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背後的美國往事

3月1日,一舉斬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三個獎項的電影《綠皮書》,在國內上映。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這部豆瓣評分8.9分的電影,講述了美國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俗稱“種族隔離法”)廢除前的1962年,美國南方種族隔離制度盛行,黑人鋼琴家Don Shirley不得不僱用白人司機Tony Vallelonga,依賴一本“綠皮書”(the Green Book,黑人旅行指南),去南方巡迴表演的故事。

綠皮書是什麼?就是黑人專用的旅行手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如果你是黑人,想在美國南部旅行,這本書幾乎是必備。它告訴你哪些餐廳和旅店是接待黑人的。如果你不小心走錯了,真有可能被打死。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綠皮書”全名為“黑人旅遊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最早為1936年紐約黑人郵遞員維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個人出版。

別看加州現在這麼包容,但在那個時候,許多餐廳都掛著侮辱性的牌子:黑人請進,如果你不怕我的槍。

類似的橋段在《綠皮書》中比比皆是。當Don彈奏鋼琴時,現場聽眾皆為白人,黑人僕從只能在窗外聽。當Don在莊園演奏完畢,想要上廁所,主任卻表示他不能上客人用的廁所,而只能使用院子裡一個簡易棚子搭建的茅坑,那個時候在美國南方,黑人是明確不能和白人共用廁所的。當Don去伯明翰的高檔餐廳表演時,同樣因為黑人身份,休息室被安排在一間雜物間。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觀影之餘,許多觀眾不禁好奇:那是一個怎樣的時期?南北戰爭已經過去了100年,為何美國南方仍然推行種族隔離制度?吉姆·克勞法究竟是怎樣的法律?美國黑人如何掀起一波波民權抗爭,贏得一場場動見觀瞻的憲法官司,迎來第二次解放——1967年《民權法案》?

-1-

黑人被販賣到美國的400年

2019年奧斯卡頒獎禮上,黑人導演斯派克·李(Spike Lee)上臺發表獲獎感言的一幕,可以說是整場頒獎典禮的最大高潮,“今年是黑人作為奴隸開始被販賣到美國的400週年,馬上就要迎來2020年總統大選,希望大家做正確的事,選擇愛,而不是恨”。

根據歷史學者考證:1619年,一艘荷蘭船載運20名黑人來到北美,這是最早登陸北美的黑人,一般認為他們是一批契約奴。

沒錯,以移民立國的美國,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種族和民族,但是只有非洲黑人,是帶著鎖鏈和鐐銬,含著淚水和恐懼來的,“是在違背其意志的情況下被販賣到美國的唯一種族”。

1661年,弗吉尼亞州議會通過一項法律:把白人契約奴和黑人奴隸區別開來,前者定為“定期奴隸”,而後者則定為“終身奴隸”。其他南北各州議會紛紛效仿。

隨後的一百年,各個殖民地陸續制定殘酷無情的法律,鎮壓黑奴,剝奪黑奴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一切權利:黑奴屬於主人的財產,每天勞動18個小時;奴隸不得集會,不得擁有槍支,非經主人書面許可不得擅離農場,不得在法院對白人案件作證;逃亡奴隸必須送還原主;奴隸犯重罪可以蓋烙印、剪耳朵、閹割或處死;奴隸主處死奴隸,不算犯罪。

整個18世紀,約有20萬名黑人被運到英屬北美殖民地,其中90%被運到美國南方,從事艱辛的棉花種植。如果說殖民地時代,奴隸數量較少,奴隸制還帶有一種溫和的家長制性質,後期出現了更為殘酷奴隸制形式——監工制,監工動輒對黑奴揮舞皮鞭,打死一個黑人奴隸就像打死一條狗一樣。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獨立戰爭爆發前,有文字記載的黑奴起義,不下50起以上。包括1712年紐約市黑人奴隸起義、1739年南卡羅來納州的卡托起義等。紐約起義以失敗告終,21名黑奴被處以死刑,“凡是能夠想出來的最足以示眾的懲罰都用上了”。卡托起義的參與者大半遭到屠殺。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至少有5000名黑人參軍入伍,為了自身解放而英勇鬥爭。自1775年到1781年,每一次戰鬥都有黑人參加。在很大程度上,“美國人是用奴隸勞力買到自己獨立的”。

獨立戰爭前後,是美國黑人奴隸制度最發達的時期。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托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都有奴隸,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之前的美國總統都是奴隸主。紐約華爾街最早是白人奴隸主出租黑人奴隸的大市場。

最魔幻的是,以名言“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著稱於世的弗吉尼亞州州長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擁有大量的黑人奴隸。他曾自嘲:“有誰相信我自己也購買奴隸?”對此,亨利有個蹩腳的理由,“在這裡沒有他們,我會多有不便。”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亞州眾議院的伯吉西斯樓發表演說。

1787年,美國製憲會議上,南北雙方代表圍繞奴隸制激辯不休,最後達成妥協:各州選舉眾議員和繳納聯邦稅,黑人人口(南方黑奴)按照五分之三折算;憲法明確規定,未來20年國會不得禁止從非洲進口奴隸;奴隸從一州逃到另一州,經官方緝獲,須歸還原主。1793年,美國國會制定《逃亡奴隸引渡法》。

1807年,英國立法禁止奴隸貿易。次年,美國北部廢奴主義者推動通過《禁止販運法》。1816年,美國白人成立“美國黑人自由移植促進社”,鼓吹將自由黑人驅逐到非洲去。自由黑人痛斥此舉過河拆橋,極力反對。

1829年,黑人領袖沃克出版《沃克呼籲書》,尖銳揭露奴隸制度的不合理,號召奴隸秘密組織起來,爭取自由,推翻奴隸制度。“美國是我們的國家,正如它是白人的國家一樣。我們曾經用我們的血淚使它富饒起來。整個美國的最大財富是從我們的血淚中產生的,他們能把我們從血淚中掙得的財產和家庭中趕出去嗎?”

1831年,黑人在紐約布魯克林會議上宣稱:“我們是人,我們是兄弟,我們是國民,我們是公民同胞。奇怪的是,美國移植促進社的高貴紳士們,當他們正在這裡用盡各種方法剝奪我們的權利時,卻宣稱能夠在非洲給我們以榮譽和尊敬。”

至此,美國企圖將所有自由黑人驅逐到非洲的運動,最終一敗塗地。

這一時期,白人奴隸販子不願放棄販奴的高額利潤,美國南方違法販奴之風盛行,加上黑奴的自然增長,到南北戰爭爆發前的1861年,全美黑奴人數約為400萬。

鑑於黑奴起義屢遭鎮壓,奴隸們所採用的有效反抗方式是逃亡。從1800年到1850年,通過“地下鐵路”逃亡到北部的黑奴平均為每年2000人。也就是說半世紀有10萬黑奴成功逃亡。

同時,美國全國性的廢奴運動逐漸興起。1832年,新英格蘭地區廢奴社成立,口號是“立即解放,不補償,不遣送”。廢奴社贏得黑人的擁護,許多黑人加入,成為推動這一運動的基本力量。

1857年,美國最高法院在著名的斯科特(Dred Scott)案中判決:“黑人不享有白人必須尊重的權利”。大法官認定:黑奴不是美國公民,並宣佈旨在限制奴隸制擴張的《密蘇里妥協案》違憲。

這份判決激化了本已尖銳的南北矛盾,堵塞了以妥協手段解決奴隸制的道路,最終引發內戰。在最高法院的歷史上,斯科特案一直被視作最糟糕的判例,是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故事背景在1858年的美國電影《被解救的姜戈》,講的是一名黑奴被解救後復仇的故事。彼時美國已掀起眾多的廢奴運動。

1858年,林肯在競選總統時說:“一個分裂的家庭是不能持久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處於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將來的結局不是奴隸制戰勝自由制,就是自由制打敗奴隸制。”

1859年,60歲的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John Brown)襲擊哈珀斯渡口的聯邦軍火庫,點燃南北戰爭的導火索。就義前,布朗留下遺言:“現在確信只有鮮血才能洗清這個有罪國土上的罪惡。”

1861年,南北戰爭打響。次年林肯發佈《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近20萬黑人加入北方軍隊,25萬黑人參加後勤工作。戰爭期間,近7萬名黑人軍人犧牲。《紐約論壇報》感慨:“為了爭取自由的事業,每三名黑人軍人就有一位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廣大黑人的積極參與幫助北方最終擊潰南方,奴隸制最終退出歷史舞臺。1865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規定在美國所轄境內永遠廢除奴隸制。

-2-

吉姆·克勞法:荒謬的“隔離但平等”

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黑人獲得解放了嗎?沒有。廢除奴隸制,不代表黑人地位的提升,廣大南方黑人再次陷入新的災難。

聯邦政府的政策是保持南方前種植園奴隸主的土地狀態,而不是把這些土地分配給黑人。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黑人名義上自由了,實際上仍然一無所有,只能求助於高利貸和擁有土地的種植園主。

這些黑人要交付一半以上的收成給種植園主,還要應付欠下的高利貸。奴隸制廢除了,經濟上黑人卻遠未得到解放。

政治上,黑人的處境比經濟上更為艱難。北方為了拉攏南方政客,赦免了參與叛亂的南方領袖。1876年之後,聯邦軍隊陸續從南方撤走,南方重新回到民主黨的控制之下。

南方政客祭出高招,從實際上剝奪黑人選舉權,妨礙黑人行使投票權。一是公民須通過文化測驗方可登記為選民,對於多為文盲的黑人不只要測試讀寫能力,而且要他們解釋聯邦憲法和州憲法;二是要繳納人頭稅,方有資格投票,黑人一貧如洗,交不起人頭稅;三是“祖父條款”,1867年以前享有選舉權的公民及其後裔,免除文化測試,這項條款是專門為白人服務的,因為黑人此前無投票權;四是白人預選制,只有白人才能參加民主黨預選,當時民主黨在南方一統天下,黑人不參加民主黨預選,實際上等於不能行使投票權。

法律上,比剝奪選舉權問題更甚的則是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1877年,重建時期結束。此後,南部各州紛紛制定了所謂的“吉姆·克勞法”,恢復種族隔離,剝奪黑人在內戰後好不容易獲得的各種公民權利和自由。

黑人與白人通婚受到嚴厲禁止。學校、教堂、醫院、餐廳、商店、旅館、劇場、廁所、墓地和其他公共場所全部實行種族隔離,供黑人專用的這些設施被冠以“吉姆·克勞”字樣。流風所及,許多北方城市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影響。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火車站臺上為黑人設置的有色人種候車室(Colored waiting room)。

黑人作家布萊頓·傑克遜回憶20世紀初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長大的情形:“有一個屬於白人居住的世界,一個由城中心的旅館、電影院的底層,以及我只能以卑微的顧客或清潔工人身份才能進入的辦公室內部密室組成的路易斯維爾。”然後,這裡還有一個黑人的世界,“其中的家庭、人民、教會和學校,所有的一切都是黑色的。我知道,在這裡有兩個路易斯維爾,兩個美國。”

19世紀後期,黑人曾先後以吉姆·克勞法違反憲法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修正案為由,向最高法院提起訴訟。

1883年,美國最高法院在民權法案一案中,宣佈1875年《民權法案》違憲。這部法律曾將在旅館、劇場、鐵路和其他公共場所實施種族隔離視為非法行為,最高法院稱;第十四條憲法修正案平等保護條款,僅僅適用於禁止州政府對公民實施差別待遇,但並不禁止私人商業這麼做。

1896年,在普萊西訴弗格森(Plessy v. Ferguson)一案中,最高法院對要求白人和黑人隔離使用公共設施的州法大開綠燈,確立了“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原則。這樁案件源於該州議會要求鐵路公司將黑人乘客與白人乘客隔離開,黑人居民組成的委員會對這項法律提出挑戰。為了創造一個測試案例。黑人普萊斯拒絕服從檢票員要他換到“有色人種專用”車廂中去的命令,遭到逮捕。

律師阿爾比恩強調:“公民資格是全國性的,不帶膚色區別的。”但是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以8:1支持州法,認為“隔離的設施只要是分離而平等的,它們就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歧視”。

唯一持異議的哈倫大法官,用了一句常為後人引用的名言譴責多數法官的判決:“我們的憲法是色盲的。”他指出,種族隔離來自於白人將自己看成是統治民族的信念,種族隔離違背了平等自由的原則。

1899年,最高法院再次宣佈:“有關學校實行種族隔離的法律,如果黑人學校和白人學校的設備彼此不相同,不得被認為是違反憲法,應視為有效。”這樣一來,憲法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修正案實際被大大削弱。

如哈倫所預言的那樣,南部各州受到普萊斯案判決的鼓舞,大肆立法強制實施種族隔離。黑人專用設施不是破爛不堪,就是壓根不存在。

1900年,整個南部沒有一座州立黑人高中,黑人小學的校舍像“牲口圈一樣的糟糕”。在商場裡,白人顧客處處優先,黑人必須靠後站著,所有白人得到服務後方可上前;只有白人才能試穿衣服。黑人不能在白人面前抬高聲音講話,大街上、公交車上只能讓路、讓座給白人。

電影《綠皮書》中出現的“日落鎮”,鎮名本身就是歧視的產物。所謂“日落”,就是說日落之後,除了白人,其餘有色人種都要離開鎮子。正因如此,當黑人音樂家夜間來到日落鎮時,當地警察才會要求他離開。當時全美有數千個日落鎮。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種族隔離的每個組成部分——剝奪黑人選舉權、不平等的經濟地位、質量低下的教育,都導致黑人與白人互相排斥,心懷偏見,毒化了美國的族群關係。美國工人階級長期陷入種族迷思,無法真正團結起來,維護自身權利。

挑戰種族隔離的黑人,還要面對法外私刑的威脅。私刑(Lynching),以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自行執法、就地審判、馳名全美的林奇(Lynch)上校命名,是典型的美國術語。

南方白人在南北戰爭後,私刑與種族歧視相結合,成為迫害黑奴的"神兵利器"。不經任何司法審判,通過暴民專政,對少數族群施以暴力,乃至當眾絞死、燒死。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美國電影《為奴十二年》中飽受私刑的黑人。

1882年到1968年,全美4743人遭到民眾私刑,其中近四分之三為黑人。絕大多數私刑事件,發生在德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等南方諸州。民間自發組織起來,對黑人騷擾驅逐、塗焦油沾羽毛、折磨羞辱,乃至非法處死。

1899年,喬治亞州黑人薩姆因自衛殺死種植園僱主,在兩千名白人看客的眾目睽睽之下,被白人暴徒殘酷殺害。有人甚至從亞特蘭大搭乘專車前來觀看,包括幼童在內的一大群人津津有味地“欣賞”施刑者一點一點地割掉薩姆的耳朵、手指和私處,然後把受害人放在火上活活燒死,最後爭搶他剩下的骨頭。

私刑黑人很少受到懲罰,還獲得了白人主流民意的同情與鼓勵。慘案發生後,有人為私刑暴民頭目百般開脫,執法者壓根沒有打算將罪犯繩之以法。

私刑橫行,正義蕩然無存。這種“暴民就是公理,國法不得干涉"的荒謬邏輯,始終未從美國文化中徹底消失。美國私刑持續時間之長、危害後果之嚴重、性質之惡劣、處理之寬鬆,令後人瞠目結舌。

須知,加拿大整個歷史上只有一次私刑。而這一次私刑,是1884年一群越境的美國人,在加拿大用私刑來懲罰一個印第安少年。難怪馬克·吐溫(Mark Twain)諷刺,美利堅合眾國實為"美利堅私刑合眾國"。就南方黑人所處的狀況而言,美國無權將自己稱之為“自由的土地”。

1900年,美國白人平均壽命48歲,黑人只有36歲。南方黑人數量占人口的1/3,財富卻只有1/40。黑人文盲是白人的10倍,黑人大學生的比例僅為全國平均數的1/6。

-3-

”綠皮書“背後,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

1942年,美國官方民調顯示,大部分白人並未意識到美國還存在一個“黑人問題”,他們認為黑人對自己的社會和經濟狀況心滿意足。

二戰期間,100萬美國黑人士兵軍隊中服役,作出重大貢獻。不過他們被整編在實施種族隔離的隊伍中,不能進入軍中電影院和軍人俱樂部。在火車上,黑人士兵還得向納粹戰俘讓座。“軍隊對黑人士兵的政策與其給軸心國戰俘的優待對比鮮明,對黑人士氣打擊最大。”一個實施種族隔離的軍隊是“不可能為一個自由世界而戰的”。就連納粹德國,都頻頻引用美國的種族歧視,來證明德國種族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美國首都華盛頓嚴格實施種族隔離,美國紅十字會拒絕將白人和黑人的血漿在血庫中混存。1940到1941年,就在羅斯福號召美國人起來幫助歐洲的自由人民的時候,美國本土了爆發13起私刑事件。1944年,一個白人買主因黑人西蒙斯拒絕賣給自己土地,涉嫌將其秘密殺害,白人逍遙法外,沒有受到任何懲罰。發生這起事件的地方是密西西比州一個名叫“自由”的小鎮。

好在戰爭後期,戰壕裡黑白士兵逐漸破除心結,平等以待,同袍情誼,有目共睹。這一切意味著戰後黑人的地位將有重大的轉變。羅斯福宣稱:“地球上從來沒有任何種族的人配做他們同類的主人。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沒有。”黑人領袖倫道夫回敬總統:“種族歧視是非民主的,非美國化的和親希特勒的。”

1941年,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簽署第8802號總統行政命令,禁止國防工業實施種族歧視,建立公平就業委員會,負責監管命令的實施。

公平就業委員會的存在,標誌著美國公共政策的重大轉變。這是重建以來第一個為爭取黑人平等就業機會而成立的聯邦機構,它舉行的聽證會不斷暴露各行各業對黑人不同種類的歧視和排斥。

到1944年,100萬以上的黑人得到製造業工作,其中30萬人是女性。一位黑人婦女回憶:“是希特勒幫助我們跳出了白人家庭的廚房。”

二戰結束,老兵回家。一個從太平洋戰場歸來的黑人退伍軍人說:“我們爭取自由的戰鬥,是從我們抵達舊金山的那一刻開始的。”對此,阿拉巴馬州州長弗蘭克嗤之以鼻:“戰爭的緊急狀態,不應該被用來作為廢除種族界限的理由。”

1947年9月,美國憲法簽署160週年紀念,自由列車揭幕。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懷疑:“吉姆·克勞法是否會在自由列車上實施?當它在密西西比境內停留時,它會不會直截了當地宣稱每個人都有權登上這輛自由列車?”當田納西州孟菲斯市和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堅持對參觀者實行種族隔離時,主辦者取消了在當地的展出。黑人歡呼它衝破了種族隔離的高牆。

巧合的是,在《綠皮書》中,同樣是在伯明翰市,Don和Tony面對白人提出的隔離就餐的要求,同樣取消了最後一場演出。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1945年到1951年,從紐約到新墨西哥的11州成立了公平就業委員會,大量城市通過立法,禁止在就業和使用公共設施方面推行種族歧視。

1948年,杜魯門總統(Harry S.Truman)頒佈在軍隊中實現種族混編的行政命令,此舉意義深遠,軍隊成為積極推動種族交融的大型政府機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在南部開展選民登記運動,黑人選民人數暴增10倍。1952年全年美國首次沒有發生一起私刑。

冷戰開始後,蘇聯嚴厲譴責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對美國抱有強烈的不信任,美國的國際形象岌岌可危。與此同時,美國白人享受的前所未有的富裕和繁榮與黑人深陷貧困和歧視所形成的鮮明對照,很快引發一場民權革命。

挑戰種族隔離的黑人法庭鬥爭一波接一波,排山倒海而來,沛然莫之能御。

黑人律師瑟古德·馬歇爾(Thurgood Marshall)領導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挑戰“隔離但平等”原則。南卡羅來納州黑人皮爾遜以孩子的名義提起訴訟,當地學區每年為每個白人兒童的教育開支是149美元,黑人兒童只有43美元。黑人孩子的學校沒有自來水和室內廁所,也沒有校車接送。白人報復,將皮爾遜的房子燒為灰燼。1954年布朗案判決出爐,最高法院以9:0宣佈:公立學校種族隔離違憲。“一個美好的、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展現在孩子面前。”黑人小說家埃莉森感慨。

1955年,阿拉巴馬州黑人女裁縫帕克斯,拒絕遵守當地法律,在公車上向白人乘客讓座,遭警察逮捕。當地黑人開展長達一年之久的抵制運動,這也是南部黑人民眾首次大規模參與民權運動,最後1956年最高法院判決:公共交通中的種族隔離違憲。黑人非暴力抵制以黑人大獲全勝結束。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在實行種族隔離的車廂中,黑人只能坐最後幾排,即使白人座位空著也不能坐。

1957年,為阻止小石城高中執行法庭命令的黑白合校計劃,阿肯色州州長動用州國民警衛隊,艾森豪威爾總統(Dwight David Eisenhower)決定派出聯邦軍隊,前往小石城。在嚎叫挑釁的白人學生的目送下,空降軍101師護送9名黑人進入學校。該事件顯示,聯邦政府不能容忍對法庭命令的公然違抗。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9名黑人被聯邦軍隊護送進入小石城中央高中。

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爭取公民權利,贏得北方白人自由派和世界輿論的普遍同情。法庭鬥爭之外,抗議、遊行、示威、請願,通過群眾直接行動,訴說黑人的困境,引起輿論的重視,喚起民眾的同情和聲援,對聯邦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國會立法。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成為這場運動的靈魂人物,他的號召震撼人心:“我們這些被這片土地拋棄的人,我們這些長期處於壓迫之下的人,不希望再穿過被人囚禁關押的漫漫黑夜。我們現在就要去爭取和迎接自由的黎明、正義和平等。”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小編不久前造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博物館,館內正在進行馬丁·路德·金的紀念活動。)

1963年,伯明翰黑人民眾大抗議,爭取取消公共設施種族隔離,擴大黑人就業。4月,馬丁·路德·金因違反示威禁令,被判處9天的監禁。他寫下《伯明翰監獄的來信》,列舉一長串黑人面臨的困境和屈辱,呼籲白人溫和派放棄對城市失序的恐懼,勇敢地投身於爭取種族正義的事業。

伯明翰黑人兒童遭警察警棍、高壓水龍頭和警犬攻擊的鏡頭通過電視畫面播出,在全世界範圍激發波濤洶湧的抗議浪潮。迫於壓力,伯明翰商界最後同意:90天內取消種族隔離;60天內僱傭黑人。

受其影響,900個南方城市的黑人進行非暴力抗爭,261個南方城市取消種族隔離。同年6月,肯尼迪總統(John Fitzgerald Kennedy)向國會提交《民權法案》,禁止在所有公共設施中實施種族隔離。

肯尼迪說,國家此刻面臨一種道德上的危機,“我們在全世界各地鼓吹自由,但是我們要不要對世界說,這是一個把黑人排除在外的自由國家”。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電影《綠皮書》中,苦苦尋求通過《民權法案》的肯尼迪出了面,但沒有露臉。

8月28日,25萬美國黑人、白人舉行進軍華盛頓的運動,民權運動達到頂點。在林肯紀念堂前,馬丁·路德·金髮表演說《我有一個夢想》;一條橫幅寫道“在1963年爭取1863年就已經承諾的自由”。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11月,肯尼迪遇刺後,早年在德克薩斯學校中教過貧窮的墨西哥裔和白人兒童的約翰遜總統(Lyndon Baines Johnson),成功遊說國會於1964年通過歷史性的《民權法案》,作為對被暗殺的總統最為恰當的紀念。

1964年“自由之夏”,從北方來的民權積極分子在密西西比州為黑人學生開辦“自由學校”,第一節課是為自由下定義。有些孩子說:“是能夠進公立圖書館。”有的回答較為抽象:“捍衛自己的權利。”有的認為自由是法律上的平等,其他人則認為自由是從多年對白人的恐懼和屈從中解放出來,“心靈的自由”,一個孩子寫道,是最大的自由。

1965年,馬丁·路德·金在阿拉巴馬州發起爭取選舉權遊行,警察使用警棍、皮鞭和催淚彈進行圍攻。約翰遜總統向全國發表講話,將黑人大進軍稱之為“在人類尚未完成的尋求自由征途中的一個里程碑”,他引用了示威者最喜愛的歌曲《我們將會克服萬難》。美國國會火速通過《選舉權法》,授權聯邦官員對選民進行登記。

南方黑人最終贏回在20世紀初被剝奪的選舉權,新通過的憲法第二十四條修正案宣佈:人頭稅為非法,這種稅收長期在南方阻止黑人參加投票。

乘熱打鐵,約翰遜總統隨後宣佈建立“偉大社會”新藍圖,“我們要爭取的不僅是作為一種權利和理論的平等,而是作為一種事實和結果的平等。”1965年,約翰遜公佈“肯定性行動計劃”,要求聯邦政府承包商保證在僱傭求職者時,不得有種族性別等多方面的歧視。後來肯定性行動擴展到政府機構、大學必須為過去遭受歧視的黑人、女性保留一席之地。

民權運動帶來不小進步,1970年代,三分之一的黑人家庭上升為中產階級,黑人大學生佔全國大學生總數為10%,與黑人在總人口的比例大體相當。黑人擔任公職官員和議員的人數大幅增加。黑人在文學、體育、音樂、戲劇等領域表現搶眼。

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強調:“民權運動的意義不僅僅是黑人享有完全的公民地位,而是要求美國重新思考自由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是應該適用於所有美國人,還是部分美國人?”

殊不知,美國幾乎沒有哪種大眾文化與種族問題無關。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最為經久不衰的佳作,作者斯托夫人被林肯總統稱之為“引起一場戰爭(南北戰爭)的小婦人”。美國第一部史詩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以及巨片《亂世佳人》,無不與種族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美國最受歡迎的電視連續劇《根》激起人們對種族背景的濃厚興趣;黑人聖歌、藍調、說唱音樂更是影響深遠……直到今天的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被認為是南北戰爭導火線之一的美國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

奴隸制給今天的美國社會留下兩個孿生遺產:一是造成黑人的社會與經濟地位的低下;二是導致白人產生種族優越心理,灌輸文化種族主義。

二者像幽靈般困擾著美國社會,陰魂不散。在美國,奴隸制度消亡了,但種族主義尚未終結。瑞典學者繆爾達爾(Karl Gunnar Myrdal)說得好:“美國黑人問題首先是個白人問題。”

電影導演伯恩斯直言:“黑人與白人之間的裂縫處於美國曆史的核心。我們必須用對自由的最大熱情,去迎接這一巨大的挑戰。如果我們忘記——我們忘記了奴隸制的最大汙點就在我們這個國家的心臟裡,忘記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教訓,忘記了我們是誰;那麼,我們就會使那一裂縫更深、更寬。”

400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美國黑人平均壽命僅僅比美國白人少四年,但失業率、貧困率、犯罪率、墮胎率、單親家庭數量依舊居高不下,種族平等在美國仍然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前面的路仍然很長。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正如多年以前,美國學者亞歷山大·克魯梅爾(Alexander Crummel)提醒美國人:“黑人只是一塊試金石。在黑人問題上,美國要麼經受住考驗,要麼失敗。如果黑人在這個國家得不到自由,白人也不可能自由!”

來源丨法律求職

《绿皮书》背后的美国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