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我们要祝贺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蔡康永说:

我们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蔡康永:我们要祝贺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蔡康永:我们要祝贺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蔡康永:我们要祝贺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仔细的把蔡康永这句话分析开来,会发现,不发朋友圈的人可能有这么几种心态。

其中一种是“我清楚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也不需要所谓的感同身受”。

鲁迅先生的《而已集·小杂感》一书中描写过: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由此可见,人类的悲欢离合实际上是并不相通的,面对其他人,我们的怜悯、雀跃、悲伤、愤慨可能终究只是表面功夫。所以所谓的感同身受,也只是虚浮的体会。

因为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直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到你的身上。

蔡康永:我们要祝贺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另外一种心态:我不想把自己的生活证明给任何人看,自己的好与不好都是真实的,而不想成为别人口中家长里短的素材。


现实社会人心浮躁,妄议他人,更是常态,自己晒了精致的披萨蛋糕,内心欢喜,

在他人口中就会变成:又在穷精致,那个破东西有什么好吃的,不如我的馒头来的实际;

殊不知,他却在偷偷查看披萨价格,呵呵···

晒了一张加班照,配文“致敬辛勤努力的自己”。

他人口中可能会变成:加个班也要晒,是在炫耀自己是奋斗青年吗?

也有可能会变成:活该加班,谁让你挣得多。评论内容却仍旧是:好辛苦哦,不要太拼。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简短的温馨文字背后,蕴含了让人脊背发凉的人性。

懒惰、嫉妒、陷害···


所以,不发朋友圈,将自己的生活点滴记录在心里,不成为他人口中议论纷纷的素材,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有自己的想法,与身边人直接分享,何必在乎那屏幕对面是欢笑还是阴沉的嘴脸。

蔡康永:我们要祝贺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就像小时候,我想要一个很漂亮的笔袋,10元钱,当时觉得是巨款,可父亲依然买了下来,并在笔袋里给我装了几只颜色好看的荧光笔,并送了《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集》给我

那种童年的幸福感,即使没有手机、没有朋友圈、没有点赞、没有评论,且没有向任何人诉说,

但那种小心翼翼呵护的幸福感,却足够我回味很久,成为弥足珍贵的记忆。

蔡康永:我们要祝贺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长大后,很多人觉得不幸福,是因为他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 。而如果一个人连朋友圈都懒得发了,一定是有比“晒”更重要的事做。

比如活在当下,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一场甜甜的恋爱、每天都是开心的事情,即使不开心,也有人及时安慰···

如此,岁月静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