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託孤,直言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是收買人心?

劉備託孤,直言劉禪不才則諸葛亮自行取度,可是收買人心?


劉備一生都在為自己的事業奮鬥,而他奮鬥的終點就是夷陵之戰。他一意孤行,不從實際情況考慮,堅持要打這場為義弟關羽報仇的伐吳戰役。

不知道是被關羽被殺的仇恨衝昏了頭腦,還是被稱帝建國的喜悅驕傲了心緒,劉備不按兵法常理去排兵佈陣,最終被東吳都督陸遜火燒連營。


劉備託孤,直言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是收買人心?


劉備大敗逃回,在白帝城收拾殘兵敗將。這場戰役實在打得太失敗,劉備難以回巴蜀向官員百姓們交代,於是留在清冷的白帝城裡,終日鬱鬱寡歡。

在失敗情緒的影響下,劉備的鬥志徹底喪失,最終身體也被拖垮了。自知時日無多的劉備立即喊來了丞相諸葛亮,要將自己的接班人劉禪和蜀漢託付給他。


劉備託孤,直言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是收買人心?


臨終前,劉備面對自己的舊臣子、老戰友,十分誠懇地對他說,如果劉禪有才幹,那麼希望諸葛亮好好輔佐;如果劉禪不才,那麼諸葛亮自行取度。

這句自行取度的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可以將劉禪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認為劉備是在收買人心,好讓諸葛亮備受託孤之恩,將來傾盡全力輔佐劉禪。


劉備託孤,直言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是收買人心?


但是小編認為,劉備託孤,直言劉禪不才,諸葛亮可卻而代之,並不是在收買人心,而是確有此意,原因如下。

一、國家的存續,比誰做皇帝更重要

夷陵之戰的失敗,導致劉備的出征隊伍幾乎全軍覆沒,許多文臣武將戰死,剛剛建國的蜀漢元氣大傷。劉備敗退回白帝城的時候,並非東吳無力繼續追擊、攻打,而是陸遜擔心曹魏會攻擊東吳,因此才撤了回去。

也就是說,劉備戰敗後,幾乎沒有足夠實力抵擋東吳的進攻,幾乎沒有能力在白帝城自保,因為戰敗造成的損失太大了。

劉備託孤,直言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是收買人心?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對蜀漢的未來十分擔憂,和東吳已經敵對,和曹魏又是天敵,如果這兩家聯合攻擊蜀漢,那麼該如何是好?

如果說自己死後的接班人劉禪是一個有能力的人,那麼也許還能挽回這個爛攤子;要是劉禪無才,那自己一生的心血豈不是付諸東流。


劉備託孤,直言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是收買人心?


而諸葛亮是一個有能力治國安邦的人,如果他成為蜀漢的領導人,那麼他可以挽回蜀漢當前的局面,使國家得以存續。

二、漢室已然衰落,民心早已失去

東漢末年被認為是漢代史上最腐敗衰落的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黑暗時期。作為國家基礎的百姓,被掌權的那一小部分人統治著、壓榨著。

當他們被壓迫得快要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他們不是走向死亡,就是走向全面爆發。張角三兄弟就是看清楚了這一點,於是創立太平道,籠絡信徒,發動黃巾軍起義。


劉備託孤,直言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是收買人心?


從這時候開始,原本被壓榨的百姓連被壓榨的資本都沒有了,因為他們要麼死於戰火,要麼死於逃亡途中,只有一部分人可以找到一塊新的土地,重新過日子。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百姓們開始不相信東漢政府,他們開始隱隱覺得漢室已然衰落,已經走上了末路。實際上確實如此,即使是黃巾軍之亂被壓制,中央政府也對各地的割據勢力無可奈何,最後還被曹操掌握,成為曹操削平四海的工具。


劉備託孤,直言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是收買人心?


從黃巾軍之亂髮家的劉備,對此一目瞭然,他心中自然明白漢王室已經失去了民心。自己雖然自稱是漢王朝的繼承人,但是自己也在夷陵失敗了,僅存的民心又失去了一部分。

這種情況下,與其讓劉禪繼續守著漢家名份,然後支持他的人越來越少,倒不如讓諸葛亮創立新朝,給予百姓一個新的希望,這樣才對得起當初相信自己,追隨自己的人。

三、劉禪難以治理國家,不如做個安樂侯

劉備閱人無數,自然從幼小的劉禪身上,看出了他是否有才能。實際上,從後來歷史發展來看,劉禪雖然說不上是昏君,但他絕對是無才無能之輩。劉備也是清楚這一點的,所以他在臨終前,不禁為劉禪的未來擔憂。


劉備託孤,直言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是收買人心?


蜀漢要完成振興漢室,北定中原的目標是十分艱難的,就連劉備這種人傑,統御著許多才能不下於他的文武人物,都不容易完成目標,劉禪就更加不可能。

如果因為劉禪的無才無能,導致國家衰落,甚至覆滅,那麼劉禪的下場必定淒涼。與其如此,倒不如將國家交給諸葛亮,而劉禪離開權力中心,做一個安樂侯,想必也是劉備願意看見的。

綜上所述,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之言,也不一定是在收買人心,也許在他喪失鬥志和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時,他心中可能真的想將國家交給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