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還有哪些像諸葛亮這樣接近完美的人?

林延山


劉伯溫。集天文,地理,軍事,政治大家於一身,功成前輔助朱元璋成就一番功業,功成中,想讓吏治清廉,人民安居樂業,功成後,退隱田園,衣錦還鄉。奈何朱元璋疑心太重,沒有安享晚年。


牧馬人讀書


我來說一個不是那麼熱門的人選——古代唯一一個施行一夫一妻制的君主: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為人誠懇踏實,勤儉節約,寬厚仁慈;為君禮賢下士,守法勤政,勵精圖治。

朱祐樘的一生並不是順風順水。可以說,他能來到這個世界上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朱祐樘的父親朱見深(廟號憲宗)當年愛上了比他大17歲的宮女萬氏,姐弟戀搞得不亦樂乎,致使萬氏專寵後宮,飛揚跋扈,還為了萬氏把當時的吳皇后都廢了。

這萬氏38歲生下皇長子,也因此被封為貴妃。可惜她的孩子不到一歲就夭折了,此後再沒有生育子嗣。因此她也容不下其她妃嬪們有子嗣,便對憲宗的子嗣大加迫害。

朱佑樘的生母是個姓紀的宮女,因一次憲宗寵幸而偶然懷孕。這事被萬貴妃知道了,便要賜死紀氏。可是一來紀氏人緣很好,二來宮裡所有人都對於憲宗沒有兒子很著急,因此便偷偷救下紀氏,讓她秘密地生下了孩子。

朱祐樘就這樣在冷宮裡偷偷地出生。此後,他一直在東躲西藏間成長,好在所有人都在幫助他們母子躲避萬貴妃的搜查。就這樣朱祐樘九死一生地活到了六歲。

有一天太監張敏服侍憲宗梳洗時聽憲宗感嘆:“我就要老了,可惜一個兒子都沒有。”張敏覺得時機已到,趕緊讓憲宗父子相認。憲宗非常開心地昭告天下,並立朱祐樘為太子,其母紀氏為淑妃。

萬貴妃並沒有因為憲宗的開心而開心。朱祐樘被立為太子不久,萬貴妃就迫害死了淑妃及太監張敏。憲宗的母親怕遲早朱祐樘也要遭迫害,趕緊將朱祐樘接來身邊撫養。這樣,朱祐樘在皇太后的庇佑下,終於得以長大成人。

萬貴妃死後不久,憲宗也因傷心過度而亡。朱祐樘18歲時即位,面對的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江山。



從小身世悽苦的朱祐樘見慣了人情冷暖,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中養成了溫厚而寬容的性格。登上皇帝寶座的他卻從不奢侈浪費,反而節約儉省,勤勉從政,三觀極正,是當朝及後世公認的明君賢主。他從諫如流,杜絕貪汙腐敗,舉賢任能;在位期間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不僅挽救了憲宗留給他的爛攤子,更是讓國家得以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奸佞不再當道,百姓安居樂業,後代的史學家們讚譽他所治理期間的盛世為“弘治中興”。

朱祐樘體恤民情,減輕賦稅,緩解百姓壓力,所以中興時期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另外,他還以人為本,廢除苛刻的法律,刪除多條《大明律》中原本的殘暴法令,對各種刑罰都非常謹慎地使用。

朱祐樘待臣民非常寬厚,甚至連迫害他以及他生母的萬貴妃的親戚犯了錯,也只是依法處置,絲毫沒有利用此機會去報私仇。在明朝那個宦官當道的年代,朱祐樘更是很清醒地限制了宦官的權力,以確保宦官們不會一手遮天,導致嚴重的不良後果。

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會有弱點麼?答案是有。朱祐樘畢竟是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能改,就仍然不失為一個好帝王。

在那樣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人很容易迷失。朱祐樘小時候的經歷導致他生來體弱多病,也因此一度迷失在佛法中,以求長壽,從政後期有一段時間曾受宦官李廣符籙禱祀的蠱惑,不理朝政,致使一些奸佞之輩有機會再次入宮,為禍朝廷。但是後來,朱祐樘在忠臣們的諫言中自我反省,幡然悔悟,開始再度恢復到勤勉政理的狀態中。最後,由於其身體無法支撐這樣繁重的政務,在36歲時,就不幸駕崩。而其死前,留給太子朱厚照,也就是下一任皇帝,最後的囑託就是:“任用賢臣”。


這樣的皇上,試問哪個臣民能不愛戴?明朝中後期文學家、理學家鄧元錫曾這樣評價朱祐樘治理下的盛世:“聞諸父老言, 敬皇帝之世,太平有象也。君臣恭和、海內雍安。兆氓益殷熾阜裕,學士爭遊情於三代兩漢之文。洋洋巍巍,斯為盛。語曰:日中必礟[pào],即欲為國家建治平無疆之統, 斯千載一時矣。”

朱祐樘這一生只娶張皇后一人,再無其她嬪妃,是古代皇家健康皇帝中鳳毛麟角的一夫一妻制實踐者。朱祐樘與張皇后一生伉儷情深,同食同臥,就像很多民間的平凡夫妻一樣,感情很深。在那個盛行後宮佳麗三千的時代,只愛一個人,意味著什麼?



就好像有上億家產的人卻一輩子只喝粥吃鹹菜住平民公寓樓吧!當時,也有很多人建議他充盈後宮,朱祐樘卻不為所動。一個人的做法與整個朝代的風氣都不同,這需要多麼堅定的信念!

後世分析朱祐樘六宮虛設大抵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他是真的與張皇后感情極好,用情無比專一(其實他父親憲宗專寵萬貴妃雖然害了很多人,但也算是一種專情的表現吧……這樣說來,朱祐樘的專情也有一份家族遺傳基因的功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從小生活在宮斗的戲碼中,心裡早已有了陰影,因此就給自己留了個清淨的後宮。

不管出於怎樣的原因,朱祐樘的做法都表現的讓人無不敬佩。朱祐樘的皇陵中只合葬著張皇后一人,這也是歷代皇陵中絕無僅有的景象。

朱祐樘短暫的一生結束了,他卓然的政績和良善的品行卻為後世傳頌著。他該當得起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的稱號!


蘺公子


肯定諸葛亮功績的時候,同時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也是個權臣。自己可以開府議事,並且以劉禪相父自居,劉禪對諸葛亮是言必聽,計必從。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弱君強臣的基礎上。縱觀古今,弱君強臣比比皆是,但是要達到諸葛亮的高度,必須還要具備三個條件;1為官清廉,自身品德高尚 2才能卓越,能夠力挽狂瀾 3忠貞不二,從無謀逆之心。這樣就把那些篡位的權臣(司馬懿),弄權的太監(仇士良)都排除了。相比而言,張居正雖然有一定的瑕疵,但不失為強人賢相。張居正在位時,大明王朝已經日漸西山,在張居正的調理下,慢慢出現了中興跡象。經濟上,張居正大力推行“一條鞭”法,使早已入不敷出的國家財政漸漸豐腴起來。行政上,張居正大力整頓吏治,推行績效考核,實行能者上,庸者下。官場當時為之一清,但也樹敵頗多。軍事上,大力起用能人名將,重用戚繼光打擊倭寇,使得困擾明朝30年的海患短短几年就被蕩然一清。並且支持戚繼光組建戚家軍,給予了巨大的支持,這隻戚家鐵軍在日後成了大明王朝的王牌,在抗擊蒙古,朝鮮戰爭中都立下赫赫戰功,直到薩爾滸之戰全軍覆沒。重用李成梁來鎮守遼東,不間斷的打擊蒙古的有生力量。壓制後金漸漸崛起的勢力。使得萬曆一朝,北方始終風平浪靜,無任何隱患。張居正自身清廉,在死後萬曆對其反攻倒算抄家的時候,發現張居正大權在握幾十年,但死後家裡並無多少銀兩,連那些彈劾張居正的官員都無話可說。

雖然歷史上張居正譭譽參半,包括他的私生活。但是總的來說絕對功大於過,而且不排除清朝修史的時候對他有一定的誹謗抹黑。張居正死後,大明王朝日漸西山,終於走向了無法收拾的地步。正所謂,居正死,而大明忘。



還差個還差還差


很明顯題主是從《三國演義》裡瞭解的諸葛亮。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古往今來,多少賢君名臣,多少偉人。都不能稱作“完美的人”,因為只要是人,多多少少就會有缺點。

既然答了,順便給大家科普一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隱居與河南南陽的臥龍崗,後跟隨劉備一起打天下,根據三國演義中刻畫的諸葛亮,神機妙算,最經典的戰役比如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等等,把諸葛亮演義的如神人一般,呢麼歷史上的諸葛亮到底什麼樣的呢?先說說諸葛亮的妻子,諸葛亮的妻子可以說是天下第一才女,攻打孟獲時,剋制禽獸戰的噴火戰車,北伐時發明的木牛流馬,再後來諸葛連弩等等的發明都是諸葛亮老婆發明的,然後把圖紙給諸葛亮,諸葛亮命人按照圖紙命人打造的,三國演義中都把這些歸功於諸葛亮了。

其實諸葛亮並非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呢麼傳神,草船借箭是赤壁大戰結束後六年,孫權巡視曹操營寨,遭到弓箭手瘋狂進攻,眼看船要翻了,孫權命人把船轉身,另一邊承受,這樣船又平穩了,而且就孫權的一條戰船,並沒有其他船隨行,草船借箭和諸葛亮沒有半毛關係,火燒赤壁呢全是周瑜一人的功勞,雖說諸葛亮也在現場,也出謀劃策了,但是大多數注意都是周瑜決定的,也沒諸葛亮什麼事,至於借東風,更是無稽之談,全是三國演義中為了故事情節更精彩,自己編造出來的。

空城計歷史上卻有記載,但是個人認為也不會想三國演義呢樣,呢麼傳神,其一,司馬懿當時率領大軍二十萬攻打諸葛亮,諸葛亮在陽關設空城計,當時的陽關是一個很小的城池,就屯糧就感覺不夠用,可想能有多大了,司馬懿不會先派一個偵查小隊進去探探虛實嗎?還有諸葛亮當時站在城樓上和司馬懿聊天,可想距離有多近了,都不能找個弓箭手直接射殺諸葛亮,或者諸葛亮找個人射殺司馬懿嗎?再說了司馬懿統領二十萬大軍,陽關城四面大門敞開,司馬懿當時的軍隊能把城池圍無數圈都不是問題,圍上三天,諸葛亮必死,反而下令撤軍,所以個人認為空城計也不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陣,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司馬懿是的官位是荊州刺史和宛城太守,不可能出現在陽關的,所以應該也是杜撰出來的。

最後,可以告訴大家,諸葛亮的確是一個大帥哥,在正史上也是有記載的




天天天空很蘭


個人認為漢高祖的謀士張良是和諸葛亮一樣接近完美。

在個人才能方面:兩個人都是所在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謀士,都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在個人功績方面:兩個人都是忠心耿耿的幫助自己的主公建立偉業,張良輔佐劉邦建立大敢王朝,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蜀國,而兩個人輔佐的君主曾都是一無所有,草根出身,在他們的輔佐下都成了帝王,所以這兩個人都有經天緯地之才。

3.在人品方面:張良和諸葛亮都為了輔佐自己的君王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且不貪戀權勢地位,清貧淡泊,張良在晚年的時候選擇了棄官歸隱,足可見他對金錢權勢的釋然。所以說這兩個人比較相似,也接近完美!


sunnyf888


舉兩個人物吧:1姜子牙:生於公元前1156年,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活了將近一個半世紀,單從壽命來看,幾乎秒殺所有地球人!生命有長度者數不勝數,生命有厚度者比比皆是 ,但是超長待機的姜子牙都做到了 。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雖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顛沛流離,卻能動心忍性,洞察風雲,以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徳振武,建功無數,一生雖坎坷多磨,卻轟轟烈烈,神秘莫測,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如此賢良之才,世之罕見,他已經超出了一個完人的範疇,成為了宗教裡的武神、智神,論有歷史記載的完人,姜太公說第二,沒有人敢說第一!

2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春秋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他是一個什麼都玩的轉,還玩得好的曠古奇才,什麼領域、專業對他來說沒有界限之隔。政治上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成就三千越甲吞吳的奇蹟,在助勾踐滅吳後,洞若觀火,知道勾踐是一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小人,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是出自他寫給文種信中所言,激流勇退,果斷隱退,避免了不聽其勸的文種被賜死的下場;軍事上創建了“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的樸素唯物主義戰略觀,“審備則可戰,審備慎守,以待不虞,備設守固,必可應難”的富國強民國防觀,“後則用陰,先則用陽,近則用柔,遠則用剛”的靈活多變戰術觀,不愧為一代偉大的軍事家。在經濟上更是成就斐然,隱退後經商,成為一代巨賈,是中國公認的早期商業理論家,後世生意人將其奉為財神,所謂神壇級人物,大概如此。




老寶鏟史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認為,周恩來也是這樣一個接近完美的人!

周恩來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奮鬥終生,體現了鞠躬盡瘁、心懷天下、情繫人民、智慧沉著、廉潔自律、高尚品德、溫文爾雅、平易近人等近乎完人的品質,是全黨的楷模,是人民的豐碑,希望我輩都能以他為偶像。


一葉得道


諸葛亮其人大都受《三國演義》或電視劇的影響,真實情況並未像演義當中那樣神乎其神,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三國志》。當然他的功績,在三國時期,對於蜀國的建立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封至偉!

歷史當中,三國之前已經有一位比諸葛亮還要完美的人,當屬姜子牙!

姜子牙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初期家境貧寒,不管務農還是經商,一直兢兢業業,為人務實!胸懷大志,七十二歲還去渭河之濱垂釣,從而有了“姜太公釣魚”的典故!對於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姜尚的個人品德,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和借鑑!




皖北小朱走山西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才輩出,各朝各代都有各種各樣的能人,我就來列舉兩個。

一、范蠡

他的人生幾乎完美的讓人找不到一點缺陷。

前半生從政,輔佐越王勾踐,讓一個瀕臨滅亡的國家成為霸主的存在。卻又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時退隱。

後半生從商,三次散盡家財,又做到富甲天下的地步,在國家危難之際,救濟蒼生,青史留名。一代商聖,被後人奉為財神。

而且根據史料可以推測出,西施有很大的可能是跟隨范蠡一起歸隱的,也抱得了美人歸,這樣的人生,真可謂是完美。

二、張良

漢初三傑裡,只有他一人得以善終。是後世公認的謀聖。

張良原本是韓國人,出身貴族世家,從祖父到父親,兩代人連任了韓國的五朝宰相,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等到張良長大成人,韓國的宰相之位肯定也是非他莫屬。

但秦始皇一統六國,第一個滅的就是韓國,張良被迫出逃,仇恨的種子已經埋在心裡。

張良最懂的,是人心,不管是帝王還是平民百姓,他都能深深的洞察,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善終的原因。

洞察時局,拿捏得當,進退有度,功成身退,一代謀聖,帝王之師。


木子樹下看歷史


三國時期,與諸葛亮齊名的就有二人:龐統和周瑜。

諸葛亮號稱龍,龐統號稱鳳雛。而周瑜與諸葛亮有瑜亮情結,史稱一時瑜亮還有戰國時期的孫臏,其所著《孫臏兵法》在漢族軍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