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诗人北岛写的诗歌太晦涩看不懂,为什么许多人却说很好?

柳育龙

北岛把自己的诗歌分成了两个阶段,以1988年为分界线,之前叫做履历,以后叫做在天涯(当然在天涯只收录到2008年)。

北岛在自序之中写到自己的求学生活,他当过建筑工人,做过铁匠,对于这些,他没有抱怨过,甚至还很感激,他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在大通铺读书。

所以北岛前期的诗歌就算是朦胧,却也能让人分析出来他其中的感情,这个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前期最著名的一首诗就是【回答】了,这首诗出来以后,震撼了中国文坛,就算很多人不知道北岛,也能说出诗中最经典的两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后来北岛离开北京,去了国外。他的诗歌才开始真正的晦涩起来。

对北岛影响最大的诗人是俄罗斯诗人曼德尔施塔姆,这位诗人诗歌比北岛的诗歌更加的难懂。而且对于现代人来说,诗歌已经边缘化,要去鉴赏一首现代诗更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很多人不愿意这么去做。

北岛曾经在世界顶级大学教授诗歌还有写作,还定期不定期的举行诗歌朗诵,还是前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这些成就不是用一个字“好”就能概括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北岛的散文,他的散文很少说教,也不刻意的煽情,但是却让人感觉到文章之中丰沛的情感。

很多喜欢北岛的人,很喜欢这几句话: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我告诉大家,这个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的散文“波兰来客”里面的几句话。


诗书君

提这个问题的人一看就不是对诗歌感兴趣的人。

北岛是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是新中国以来最重要的诗人,表达了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信仰失落后独立思考,批判与否定、怀疑与茫然,拷问着人类、时代乃至自我的真理与价值。

他诗歌基本上是大白话,如《回答》、《一切》、《宣告》、《结局或开始》等。直白。文雅,通俗易懂。

比如《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波兰来客》: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北岛的笔名是因为《今天》杂志的创办得来的。1978年秋天,北岛和芒克、黄锐喝了点儿白酒,北岛对培养们说要办个文学杂志,《今天》就这样诞生了。当时北岛觉得自己应该取一个笔名。芒克想起北岛老家南方,生活在北方,北岛刚出了的诗集《陌生的海滩》里,写到了大海、沙滩、船只、岛屿、灯塔,芒克觉得叫“北岛”非常合适。

1980年《今天》停刊,原因是当时《今天》是非法的民间文学刊物,没有国家的刊号。1990年,北岛移居美国任教于加州戴维斯大学,后来他在挪威找到一笔钱,《今天》文学杂志复刊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发行。


探照灯

首先中国现当代诗歌从特点来划分,可分为如同中国歌曲一样三大派别。一,歌曲叫民族唱法,而诗歌叫古典韵诗如唐诗等;二,歌曲叫通俗歌曲或流行唱法,而诗歌叫现代新诗如《再别康桥》等;三,歌曲叫美声唱法即西洋唱法,而诗歌叫西化的诗歌即模仿外来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即读不懂的诗就是这一派。

其次,新中国建国十七年后出现朦胧诗是有它的必然性的,一切存在都是有理由的。换言之,朦胧诗的出现可能是对前十七年直白的,赤裸裸的歌功颂德的间接否定,呼唤真诗好诗问世。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这是朦胧诗的功劳,比如北岛的诗歌。但问题出在有些诗歌主编和部分诗评家们把朦胧诗视作中国现在及未来唯一的最佳诗歌流派,而且大力推广,直至大多数读者喊叫“读不懂”。这是对朦胧诗片面认识结出的苦果。正如将美声唱法变成中国的主流唱法后果可想而后,可喜的是我们的音协没去干这愚,但我们们诗歌却这样办了,这是历史的倒退,中诗新诗的悲哀。

现在中国的诗歌创作应以现代诗为主,古体诗和外来诗为副。建议各派繁荣发达,佳作不断,但不能喧宾夺主,让外来诗即朦胧诗坐阵唱红,因为它们的局限性太多了,不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美学标准。

造成喧宾夺主的根源在于中国的诗歌职业者包括某些主编、副主编、诗评家、大学教授、专家学者等,他们这一代以及他们们上一代都没有找到中国新诗标准,甚至自我安慰“没有标准就是标准”。可悲!而他们的下一代更有勇士――非朦胧诗非属,甚至摇旗呐喊:诗歌的内容与题目离得越远越好,岂不知每一首好诗都是虚与实的完美结会。离开实的虚就是断了线的风等,已失去了现实的美,如余秀华的诗;相反,没有虚的实就失去灵性。现如今,年长者写出的诗往往实有余虚不是,而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写出的往往是虚有余而实不足,甚至不见实,断了线的风筝盲目飞,总有卡在树上或什么物上一命呜呼!如果找到好诗标准朦胧诗会自觉地起身是离开主位心甘情愿地去坐中国诗歌的第三把交椅(第一把现代新诗坐,第二把中国古典诗坐,第三把朦胧诗坐),皆大欢喜。

我发表以上言论可能言辞过激,伤及不少朦胧诗爱好者,我并不否定朦胧诗的全部,但不能忽视中国新诗的理应有的历史地位。本人从1996开始订阅《诗刋》和《星星》诗刋一直到现在,我订阅这两种中国顶诗刋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学习探讨中国新诗创作的秘藉。我由一开始读不懂到隐约读懂再到真正读懂;我由不懂好坏优劣到能够识别真诗和伪诗;我由用眼看到用手抄,将每一期上自认为好诗全抄下来,32开硬皮笔记夲抄了一百多本,然后又对这一百多本中的诗再次遴选,因为本人评诗的水平越来越高,所以淘汰了不少“好诗”,将真正的好诗另抄它本。最后将手抄的好诗归类,如家乡类、父母类、树木、花草、寺院、山水类等……我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下好诗在我家”。这可是二十多年刻苦钻研、追求真善美结出的硕果吧!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正在選写一篇大论文《浅谈中国新诗标准》分上下两篇,上篇是理论论证,下篇是好诗(诗刋)欣赏。我要向诗刋社申请《准印证》,合法合情合理让《天下好诗》重新登上中国的艺术殿堂,因为这些诗歌大多数不是各种年选版本中的诗歌,不论资排辈,只按好诗标准遴选

最后说一句,好歌是感动人,而好诗是振憾人的,而要写出振憾人的名篇或者是一句谈何容易,而朦胧诗就不存在这个难点了,所以它可以盛行于诗坛,长盛不衰,秘密就隐藏在这里。我的口号是:让中国的诗歌必具中国特色,愿中国特色也表现在中国的诗歌上。

(说明,我对《诗刊》的好诗摘抄从1996年到2011年,因为后面的好诗越来越少,以后再抄吧)。

谢谢各位!

\\


根言木语

用看懂看不懂、易读不易读来评判一位诗人本身就是不对的。人有多少种,诗人就有多少种;生活有多少层面,诗就有多少层面;读者有多少类型,诗在读者心中的映象就有多少类型。如果按照提问者的观点,那唐代诗人李商隐就不能算优秀的诗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用北岛《回答》中这两句传世名句来回答提问者的这一问题再合适不过了。作为我国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北岛的诗以隐喻、意象、象征和“蒙太奇”手法见长。不同的读者对于同样一首诗,有着不同解读,这取决于读者的知识、审美、生活阅历、甚至个人情趣。有人喜欢豪放派的大江东去,有人喜欢婉约派的杨柳西月。

对于朦胧诗来讲,在短短的篇幅里,它的意象、象征、表现手法,是否给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深刻的哲理和共鸣的生活、阅读体验。北岛《回答》中的这两句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面对这两句诗,如果你是生活中的跋涉者 ,你会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叹;如果你是激愤者,你会读出对于现实不公的愤怒 ;如果你是思考者,你会读出对于社会与人生的哲理;如果你是清高者,你会读出自命不凡与洁身自好;如果你是弱者,你会读出生活给予的压力;如果你是强者,你会感受到坚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就是我对您这一问题的回答。


李俊峰226675242



是个老问题,看了很多回答。忍不住来答一下。

我先说明下,问题是为什么北岛的晦涩的诗歌看不懂,许多人都说好。不是问北岛的诗歌为什么晦涩。

对于北岛的诗歌太晦涩看不懂,许多人都说好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诗歌是自私的,但是有人真的懂你。

诗歌是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状态,生存环境与灵魂碰撞产生的结晶。词语只是它的表达形式,有时候词语是无法完全表达诗人真正所想的。但是,一些人由于和诗人有相近的生活状态,亦或在思想上对某一事物的看法相同,你再晦涩的诗歌,他都能读懂,那是真的心意相通。就像你和你是爱人,你往往还没有开口,对方就知道你要干什么。粗俗的说法是“你没抬屁股,我就知道你放什么屁”。北岛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文字运用自然是极好的,真正懂他的人,能看懂他的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人们常说的:能看出好来!

二、人是虚荣的,所以有人专门找晦涩的诗歌来装13。

很不幸,我之前就是这种人。年轻时候的我,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吸引女孩子注意,吸引别人注意,往往对一些晦涩的东西感兴趣。这样就可以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现在这个毛病好了很多,不是不想装,是没机会了。北岛给了人这样的机会。尤其是诗歌,许多文化人为了各种目的,写也写的与众不同,读别人也读的与众不同。你说看不懂,我偏说好。这样,就可以博人眼球了。北岛的诗歌风格变化很大,他又很出名,所以一大部分人为他叫好不是理解北岛,是理解人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请在评论区留言,风舞不胜感激

请关注风舞鹰翎,一个热爱读书和中国文化的胖子


风舞鹰翎

一切艺术的鉴赏都有其主观性,离开了人的主观意识,所谓美,就什么也不是。

美的鉴赏,是基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是一种体验的共鸣。从宗教角度来说,甚至是生生世世以来的生命体验、性灵体验的共鸣与差别。所以审美,它既是有共性,也有差异的。

世间的美,如果都没有差别,也就失去了美的意义。所以对于一样东西,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直觉来认为它美,也可以认为它不美。

对于北岛的诗,我基本上认同题主的看法,我们的审美在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


观心自如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末期,政治在左的旗帜下,一些年轻人寻求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现状的思考,对当时生存状态的不满,对未来深深地忧虑,对情感压抑后的出口,以诗歌等形式进行或晦涩,或委婉,或直白的展露。敏感复杂时期,晦涩是一种比较理智的选择,既直面惨淡的人生,又坚持,探索思想的表达,以曲求直。个人理解,面对带血的刺刀,不做无谓的牺牲,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坦显了智慧。逐步形成后来的朦胧诗派,至少影响两代人。从文学的角度讲,不是首创,古来有之。从思想上来讲,对稍后八十年代的文学繁荣,文艺复兴,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再认识,对自由坦白追索都有较深刻的影响。北岛的诗歌思想性较强,读起来不一定有舒婷,顾城等人的作品上口,各有优势吧。北岛的诗歌,是四十年来诗歌创作的一面旗帜,愿继续迎风飘扬。


日月谈竹子

我不否定文学创作规律,但是文学不像自然科学那么可以定性,而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诗歌,首先是作者的感悟,然后是读者各自的感悟,甚至读者的阅读感悟就是一次再创作。可以看不懂,却不能断然否定。也因为所谓的看不懂,使得朦胧诗具有了别样的味道,喜欢的爱不释手,不喜欢的也不妨大度容之,如此,文学百花园方能异彩纷呈,姹紫嫣红。


红枫诗笺

因为是欣赏者的文化水平不行,举个列子:你去某庙宇,导游说,你看那个佛像是不是眨眼睛了,如果你看他眨眼睛就是你,会得到好运气的,你懵懵懂懂,明明知道没有眨眼睛,为了好运气,你就说,眨眼睛了!这叫做自欺欺人,以此类推,别人都说,你看北岛的诗多好呀,你即使不明白,怕别人说你不行,于是,就说真好!我看大致如此!


天空中的鱼18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几个另类的很正常。有些东西,正常思维的人觉得云里雾里,但作者和其粉丝说不定还热血沸腾,沉浸在死去活来的情境里呢。随他去吧,喜欢的人多看点不喜欢就少看点,只要他没越过法律的红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