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不停和別人講道理會使對方產生負面情緒?

段勇賓


講道理的人,一心想要幫助對方;聽道理的人,總覺得對方囉嗦。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還要回到人際溝通的那個經典公式:兩個人溝通時,分別有一明一暗兩條線在起作用。

在講道理這件事情中,明線是:我要幫助你,我給你講道理,讓你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解決問題。其中的暗線是:我是對的,你要聽我的;我比你知道的多;你的困難都不是困難,我的道理能解決問題;你不行。

實際上,真正影響人的,是暗線。

聽人講道理容易產生的幾種感受

憤怒

你越是聽對方的道理,就越覺得生氣。之所以產生這種感受,是因為在你的心裡,你和對方的關係並不是助人者和求助者,而是一個嚴厲的批評者和一個有力量的反擊者,而且你們勢均力敵,可以彼此對抗。

厭惡

你會覺得對方多此一舉,無事生非,是一個力量弱於你的攻擊者。你的感覺就像是晚上睡覺時,旁邊有一隻蚊子嗡嗡嗡,你還不能不聽,你還打不死它。還記得《大話西遊》裡的唐僧嗎?“噹噹噹當~Only You~~~~”

恐懼

這時候,你會覺得對方在用道理傷害你,而且你必須要聽,而且你還沒發反抗對方。這時候在你心裡,你們之間的關係變成了一個傷害者和一個被害人。表面上對方在跟你講道理,實際上你的感受是在被對方辱罵和攻擊。

不被理解

對方一直在否定你心裡的道理,並堅信你的困難只是因為你脆弱;而且他的道理是有效的,肯定能解決你的問題。這時候你們的關係,很像是一個努力辯解的人,和一塊石頭,一個機器人。

更加受傷,委屈

你在對方的道理中,聽到了指責,你越是聽他的道理,就越是覺得,一切都是你的錯。

自卑、焦慮

你不僅覺得是你自己的錯,而且還覺得你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因為你的這個缺陷,才導致了這個問題。這時候,對方是個施虐者,而你成了受虐者。

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能聽得進道理去?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來,真正讓我們產生情緒的,並不是對方的“道理”,而是我們內心中建立起來的關係。在負面情緒中,我們建立起了衝突性的關係;而那些聽得進去道理的人,則在心理建立起了友好、拯救者的關係。

這些關係,是兩個人相互配合建立起來的關係。比如在直銷會場,你聽講臺上的人生導師巴拉巴拉,你在心裡建立起的關係是,一個自戀的騙子和一個清醒的、有知識的人,於是你覺得厭惡,反感;而有些人,真的覺得那些話都是金科玉律,每句話都說到心坎裡去了,他們心裡建立起的關係是,一位共情的、溫柔的、智慧的、無所不能的照料者,和一個討好的、認同的、弱小的孩子。

總結

講道理是人際關係的“表面現象”;更重要的是在心裡建立起的關係。


圈外鬼


當我們身邊周圍的人發生一些事情,我們會忍不住去給他們講道理,講對錯,有的人能聽進去,有的人越聽越煩,因為這些他們都知道。

例如,婆婆好心好意為兒媳做了飯菜,媳婦吃不慣,就指責婆婆,爭執不下,婆婆出於愛心付出,媳婦吃不慣重口味。她們都沒有錯,都有道理,她們都是最疼最愛的人。這時你要對媳婦說,你是南方人吃的比較清淡,你隨我嫁到北方委屈你了,以後我告訴媽媽做菜少放鹽、辣椒,儘量做清淡些。得到你的安慰,她會馬上放下情緒,再進一步溝通,媽媽知道我們上班辛苦,放棄自己的愛好、活動,在家料理家務,不管做的怎麼樣,不能當面頂撞,她畢竟是長輩,也是出於愛心。如果外人不知道,還疑為我媳婦不講道理。媳婦聽了也會放下心來。一邊再安慰媽媽,媳婦是南方人,她只是表達飲食習慣的不適,沒有其他惡意。畢竟續寫生命語言的爸媽大愛無邊。媽媽也會理解的。所以這時就不能以對錯講道理。或則媽媽說娶了媳婦忘了娘,媳婦說你們一家人來欺負我。如果這時一味講對錯道理,她們一定很反感,用善惡來詮釋,她們都會釋懷。





浩瀚長流


吃自助餐

忽地想吃肉了,當下肉貴,自已弄麻煩,不如多花點錢去吃頓自助餐,菜品豐富且不限量。打定主意後,一天不進食,餓了,饞了,想想晚上的大餐,忍了,挺不容易熬到了天黑。

進入自助餐廳時已餓透,望著滿屋美食,嗅著撲鼻的香味,口水頓出。

烤肉好吃,麻煩,先放放,先弄點熟食,壓壓底,連跑幾趟蒐羅,桌上美食漸豐,胃液翻滾洶湧,此刻有吃下一頭豬的衝動。穩穩,不急,怎奈手不配合,急匆匆幾盤肉食入肚,再來點酒飲, 腹內躁動漸趨平靜,進食的速度大幅降了下來,不覺間,已有六七成飽意。四處看看居然還有眾多美食未嘗,想想這頓飯不菲的消費,頓覺失衡,那就找到平衡點,再端點,再吃點,直至腸胃鼓脹,難再塞入食物,看看桌上殘餘,昔日極喜之物,已無食慾,甚至厭惡。

餐廳有規定。上桌食物如不食盡,要被從重罰款,無耐,咬牙,堅持繼續吃,直至十成十飽而不止。飯後,堅持體面走出門,食物上湧,強忍,眼光四下搜尋,快點,快點,衛生間跑哪去了?

我要嘔吐


用戶5375450889非雪


超值教育;心理專家:為什麼你越講道理別人越反抗

有這樣一則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反映了4個問題:

★ 以自我為中心;

★ 沒有注意方式、方法;

★ 沒能注意“度”的把握;

★ 沒有換位思考。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多次的重複對一件事進行批評,使孩子的內心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說的次數多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一定不能超過度,對孩子要“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儘量避免重複批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要知道,抓住你的聽眾,關鍵在開始的三分鐘。

那麼,面對對方犯錯時,該如何引導呢?

原則一:批評之後要鼓勵

原則二:不要捕風捉影去批評

原則三:學會運用幽默式批評

語言學家拉剋夫曾說過三個說話的原則:

說話不要咄咄逼人讓別人也有說話的機會讓人覺得友善

任何溝通,特別是旨在誘發別人態度改變的說服和引導,都必須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上善j若水


您好,我是一名心理領域創造者,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從這問題上看得出來題主是從好意出發,真心想要幫到對方,但是卻引發了對方的反感,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講道理往往意味著是給予對方一定的否定。

我們每個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是自戀(不是貶義詞)的。

我們希望按照自己方式去做事,我們希望自己的想法、判斷是正確的、我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不管比自己層次低還是比自己層次高的人給我們講道理,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自身遭到質疑、攻擊等。

不管道理對不對,我們其實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這是我們的天性。

特別是去聽那些看起來不如我們的人講道理,我們肯定會更加抗拒,即便這個道理非常正確、與我們當下非常契合,我們寧願做錯事,不進步,也不願意去採納。

一旦採納就意味著我們要接受一個不如自己的人指導,我們會很受挫。

往好裡想的話,對方其實已經接受您的觀點了,只不過不願意放下面子去承認罷了。

第二,您講的道理不一定適合他。

題主可能聽到或看到一些對方的言行舉止,便結合自己的經驗指導對方。

然而,題主可能並不瞭解對方的具體情況,說出的道理往往很空泛,不一定準確。

比如,很多家長覺得現在的孩子有吃有喝有穿,為什麼還不知足呢?為什麼還不好好學習呢?

隨後家長便對孩子強調一番學習的重要性,但是這樣做往往沒有什麼意義,孩子並不會因為聽到這些道理就好好學習。

家長並不知道孩子的實際情況:孩子可能在學校裡遭遇霸陵,有很多苦衷,因此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絕不是單單講道理就可以的。

題主應該多去聽聽對方為什麼這麼做,是有什麼難言之隱嗎?

一旦瞭解詳細的情況後,題主可以更加了解對方,能夠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思考,從而提出更有效的建議。

第三,講道理是否有效不是由時間和次數決定的

題主的問題中提到了不停的講道理,我猜想題主肯定希望只要講地的足夠多,對方一定會多少吸收點,多講點肯定比少講點強。

這個想法初衷很好,但是越這麼說,對方會越牴觸您說的話。

即便有朝一日,對方看似採納了您的意見,似乎按照題主的道理來做事,對方也不會感激您,也不認為是您幫助了他。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題主,也歡迎其他答主在評論區討論。


歐文亞隆小迷弟


你好!

蕭伯納說過,人們是永遠無法被教會的,學習是自主的活動過程,學習來源於實踐。

你希望他理解你所講述的道理,首先你要站在他的位置上思考,以他能理解的方式去表達。每個人的覺悟有高有低,你只顧自己講,講的對方聽不懂或聽不進去,是會讓人心生反感,事倍功半。

您試想一下,有些人對你講述某些道理,你可能一時也無法理解。突然有一天,經歷了某件事,恍然大悟。

有些人覺悟高,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有些人則對所謂的大道理不屑一顧,因人而異。

你想對方能聽進去你所說的道理,有兩個建議。

1,能走進對方的內心,和對方成為很好的朋友,很多時候我們跟朋友溝通勝過父母。

2,需要他自己有讀書的習慣,書中自有黃金屋。對方沒經歷過的,是不會輕易明白的。唯有自己經歷過,方能自知。

你的道理是對,表達方式對方不一定喜歡,要用對方法哦。當然,要是戀愛中千萬不能給女方講大道理哈[可愛]



在下張生


首先可能您沒有做到共情,就像人的心情是會隨著當下的環境,以及當下所遇到的事情而不斷起伏變化,情緒就像是過山車一樣,一會兒上去了,一會兒又跌入谷底。每個人都有遇到煩心事的時候,遇到麻煩事,糟心事,可能只想大聲嚷嚷兩句,發洩一下就好了。但偏偏在這個時候,忽然出現了一個“聖人”,說:不要生氣了,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時別人更會產生負面情緒,心情會更不好。

其次在原本情緒沒有特別大浮動時,一方彷彿站在了上面對下面的人誇誇其談講大道理,不停的說,慢慢就會有教訓意味包含在內,這種情況下往往也會讓人產生負面情緒。

所以,講道理固然沒有錯,只是方式方法很重要。分場合分場景分內容分情緒,凡事將就個適度,不停的講道理,有時是徒勞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



心理諮詢師石鈺瑩


先心疼你三秒鐘,我猜想,你應該是那種非常熱心腸的人。特別希望去幫助別人的好心人,換做其他人你還不願意去和他講那麼多的道理。

那我們來仔細想想當面對別人找你傾訴時,你更多的是去傾聽還是去和別人講道理呢?我猜想應該是後者,我們不妨試一試當別人傾訴時我們更多的是傾聽別人說看看會有什麼效果。

試想一下:你遭遇了一些事情,你的目的只是想找人去傾訴,而傾訴的對象卻一直給你灌輸大道理,你會有什麼心態,我想肯給是極其煩躁的。

大道理我們人人都懂,不用你再給我灌輸一遍了。

另外,學會傾聽的同時,我們不妨說上這麼一句話,我理解你現在的感受。

學著做一個傾聽者。



小灶


哈哈,這個我也有過,別人跟我說的時候我內心就會去反駁他,下意識的,總想開場辯論會[捂臉]哈哈,你懂的,最後吵起來了,要麼妥協,要麼就轉移話題,要麼就不歡而散。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裡吧!

其實不是說你說的不對,也許道理是對的,但說話的用詞,語句不對,為什麼那些講師,老師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呢?那是因為人家會說。人家會先認同你,傾聽你的發言,等你說完了,你自己覺得被認可了,才會好好去聽別人怎麼說,或舉個例子,幽默的回答,最後轉折他自己的觀點!說話這門藝術需要我們好好去學習,可以讓人即認可你,還覺得聽起來很舒服。有空可以多看看這方面的書,多讚美別人!

每天進步一點點,加油!



兔崽崽


首先第一點,大道理誰都會講,但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如果一個做不到的人不停給你講大道理來教育你,換成是誰都會不愉快的吧。

這就像你被一個比你胖很多的人吐槽很胖,而且還在那裡一本正經的傳授你減肥經驗一樣。

除了反感和噁心其它什麼都感受不到。

但如果是一個剛減肥成功,身材並且保持特別好的人來講這些,你就不會有那些不快,反而會覺得講的很有道理。

還有一點就是,一個大道理反覆不停的在你耳邊講,那肯定也會反感啊。

這就像你原本很喜歡聽一首歌,不停的循環不停的循環,當你聽膩的時候,即使是你原本特別喜愛的歌曲,也可能會讓你厭煩,更不用說那些大道理了。

最後一點就是,這些大道理根本就不用你來講啊,大家也都聽過這些大道理。關鍵是這些聽了這些大道理之後需要怎麼付諸行動啊。

就像別人告訴你數學題目的最終答案,卻不告訴你這個答案是怎麼求出來一樣無用。

這些說大道理的人給別人的感覺就是:只要你制訂一個億的小目標,你就能和王健林一樣有錢;只要你覺得奶茶不漂亮,你就能像劉強東一樣娶到漂亮的妹子;只要你和馬雲一樣不在乎錢,你就能創立阿里巴巴一樣[摳鼻][摳鼻]

所以請別說些無用的大道理,講點有建設性的東西,OK?

[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