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二中医院抗“疫”日记:此生不悔入武汉,抗击病毒做战士


# 来武汉援助已经四十多天了。每日下班后给家人报平安和翻看手机家人的照片是必做的事。今天是难得的休息日,可以尽享一天时光,打开手机相册,发现有几张照片很值得纪念,也让想起了很多瞬间。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收获了很多良师益友,深刻地感悟到了做医生的职责之大,也更加对我所从事的中医药事业充满了信心。真的,此生不悔到武汉做一名抗疫一线的“战士”。

省二中医院抗“疫”日记:此生不悔入武汉,抗击病毒做战士


【隔离区里的“战地兄弟情”】

我所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隔离病区,除了我们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医护团队,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本地的医护团队,为了更好的适应和完成临床工作,援助团队和本地医护团队搭配,混编成新的医护团队,可以说是一个“两地三方混搭”的队伍。

疫情让我们这些本来毫无相关的人,组成了一个个强有力的作战小队。我先后有三个医生搭档,一个是心血管科医生、一个是新生儿科医生,还有一个是肿瘤科医生。我和我的搭档们,进到隔离区前,首先互相检查防护是否到位,我们之间的对话简短而又干脆,最常说的对话是:“好了吗?”“嗯”“我再帮你检查一下防护服”“好,走,我先进去了”。

我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 “磨合”,在工作中,对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反复讨论并不断优化;我们互相提醒,互相照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配合越来越默契。我们说这可是这次到武汉的“意外收获”,是“战地上的兄弟情”啊!这情谊,相信,是一辈子的。

省二中医院抗“疫”日记:此生不悔入武汉,抗击病毒做战士


【抗击疫情的“良师益友”】

这次疫情,让我对中医更加充满了信心。

我们整体作战的方向就是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我们病区主要收治普通型和重型患者,中医参与率100%,总有效率超过90%,在临床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敏勇副主任医师、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孙跃玲主任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同汉副主任医师等的带领下,我们对每个病人都实施“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

省二中医院抗“疫”日记:此生不悔入武汉,抗击病毒做战士


我们在前方作战,后方还有强大的“后援团”。

全国名中医邱健行教授,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省名中医王清海教授,广东省名中医戈焰教授,呼吸科专家陈宁教授,重症医学专家赵丽芸教授等组建的专家后援团给了我们前方很大的支持。他们在后方,远程会诊指导疑难病例的诊治、在微信和我们讨论各种情况复杂病情的诊疗方案,给出了许多专业的意见建议,是我们前方作战的强大后盾。

在抗疫一线,我和我的搭档们,作为中医人,大家互相学习。除了队里的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的詹少锋、陈伟焘、夏欣田、何靖等老师,还有本地医院李峰、曹军、刘俊辉、王江洪、余太辉等老师,还包括我的大学同学,如梁锦俊、林呼等,我们一起谈论中医如何治疗,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所有中医人的劲儿往一处使,大家协同作战,凝聚和贡献出了中医力量。


【人生路上的“患难真情”】

在这场战疫中,我们医务人员走在了最前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见到了许许多可爱的人。常有人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想,我们每一个经历过这场战疫,并为之努力过的人,都是最可爱的人。

武汉人民的感恩之心也令我一次次地被感动。每一个出院的病人,都是一次又一次地对我们真诚表达感谢,他们让我又一次坚定了从医的信心和对中医的信心。

我和我的队友们,平时下班后,一起散散步,晒晒太阳来缓解压力。大家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武汉,我遇见了人生第一次下雪。下雪那天,我的同事在雪地上写下了“加油”两个字。我相信有每一个人的努力,最终一定会取得这次战疫的胜利!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报名驰援武汉。当我来到武汉后,看到我的每一个队友都以最强大的精神意志,用最专业的医疗技术,在与冠魔作战的时候,我更加明确了我这腔热血赴前线的的答案:责任。

(通讯员:李朝 金小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