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卡布达阿布


中郎将算是古代的高级军事人员

古代的中郎将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品级。最早从秦朝开始,朝廷上就有中郎将这个官职了,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东汉今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

也许上面那些描述有点抽象,下面我们就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历史上担任过中郎将的名人可不少,比如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当过五官中郎将,诸葛亮是军师中郎将,卢植也是朝廷的中郎将,因为这时候的军阀还没有称王称帝,他们的官衔基本也就是将军(除开曹操这种操纵朝廷的军阀),所以军阀部队的首要人物,其武官官职基本上也就是中郎将了,不可能封将军,不然岂不是和自己的主子一个等级了,就算主子想封,他也没那个实力啊。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我国古代的官职大部分都始于秦朝,所以始皇帝不仅仅是第一位皇帝,更是一整套华夏专属政治体制的始创者。

而这个中郎将的官职也不例外,是由秦朝所置,汉承秦制,将中郎将细分为五官中郎就、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专门负责统领皇城侍卫,汉平帝时期,加置虎贲中郎将,统领虎贲郎,再置羽林中郎将,统领羽林军,可以看出,中郎将在西汉还只是特指的禁卫军统领。

到了东汉,中郎将开始泛滥开来,广泛到什么程度,成了一种介于将军和校尉的品级类职务,别看都是中郎将,但根据统领的军队规模大小,有的甚至只是带使团出国访问的,都能被冠以中郎将的职务。

三国时期可能是中郎将最鼎盛的时期了,我们所熟悉的大都督周瑜,就做过建威中郎将,诸葛亮则是军师中郎将,曹操给儿子封的五官中郎将,但可不是管侍卫的小职务,是丞相的副手,这下子中郎将厉害了,当时的人宁可被封中郎将,也不愿意做杂牌将军,不为别的,有实权。

之后的两晋南北朝,中郎将的职务依旧如此,到了唐朝,中郎将的春天终于过去了,再次成了特指禁军统领,品级为正四品,低于从三品的将军职。

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世风彻底把中郎将废掉了,起初当作虚衔封赏功臣,到了后来干脆被弃之不用,中郎将的职务至此寿终正寝。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中郎将初期为禁军统领,后期向地方统兵将领拓展,末期沦为虚衔。

汉朝中央军武官的高级级别分三级,即:将军、中郎将、校尉(可以类比上将、中将、少将)。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

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汉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后又置羽林中郎将,统羽林郎,与虎贲中郎将同级。也就是说,中郎将是很罕见的禁军统领,只有五个,即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中郎将在和平时期很牛逼,要董卓这样的大佬才有资格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广泛加于统兵征战的高级武官,不再限于禁军统领,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其上再加称号,如护匈奴中郎将、护羌中郎将、护乌桓中郎将,相当于军区司令员。而镇压黄巾军时期的方面统帅,也是中郎将,例如皇甫嵩、朱俊、卢植、董卓,都是中郎将。将军虽然尊贵,但一般并不统兵,中央军的统领多以比中郎将更低的校尉充任,例如袁绍、曹操都是校尉。

军阀混战时期比较牛逼,周瑜、诸葛亮这样的都是中郎将起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期,各军阀集团首领本身多为将军,他们的得力手下往往就是中郎将,例如袁绍手下的张合、吕布手下的高顺、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孙策手下的周瑜程普等等,这时候中郎将还是比较高的军阶。

三国初步形成时期,中郎将已经变成中级将领了



到了军阀混战后期,有军功的越来越多,将军开始普及化,中郎将就沦为中级将领,不再担任军队统领,例如刘封为副军中郎将,单独统兵时为副军将军。

三国形成后,中郎将已经成为虚衔,例如傅佥,作为烈士(傅彤)后代,直接就被赠予了左中郎将的官职

到了三国时期,将军大批发,中郎将就越来越不值钱了,史书上已经很难看到中郎将的名字。


海军史研究会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郎将在每个朝代是不同的。

秦朝时期,中郎将还是很重要的,主要是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类似于今天的中央警卫团、警卫师。

它的上司是郎中令。

大家如果看过《古今大战秦俑情》,里面男主角就是郎中令,负责保护秦始皇。

而中郎将不止一人,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五官中郎将三个,后来又设立了专管虎贲、羽林部队的虎贲中郎将和羽林中郎将。

不过,中郎将的工作重要,官衔却不算高,低于将军和校尉。

这些人都是皇帝亲选的心腹,所以权势很大。



汉代后期,中郎将有所改变。

中郎将不再是保护皇帝,三国时期皇帝实际名存实亡。

中郎将就是一个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官职。

然而,这不是说中郎将不重要,这要看具体给他什么工作。

比如掌握兵权的周瑜就是建威中郎将,诸葛亮也是军师中郎将,甚至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五官中郎将。

这些人虽然是中郎将,似乎官职不高,却都掌握实权。

另外一些,则多是军阀的心腹将领,因为各种原因不便给予很高军衔,就给予中郎将,比如:董卓势力的吕布、牛辅及董越,刘表势力的黄忠。



到了唐朝,中郎将又成为保护皇帝的专用官职,品级大致在正从四品之间。

宋代开始,中郎将逐步被废除。


萨沙


中郎将这个职务,最早是在秦朝被设置,后来到北宋时被废除,前后延续长达一千五百余年。在这个时间里,中郎将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中,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这段时期,中郎将这个职务的含金量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其中这位卢植,不仅是刘备的老师,还是曹操早年最崇拜的偶像,他当时的官职,就是中郎将;后来卢植获罪被免,接管卢植军队的人,叫做董卓,其职位也是中郎将。

与此同时,在平定黄巾起义中,东汉帝国有两位名将表现最为亮眼,被称为是当时的帝国双壁,也是东汉军界资格和威望最高的两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皇莆嵩和朱儁,当时他们两个的职务,分别是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东汉末年的中郎将,已经可以说是东汉帝国军界的扛把子,其权力和地位不可谓不高。



当然,中郎将原本的职务,并没有这么大。在先秦时期,“中郎”只是作为君主的近侍被设置,其职能大体是管理皇帝的出行车驾、马匹并保卫君主、照顾起居等等,俸禄只有区区六百石。

等到了秦朝和西汉初期,中郎开始负责统管皇帝的侍卫,于是更名为中郎将,当时中郎将共分为五官、左、右三个官职,即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候的中郎将,级别依然不高,它就相当于是皇帝身边的侍卫首领。

再等到汉武帝时期,他为保卫皇宫的安全,特意设立了一支精锐的皇家禁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即羽林军。而这支军队的统领,被称为“羽林中郎将”。由此,中郎将才正式成为统管皇帝禁军的的高级将领,俸禄也变成两千石,和地方各郡郡守相当。

后来汉平帝又将宫廷卫士正式命名为“虎贲郎”,他们的统领也就被称作“虎贲中郎将”。自此,中郎将也就由三个变成五个,即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和虎贲中郎将,主要负责统帅皇帝的侍卫和禁军,俸禄均为两千石。



等到东汉时期,中郎将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而普及的官职,其职能也从统率禁军变得更加宽泛,成为统兵的高级将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时期武将们的军衔和职务主要可分为三个级别:将军、中郎将、校尉,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上将、中将、少将。

由于当时将军职务都不常置,通常只有遇到大规模战争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武将们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就是中郎将。

也正因为此,等到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政府派出去镇压黄巾之乱的三军统帅,基本都是中郎将,由此中郎将一下子变得风光无限,其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直接可比肩高级将军。

不过,正所谓成也黄巾起义,败也黄巾起义,因为这场大叛乱,让很多将领获取到军功,所以各个将军职务被任命出来,比如后来皇甫嵩任被认命为左车骑将军,朱俊任被认命为右车骑将军。在这种背景下,中郎将的含金量自然下降了一个档次。



再后来,等到这些将军们都变成割据一方的军阀后,他们为笼络自己的得力手下,通常会任命他们为中郎将。

比如,袁绍手下的张郃、吕布手下的高顺、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孙策手下的周瑜等等,都曾被任命为中郎将。在这种背景下,中郎将不仅由中央官职变为地方官职,而且变得有些烂大街,其含金量自然又下降一个档次。

当然,这个时候的中郎将至少还有些价值,因为想得到它,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想得到中郎将一职的人,必须是这些割据一方军阀们手下最重要或最得力的人,相当于集团内部的二把手,否则它虽然变成地方官职,但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获取。

但是,等到军阀混战后期,有军功的人越来越多,将军都开始普及化,中郎将直接就沦为中级将领,不再担任军队统领。再等到三国形成后,中郎将已经完全成为一个虚衔,一点实际价值都没有,史书上都已很难看到它的名字。

一直到唐代,中郎将才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宋朝初年时,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来没多久被正式废除。


我是赵帅锅


如果就“古代”而言的话,这个时间范围显得略大。因为“中郎将”这个官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和具体职责都有所不同。


简单地说,中郎将这个官职起源于春秋战国,在两汉发展成熟,在汉末三国因为这一官职被滥设,导致极速贬值,最终走向散官化。随着魏晋嬗代,更高级别的将军号都被进一步泛滥,中郎将这一更低级别的武官官职几乎消失而不见于史籍。


一、中郎将的前身是郎官,也被称为“郎中”,本来是写作“廊中”的(在古代汉语中“郎”和“廊”是相通的),主要职责是站在走廊上担任皇家警卫工作,因此得名。这个官职一开始还是属于“内朝官”。从它的设置开始,中郎将都是属于武官官职。


二、到了汉武帝时期,沿用秦代的制度设置了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他们的基本职责是管理郎官。后来又有其他名号的中郎将被陆续设置,职责逐渐超出皇家警卫这一范畴,性质也开始脱离“内朝官”。


三、汉末三国以前,中郎将这一官职,不管属于内官还是外官,都有实际的任务,或者称之为“事职”。比如有“使匈奴中郎将”,就有明确的出使匈奴任务。


四、汉末三国时期,因为国家动荡分裂,各个势力之间相互征伐,出于拉拢人心,安置各色人等的需要,中郎将这个武官官职被大量滥设,迅速贬值,最终走向了散官。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中郎将有其任命,但未必有对应的事职,只是用于拉抬身份地位。


诸葛亮担任过军师中郎将。

五、入晋以后,中郎将这个官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了宋代最终被完全废弃。


众所周知,曹操设置过大量两汉时期没有的中郎将,比如“发丘中郎将”。

曹丕担任过“五官中郎将”

以上就是中郎将在古典时期的简单历史回顾。


大锅故国神游


中郎将是秦代开始出现的官职,最初主要职责是统领皇帝侍卫。后世朝代尤其是东汉以后,被各方割据势力封赐给自己的武官,不过那时的中郎将职责以及不再仅限于统领皇宫禁军。并且,中郎将官职的职权和使用,也会被统治者灵活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中郎将在古代朝代官职体系“三公九卿”中的高低

中郎将是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的属官,三公九卿是古代王朝的重要官职体系,在每个朝代当中的名字都各有不同。从秦汉朝代当中去看,中郎将所属秦朝、西汉九卿之一的“郎中令”,东汉时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改名为“光禄勋”,而中郎将为郎中令或者称光禄勋的属官。

郎中令或光禄勋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之所以在秦汉时有“郎中令”的说法,是秦朝时上朝不得携带武器,护卫的兵将都只能站立在大殿的廊道中,也就有了郎中的说法。郎中令负责殿内安全,殿外的守卫归九卿中“卫尉”所管辖。

郎中令为九卿要职,后来演变为总领宫内事物,因此属官众多,有大夫、郎、期门、羽林、谒者等分管不同事物的属官。这些属官当中“郎”又分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具体官职又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

因为负责宫中侍卫的职责,尤其是皇宫殿内安全的重任,所以历代当权者都会认命自己信任之人去担任中郎将这样的要职,如之前曹操就让自己的儿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

也因此,中郎将逐渐发展成为古代王朝军事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武官官职,但是从官职体系当中,中郎将依旧归属于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或者光禄勋所统领。

另外,从古代统治者任命官员的角度去看,三公九卿都是国之重任,需要信任的老臣或者有大功之人去担任,任命九卿之下的官职,例如五官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光禄大夫等职位,是统治者权衡和根据功绩才能给予的封赏。

二、中郎将在武官体系当中的位置

单从秦汉、三国时期看,古代官职中中郎将的职位低于将军,高于校尉,处于将军和校尉两者之间的职位。武官体系在古代王朝统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上层武官并不比三公的职位低,至少在职位权限和待遇方面也能与三公九卿官职体系类似。

而如前文论述中,中郎将原本作为九卿之下的属官,因其重要性发展成武官体系中的重要官职,那么中郎将在武官体系当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按照我们最熟悉的东汉时期武官体系看,东汉武官体系分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其中大将军就位于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位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之下,根据情况设置。

以上“将军”都属于武官体系,另外还有根据别称另外加的将军号,如武威将军、鹰扬将军等。以上常置将军都有开府权,也就是能够自己选择属官之权,而中郎将便是将军开府可以招募的官僚职位。

而主要为军事职责的武官体系,大将军等开府中的属官,包括我们经常在历史资料当中见到的长史、司马,长史有幕僚职责,司马负责军事,这两者是将军府中最高属官。而开府之中,在长史和司马之下,还有从事中郎、掾属、令史御属等职位。从这个角度去看,中郎将也归于武官体系是有法可循的。

在结合前文看,武官体系当中大将军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在三公之下但高于九卿,前、后、左、右将军则是在九卿之下。联系前文中郎将在三公九卿体系当中的位置看,在武官体系当中的中郎将一职,实际位置高低,是要根据所在军事武官将军府的品级去决定。

比如大将军府中的长史、司马和中郎将职,可能位比九卿也不差;而像担任前将军府的中郎将,可能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官,只相当于大将军府中的中郎将所管的校尉了。

当然了,在古代王朝中官职体系名义上,无论在哪个将军府中的中郎将,都归九卿中的郎中令或者光禄勋所管辖。

三、“中郎将”在职权和使用上的发展

从三公九卿官职体系和武官体系当中的分析看,包括中郎将在内的古代官职,其实官职的权限和地位,并非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的位置和时势去考量。并且,史料当中经常出现的多个官职同时加封的现象,也需要考虑进去。

中郎将职权上的演变,随九卿一样从掌管宫中禁卫到统管宫中事物,而其负责宫中安全的主要职责一直没有改变。发展到后来,中郎将归属于武官体系,也就能以中郎将这个原本负责宫中侍卫的官职,参与到军事行动当中。

而古代统治者对于有功之臣的封赏,中郎将既属于官职体系当中的宫中近卫,有属于武官体系当中的军事武官,能够符合统治者对于有功之臣的封赏,兼具封号和军权作用。

但是值得去看的是,到了三国时期,因为战乱频繁,封赏中郎将官职的人,都是中下级武将。前期周瑜、诸葛亮和曹丕等人,都做过中郎将,这时候的中郎将一般都认为高于一些封号将军。到了后期中郎将成为一些中下级官员的官职,关平、徐庶等人都做过中郎将,实际权限和地位已经越来越低。

因此可知,中郎将的官职的职权和使用,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被统治者灵活运用的。


【总结】

中郎将这个官职,属于三公九卿体系当中九卿下属,也能参与军事体系当中去。在古代官职体系当中有着很灵活的运用,可以兼具封号和实权作用。而具体看中郎将官职的具体权限和地位,需要结合时势和具体职位去看,并不能单独的从称呼上去分辨中郎将的官职高低。


亭安读书


秦置,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

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

扩展资料

古代军衔

1、元帅: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2、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3、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

4、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5、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爱历史的小阿瓜


我是历史爱好者三维策论,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中郎将这个官职随着历史的变迁也有着不同的职能。它起始于秦朝,发展盛行于汉朝,废止与宋朝。


中郎将有多大?

中郎将是武官,我们可以从官位的排序看看中郎将的大概的等级。以东汉末年为例:

大将军>重号将军>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军司马

(我们要注意的是杂号将军分为三品四品五品的,而中郎将是四品,所以有的杂号将军比中郎将官职要小,比如伏波将军马援就是五品的杂号将军)

由此可见中郎将是武官里的中级职位。要知道大将军是最高军事主官,重号将军如骠骑将军是可以开府建衙的,杂号将军如辅国将军是可以独领一军的。中郎将也可以独领一部人马。而事实上和平时期高级别的将军是不常置的,战事一起则拜将出征。平时武官们最多就能爬到中郎将的位置上。而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因军功受封将军者众多。这又使中郎将成为了中低级军官。


不同的封号职权不同

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四品,秩比二干石。比如董卓就曾经担任东中郎将,曹彰曾经担任北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掌管皇宫的各禁卫军,也是四品,秩比二干石的官阶。

护XX中郎将:如护匈奴中郎将、护乌桓中郎将,四品,秩比二干石,是设置在较为强大的少数民族边境的警备司令。

XX中郎将:比如威武中郎将,四品,秩比二干石,是一部的指挥官。

典农中郎将:负责管理军屯的武官,秩二干石,职权等同于太守。

由此可见,虽然各种中郎将的职能不同,但是除了典农中郎将以外一般都是四品秩比二干石的武官。


综上所述:中郎将是古代军官体系的中坚力量,掌握着一部兵马。在和平年代是大多数武将的顶点,战争年代则是建功立业的起点。在古代军官体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


三维策论


中郎将官位是在秦朝是期开始出现,到宋朝初年废除,兴盛于汉、唐。

西汉时,中郎署一分为三,分别为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俸禄为两千石,主要是统领皇家侍卫,后来又增加了个虎贲中郎将。东汉时,又增加了个羽林中郎将,使匈奴中郎将和东、西、南、北中郎将。像东汉末年的张奂当过使匈奴中郎将,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人分别当过左、右、北中郎将。在这段时期,中郎将的权力很大,可以认为是武将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因为朝廷很少设将军,而且,中郎将如果加“持节”的话,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三国时期中郎将遍地走,职位和权力大小不一。最具实权的是相当于副丞相的五官中郎将(曹丕),管军政的建威中郎将(周瑜)和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其他的还有典军(关平)、荡寇(程普)、典农(任骏)、征虏(吕范)、立武(步骘)、扬武(曹洪)中郎将等。

三国后到晋再到南北朝,中郎将官位低迷,品级较低,甚至六七品。新增有丁灵、太子旅贲、平胡、平越中郎将等。

到了唐朝,中郎将这一职又活跃起来。是唐朝的十六卫禁卫军的禁卫统领,次于大将军和将军,为正四品下或从四品上,统领校尉、旅帅、亲卫、勋卫等。新增有:左、右卫千牛卫中郎将,左、右金吾卫中郎将,左、右卫中郎将等。

宋朝中郎将没落,无职事、无定员。有负责值班侍卫、守殿门;有追加武将恩典之用;也有用于安置闲散武将或是贬谪武职官员只之用。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