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楨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花時間重溫了《半生緣》,尤其是看到最後曼楨和世鈞十四年後的重逢,世鈞已經兒女雙全,家庭幸福;而曼楨獨自撫養兒子榮寶,猶如風中玫瑰,獨立的讓人心疼。

《半生緣》是張愛玲最長的一篇小說,以三十年代大上海為背景,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幾位年輕人的感情糾葛,以及人物的悲劇命運。書中的曼楨就是張愛玲筆下的一位悲劇人物,從她的一生來看她的悲劇可以看出很多人為的原因。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楨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關於悲劇人物,我想起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因為從小缺愛,造成了松子的病態人格,一生顛沛流離,幾經不幸。到了五十多歲後寡居,變成又髒又肥的老太婆,最後慘死小混混的亂棍下。

松的軟弱性格造成了她:“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痛心與無奈。而曼楨不一樣,曼楨生的美麗,受過教育,畢業後擁有自己的工作,獨立散發青春的朝氣。她敢愛敢恨,面對困難從來沒有自暴自棄,她是那個時代獨立白領女性的代表。

但是如此知性美麗的曼楨最後卻淪為為姐姐生孩子的工具,與心愛之人愛而不得,為了孩子重新結婚後又離婚,最後一人撫養孩子,擁有一個讓人唏噓的人生。

重溫《半生緣》,更加為曼楨流淚,本文將從家庭、愛情、婚姻三個方面講述曼楨這一生悲劇釀成的原因。

一、家庭悲劇

曼楨家庭屬於中下層家庭,父親的去世,讓這個原本不是很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姐姐的付出讓這個家稍微好一點,但是姐姐的付出是出賣自己的身體。這一點在曼楨小小的心裡埋下了自卑的種子,以至於後來她上班了從未邀請同事到自己家。在這個家親情已徹底畸形了,為了金錢可以出賣女兒身子,甚至出賣人性,出賣骨肉,親情迷失在名利場中,在這裡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和責任都被扭曲了。

1、親情的畸化

親情,特指親屬之間的那種特殊的感情,不管對方怎樣也會愛對方,無論貧窮或富有,無論健康或疾病,甚至無論善惡。親情是充滿了無私的愛,是人世間美好的感情。

但是在張愛玲這部小說中親情摻雜了太多的以金錢為回報的利益關係,在這這個名利場花花世界裡面,母親不像母親,姐妹不像姐妹。

1.1、姐姐的愛與嫉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楨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曼楨的父親在他們小時候因為意外走了,這個時候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就斷了,陷入了貧困,十幾歲的姐姐曼璐輟學,解除了與初戀張豫瑾的婚約,擔起了養家的擔子,從此踏入風花雪月之地無法回頭。

儘管曼璐在舞廳當舞女,但是她依然還是愛這個家的,身為顧家長女,長女如母的曼楨是具有很強的犧牲精神的。

這個時候曼璐用自己在舞廳賺的錢養一大家子,還請了傭人服侍母親和奶奶,供弟弟妹妹上學,儘管如此,家人還是嫌棄曼璐工作見不得人,但是又心安理得的花她賺的錢,在這個家只有曼楨心疼她,理解她。

曼璐對曼楨呵護有加,一心一意要送她上大學,出落的標緻清新的大學生,曼璐把曼楨培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但是這個時候曼璐已經不再是以前擁有青春美貌的曼璐了,為了這個家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貞潔,愛情,淪落為低賤的舞女,到頭來落得“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結局。

這個時候的曼璐已經不是從前一心一意為家庭犧牲付出的曼璐了,而妹妹曼楨正值妙年,像極了當初的自己,也是她心中一直想要成為的自己,當她以為豫瑾在追求曼楨的時候,她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連這一點如夢的回憶都不給我留下。為什麼這樣殘酷呢?”}她多年來心中那份唯一珍存的美好破滅了。

她開始由愛生嫉,性格發生了巨大的扭變,她看著曼楨所擁有的一切,正是她所失去的一切,她像發瘋了似的,想要把這一切奪回來。

曼璐開始對曼楨由呵護到嫉妒,甚至毀滅。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楨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這個時候正值曼璐面臨婚變的危機,當初做舞女失貞,多次流產,導致她現在無法生育,為了保住自己的婚姻,她想起母親提出的借腹生子,她想:

“有個孩子就好了。借別人的肚子生個孩子。這人還最好是她妹妹,一來是鴻才自己看中的,二來到底是自己妹妹,容易控制些。”

最後她假裝自己重病,希望妹妹能夠來家中陪伴她,利用曼楨對她的親情將曼楨關在家裡,任由祝鴻才糟蹋,完完全全沒有當初的呵護在裡面。

她便冷笑一聲道:“哼,倒想不到,我們家裡出了這麼個烈女,啊?我那時候要是個烈女,我們一家子全餓死了!我做舞女做妓女,不也受人家欺負,我上哪兒去撒嬌去?我也跟你一樣的人,一樣姐妹兩個,憑什麼我就這樣賤,你就尊貴這樣地步?”

曼璐的嫉妒徹底爆發了,曼楨的悲劇命運拉開了帷幕。

1.2、顧母的無知和軟弱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楨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在家庭原因中曼楨的悲劇除了姐姐曼璐的嫉妒之外,還有母親顧母的無知和軟弱,顧母早早守寡,養家餬口的擔子變成長女舞廳做舞女來承擔,單這一點就突出了顧母的無知和軟弱。

當初曼璐要嫁人,她覺得祝鴻才看起來可以,有錢就同意了,後來看到豫瑾當上了院長,還單身,一心撮合豫瑾和曼楨,也不想想曼楨喜歡誰,就是覺得曼璐當年沒嫁給他,欠了人情,想讓妹妹曼楨去還,感情是人情嗎?可見其無知。

後來曼璐無法生育,借腹生子還是顧母想出的主意,當時她可能沒想曼楨,但是有這個想法可見其封建思想的落後,大上海的發展那麼多年生活在其中也沒能改變她那個時代的落後思想。

後來發現曼楨被曼璐害了,她雖然生氣,覺得曼璐做的不對,想要找世鈞幫助,但是最後還是在曼璐的一席話後看到那一筆錢,她退縮了,覺得兩個女兒共侍一夫也沒什麼不好,祝鴻才有錢日子總不會太差,隨後拿著那筆錢按曼璐計劃舉家搬走他鄉,絲毫不顧曼楨死活。

母女倆談談說說,小陶已經趕來了,曼璐當著她母親的面囑咐他當天就動身,到蘇州去賃下一所房子,日內就要搬去住了,臨時再打電報給他,他好到車站上去迎接。又叫顧太太趕緊回去收拾東西,叫汽車送她回去,讓小陶搭她的車子一同走。顧太太本來還想要求和曼楨見一面,當著小陶,也沒好說什麼,只好就這樣走了,身上揣著曼璐給的一筆錢。

書中關於這段描寫發生在顧母發現曼楨被祝鴻才糟蹋後,和曼璐一起的場景,開始顧母是有生氣,但是後來曼璐給了一筆錢就妥協了,可見其無知與軟弱。

以至後來曼楨好不容易逃出來,第一時間想要尋求家人的幫助的時候,發現母親他們都搬走了,這個時候曼楨明白了母親也是姐姐的幫兇,最後曼楨還是在一位陌生夫妻的幫助下安頓下來。沒想到在最無助的時候幫助她的不是自己最親的親人,而是萍水相逢的一對普通夫妻。

顧母的無知和軟弱加劇了曼楨命運的悲劇。

二、婚戀悲劇

婚戀悲劇分為戀愛悲劇和婚姻悲劇戀愛悲劇指兩人本來兩情相悅,但是由於一些原因,最後卻未能終成眷屬;而婚姻悲劇是指兩人之間沒有感情,但是因為各種外在原因(家庭、子女等)而結為夫妻,建立了沒有感情的婚姻生活,過上了壓抑的家庭生活。這樣的婚姻失去了原本婚姻的意義,兩人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得到思想的醒悟,走出牢籠,就是在沉默中滅亡,繼續墮落。

1、戀愛的悲劇

愛上一個人沒有錯,錯的是愛上一個無法給你幸福的人。而曼楨的戀愛悲劇就是愛上了一位無法給她幸福的男人----沈世鈞。我將重點從性格和門第兩方面說明他們之間戀情的悲劇。

1.1、愛上一個軟弱的男人-------沈世鈞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楨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世鈞出生在南京的富貴家庭,和曼楨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別,同時世鈞的父親在他小時候就搬出去住了,和姨太太住在一起。世鈞從小和母親一起住,和母親的感情比較深,但是母親常常和他訴苦心中的委屈,造成世鈞優柔寡斷的心理,好像父親對母親的虧欠,讓他在很多事情上面更加向母親妥協,有媽寶男的特性。

所以他至始至終都沒有勇氣向父母表明自己喜歡曼楨,後來和青梅竹馬相識階層的石翠芝結婚,有一次翠芝喜歡新派歐式餐桌,而世鈞母親喜歡傳統圓桌,兩人爭執不下,世鈞選擇了母親這一方,可以看出其對母親的順從。所以當父母對曼楨家庭產生懷疑的時候,他第一時間不是爭取父母的理解,而是讓曼楨主動和家裡斷絕聯繫。

曼楨道:“那麼,將來你父親跟我姊姊還見面不見面呢?”世鈞頓了一頓道:“以後可以看情形再說。暫時我們只好……不跟她來往。”曼楨道:“那叫我怎麼樣對她解釋呢?”世鈞不作聲。

世鈞的軟弱讓他和曼楨的感情在也回不去了,那一次他們爭吵了,爭吵過後世鈞摔門而出,只剩下曼楨一人留在房間哭泣。

沒想那一次此錯過便是一生。在我們一生中愛情對我們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年輕時候的戀愛,因為但凡愛過,必有痕跡。

如果當初世鈞能夠勇敢點,和曼楨在一起,我想曼楨的命運會不會不一樣,但是這個世界沒有如果。世鈞是曼楨這一生唯一愛過的人,可惜她愛錯了人,愛上了一位無法給她幸福的男人。這也為她悲劇命運增添了色彩。

1.2、門第------那個時代自由戀愛的阻礙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楨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在大上海二三十年代,自由戀愛的萌芽已經發生,有人勝利,跨越世俗阻礙在一起,也有人最終未能戰勝阻礙,留下遺憾,曼楨和世鈞就是那個時代自由戀愛未能戰勝門第阻礙的一對戀人。

我國婚姻自古以來就講究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沈世鈞生活在南京複雜大家庭中,其中的封建思想還是未褪去。

沈世鈞不愛做生意,但是還是抵不過回去繼承家業的命運,他無法擺脫自己的家族,在事業上如此,婚姻上更是如此。

他們一個是南京大家庭的富二代,一個是在上海全家靠姐姐做舞女生活的中下層普通人,兩個人的家庭差距太大了,在那個年代他們家庭差距的距離決定了他們未來面臨的困難。

曼楨開始幻想世鈞能夠在上海堅持自己的理想,兩個人一起打拼,不靠家裡,一起奮鬥,但是世鈞還是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回家繼承家業。

同時世鈞的父母也對曼楨由很大的成見,這份成見也成為了她們之間的阻礙。世鈞的父親從前在上海舞廳見過曼璐,後來見到曼楨,對曼楨身份產生懷疑。

沈太太道:“他哪兒會知道人家家裡這些事情?他跟那顧小姐也不過是同事。”嘯桐哼了一聲道:“同事!”他連世鈞都懷疑起來了。但是到底愛子心切,自己又把話說回來了,道:“就算她現在是個女職員吧,從前也還不知幹過什麼—這種人家出身的人,除非長得真醜,長大了總是吃這碗飯的。”

可見曼楨不是世鈞父母心目中的兒媳婦,文學上有很多因為門第未能在一起的悲劇,梁祝就是典型的門第思想的荼毒之下的悲劇,千年來門第一直在在婚姻文化中佔很大的比重,曼楨和世鈞就是那個時代封建社會的一場悲劇。

三、婚姻

1、僅僅為了孩子而在一起的婚姻註定不會長久

曼楨這一生就這一次婚姻,當年她好不容易逃離祝鴻才,後來發現姐姐死後,祝鴻才的生意一落千丈,榮寶也生病了,為了孩子她和祝鴻才結婚,給榮寶一個完整的家庭,慢慢的祝鴻才也開始走運,做生意也賺了錢,生活也漸漸好起。後來為了孩子的未來和成長,曼楨向祝鴻才提出離婚。

書中有一段寫他們結婚後的狀態:

鴻才是對她非常失望。從前因為她總好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了她好兩年了,就連到手以後,也還覺得恍恍惚惚的,從來沒有覺得他是佔有了她。她一旦嫁了他,日子長了,當然也就沒有什麼稀罕了,甚至於覺得他是上了當,就像一碗素蝦仁,看著是蝦仁,其實是洋山芋做的,木木的一點滋味也沒有。

我想婚姻中最大的悲劇世兩個人的麻木,曼楨和祝鴻才結婚後兩人感情並沒有因為孩子變得越來越好,而是因為一開始沒有愛反而變本加厲。

對於孩子榮寶,祝鴻才對他也是經常打,書中有一段描寫寫盡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

曼楨在樓上聽見孩子哭,忙趕下樓來,見鴻才一回來就在那兒打孩子,便上前去拉,道:“你這是幹什麼?無緣無故的。”鴻才橫鼻子豎眼的嚷道:“是我的兒子我就能打!他到底是我的兒子不是?”曼楨一時急氣攻心,氣得打戰,但是也不屑和他說話,只把那孩子下死勁一拉,拉了過去,鴻才還趕著打了他幾下,恨恨的道:“也不知道誰教的他,見了我就像仇人似的!”

兩人關係的不好,祝鴻才將不滿發洩在孩子身上,加劇了曼楨離婚的想法。

起初祝鴻才不同意,後來還是妥協了,榮寶由曼楨撫養。離婚後的曼楨獨自一人帶孩子生活,雖然困難點,但是對孩子的成長相比之前沒有感情的完整家庭,現在好多了,更加有利於榮寶成長,可見沒有愛的婚姻對孩子的成長更大,哪怕不完整,只要有完整的愛,這個家庭也是很好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也比較好。

後來曼楨回想這段婚姻覺得是自己錯了,書中寫到:

現在想起來,她真是恨自己做錯了事情。從前的事,那是鴻才不對,後來她不該嫁給他。……是她錯了。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楨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看到這我為曼楨的悲劇命運感到心痛,曼楨這一生生的美麗,堅強,怎奈命運弄人。多年後曼楨猶如風中獨立的玫瑰散發她頑強的生命力,在這人世間努力的活下去。

總結

張愛玲的小說有很多,她那支筆寫了很多女性,很多悲劇的命運讓人讀來心痛,魯迅說:

“悲劇是將美好東西毀滅給人看。”

或許是命運弄人,或許是命中註定,或許是作者的悲觀現實。曼楨的獨立堅強的精神深深影響了我,雖然她這一生坎坷,但是面對悲劇命運,她從未屈服,曼楨的悲劇具有時代代表性,對現代女性覺醒具有教育意義,同時那種命運蒼涼的無力,也是對舊時代無聲的抨擊。我想這是文學作品的意義,讓故事完結,讓精神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