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半生緣》三種假設性結局分析:人生總有遺憾,該放下的就放下

好的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有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這樣安排有一個很大的妙處,讀者讀完之後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腦海裡總會時不時替小說中的主人公操心,讓作品產生最大的吸引力。

張愛玲的《半生緣》可以算得上她個人的巔峰之作,也採取了這種模式,給廣大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

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兩份難言幸福的婚姻,分手十四年再見面,他們相擁而泣卻對現實無能無力。

《半生緣》以沈世鈞和顧曼楨痛徹心扉的一段初戀為主線,中間穿插了幾段不同人的感情糾葛。

沈世鈞畢業之後認識了年輕漂亮的同事顧曼楨,兩個人一見鍾情,很快就建立起了戀愛關係。

就在他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期盼,正在談婚論嫁的時候,顧曼楨被自己的親姐姐和姐夫設計關押,並且被姐夫強暴產子。

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顧曼楨人間徹底蒸發,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隨後心灰意冷的沈世鈞和當地一個大家小姐石翠芝攜手結婚。

不過,沈世鈞並不愛自己的妻子石翠芝,而石翠芝更是對沈世鈞的好基友許叔惠情有獨鍾,只是迫於家庭壓力兩個人最終有緣無分。

除了這條大的感情縱線之外,小說還安排一個重要人物張豫謹作為感情的橫線,他也因為離奇的原因喜歡上了顧曼楨,在被顧曼楨拒絕之後也很快結婚了。

小說的最後,顧曼楨和沈世鈞經過十四年的靈魂煎熬後終於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相遇,兩個人傷心地訴說著各自的經歷。

知道顧曼楨遭遇那麼大的人生悲劇之後,沈世鈞再也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深情地把顧曼楨抱入懷中,淚流滿面。

顧曼楨卻對他說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很多人讀到此處,總忍不住淚崩,為命運的陰差陽錯以及他們的遺憾感到惋惜,雖然顧曼楨說回不去了,但是相信她對沈世鈞的愛卻註定是永遠放不下的。

另外,沈世鈞和石翠芝的婚姻缺少激情和浪漫,石翠芝對結了婚但很快又離了的許叔惠始終念念不忘,暗戀了顧曼楨一輩子的張豫謹在妻子被日本人傷害之後也恢復了單身。

這五個人因為他們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後續的人生軌跡會有很多種可能。

其中有三種情況是絕大多數人認為相對合理的,我們今天就一起聊聊他們後續可能的發展情況。

《半生緣》三種假設性結局分析:人生總有遺憾,該放下的就放下

1⃣

第一種假設:沈世鈞和妻子離婚,各奔前程,這種情況看似皆大歡喜,實則困難重重。

在《半生緣》的最後,顧曼楨、許叔惠和張豫謹三個人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都恢復了單身。

很多網友認為,既然沈世鈞和石翠芝之間的婚姻質量很一般,而他們彼此又在內心放不下另外一個人,他們倆可以協議離婚,好聚好散。

這樣的話,就可以來一個乾坤大挪移的方案,也就是沈世鈞和顧曼楨再續前緣,石翠芝和許叔惠牽手人生。

這個方案唯一的遺憾是暗戀顧曼楨的張豫謹還是單身一人,不過好在顧曼楨從來沒有對他動過真正的男女之情,最多就是從心裡喜歡這個人,把他當成大哥,僅此而已。

這種方案表面上看起來是個皆大歡喜的大團圓局面,但是難免把婚姻兒戲化了,也把婚姻和愛情看得太簡單。

首先,許叔惠和石翠芝之間的結合就不可能,要是可以的話,他們倆早就在一起了,何必苦苦等這十幾年。

婚姻要想穩固的話往往必須門當戶對,或者起碼兩個家庭能夠互相理解互相體諒,讓夫妻雙方在心理上能夠平等對話。

在小說中,石翠芝的媽媽是一個非常勢利的人,她看不起窮人,見到許叔惠之後連正眼也不看一下,只是用鼻孔哼一下,高傲的許叔惠哪裡能一輩子受這種下賤氣。

同時石翠芝又是一個典型的富家小姐做派,即便兩個人勉強結合,婚後也會因為柴米油鹽的瑣碎事情產生很多矛盾,分手是難免的。

其次,這個時候沈世鈞和石翠芝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家庭條件非常優越,兩個人的感情雖然談不上轟轟烈烈,但卻有那份難得的歲月靜好,世鈞也很愛這個家。

幾位主人公大學畢業時應該有二十四五歲,分手再相見時已經是14年之後的事情,這時候他們已經40歲左右了,進入不惑之年。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男女之間的激情浪漫已經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相濡以沫的陪伴。

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像沈世鈞和石翠芝這樣的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實在太普遍了,任何一對夫妻如果能夠達到他們這種人生境界,就足夠讓外界羨慕的。

從過日子的角度來說,他們倆是不會離婚的,事業,孩子,家庭,父母,十幾年的夫妻之情,怎麼能夠說散就散?!

《半生緣》三種假設性結局分析:人生總有遺憾,該放下的就放下

2⃣

第二種假設:張豫謹和顧曼楨抱團取暖,共度後半生,這種情況也許還算不錯。

第二種方案之所以叫做抱團取暖,主要是針對顧曼楨和張豫謹來說的。

在這個方案中,沈世鈞和石翠芝繼續過他們的幸福日子,離了婚的顧曼楨和老婆被日本人殺害的張豫謹兩個苦命的人一起生活。

這個方案會把許叔惠單獨放下,讓他另外去尋找機會,好在許叔惠是一個很有女人緣的瀟灑男人,只要他自己願意,機會多的是。

所以簡單來說,在這種方案中主要是顧曼楨和張豫謹兩個人的事情。

在小說的最後,顧曼楨和沈世鈞見面的時候,曾經聊到過張豫謹的狀況。

世鈞慘然了一會,因道:他還好?有信沒有?

曼楨道:也是前兩年,有個親戚在貴陽碰見他,才有信來,還幫我想法子還債。

憑著豫謹對她的那份情分,幫助她還債本來是理所當然的……

幸福的夫妻結婚之後還能保持戀愛時候的甜蜜感情,在他們的婚姻之中愛情始終存在,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和彼此磨合的默契程度加深,幸福的愛情之花會得到長久的滋潤。

但對於世俗中的大多數普通夫妻來說,中年之後夫妻之間的愛情往往會變成親人之間的親情,兩人更像是搭夥結伴行走在人生路。

在這個層面上說張豫謹和顧曼楨之間的結合也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選擇。

特別是張豫謹,他對顧曼楨的那份情分是由來已久的,就像上面所提到的那樣,他在千里之遙的貴州還始終惦記著顧曼楨,並且把自己微薄的收入寄給對方,讓顧曼楨儘快還清離婚官司所欠下的債。

這種方案真正難的是顧曼楨,她是一個孤傲而略顯倔強的人,對感情看得又那麼重,她一輩子真正忘不掉的人是沈世鈞。

當初是在誤解沈世鈞的情況下,顧曼楨稀裡糊塗地結過一次婚,但是卻實在遷就不了自己的感情,很快還是離了。

現在她和自己的初戀情人已經解釋了其中的誤會,肯定會更加珍惜自己曾經擁有的那份美好,很難和任何人再結婚,包括張豫謹在內。

特別是顧曼楨對沈世鈞所說的:我們都是寂寞慣了的人。

這句話是她對愛情和生命的一種反思:很多事情錯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對轟轟烈烈愛過一場但卻最終受傷的心來說,寂寞也許是最好的辦法!

《半生緣》三種假設性結局分析:人生總有遺憾,該放下的就放下

3⃣

維持現狀

通過上面的分析,前兩種方案都有很大的硬傷,操作起來並不是很容易,那最好的方案看來就是維持現狀了。

人們常說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生活永遠沒有十全十美的,每個人的生命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

對於中年人來說,生活中除了感情之外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

比如顧曼楨會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把自己的孩子帶大,張豫謹則可以在戰爭的前線發揮自己會看病的強項,治病救人為國解憂,這樣他們每天也會過得很充實。

不過這個維持現狀的方案只是在婚姻層面上所說的,在感情上則很難做到維持現狀。

沈世鈞掌握了顧曼楨的情況之後,以他們的情分,後半生絕對會默默地給予對方生活上最大的支持和感情上最大的慰籍。

雖然他們再也回不去,但是不可否認兩顆心卻永遠再也分不開了。

任何人碰到沈世鈞這種情況,還真的不好處理,一邊是自己的終生難忘的初戀,一邊是老婆孩子和辛苦半輩子才得來的事業,內心難免左右為難,千迴百轉。

不過心裡有再大的起伏也要牢記自己結婚時的承諾,試想兩口子都不安分過日子,都揹著對方搞婚外情,這還怎麼過?

《半生緣》三種假設性結局分析:人生總有遺憾,該放下的就放下


最後,我們不妨猜猜張愛玲的意見。

這本小說原名為《十八春》,後來改了兩三次稿,在張愛玲晚年旅居美國重新修訂她所有的作品時,才改名為《半生緣》,小說中的內容也做了一部分刪減和修改。

這個結局是張愛玲深思熟慮之後的最佳方案,也是最符合張愛玲婚姻觀的一種方案。

在她大部分作品中,女主角的婚姻就像張愛玲本人的一樣,最終都以悲劇收場

據說張愛玲最初的方案,沈世鈞和顧曼楨分手之後就再也沒有見到彼此,兩個人分別在痛苦和遺憾,猜疑和怨恨中生活了一輩子。

倘若不是這最後一次的不期而遇,沈世鈞肯定會一輩子無法釋懷,顧曼楨也無法向最在乎的人說清楚自己所受的委屈。

這樣看來,安排他們見最後一面已經是張愛玲最大的仁慈了,又何必想要太多?

著名作家翟曉斐在《張愛玲傳》中總結得特別好:

儘管這個結局讓許多讀者痛心,只是前塵如夢,走過的歲月,誰又能回頭?

你怎麼看呢?

《半生緣》三種假設性結局分析:人生總有遺憾,該放下的就放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