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璐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張愛玲小說有一種迷人的魅力,她的文字大多蒼涼,人物大多具有悲劇的命運。她的作品每每讀來讓人慾罷不能,《半生緣》是張愛玲最長的長篇小說,前身《十八春》,後來由於對曼璐人物的爭議比較大。張愛玲又重新改寫才有了現在的《半生緣》。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璐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唐文標先生曾指出,張愛玲的小說是一個荒涼的,死的世界。誠然,張愛玲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感情生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的創作,“物化蒼涼”成為她寫作生涯中一直秉持的特質,用《金鎖記》中的話說就是“一級一級走向沒有光的所在”。

曼璐的墮落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向深淵,本文將細品曼璐的人生經歷,感受她的痛苦,一窺那個時代悲劇女性的命運。

一、曼璐悲劇的一生

《半生緣》中的曼璐是一位典型的悲劇人物,曼璐從一位花季清純少女淪落為煙花之地舞女,結婚後婚姻生活不幸引發扭曲人格,毀掉自己妹妹一生,最後在愧疚中死去,曼璐這一生犧牲了自己,後來性格大變,毀掉了自己妹妹,最後醒悟含恨而終,其人格是複雜的,悲劇的一生讓人讀來有一種蒼涼的無力感。

1、被掠奪的一生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璐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曼璐在十幾歲的時候正是如花的年紀,和初念張豫瑾也定下了婚約,原本曼璐可以像很多普通的女孩一樣,順利長大結婚生子,過上普通的生活。

可是一場意外奪去了曼璐父親的生命,家中的頂樑柱倒下了,奶奶年邁,母親軟弱,弟弟妹妹們又年幼,生為長女的曼璐小小年紀擔起了養家的責任,身為顧家長女,曼璐骨子裡是有那種對家庭的付出犧牲感的,可見其本性善良。

為了撫養一大家子,曼璐退了和初戀張豫瑾的婚約,一腳踏入大上海的歌舞廳的名利場中,靠著自己年輕美貌曼璐做到了這個家的頂樑柱,讓生活得以維持,弟弟妹妹順利上學,還請了一位傭人服侍自己母親和奶奶。

可是這些都是靠她依著年輕美貌在風月場所出賣自己肉體賺來的錢,曼璐這個選擇徹底讓她的一生悲劇無法回頭,也為後來她一步步淪陷出賣自己靈魂埋下了種子。這是命運的無常,也是時代的悲哀。

2、錯把婚姻當救命草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璐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隨著時間流逝,曼璐也漸漸年老色衰,她自己也深深感受到了危機,風月場所到底只能吃青春飯,這個時候家裡弟弟妹妹也長大了,妹妹曼楨已經大學畢業工作了,家裡的負擔也少了很多。

曼璐開始想要離開那個風月場所,重新來過,她以為婚姻可以拯救自己,可是她完全依附男人的模樣奠定了她今後婚姻的悲劇基礎。她內心深處自卑於自己的舞女身份,再次結婚的時候嫁給了那位“

笑起來像貓,不笑的時候像老鼠”的男人祝鴻才,祝鴻才也是經常出入於煙花之地的男人,做生意只想投機取巧。

結婚前祝鴻才殷勤的討好曼璐,讓曼璐嫁給她,結果原來祝鴻才是為了曼璐的錢,祝鴻才在生意上虧了很多錢,曼璐將自己一生積蓄給了這位她要嫁給的男人,其實在曼璐將所有積蓄交給祝鴻才的那一刻,曼璐就已經輸了。

她以為自己全心全意可以換的祝鴻才的一樣全心全意,甘願委身嫁給她做妾,祝鴻才在鄉下有一位原配老婆,同時還有一位女兒,他從未回去看過,後來他原配老婆死了,連下葬都是鄰居幫忙弄的,他也未曾回去看過一眼,這樣的人什麼會真心對人。

當曼璐將自己依附在一位男人身上的時候,她就已經輸了,自己的命運只有自己才能改變,錯把婚姻當救命草註定是一場悲劇。

3、美好愛情的破滅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璐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當初曼璐為了家庭放棄自己美好的愛情,不想連累他,一腳踏入風月場所不復返。但是年少美好的愛情回憶一直是她夜深人靜落寞時候的安慰。

與初戀張豫瑾之間的年少回憶是曼璐內心深度珍存的美好,後來面對豫瑾的冷淡曼楨有些恍然,見面之前她將那件紫色的旗袍拿出來,好好的打扮自己,當她發現多年的滄桑已經物是人非的時候,未免有些失落,當她以為豫瑾正在追求自己的妹妹的時候,她內心的嫉妒不平衡徹底爆發了,她親手將那件紫色的衣服撕破,如同將她那些美好的回憶一同撕破。

美好愛情的破滅,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草,這個時候曼璐性格已經徹底扭曲了,加上那個時候她的婚姻搖搖欲墜,沒有孩子,她為了報復,親手毀掉了自己,也毀掉了自己妹妹的一生,為最終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4、人性泯滅的黑暗中

曼璐在重重人生重創之下漸漸的迷失了自我,漸漸的由最初無私善良付出的少女變成了墮落敏感扭曲的怨婦,她迷失在對物質的追求中,成為了男權社會的犧牲品,不惜毀掉自己的妹妹獻給祝鴻才用來借腹生子穩固自己的婚姻。曼璐的人性徹底扭曲了,最後她在後悔與愧疚中含恨而終,這一生她從未受到公平對待,無私為人卻遭到鄙視,嫁為人妻,逃不過男權社會統治的奴役。

曼璐的悲劇也許早就在她十七歲踏入煙花之地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那不僅僅是曼璐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底層女性的悲劇。

二、悲劇人生的成因

曼璐的一生無疑是一場悲劇,接下來將從家庭、愛情、婚姻和社會四個層面淺析曼璐悲劇人生的成因。

1、家人的輕視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璐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曼璐的悲劇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造成的,如果不是因為父親離世,作為長女的曼璐要養家,那時候美好年華的她也不會淪落為舞女,來供養一大家子。

曼璐的無私犧牲並沒有換來家人的感恩,反而換來家人的輕視,弟弟傑明一邊心安理得的享受曼璐出賣自己身子掙來的錢,一邊辱罵曼璐做舞女給家庭蒙羞。母親顧太太也不關心曼璐的幸福,對她進行人格的侮辱,後來希望她早點家人,開始對於祝鴻才是不同意的,後來看到祝鴻才有錢就同意了。曼璐無私的付出換來家人的輕視,親情的扭曲讓曼璐對於情感更加絕望,使得她進一步淪為金錢的奴役。

2、愛情的夭折

曼璐為了家庭,在本該美好純真的年華,放棄了心愛的未婚夫,一腳踏入充斥金錢慾望的風月之地,歲月是流逝,曼璐在男人和金錢的慾望中漸漸淪陷,她成為了最好的交際花,在名利場中一步步陷入。

當她知道自己的初戀在追求自己的妹妹的時候,想起自己當年也是那樣的清純,如果不是因為家庭,她也如圖妹妹那樣美好,她恨,想要將曼楨身上的一切毀掉,年少的初戀是曼璐在汙濁之地的一份美好回憶,她不是一個徹底的壞人,她的內心深處是渴望美好的愛情,美好的年華,她羨慕妹妹的乾淨,她覺得自己汙濁了,她恨,可是無處可說,正是這樣的矛盾導致了曼璐的性格扭曲。

她一邊在名利場上待久了,貪戀世俗優越的生活,一邊又貪戀美好的愛情,這種讓她矛盾的心理,這麼多年一直壓抑在她心中,那份美好的回憶一直是心中那份美好,當那份美好破滅的時候,心中的不平衡爆發了,導致了悲劇的不可逆轉。

3婚姻的不幸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璐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當曼璐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她感覺自己的輝煌時代要過去了,這個時候她想要一份穩定的婚姻用來當下輩子的依靠。

但是曼璐內心深處對於自己曾經做過舞女的經歷有自卑,雖然她每天出入看起來光鮮亮麗,但是她知道自己舞女身份是難以啟齒的,家人的冷落和輕視更加讓她卑微,所以她才會退而其次的選擇了只會投機取巧的祝鴻才做妾。

結婚後曼璐是準備全身心為家庭付出的,祝鴻才鄉下的老婆死後,她將女兒招娣接到上海,扮起了賢妻娘母的角色,然而祝鴻才並不買賬,“呸! 媽?她也配?”;隨後,她召回了曾被她遣走的丫頭寶兒,原因是祝鴻才很愛和寶兒搭訕,她想利用寶兒拴住鴻才的心。

後來祝鴻才直言喜歡曼楨,她開始不同意,後來孩子掉了,祝鴻才天天在外面不回來,她自己也沒有能力再生育了,母親提議借腹生子。她想到了自己的妹妹。到底是自己的妹妹好掌控一些,曼璐徹底扭曲了,為了穩固自己的婚姻,她出賣了親情,毀掉自己妹妹的一生。在不幸的婚姻中曼璐越陷越深,淪為了男權社會的奴役。

4、封建的時代背景

在封建時代女人的貞潔看的很重,沒有貞潔的女人是下品,有貞潔的女人是上品,而舞女是沒有貞潔可言的,嫁出去都是運氣。

婚姻對於曼璐來說不僅僅是逃出了那個汙濁之地,可是她舞女身份在婚後一直像噩夢跟隨著她。

加上祝鴻才發了國難財,母親和奶奶都覺得曼璐“命好”,可是沒人理解曼璐內心深處的苦楚,她漸漸年老色衰,祝鴻才每天可以在外面花天酒地,甚至自己姨太太的身份在那個時代都可能沒法保住,那時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必須三從四德。

加上傳統思想結婚後女人還要生育後代,那個時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曼璐的身體在之前流過胎,導致現在無法再生育,所有的對女性的要求讓曼璐感到危機和敏感。

曼璐的悲劇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封建思想下女性的悲劇。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曼璐悲劇命運釀成的原因

三、結語

張愛玲《半生緣》中的主人公雖然是曼楨,但是曼璐的人物塑造讓整本書更加升華。曼璐的悲劇讓人讀來每每心痛,卻又無力,用魯迅先生一句話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曼璐的悲劇讓我們一窺那個時代底層女性的悲劇,引起今天我們更多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