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半生緣》|精緻窮、角色錯位,從曼璐的悲劇看中國式家庭的問題

在中國文壇史上,張愛玲是一面特殊的旗幟,她的文字冷漠、傲然、蒼涼、慘淡,她用雲端裡看廝殺的傲然與冷靜靜觀俗世的故事,用敏銳又冷酷的筆觸描寫生活的真實。

《半生緣》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曼禎和世鈞的愛情讓我潸然淚下,那句“我們回不去了”為兩個人的“半生緣”畫了句號,也讓讀者的傷心沁入了骨髓。

大概命運就是這麼捉弄人,總有一些曾經愛的轟轟烈烈的人,到頭來卻要和摯愛擦肩而過,世鈞和曼禎相逢後,他說要想辦法將結局改寫,可是最後還是不得不面對“我們回不去”的現實。就像書裡說的對於中年人來說,每天睜開眼身邊算是依靠他的人,他卻找不到一個可以依靠的人。身上的責任和義務常常讓我們身不由己,激情和浪漫彷彿已經不屬於中年時代。歲月不饒人,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等孩子長大,身上的擔子卸下了,卻發現自己再也沒有精力去追逐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世鈞的無奈在於只能眼睜睜看著歲月流逝,卻無力改寫故事的結局。曼禎的可憐在於本想質本潔來還潔去,卻要落入泥潭汙垢中。但我覺得曼璐才是《半生緣》裡最可憐的人,起碼曼禎在歷經滄桑後還能勇敢地活著,而曼璐像一朵豔麗的紅玫瑰,人生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香消玉隕,她就像一根照亮了別人,卻燃盡了自己的蠟燭……

《半生緣》|精緻窮、角色錯位,從曼璐的悲劇看中國式家庭的問題

本文將結合心理學的知識,從社會、家庭、性格三個方面分析曼璐走上悲劇道路的原因,最後總結作者的一點思考與啟示。

一、從社會方面來看,曼璐的悲劇是盲目追求社會流行造成的,“精緻窮”的背後隱藏著一顆不滿足的虛榮心,一種“重男輕女”的思想毒瘤。

任何年代都阻擋不了人們對大城市的嚮往,現在我們稱上海是“魔都”,在中國人眼中它是一種代表浪漫和夢幻的城市,《半生緣》裡反覆提到人們對它的憧憬,大都市、“十里洋場”,和它對比,南京都只能算鄉下,就連人們想象中上海來的大小姐,一定也是精緻、時髦、漂亮的。

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潮流下,一個小知識分子的家庭不顧千辛萬苦也想在上海混下去,一家八口靠著爸爸在書局工作的微薄薪水掙扎在大城市的邊緣。終於爸爸支撐不下去倒下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計成了問題,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奶奶和媽媽都是愛面子的人,好不容易來到這麼繁華的城市,突然要她們回鄉下讓她們怎麼面對村裡人的嘲諷。

奇葩說裡有一期辯論提到“精緻窮”這個詞語,指那些明明沒有能力過精緻生活的人,非要過度消費,寅吃卯糧,“打腫臉充胖子”,不切實際地維持所謂的“精緻”生活。

曼璐一家就是這種狀態,明明六安鄉下有兩塊田,兩間房子,還請的起人看祖墳。如果父親死後,一家人能回到農村,或許壓力就會小很多,畢竟農村的消費肯定比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低很多。他們寧願在城裡靠吸食姐姐的青春度日,也要維持著外邊精緻、內在不堪的生活,一家七口都靠著姐姐賣笑、混跡風月場所賺錢度日,還要請傭人、住大房子來彰顯都市人的高貴。奶奶和媽媽一方面享受著姐姐帶來的優越生活,一方面又埋怨做舞女的姐姐給家裡帶來的恥辱,她們嘴上說著對不起姐姐,又擔心回鄉下弟弟們就無法享受到這麼好的教育。她們為了維持“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幸福表象,交換的是曼璐口中的“贏了面子輸了裡子”的痛苦。

《半生緣》|精緻窮、角色錯位,從曼璐的悲劇看中國式家庭的問題

很多家庭女性的悲劇,都是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造成的,從古到今總有一部分“重男輕女”的家長用犧牲女兒的青春和利益換來兒子的功成名就。

這樣的“樊勝美”似家庭最後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最後兒子變成沒能力的吸血鬼,女兒成為賺錢養家,失去幸福和未來的奴隸!父母成為親手屠殺子女未來的儈子手!

二、從家庭方面來看,曼璐充當著拯救者的角色,同時她也為家庭犧牲了自己的身體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按常理來說,一個正常的家庭如果家裡的主心骨、男勞動力倒下了,站出來的肯定是母親和祖父母,絕對不應該是還未完成學業的姐姐,年紀小的成員只能起到輔助性作用。在電視劇《我愛我夫我愛子》中父親不知所蹤後,媽媽一個人出去打兩份工,白天黑夜的幹活,給別人漿洗織漁網填補家用,還要還父親欠的債,年紀稍微大的姐姐在課餘後也幫人織網賺點小錢,這樣一家人勉強度日著,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如果這個時候,媽媽和奶奶能出去找找工作,做點小本買賣,在加上姐姐曼璐也做點正經的營生,一家人的生活也許能維持下去,不用曼璐去出賣自己的青春和尊嚴賺錢。知乎裡有人說,奶奶和媽媽就是兩條吃人的老殂,他們過慣了封建社會貧窮少奶奶的生活,自私自利,只知道吸家人的血來滿足她們的驕傲。

為什麼裡面的張媽、周媽之流能一把年紀出來給人做傭人,小巷裡的老頭能一年四季風雨無阻的拉黃包車討生活,本應該站出來承擔家庭責任的奶奶和媽媽卻要躲在背後安享富貴?

這個時候只有曼璐,這個連中學還沒畢業的女孩站了出來,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她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同時也成為了不幸家庭的受害者。

心理學博士卡普曼認為,在家庭關係中,家庭成員扮演者三種角色,分別是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角色。拯救者認為當一個家庭出現危機的時候,作為有能力的一方理應責無旁貸的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半生緣》|精緻窮、角色錯位,從曼璐的悲劇看中國式家庭的問題

就像《紅樓夢》裡襲人說:沒理由看到老子娘餓死,通共就我還值幾個錢。她為了不讓全家人受凍捱餓主動答應賣身為奴。

中學沒畢業的曼璐能做什麼工作,而且一份普通的工作是無法支撐得起一個七口之家的生計的。曼璐只好走上不正當的道路,陪人跳舞吃青春飯賺快錢,世鈞說舞女也分很多種,也有好的,曼禎說一個潔身自好的舞女是養活不了一大家子人的,全家的生活費、妹妹上大學的費用、弟弟的教育費用的全是姐姐賺來的錢,就連住的房子,也是和姐姐同居的男人買來送給她的。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要付出代價的,特別是吃青春飯的人,曼璐的代價就是犧牲身體和未來,她多次打胎弄出一身的病,還失去了一個女人做母親的權利。她的媽媽曾經想勸她嫁個好男人,她和媽媽吵架,她知道沒有好男人願意要她這樣的女人,她心裡很自卑,她覺得她是殘花敗柳,她的日子只能過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望有什麼將來。

《半生緣》|精緻窮、角色錯位,從曼璐的悲劇看中國式家庭的問題

可憐的曼璐為了家庭,拯救了全家人的生計,卻犧牲了女人的青春和未來。曼璐的悲劇側面也反映了在一個家庭中,合理的社會責任與權利義務分配的重要性,父母應該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等子女有能力才能反哺父母之恩,母慈子才孝,舐犢情才深,一個冷血自私的父母無法保障家庭的長治久安。

三、從性格方面來看,曼璐的忠厚、直率、天真其實不適合混跡風月場所,張愛玲筆下的人物都是被命運操控的陀螺。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在歷史上也有混得好的舞女和妓女,也有幾個青史留名,又讓自己過的幸福美滿的,比如柳如是、李香君,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好運。曼璐雖然長相出眾,哪怕就是在張愛玲那隻刻薄的筆下,30多歲開始走下坡路的她,臉上塗的黑的暗黑,紅的血紅,但遠看還是美的。20出頭的時候,她也曾經有過大紅大紫一朝看遍長安花的時候,她的客人曾經質量也很不錯。

但是就像曼禎說的,姐姐性格忠厚,直率,她混跡風月場所缺少謀略和手段,好的客人她抓不住,眼看著年紀一年比一年大,她的心理很痛苦。

開始走下坡路的她,不願意面對青出於藍勝於藍的現實,驕傲脾氣火爆的她被同事排擠,被客人嫌棄,在加上奶奶和媽媽的催促,讓她做出了嫁給祝鴻才的無奈選擇。

《半生緣》|精緻窮、角色錯位,從曼璐的悲劇看中國式家庭的問題

另一方面,她嫁給祝鴻才也是因為她性格中那種不服輸,喜歡被人吹捧的虛榮感造成的。年輕時被人捧到天上的驕傲,讓她養成了看男人不慣伸手就打的習慣,她的這種行為在喜歡她的男人眼中是撒嬌,是嬌媚,在厭倦了她的男人眼中,是下作,是放蕩。

她說選擇祝鴻才是因為拿的住他,可是證明男人有錢就會變壞,再也拿不住,曾經的窮光蛋有錢溝通就變成了“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作賤的金閨花柳質,一朝赴黃粱。

如果她意識到了錯誤選擇帶來的痛苦,能及時止損或許還能有出路,她明明知道這樣的生活前途一片渺茫,但她骨子裡的驕傲讓她不願意放棄好不容易換來的富太太生活,家裡的兩個“老殂”也不會讓她放棄,否則糊塗的奶奶就少了“孫女嫁了金龜婿”的談資。

委曲求全、助紂為虐的媽媽給她想的主意是要一個孩子。她已經不能生孩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祝鴻才確實很想要一個兒子,但他把給他生兒子的主意打在了漂亮的小姨子身上,他故意激怒沒有主意的曼璐,一步步誘敵深入,最後讓曼璐沒有退路,走到了黑化的邊緣。她曾經心中還殘存的一點理智,竭力想把那種荒唐的思想打發走了,然而這種念頭,像一隻野獸的黑影,它來過一次就認識路了,咻咻地嗅著認著路...

她母親鼓勵曼禎追求她的前男友豫瑾的事情,讓她的一點顧慮徹底打消。她以為妹妹背叛了她,她在豫瑾面前賣弄風騷,故作清純,就是為了搶她的曾經的男人,雖然她一生已經完了,但她還剩下從前和豫瑾的一些回憶供她回味餘生,但是給她妹妹這樣一來,這一點回憶就變成了被糟蹋,碰都不能碰的東西。

仇恨讓曾經承擔起養家餬口重擔的曼璐,最後成了迫害妹妹的主謀和幫兇,她從此從一個家庭的“拯救者”黑化成一個“迫害者”,這個家庭的短暫幸福是她帶來的,這個家庭的不幸命運也是她帶來的。

有一句歌詞叫做“女人獨有的天真和溫柔的天性,是留給愛她的人”,或許曼璐的悲劇是沒有遇到一個愛她的男人。曼璐以為豫瑾是因為忘不了對自己的感情,才會移情到妹妹曼禎身上,她以為祝鴻才對妹妹是一片痴心,只有曼禎能栓住鴻才的心。

《半生緣》|精緻窮、角色錯位,從曼璐的悲劇看中國式家庭的問題

其實張愛玲早就看透了男女之情的那點東西,在她的筆下,男女都是被命運操縱的陀螺,祝鴻才是操縱她和曼禎命運的陀螺,祝鴻才自己又是被命運操縱的陀螺。"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就有恃無恐",就連鴻才得到遙不可及的曼禎後,也把她變成了死氣沉沉的“洋芋頭”。

總結:

造成曼璐悲劇人生的因素是複雜的,既有她本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問題,但主要的還是來自家庭方面。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生活中很多悲劇都是看似微小的舉動引起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處處存在。也許當初媽媽和奶奶不那麼自私,曼璐就不用做舞女,她的初戀情人就不會和她分手,她也不用嫁給祝鴻才,妹妹曼禎也不會失去幸福。一個家庭的幸福需要每個成員的作為,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撐起一片天。家庭成員權利義務分配的錯位,必將會給這個家庭帶來巨大的“隱患”,慎之慎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