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雙十二剛過,我們還沉浸在等待快遞的喜悅中,然而世界上的某個角落,還有些國家被戰火侵襲,有些人因為種族而歧視,他們還在為生存而戰。鄧爺爺說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要潮流,但依然還有部分地區處於動盪中。

成長至今,我所經歷的衝突大都來自於家庭、朋友、同事等等,有時是熟悉的人,有時是陌生的人,但都是一個具體的人,我實在想象不出,到底是因為什麼,會讓人對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民族的人都懷有強烈的恨意,衝突的根源到底是因為什麼?是民族嗎?還是宗教呢?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今天我就結合《綠皮書》這部電影來簡要談一談民族和衝突之間的因果關係。

是種族讓人們分離,讓人們彼此憎恨嗎?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綠皮書》講述的是一位名叫託尼的意裔美國人保鏢,亟需一份工作,於是為一位名叫唐的黑人音樂鋼琴博士當司機,負責他在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給託尼付錢的唱片公司給了他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列著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很多旅館和餐廳都是隻限白人。

託尼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他會因為自己家的杯子被黑人用過了,而直接把杯子扔到垃圾桶了,儘管他們家並不富有。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而唐則是一個鋼琴博士,才華不凡。他喜歡古典音樂,但是因為黑人的身份,他不能彈奏肖邦,而只能演奏大眾流行音樂。他被上層白人歡迎,卻從沒真正被平等對待過。有一次他為一位白人貴族彈琴,但是那位白人貴族卻不讓他使用自己家裡的廁所,而是讓他到外面去解決。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兩個人在剛開始的互相看不順眼,到後來在相處的過程中逐漸解除偏見,最後一次演出,一家高檔餐廳邀請唐來彈琴,卻拒絕唐在餐廳裡用餐,託尼得知後大怒,即使無法得到剩下的薪水也支持唐罷演。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種族的偏見如此根深蒂固,人一出生就因此被決定了要承受哪些人的“憎恨”。

唐有一次被警察抓到和同性開房,託尼去贖他,兩人在回程的路上吵了起來,唐在大雨裡發出控訴:“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為他們談鋼琴,因為這讓他們覺得有教養。但一旦我走下舞臺,我就會回到他們身邊,成為另一個黑鬼。因為那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我獨自承受著這一點,因為我不被我的人民所接受,因為我也不像他們!所以,如果我不夠黑,如果我不夠白,如果我不夠男子漢,那就告訴我,託尼,我是什麼?!”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唐因為黑人的身份而遭到白人的歧視,影片所呈現的所有衝突其實都是白人種族和黑人種族之間真實存在的,那麼,衝突的根源就是種族嗎?

種族不是衝突的根源,而是衝突的結果

德國社會學家李峻石老師經過30年的田野調查在《何故為敵》一書中創造性的提到,種族或者說族群並不是衝突的根源,衝突的根源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特定的身份認同中的文化內容、群體邊界的改變。族群性並非衝突的原因,而是隨著衝突進程才得以體現。族群性是在衝突的進程中發展起來的,是在有強制性邊界、排斥政治或者是在需要形成聯盟時才形成的。“在衝突之時,人們對自己群組邊界的劃分更加嚴格,也就是說種族並不是原因,而是結果。”

因此人們不應該把族群衝突的原因簡單歸於族群性的差異。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這點的,那就是滅絕人性的種族主義“納粹”政權將許多形式的跨族群婚姻視為犯罪,但是他們不光容忍,甚至鼓勵與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婚姻,後者被認為是更加純粹的“北方人種”,在某種意義上比他們自己這些日耳曼人品種更為優越。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一種被看成過頭的種族主義做法,就是從理性選擇角度來看,人們會以為行動者會青睞自身或者與自身最近的人群。但是事實上,其實,這種做法下,行動者更青睞的不是種族主義者自身,而是另外一些人。種族主義者用來定義自身的那些特徵,以更為極端的形式出現在這些人身上,因而種族主義者對他們的青睞更甚於自身。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蘇丹國旗

比如蘇丹政府更青睞埃及人,在2014年12月13日的新聞報道中提到,蘇丹政府向埃及小型農民提供了1萬英畝可灌溉的農地。這一個案就是對自身群體不接受,希望將其改造成別的樣子。這是一種重心在自身之外的身份認同。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埃及國旗

那麼白人的對自身的身份認同便是在自身之內,他們將膚色做為區分我者與他者的憑證,也正是對我者和他者不同認識才為衝突提供了一個溫床。不僅是膚色,還有語言、宗教、族群徽記等都是身份認同的重要表現。

而在很多情況下,同一個族群範圍內,並不是每一處界限都非常清晰,有些人對自我和他者的區分並沒有那麼絕對,甚至非常模糊,如果我們更加關注那些圍觀個體,探究他們對我者和他者的態度,是不是就更明白族群背後的政治經濟訴求,以此化解衝突。

以上是李峻石老師在書中所提到的觀點,有些學術,但大致能夠理解。作為第三方,想要化解兩個團體之間的矛盾,可以從個體入手,瞭解他們的訴求。

但若我們就是兩個團體中的其中一方呢?每當有衝突的勢頭出現,就有人呼籲寬容和理解,但是如果我們不瞭解仇恨的原因,就寄望於人們改變態度,無異於緣木求魚。

有人說過:“細緻的觀察意味著具體分析。”如果一個人細緻觀察、具體分析,那他就無法對那些可能性視而不見,因為思考本身就會瓦解仇恨。

思考會產生確切性,確切性會讓人溫和,讓人仔細觀察、仔細傾聽,確切性會幫助人們鑑別,鑑別對方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人,一個有獨特個性的人,而不是一個模糊不清的類群。如果我們不將一個個體當做個人來認識看待,那麼作為仇恨的對象——一個模糊不清的類群就會出現,他們會遭到各種形式的暴力的對待。

《綠皮書》:種族是衝突的根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