”挤到美国去的清华北大教授们

许晨阳在北大期间以其旺盛的创造力,成长为代数几何领域的青年领军数学家,2016年,他还和入选了2017/2018年“庞加莱讲席”,此前累计入选的八人中,只有许晨阳一人来自中国,其余七位全在北美。这位“开挂的天才”,把国内的代数几何水平拉上了新的高度。

被“论资排辈”挤到美国去的清华北大教授们

讲到这里,许晨阳可以说是优质爱国海归反哺祖国的典型模范了。然而事情后来的反转却不仅让人反思。

在北大工作五年后,许晨阳选择了离开,之后再度赴美,回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做全职教授,舆论一片哗然。

在众多的质疑和声讨声中,许晨阳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数学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世界同行多交流,他只是想去顶尖的地方看看,并不代表他以后不会回来。

这算是非常官方的一个解释了,但是这冠冕堂皇之后其实还是有一些“刺痛”让我们不得不正视。

从他之前接受的采访资料来看,真正导致其归国之后再次出走的原因,可以归为三点:

1、国内学术届太讲究“论资排辈”

论资排辈可以说是一个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中国特色”了,不论是深处相对单纯的“象牙塔”,还是纷繁复杂的职场、社会,几乎都避免不了。在学术界,一些资历深的“大佬”们可以很轻松的拿到巨额科研经费,有的甚至多得花不完,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然而对于年轻一辈来说却是举步维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令许晨阳觉得非常郁闷。


被“论资排辈”挤到美国去的清华北大教授们

2、学术造假成本太低

许晨阳曾在采访中表示,国内对于学术造假的容忍度太高,大家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学术界还会某些“大佬”的造假行为干脆选择视而不见。即便是被曝光之后,所采取的惩罚力度也犹如“隔靴搔痒”。于是那些“深谙此道”之人则混得风生水起,反而是那些脚踏实地埋头科研的人却很难有出头之日。长此下来,人才的流逝也不足为怪。

而反观美国,科研经费和学术资源的倾斜从来不会以所谓的“资历”为参考,对于学术造假更是采取零容忍重判罚的态度,这从本科教育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列为“红线”了。就拿在我们国家习以为常的“抄作业”来说,放在美国都会被等同于“作弊”,最严重的会以退学处理。

一个人的成功,与所身处的环境分不开,只有国内的教育和学术界对存在的问题尽早“校准”,才能避免人才流失的遗憾吧。而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培养国际化的视野,接受多元化的教育,未来也才能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