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半生緣》:少年不懂顧曼楨,讀懂已是書中人

"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事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張愛玲的《半生緣》:少年不懂顧曼楨,讀懂已是書中人

這段話出自曼楨寫給世鈞的信,那個時候,世鈞因為父親的生病回南京的時候,曼楨寫給他的。後來世鈞把曼楨給他寫的其他的信和照片都銷燬了,卻單單留下了這一封,也是這一封信,引起了世鈞和曼楨的回憶。

顧曼楨,一個性格剛強的女孩,起初遇到了世鈞,在慢慢的接受了解的過程中,確定了彼此的心意,可是意外總是頻出,姐姐想著安撫祝鴻才,算計著把妹妹獻給他;世鈞的風流爸爸認出了曼楨很像姐姐曼璐;世鈞以為曼楨喜歡豫瑾。可憐弱小的曼楨在最艱難的時刻,竟然沒有一個幫手,哪怕是自己的母親。

曼楨的母親在曼楨被姐姐曼璐騙到家中,供祝鴻才發洩後,明知道這樣的情況不妥,卻抱著"不能被外人恥笑了去"的思想,開始和曼璐站在同一條戰線,希望曼楨和祝鴻才結婚,而曼楨守著心裡的那個日思夜想的人,堅決不答應。哪怕是在生完孩子之後也要離開。

張愛玲的《半生緣》:少年不懂顧曼楨,讀懂已是書中人

看到這裡的時候,很多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曼楨沒有母愛。可是她也是被逼無奈的啊,生活何曾考慮過她真實的感受,命運又何曾眷顧過她?

可是就在她以為可以和世鈞重新開始的時候,叔惠卻告訴曼楨:"世鈞結婚了。"這對曼楨來說更是晴天霹靂。愛情已經把她拋棄了。

楨因為恨:恨姐姐的無情出賣;恨媽媽的袖手旁觀;恨世鈞的無情無義;恨祝鴻才的無恥,她和家裡保持了很遠的距離,不讓家人找到她。

張愛玲的《半生緣》:少年不懂顧曼楨,讀懂已是書中人

可是一家人就是一家人,在姐姐曼璐死後,曼楨得知自己的孩子過得並不好,心裡的母愛油然而生,她雖然恨祝鴻才,可是孩子也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

或許是經過這幾年的生活,曼楨的內心開始有了變化,孩子總是無辜的,而這母愛則是媽媽的天性。

她照顧著生病的孩子,甚至答應和祝鴻才結婚。

這個傻丫頭,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孩子。因為曼楨的心裡,愛情早已經灰飛煙滅了,恨也沒有了。

得到了曼楨的祝鴻才並不收斂,還有了外遇。這對曼楨來說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

後來,曼楨終於決定擺脫了祝鴻才,帶著孩子離開了。

張愛玲的《半生緣》:少年不懂顧曼楨,讀懂已是書中人

曼楨的經歷和她的人生決定都緊密的練習了起來,同時又代表了女性渴望主宰自己的人生,渴望獨立的思想。

可是在那個時代,曼楨要做這樣的決定,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記得前幾年看這本書的時候,心裡很是為曼楨著急:世鈞為什麼不繼續找曼楨?曼楨為什麼會這樣軟弱?為什麼要委屈求全嫁給個欺辱自己的人?

可是現在想來,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不是都或多或少的有曼楨的影子嗎?

匈牙利的詩人裴多菲曾在《自由與愛情》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好,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雖然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是詩人的愛國情感,但是也體現了詩人對生命、愛情、和自由的觀點

美好的愛情是每一個人心裡都有的夢想,我們都渴望遇到一個相知相愛相惜的人,哪怕失去自己的生命。

張愛玲的《半生緣》:少年不懂顧曼楨,讀懂已是書中人

可是一旦愛情失去了,我們的生命也就沒有了任何的意義。就如同曼楨一樣:失去了世鈞,大概嫁給誰都是一樣的,那就好好的保護自己的孩子吧。

朋友也是一個單親媽媽,帶著一個男孩,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朋友開始了相親之路,每次相親的話題都是:"你能不能接受我的孩子?"本來雙方都還不瞭解,一下子問人家能不能接受孩子,人家肯定接受不了。

這是單親媽媽的顧慮,也是人家的顧慮。可是既然選擇了走這一步,就要考慮清楚。

還有一些單親媽媽,寧願自己苦一些、累一些,都要帶著孩子,都要陪著孩子,保護好孩子,哪怕是以後一個人。就如同最後那樣決絕的曼楨----無論如何要和祝鴻才離婚。

其實,愛情和婚姻從來都不是女人生活的全部,我們更應該為了自己的內心而活:"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十四年後,顧曼楨和世鈞再次相逢,當曼楨用最平靜的語氣告訴世鈞自己的經歷的時候,縱然世鈞再心痛,卻也無法挽救和彌補。

張愛玲的《半生緣》:少年不懂顧曼楨,讀懂已是書中人

或許每一個女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顧曼楨:渴望著美好的愛情。卻又因為現實的因素不得不委屈求全。

生活本身就不容易,愛也好,不愛也罷,至少青春年少的我們曾經彼此愛過就好。只是現在我們走在不同的路上,欣賞不同的風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