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版《綠皮書》

中國汽車版《綠皮書》

《奇異車務社》,車爾摩斯全新欄目,偵探“禿頭小羅”跟您嘮嘮嗑。

就算不關注電影,你最近也應該被《綠皮書》這三個字瘋狂洗腦了。

這個背後有阿里影業身影的反歧視電影,無疑是本屆奧斯卡最大的贏家:同時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

而這本《黑人司機綠皮書》,其實是於1936年由紐約黑人區的郵遞員維克托·格林(Victor Green)出版並於各地加油站販賣的,每年可賣出1.5萬份,不過最開始它只有10頁,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到20世紀50年代擴至80頁,裡面還有廣告。

書中分門別類提供了非裔美國人可以入內而不至於受到敵視甚至暴力襲擊的旅店、餐館、酒吧和公路休息站。第一版信息涵蓋紐約城,後來覆蓋面逐漸擴大到全美國,甚至延伸到一些鄰國。

中國汽車版《綠皮書》

《THE NEGRO MOTORIST GREEN-BOOK》

“不久的將來會有那麼一天,綠皮書停止發行的那一天。”作者格林在1948年版的綠皮書中如是寫道。

《綠皮書》,是一部種族歧視題材的電影,但電影沒有講述苦大仇深的美國曆史,也沒有過多的呈現出黑人和白人激烈的對決,而是用更加溫情的故事,揭露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

有人選擇接納,有人選擇漠視,有人選擇改變,也有人選擇捍衛自己的尊嚴。這正如同我們今天進入的主題,中國汽車版《綠皮書》一樣。少許不同的是,中國汽車版《綠皮書》的歧視則是對內的,即對國人、國貨的不自信。

我國的汽車工業確實起步很晚,自主品牌也是在近10年才剛剛起步,很多人對於國產車的印象更是還停留在10年前。但現在的國產車真的如此嗎?

汽車“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

發動機

曾經的國產車往往只注重配置的堆積,對於發動機的研發成本約等於零,而外國車企也不會將最新的技術賣給國人。這也就是許多國產車依舊沿用日本三菱在10年前推出的代號為4G63T或4B11T發動機的原因。

中國汽車版《綠皮書》

不過現在長城等品牌也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如WEY VV7車型上搭載就是長城自主研發的型號為4C20A的2.0T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馬力達到了234匹,峰值扭矩達到了360牛米,不得不說,這個數據已經超過了許多合資品牌。而奇瑞的SQRE4T14B四缸發動機,熱效率達到了37.1%,是自主品牌當中的第一,更是躋身世界級水準。

變速箱

變速箱方面也是國產車的弱勢所在,AT變速箱基本都是國外所壟斷,國內吉利收購的DSI還能自己製造;CVT變速箱,雖然奇瑞自主研發打破了合資壟斷地位,但就實際體驗稍有欠缺。目前國內並沒有拿的出手的變速箱,但並不意味著變速箱就差。

在全球化的今天,自己造不好,不意味著人家也造不好。許多國產車均採購國外成熟先進的產品,你比如長安CS55、傳祺GS8以及歐尚就採用愛信6AT,完全不輸合資。

中國汽車版《綠皮書》

話說回來,唯一有希望的就是雙離合。這幾年雙離合特別流行,也是未來的一大趨勢。為了對抗合資,國內許多車企,包括吉利。長安、長城、廣汽等車企與國外著名變速箱生產商博格華納共同研發雙離合變速箱,且小有成果。你比如VV5、榮威RX5以及瑞虎8上所搭載的雙離合就是自主研發產品,就實際體驗來說,真不比大眾差多少。所以在雙離合這塊,我們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汽車底盤

下面重點說說底盤。相比那些有著幾十,上百年造車經驗的車企來說,在底盤方面,自主品牌還顯得很稚嫩。要知道,底盤調校是一個細活。調校硬了舒適度就差,調校軟了側傾就大,本身很矛盾。

中國汽車版《綠皮書》

但是,一些車企很良心,知道自己沒能力把底盤調校好,就專門請了國外底盤調校公司,比如吉利汽車底盤基本都是荷蘭底盤調校公司包辦的。還有一些國企則吸收了外企技術,你比如一汽奔騰,吸收了馬自達底盤調校技術。

中國汽車版《綠皮書》

值得強調的是,一分錢一分貨。國內許多車企為了節約成本,車身和底盤都採用廉價鋼材導致非常容易生鏽。你比如江淮和中華汽車底盤生鏽還上了央視。所以車榜君再三強調,最好不要去買那些小眾品牌。懂車的都知道,小眾品牌意味著賣的少,利潤都不夠模具錢,為了生存不得不減配使用廉價鋼材。如果銷量高的話就不一樣了,在銷量大的情況下,即便利潤小,模具錢是夠的,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沒人願意冒風險。

裝配工藝和配置

中國汽車版《綠皮書》

裝配工藝主要看三個方面,第一實用材料;第二生產裝配設備;第三生產裝配標準。裝配工藝好了解,單靠肉眼就能判斷誰好誰壞。

論配置和用料產車自然是遠高於合資,一些5—6萬的車用料和配置就能達到10來萬合資水平。論工藝,這些年自主品牌簡直是突飛猛進,你想哈弗和傳祺,不少自主精品車型做工完全不輸一線合資。這方面我們是優勢。

1871年,奔馳成立

1909年,奧迪成立

1916年,寶馬成立

1937年,大眾成立;同年,豐田成立

……

1984年,長城汽車成立

1997年,吉利成立;同年,奇瑞成立

2003年,比亞迪汽車成立

相比於日本、德國等汽車大國,我國的汽車工業起步很晚,內燃機的時代,國外品牌領先百年,自主品牌也是在近10年才剛剛起步,很多人對於國產車的印象更是還停留在10年前。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比亞迪僅在成立8年間,成長為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同時拓展海外業務登陸全球;長城在2016建立了第一個國產豪華品牌WEY;吉利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啟“全球併購”模式,開始了快速的技術積累和突破,並完成全球化業務;而奇瑞則穩紮穩打,徐徐圖進出有口皆碑的自主研發發動機。

吉利領克、長城WEY、比亞迪王朝系列以及奇瑞最新戰略高端品牌星途,無不標誌著中國品牌硬實力的增長,以及中國國人的認可。

暴力永遠不能取勝,

保持尊嚴,才會贏得真正的勝利。

中國汽車版《綠皮書》

這是《綠皮書》裡經典的一句話,正如國人於中國品牌自信:真正的抬頭、真正的大國崛起,不是靠砸日本車得到的。

曾幾何時,國產車是“廉價”的代表。幾年前,你開始覺得國產車“有點看頭”。再到現在,無數媒體“自發水軍”,就連坐我左邊兒的大啵老師,看到吉利嘉際上市,都要說一句:這車是真不錯啊……

1967年,在黑人運動的進行中,持續發行了30年的綠皮書,最終停止印刷。

所以我也堅信:

“不久的將來會有那麼一天,你為國產車驕傲的那一天。”

中國汽車版《綠皮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