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公”到底是谁呢?

密探零零发


周公原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排行第四,也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同时还是周成王的叔叔。

(周公)

不论是军事还是治国,周公都无可挑剔,那么他都有哪些建树呢?

一、顺德谋事。

周武王是英明之君,在他继位后,周公被封为辅相,不论军政大事还是疑难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

在攻打商纣王朝的问题上,周公主张“顺德谋事”。一方面以贤治国,使经济和军事都能获得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优良的德性,获得各诸侯国的支持。

除此外,周公还建议礼贤下士,对前来投靠的外族部落人才和商朝人才,都要以礼相待。

果然,周武王不光把周国建设得繁荣富强,还由于他为人公允,处处以德服人,因此得到各诸侯国的拥护。

贤人志士也听闻周武王的名声,纷纷来投,周武王的身边,一时间人才济济。

二、灭商建周。

周公在周武王继位第二年,辅助他在孟津举行会师演习,以此了解周国在国际上的号召力和军事实力。

当时积极响应的诸侯达到800多人,许多诸侯不断劝说周武王,攻打残暴无道的商纣王。但周公见大诸侯迟迟不来,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于是果断地建议周武王班师回朝。

次年,商纣王更加残酷暴虐,引得天下不附。于是周公认为时机成熟,和周武王一同调兵遣将,攻打商纣都城朝歌,逼迫纣王自焚而死。

商朝因此由周王朝取代。

(周武王)

三、辅佐成王。

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因病去世。

周成王年幼,周王朝却并不安定,周公担心有人作乱,于是果断地把成王抱于膝上,代理国政。

当时,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都想染指王位,所以四处散播谣言,说周公想夺权,会对成王不利。

周公为了证明清白,主动找到位列三公的召公和姜太公,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苦衷,并得到他们的理解。

管叔和蔡叔见一计不成,又勾结商民发动叛乱。

周公率兵出征,不仅平定叛乱,还顺势收服了东方诸国,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四、封邦建国。

平定叛乱后,姜太公建议将俘虏的商纣顽民全部诛杀。但周公却认为,该用德政收服人心。所以,他把商纣顽民迁居洛邑,并派军队驻扎在那里负责监督这些俘虏。

天下初定后,由于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为了便于管理,周公又实行封邦建国的政策,将姬姓子孙和开国大臣,都分封为诸侯,并赐给他们封国,让他们到封国去建设家园,同时达到天下共主的目的。

(东征平叛)

五、建制设章。

早在商纣王朝时,王位的传承不光可以父子相传,还能兄弟相传。

但这样的传承制度亦有弊端,因为不论传子还是传弟,都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从而引发王室争斗,造成国力衰弱。

鉴于种种弊端,周公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让其他的兄弟都没有争夺王位的借口。

六、完善礼乐。

为了使王权能长久巩固,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进一步将人的身份进行细划,同时确立长幼尊卑等规范,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约束诸侯和百姓。若是有人在衣服、居室和礼仪上不合礼仪,就等同僭越,可以问罪。

而不同等级的人,在舞乐上也都有讲究,不同的级别享受不同的舞乐。同时在乐队的人数上,也有要求。

凡是乐队的人数与自己的身份不符的,那都是要治罪的。

(分封诸侯)

七、还政于王。

周公代周成王摄政6年,由于他的努力,周王朝从初建不稳定的局面,慢慢转危为安,走上正轨。

周公见周成王已长大成人,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王权还给了周成王。

由于周公一心为公,且一直宣传德政,再加上他在还政于周成王时,丝毫没有推诿,因此得到了后世的肯定。

其中,孔子最尊崇周公的仁德,由于经常研究周公的文献,因此梦中多次出现周公。孔子又曾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样的话。

后人因此假借周公之名,写下了《周公解梦》这样的书。

实际上,孔子说“梦见周公”,是表明他在精神上和周公的相通性,表明自己的学说,与周公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是对周公为人为政的极大肯定。后人不理解,把周公当成了个“预言家”,靠他来预知未来。说起来,这件事也是挺荒唐的。

不过,虽然荒唐,但因为周公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他具有良好的仁德,又经过孔子大力传扬。因此,才让后人那么迷信他。

(参考史料:《史记·周本记》《论语》)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到周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周公解梦”“周公吐哺”两个成语。

周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姓姬名旦,我们所熟知的“武王伐纣”中的武王叫姬发,是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

上面说到关于“周公”的两个成语,那么我们便分别从两个成语开始来讲述一下“周公”的传说吧。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出自《史记》,意思就是周公礼贤下士,重人才,在吃饭的时候遇到客人来访,经常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这一点与东汉献帝时,左中郎将蔡邕的“倒履相迎”,如出一辙,后人常用这两个成语表达在位者礼贤下士的情怀,用以激励自身。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将“周公吐哺”纳入其中,“天下归心”随其后,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怀。

周公解梦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创造了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卜筮专著,为我国的术数学奠定了基础。所以第一次听到“周公解梦”的时候,便不自觉的将周公认定为周文王。

实际上,周公就是周公,民间多称“周公旦”,在武王伐纣中,周公的贡献不亚于姜子牙,而在周朝建立之后,周公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则远大于姜太公。

周朝建立后,姜太公分到了齐国,周公分到了鲁国,而周公将自己的儿子安置到鲁国,自己则留在京中辅助武王。

周朝建立2年,武王便一命呜呼,周公担心诸侯乱政,便开始摄政,七年之中平乱、肃商、建都、制礼乐,七年之后归政于小皇帝。古人认为若没有周公,恐怕周朝会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周公摄政的七年间,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制礼乐”,也就是后来孔子终生倡导的礼乐制度,被称为“元圣”和儒学先驱,而周公频频出现于孔子的梦中。

所以在孔子学说主宰的时代,“梦见周公”便成为一个共识流传了下来,周公解梦应运而生,周公解梦并不是周公写的,只不过借“周公”之名,这全赖于周公所创立的基础政治文化思想造福人类。


史味人生


“周公解梦"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为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书中列举种种梦境,并对梦预测吉凶,书中的周公就是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成王的叔父,对于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他有很大贡献。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史称周公。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因此,"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就是周公旦。


言劝


周公(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成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因此,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即是周公旦。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朱冠瑾


对于周公解梦,感觉念的特顺口,那么为什么是周公解梦,而不是李公解梦呢?周公又是谁呢?

周公,其实和一个朝代有关,历史课上学到的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那周公就和周朝有关系,周公是周朝爵位的名称,而周公解梦说的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叫周公旦。

在儒家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和梦联系了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者叫“梦见周公”。解梦之说,在民间很流传,这其实是后人借周公之名来说的。


天天爸爸


周公指的是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能平管蔡,武庚之乱。文能分封诸候,建宗法制。〝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以梦见周公为幸事,为修德守仁之楷模,后被称为儒家圣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魏武帝曹操心忧天下,亦有周公之志。至于题主所说周公解梦。梦如何与周公扯上关系是因为:《易经》人更三圣,事历三古。三圣为伏羲,周文王,孔子。也有说伏羲,周公,孔子。传说周文王六十四卦后来由周公整理,编著。周公本是圣人,得易之精髓,又有家学渊源。周公解易不在话下,解梦当然是拿手小菜。后来民间占卜,解梦之术士为正名,拜周公为师祖。欲辨明解梦之术亦是儒学分支,随孔圣活跃于其后千年。


自在飞26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当文王还在世的时候,周公就非常孝顺,文王的儿子非常多(传说有一百个)在这么多孩子中,周公的品德也是非常出众的。武王即位以后,周公全程参与了讨伐商纣王的整个过程,帮助武王出谋划策。在牧野之战前,周公帮助武王起草了誓师宣言;攻破都城以后,周公亲自拿着象征统治者权威的大钺,并且在左右保护武王,之后一系列善后事宜也都是周公主持的。他被分封在曲阜,成为“鲁公”,但他并没有去鲁国,依旧留在武王身边辅佐。



讨伐之后不久,武王就倒了。有的大臣进行占卜,想预测武王的病情。这时周公却说,这样做是不足以感动祖先神灵的。于是他设下祭坛,自已戴着玉冠拿着玉圭,向祖先祷告说,我多才多艺,能够很好地侍奉鬼神,武王发不如我,我愿以自己为人质,取代武王发请上天不要收走武王的命。祷告之后再进行占卜,其结果非常吉利周公非常欣喜,就让史官将祷告之词记录下来,封在一个青铜的盒子里。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奇迹般地好了。

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怕诸侯不服从成王,会导致叛乱,就果断地代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事。这时周公的弟弟们开始制造流言蜚语,说周公妄图篡位,会对成王不利。周公知道后就推心置腹地对太公望、召公奭等大臣说明了安定周王室的想法 。

得到他们的支持。后来周公东征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乱,又安定了东方的广大领土,诸侯才彻底臣服于周。在他的儿子伯禽要到鲁国就任的时候,周公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身份已经够尊贵了,我还求什么呢;我之所以洗头的时候要好几次把头发拢起来,吃饭的时候要好几次把咀嚼的东西吐掉,出来接见来访问的贤能之人,是因为怕失去他们啊;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飞扬跋扈。 在成王还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周公依然祈祷愿意拿自己来替代,换取成王的平安。后来有人诋毁周公,周公便离开,去了楚地。成王在府库中看到周公替自己祈祷的记录,非常感动和后悔,便迎回了周公。为了安定东方,周公主持营建了成周洛邑,作为周在东方统治的中心;洛邑营建完工以后,周公把政权还给了成王,自己甘愿再做回臣子。周公去世前,留下遗言,就将自己葬在成周,而不必回到西方的故土,以表示他要继续守护成王。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平定东方、营建成周、制礼作乐,取得一系列的政绩,使周人稳定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之后将近八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公因为其本人的美好品格和杰出才能,得到历代政治家的称赞。儒家尊奉的圣人孔子最仰慕的人便是周公,他一生的志愿便是以周公为模范,使天下重新得以安定。


尚武菌


周公本名叫姬旦,也叫周公旦、旦叔。他是周武王姬发之弟,是周武王的同胞兄弟,姬发继位后,以周公旦为辅相。

讨伐商纣和建立周朝,周公都有很大的功劳。周公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在进攻殷前,周公和周武王在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这是对商的一种试探。之后武王在周公的帮助下,率领几百战车和几万战士度过盟津。攻破商军之后与武王一起建立周朝,周公把大钺,大钺是权利的一种象征,当时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

武王去世后,周公就辅佐天子,此时天子还是一个婴儿,周公就帮天子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成王平定武庚叛乱。

后来纣王之子武庚又与管叔、蔡叔、东夷勾结反叛周朝,周公奉命东征武庚,把管叔和武庚都杀了,蔡叔被流放,并且灭掉了东夷50多个国家,把周朝的领土扩展到海边,南至淮河,北至辽东。

除此之外,周公还以藩屏周、卜都定鼎、制礼作乐、致政成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而周公解梦是后人以周公之名作的一本书《周公解梦》而已,这是一本关于术数的书,但是在术数史上几乎没有发现解梦之术。


卡司呐聚


周公,生卒年不详,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思想家、教育家,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的第 4 子、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称叔旦,谥文公。

因其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岐山),故称“周”。又因其为太傅,系三公之一,故尊称为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其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在武装镇压商纣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各国武装反叛以后,“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周公以商代灭亡和“三叔”等武装反叛活动为鉴,特别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赞叹“周公之才之美”


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②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儒效》篇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

汉代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唐代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


自此以后,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在教育上则有“周孔之教”的概念。总之,言孔子必及周公,这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况。这种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种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则反映了古人对西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视,以及对周公这位伟人的真诚敬仰。


黄朝曦


《周公解梦》这本书好多人都知道。但周公是谁,有一些人还不太清楚。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因为封地在周,故世人称他为周公。
周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辅佐周武王伐纣,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周朝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助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是后世执政者的典范,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