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郎將是什麼官職?

卡布達阿布


中郎將算是古代的高級軍事人員

古代的中郎將在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品級。最早從秦朝開始,朝廷上就有中郎將這個官職了,至西漢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品秩比二千石,低於諸將軍。東漢今後,中郎將的名號被各割據勢力廣泛加於武官,不再限於禁衛統領等職,成為了一個大致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階層,其職位、品秩、權力差異很大,統兵將領亦多用此名。唐代,中郎將又被恢復為各府衛的禁衛統領,品級在正四品下,為高級武職。宋初中郎將曾用為虛銜,後廢。

也許上面那些描述有點抽象,下面我們就可以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歷史上擔任過中郎將的名人可不少,比如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當過五官中郎將,諸葛亮是軍師中郎將,盧植也是朝廷的中郎將,因為這時候的軍閥還沒有稱王稱帝,他們的官銜基本也就是將軍(除開曹操這種操縱朝廷的軍閥),所以軍閥部隊的首要人物,其武官官職基本上也就是中郎將了,不可能封將軍,不然豈不是和自己的主子一個等級了,就算主子想封,他也沒那個實力啊。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國古代的官職大部分都始於秦朝,所以始皇帝不僅僅是第一位皇帝,更是一整套華夏專屬政治體制的始創者。

而這個中郎將的官職也不例外,是由秦朝所置,漢承秦制,將中郎將細分為五官中郎就、左中郎將和右中郎將,專門負責統領皇城侍衛,漢平帝時期,加置虎賁中郎將,統領虎賁郎,再置羽林中郎將,統領羽林軍,可以看出,中郎將在西漢還只是特指的禁衛軍統領。

到了東漢,中郎將開始氾濫開來,廣泛到什麼程度,成了一種介於將軍和校尉的品級類職務,別看都是中郎將,但根據統領的軍隊規模大小,有的甚至只是帶使團出國訪問的,都能被冠以中郎將的職務。

三國時期可能是中郎將最鼎盛的時期了,我們所熟悉的大都督周瑜,就做過建威中郎將,諸葛亮則是軍師中郎將,曹操給兒子封的五官中郎將,但可不是管侍衛的小職務,是丞相的副手,這下子中郎將厲害了,當時的人寧可被封中郎將,也不願意做雜牌將軍,不為別的,有實權。

之後的兩晉南北朝,中郎將的職務依舊如此,到了唐朝,中郎將的春天終於過去了,再次成了特指禁軍統領,品級為正四品,低於從三品的將軍職。

到了宋朝,重文輕武的世風徹底把中郎將廢掉了,起初當作虛銜封賞功臣,到了後來乾脆被棄之不用,中郎將的職務至此壽終正寢。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中郎將初期為禁軍統領,後期向地方統兵將領拓展,末期淪為虛銜。

漢朝中央軍武官的高級級別分三級,即:將軍、中郎將、校尉(可以類比上將、中將、少將)。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

西漢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將以統領皇帝的侍衛,屬光祿勳。漢平帝時又置虎賁中郎將,統虎賁郎。後又置羽林中郎將,統羽林郎,與虎賁中郎將同級。也就是說,中郎將是很罕見的禁軍統領,只有五個,即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

中郎將在和平時期很牛逼,要董卓這樣的大佬才有資格

東漢以後,中郎將的名號被廣泛加於統兵征戰的高級武官,不再限於禁軍統領,其職位、品秩、權力差異很大,其上再加稱號,如護匈奴中郎將、護羌中郎將、護烏桓中郎將,相當於軍區司令員。而鎮壓黃巾軍時期的方面統帥,也是中郎將,例如皇甫嵩、朱儁、盧植、董卓,都是中郎將。將軍雖然尊貴,但一般並不統兵,中央軍的統領多以比中郎將更低的校尉充任,例如袁紹、曹操都是校尉。

軍閥混戰時期比較牛逼,周瑜、諸葛亮這樣的都是中郎將起步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時期,各軍閥集團首領本身多為將軍,他們的得力手下往往就是中郎將,例如袁紹手下的張合、呂布手下的高順、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孫策手下的周瑜程普等等,這時候中郎將還是比較高的軍階。

三國初步形成時期,中郎將已經變成中級將領了



到了軍閥混戰後期,有軍功的越來越多,將軍開始普及化,中郎將就淪為中級將領,不再擔任軍隊統領,例如劉封為副軍中郎將,單獨統兵時為副軍將軍。

三國形成後,中郎將已經成為虛銜,例如傅僉,作為烈士(傅彤)後代,直接就被贈予了左中郎將的官職

到了三國時期,將軍大批發,中郎將就越來越不值錢了,史書上已經很難看到中郎將的名字。


海軍史研究會員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中郎將在每個朝代是不同的。

秦朝時期,中郎將還是很重要的,主要是負責皇宮的警衛工作,類似於今天的中央警衛團、警衛師。

它的上司是郎中令。

大家如果看過《古今大戰秦俑情》,裡面男主角就是郎中令,負責保護秦始皇。

而中郎將不止一人,分左中郎將、右中郎將、五官中郎將三個,後來又設立了專管虎賁、羽林部隊的虎賁中郎將和羽林中郎將。

不過,中郎將的工作重要,官銜卻不算高,低於將軍和校尉。

這些人都是皇帝親選的心腹,所以權勢很大。



漢代後期,中郎將有所改變。

中郎將不再是保護皇帝,三國時期皇帝實際名存實亡。

中郎將就是一個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官職。

然而,這不是說中郎將不重要,這要看具體給他什麼工作。

比如掌握兵權的周瑜就是建威中郎將,諸葛亮也是軍師中郎將,甚至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是五官中郎將。

這些人雖然是中郎將,似乎官職不高,卻都掌握實權。

另外一些,則多是軍閥的心腹將領,因為各種原因不便給予很高軍銜,就給予中郎將,比如:董卓勢力的呂布、牛輔及董越,劉表勢力的黃忠。



到了唐朝,中郎將又成為保護皇帝的專用官職,品級大致在正從四品之間。

宋代開始,中郎將逐步被廢除。


薩沙


中郎將這個職務,最早是在秦朝被設置,後來到北宋時被廢除,前後延續長達一千五百餘年。在這個時間裡,中郎將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其中,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這段時期,中郎將這個職務的含金量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其中這位盧植,不僅是劉備的老師,還是曹操早年最崇拜的偶像,他當時的官職,就是中郎將;後來盧植獲罪被免,接管盧植軍隊的人,叫做董卓,其職位也是中郎將。

與此同時,在平定黃巾起義中,東漢帝國有兩位名將表現最為亮眼,被稱為是當時的帝國雙壁,也是東漢軍界資格和威望最高的兩個人,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做皇莆嵩和朱儁,當時他們兩個的職務,分別是左中郎將和右中郎將。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東漢末年的中郎將,已經可以說是東漢帝國軍界的扛把子,其權力和地位不可謂不高。



當然,中郎將原本的職務,並沒有這麼大。在先秦時期,“中郎”只是作為君主的近侍被設置,其職能大體是管理皇帝的出行車駕、馬匹並保衛君主、照顧起居等等,俸祿只有區區六百石。

等到了秦朝和西漢初期,中郎開始負責統管皇帝的侍衛,於是更名為中郎將,當時中郎將共分為五官、左、右三個官職,即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時候的中郎將,級別依然不高,它就相當於是皇帝身邊的侍衛首領。

再等到漢武帝時期,他為保衛皇宮的安全,特意設立了一支精銳的皇家禁軍,取“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即羽林軍。而這支軍隊的統領,被稱為“羽林中郎將”。由此,中郎將才正式成為統管皇帝禁軍的的高級將領,俸祿也變成兩千石,和地方各郡郡守相當。

後來漢平帝又將宮廷衛士正式命名為“虎賁郎”,他們的統領也就被稱作“虎賁中郎將”。自此,中郎將也就由三個變成五個,即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和虎賁中郎將,主要負責統帥皇帝的侍衛和禁軍,俸祿均為兩千石。



等到東漢時期,中郎將逐漸成為一個重要而普及的官職,其職能也從統率禁軍變得更加寬泛,成為統兵的高級將領。

從某種意義上說,東漢時期武將們的軍銜和職務主要可分為三個級別:將軍、中郎將、校尉,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上將、中將、少將。

由於當時將軍職務都不常置,通常只有遇到大規模戰爭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武將們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就是中郎將。

也正因為此,等到黃巾起義爆發後,東漢政府派出去鎮壓黃巾之亂的三軍統帥,基本都是中郎將,由此中郎將一下子變得風光無限,其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直接可比肩高級將軍。

不過,正所謂成也黃巾起義,敗也黃巾起義,因為這場大叛亂,讓很多將領獲取到軍功,所以各個將軍職務被任命出來,比如後來皇甫嵩任被認命為左車騎將軍,朱儁任被認命為右車騎將軍。在這種背景下,中郎將的含金量自然下降了一個檔次。



再後來,等到這些將軍們都變成割據一方的軍閥後,他們為籠絡自己的得力手下,通常會任命他們為中郎將。

比如,袁紹手下的張郃、呂布手下的高順、劉備手下的諸葛亮、孫策手下的周瑜等等,都曾被任命為中郎將。在這種背景下,中郎將不僅由中央官職變為地方官職,而且變得有些爛大街,其含金量自然又下降一個檔次。

當然,這個時候的中郎將至少還有些價值,因為想得到它,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從某種意義上說,想得到中郎將一職的人,必須是這些割據一方軍閥們手下最重要或最得力的人,相當於集團內部的二把手,否則它雖然變成地方官職,但也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獲取。

但是,等到軍閥混戰後期,有軍功的人越來越多,將軍都開始普及化,中郎將直接就淪為中級將領,不再擔任軍隊統領。再等到三國形成後,中郎將已經完全成為一個虛銜,一點實際價值都沒有,史書上都已很難看到它的名字。

一直到唐代,中郎將才又被恢復為各府衛的禁衛統領,品級在正四品下,為高級武職。宋朝初年時,中郎將曾用為虛銜,後來沒多久被正式廢除。


我是趙帥鍋


如果就“古代”而言的話,這個時間範圍顯得略大。因為“中郎將”這個官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含義和具體職責都有所不同。


簡單地說,中郎將這個官職起源於春秋戰國,在兩漢發展成熟,在漢末三國因為這一官職被濫設,導致極速貶值,最終走向散官化。隨著魏晉嬗代,更高級別的將軍號都被進一步氾濫,中郎將這一更低級別的武官官職幾乎消失而不見於史籍。


一、中郎將的前身是郎官,也被稱為“郎中”,本來是寫作“廊中”的(在古代漢語中“郎”和“廊”是相通的),主要職責是站在走廊上擔任皇家警衛工作,因此得名。這個官職一開始還是屬於“內朝官”。從它的設置開始,中郎將都是屬於武官官職。


二、到了漢武帝時期,沿用秦代的制度設置了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和右中郎將,他們的基本職責是管理郎官。後來又有其他名號的中郎將被陸續設置,職責逐漸超出皇家警衛這一範疇,性質也開始脫離“內朝官”。


三、漢末三國以前,中郎將這一官職,不管屬於內官還是外官,都有實際的任務,或者稱之為“事職”。比如有“使匈奴中郎將”,就有明確的出使匈奴任務。


四、漢末三國時期,因為國家動盪分裂,各個勢力之間相互征伐,出於拉攏人心,安置各色人等的需要,中郎將這個武官官職被大量濫設,迅速貶值,最終走向了散官。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中郎將有其任命,但未必有對應的事職,只是用於拉抬身份地位。


諸葛亮擔任過軍師中郎將。

五、入晉以後,中郎將這個官職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到了宋代最終被完全廢棄。


眾所周知,曹操設置過大量兩漢時期沒有的中郎將,比如“發丘中郎將”。

曹丕擔任過“五官中郎將”

以上就是中郎將在古典時期的簡單歷史回顧。


大鍋故國神遊


中郎將是秦代開始出現的官職,最初主要職責是統領皇帝侍衛。後世朝代尤其是東漢以後,被各方割據勢力封賜給自己的武官,不過那時的中郎將職責以及不再僅限於統領皇宮禁軍。並且,中郎將官職的職權和使用,也會被統治者靈活運用,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中郎將在古代朝代官職體系“三公九卿”中的高低

中郎將是九卿之一的光祿勳的屬官,三公九卿是古代王朝的重要官職體系,在每個朝代當中的名字都各有不同。從秦漢朝代當中去看,中郎將所屬秦朝、西漢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東漢時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改名為“光祿勳”,而中郎將為郎中令或者稱光祿勳的屬官。

郎中令或光祿勳負責守衛宮殿門戶的宿衛之臣,之所以在秦漢時有“郎中令”的說法,是秦朝時上朝不得攜帶武器,護衛的兵將都只能站立在大殿的廊道中,也就有了郎中的說法。郎中令負責殿內安全,殿外的守衛歸九卿中“衛尉”所管轄。

郎中令為九卿要職,後來演變為總領宮內事物,因此屬官眾多,有大夫、郎、期門、羽林、謁者等分管不同事物的屬官。這些屬官當中“郎”又分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具體官職又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

因為負責宮中侍衛的職責,尤其是皇宮殿內安全的重任,所以歷代當權者都會認命自己信任之人去擔任中郎將這樣的要職,如之前曹操就讓自己的兒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

也因此,中郎將逐漸發展成為古代王朝軍事體系當中的一個重要武官官職,但是從官職體系當中,中郎將依舊歸屬於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或者光祿勳所統領。

另外,從古代統治者任命官員的角度去看,三公九卿都是國之重任,需要信任的老臣或者有大功之人去擔任,任命九卿之下的官職,例如五官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光祿大夫等職位,是統治者權衡和根據功績才能給予的封賞。

二、中郎將在武官體系當中的位置

單從秦漢、三國時期看,古代官職中中郎將的職位低於將軍,高於校尉,處於將軍和校尉兩者之間的職位。武官體系在古代王朝統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上層武官並不比三公的職位低,至少在職位權限和待遇方面也能與三公九卿官職體系類似。

而如前文論述中,中郎將原本作為九卿之下的屬官,因其重要性發展成武官體系中的重要官職,那麼中郎將在武官體系當中處於什麼位置呢?


按照我們最熟悉的東漢時期武官體系看,東漢武官體系分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其中大將軍就位於三公之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位在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九卿之下,根據情況設置。

以上“將軍”都屬於武官體系,另外還有根據別稱另外加的將軍號,如武威將軍、鷹揚將軍等。以上常置將軍都有開府權,也就是能夠自己選擇屬官之權,而中郎將便是將軍開府可以招募的官僚職位。

而主要為軍事職責的武官體系,大將軍等開府中的屬官,包括我們經常在歷史資料當中見到的長史、司馬,長史有幕僚職責,司馬負責軍事,這兩者是將軍府中最高屬官。而開府之中,在長史和司馬之下,還有從事中郎、掾屬、令史御屬等職位。從這個角度去看,中郎將也歸於武官體系是有法可循的。

在結合前文看,武官體系當中大將軍在三公之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在三公之下但高於九卿,前、後、左、右將軍則是在九卿之下。聯繫前文中郎將在三公九卿體系當中的位置看,在武官體系當中的中郎將一職,實際位置高低,是要根據所在軍事武官將軍府的品級去決定。

比如大將軍府中的長史、司馬和中郎將職,可能位比九卿也不差;而像擔任前將軍府的中郎將,可能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官,只相當於大將軍府中的中郎將所管的校尉了。

當然了,在古代王朝中官職體系名義上,無論在哪個將軍府中的中郎將,都歸九卿中的郎中令或者光祿勳所管轄。

三、“中郎將”在職權和使用上的發展

從三公九卿官職體系和武官體系當中的分析看,包括中郎將在內的古代官職,其實官職的權限和地位,並非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具體的位置和時勢去考量。並且,史料當中經常出現的多個官職同時加封的現象,也需要考慮進去。

中郎將職權上的演變,隨九卿一樣從掌管宮中禁衛到統管宮中事物,而其負責宮中安全的主要職責一直沒有改變。發展到後來,中郎將歸屬於武官體系,也就能以中郎將這個原本負責宮中侍衛的官職,參與到軍事行動當中。

而古代統治者對於有功之臣的封賞,中郎將既屬於官職體系當中的宮中近衛,有屬於武官體系當中的軍事武官,能夠符合統治者對於有功之臣的封賞,兼具封號和軍權作用。

但是值得去看的是,到了三國時期,因為戰亂頻繁,封賞中郎將官職的人,都是中下級武將。前期周瑜、諸葛亮和曹丕等人,都做過中郎將,這時候的中郎將一般都認為高於一些封號將軍。到了後期中郎將成為一些中下級官員的官職,關平、徐庶等人都做過中郎將,實際權限和地位已經越來越低。

因此可知,中郎將的官職的職權和使用,也是在不斷的發展和被統治者靈活運用的。


【總結】

中郎將這個官職,屬於三公九卿體系當中九卿下屬,也能參與軍事體系當中去。在古代官職體系當中有著很靈活的運用,可以兼具封號和實權作用。而具體看中郎將官職的具體權限和地位,需要結合時勢和具體職位去看,並不能單獨的從稱呼上去分辨中郎將的官職高低。


亭安讀書


秦置,至西漢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品秩比二千石,低於諸將軍。

東漢以後,中郎將的名號被各割據勢力廣泛加於武官,不再限於禁衛統領等職,成為了一個大致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階層,其職位、品秩、權力差異很大,統兵將領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稱號,如使匈奴中郎將、北中郎將等。

三國時,各中郎將中比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將周瑜、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領五官中郎將,為丞相的副職。此後出現的東南西北等中郎將,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認為高於雜號將軍。

唐代,中郎將又被恢復為各府衛的禁衛統領,品級在正四品下,為高級武職。宋初中郎將曾用為虛銜,後廢。

擴展資料

古代軍銜

1、元帥:唐代設有元帥、副元帥等戰時最高統帥,宋有兵馬大元帥,元有都元帥、元帥。

2、將軍:春秋時晉國以卿為將軍,戰國時始為武官名,漢代將軍名號頗多,魏晉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後歷代皆設有將軍官名。

3、校: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統帶一校之官稱校尉。漢武帝初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等八

4、校尉:為專掌特種軍隊的將領,其地位略次於將軍,後通稱將佐為八校。晉武帝時設有軍校,為任輔助之職的軍官。清代有步軍校、護軍校等官職。

5、尉:春秋時晉國上中下三軍皆設尉,秦漢時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頗高,以後帶尉字的官員地位逐漸下降。唐代折衝府以300人為團,團設校尉。明清時的衛士和八九品階官稱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愛歷史的小阿瓜


我是歷史愛好者三維策論,在這裡回答你的問題。

中郎將這個官職隨著歷史的變遷也有著不同的職能。它起始於秦朝,發展盛行於漢朝,廢止與宋朝。


中郎將有多大?

中郎將是武官,我們可以從官位的排序看看中郎將的大概的等級。以東漢末年為例:

大將軍>重號將軍>雜號將軍>中郎將>校尉>軍司馬

(我們要注意的是雜號將軍分為三品四品五品的,而中郎將是四品,所以有的雜號將軍比中郎將官職要小,比如伏波將軍馬援就是五品的雜號將軍)

由此可見中郎將是武官裡的中級職位。要知道大將軍是最高軍事主官,重號將軍如驃騎將軍是可以開府建衙的,雜號將軍如輔國將軍是可以獨領一軍的。中郎將也可以獨領一部人馬。而事實上和平時期高級別的將軍是不常置的,戰事一起則拜將出徵。平時武官們最多就能爬到中郎將的位置上。而三國時期戰爭頻繁,因軍功受封將軍者眾多。這又使中郎將成為了中低級軍官。


不同的封號職權不同

東西南北四中郎將:四品,秩比二幹石。比如董卓就曾經擔任東中郎將,曹彰曾經擔任北中郎將。

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掌管皇宮的各禁衛軍,也是四品,秩比二幹石的官階。

護XX中郎將:如護匈奴中郎將、護烏桓中郎將,四品,秩比二幹石,是設置在較為強大的少數民族邊境的警備司令。

XX中郎將:比如威武中郎將,四品,秩比二幹石,是一部的指揮官。

典農中郎將:負責管理軍屯的武官,秩二幹石,職權等同於太守。

由此可見,雖然各種中郎將的職能不同,但是除了典農中郎將以外一般都是四品秩比二幹石的武官。


綜上所述:中郎將是古代軍官體系的中堅力量,掌握著一部兵馬。在和平年代是大多數武將的頂點,戰爭年代則是建功立業的起點。在古代軍官體制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


三維策論


中郎將官位是在秦朝是期開始出現,到宋朝初年廢除,興盛於漢、唐。

西漢時,中郎署一分為三,分別為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和右中郎將,俸祿為兩千石,主要是統領皇家侍衛,後來又增加了個虎賁中郎將。東漢時,又增加了個羽林中郎將,使匈奴中郎將和東、西、南、北中郎將。像東漢末年的張奐當過使匈奴中郎將,皇甫嵩、朱儁、盧植三人分別當過左、右、北中郎將。在這段時期,中郎將的權力很大,可以認為是武將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因為朝廷很少設將軍,而且,中郎將如果加“持節”的話,有先斬後奏的權力。

三國時期中郎將遍地走,職位和權力大小不一。最具實權的是相當於副丞相的五官中郎將(曹丕),管軍政的建威中郎將(周瑜)和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其他的還有典軍(關平)、蕩寇(程普)、典農(任駿)、徵虜(呂範)、立武(步騭)、揚武(曹洪)中郎將等。

三國後到晉再到南北朝,中郎將官位低迷,品級較低,甚至六七品。新增有丁靈、太子旅賁、平胡、平越中郎將等。

到了唐朝,中郎將這一職又活躍起來。是唐朝的十六衛禁衛軍的禁衛統領,次於大將軍和將軍,為正四品下或從四品上,統領校尉、旅帥、親衛、勳衛等。新增有:左、右衛千牛衛中郎將,左、右金吾衛中郎將,左、右衛中郎將等。

宋朝中郎將沒落,無職事、無定員。有負責值班侍衛、守殿門;有追加武將恩典之用;也有用於安置閒散武將或是貶謫武職官員只之用。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