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能力卓越的谋士?

历史小怀表


中国历史上的谋士不胜枚举,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先以三国为例挑出十大顶尖谋士:

第十名 李儒

李儒被称为“毒士”,是董卓的首席谋士,为董卓所亲信,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董卓趁乱进京、说降吕布、废立皇帝、迁都长安均离不开李儒的参谋之功。

第九名 荀攸

提起荀攸,就一定会有人说荀彧。荀彧确实是曹操麾下的重臣,但却胜在政治,比起侄子荀攸差了不是一星半点。荀攸出身士族家庭,但却为人端正,足智多谋,郭嘉死后,他就成了曹军里挑大梁的人物了。

第八名 徐庶

与博陵人崔州平、汝南人孟公威和本郡人石广元合称四大名士,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朋友相称。徐庶先效力于刘备,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曹操久闻其名,知道他是个孝子,便设计掳走徐庶的母亲迫使徐庶归顺曹操。

第七名 陆逊

陆逊是吕蒙死后东吴的中流砥柱,年仅二十一便被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重要谋士。陆逊协助吕蒙分道攻取荆州,斩杀了威震华夏的关羽,采取火攻,火烧连营40余寨,蜀军死伤惨重,刘备大病不起,白帝城托孤。

第六名 贾诩

贾诩奇谋百出,算无遗策,而且懂得明哲保身,被人称为“老狐狸”。贾诩为曹操屡出奇谋,但却懂得保持低调,不结交权贵,这也使得他得以善始善终。

第五名 郭嘉

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谋士。郭嘉死的早,但是他对曹操的贡献确实很大,所谓谋人谋城,谋国,他哪一样没做过呢,到死给曹操出的一条计策都让曹操受用终身。

第四名 周瑜

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英勇果敢,是个不可多得的完美之人,他与孙策是莫逆之交,受孙策的委托又辅佐孙权,替孙家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第三名 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就是二人中的凤雏。最早庞统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周瑜死后,鲁肃又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未被重用。后来庞统投靠刘备,刚准备大展拳脚,却在落凤坡中箭身亡。

第二名 司马懿

司马懿被称为冢虎,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重臣。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谋,博学洽闻,而且善用奇兵,多次亲率大军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最后把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可惜他晚年野心膨胀,后人又篡魏称帝,留下了得国不正的话柄。

第一名 诸葛亮

诸葛亮是卧龙凤雏中的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术。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而且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集忠、孝、义、谋于一身,是三国时期的最强谋士,也是历代臣子的表率,后人评价他“ 智多而近妖”。


十八街乱麻花


Top1 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姜子牙)

【人物简介】姜子牙(公元前1156-公元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

汉族,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主要功绩】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处商朝西的一个属国周逐渐上升的时期。

姜子牙用了几十年的功夫,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学识渊博,尤其对历史和时势的研究更是驾轻就熟。如今当了姬昌的太师,可以说是厚积薄发,运筹帷幄而游刃有余。对内,他帮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实行“九一租税制”,即农人租用公田,只缴纳九分之一租税的低税制度;给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为官吏的奉禄,而且子孙可以承袭等。这样,就调动了农人在官田上努力生产、官吏们自觉地搞好本人分地生产的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有朝一日兴兵伐纣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对外,姜子牙协助姬昌实行韬光养晦,孤立瓦解的政策。对商王他表面上表现得谦和恭顺,一心事殷,使商王误以为周是最可靠的属国,姬昌是位忠心的伯。而在暗中却采取种种手段,拉拢争取殷商王朝的其他属国,使殷商越来越孤立,结果许多诸侯国和部落陆陆续续地弃殷而投周。

到了后来,殷商虽名为天子,而真正附属于他的属国、部落却连三分之一都不足了。

这样,就又为最后消灭纣王,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可惜的是,姬昌未能实现灭纣的愿望,便撒手归西了。

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姬昌死后被追封为周文王)。姬发继位亦继志,继续为兴周灭商而努力。他拜姜子牙为国师,并号称为师尚父。姜子牙也不改初衷,继续全力辅佐姬发以图大业。武王姬发慎于刑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室外的人越来越多,出师伐纣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这时周朝已羽翼丰满,国势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现了土崩瓦解之势。特别是殷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忠臣良将被杀的被杀、被囚的被囚、外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姜子牙审时度势,认为伐纣的时机已到,便亲任主帅统领大军,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直取商都。经过牧野一战,大败商军,迫使商纣王连夜出逃,与妃子妲已投火自焚于鹿台。

中国历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灭亡了,姜子牙终于完成了扶周灭商的宏图大业。

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发把姜子牙封到了齐地,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

姜子牙励精图治,终将齐国治理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中的强国之一。而由于姜太公的雄才伟略,更被后人称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司马迁就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齐太公世家》)

Top2 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人物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

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东周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主要功绩】

管仲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但是这些磨难正丰富了他的阅历,磨练了他的意志,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一举功成。

管仲从阶下死囚犯一跃而为齐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鲍叔牙的推荐。

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力荐管仲:“治理国家的大事,不是我能胜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气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犹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儿子,不能不用他们的父母。”(《管子·小匡》下注只书篇名。)然而到后来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这同样是体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可见,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

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

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Top3 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范蠡

【人物简介】范蠡(lǐ),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二十余年。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肥城湖屯镇陶山,幽栖寺本名“陶公幽栖寺”,俗称西幽寺,始建于宋代,紧邻范蠡墓。)经商积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主要功绩】

范蠡出身卑寒,但其年少时便显露才华,无所不精,可惜在当时政治混乱的楚国不为世人所赏识。

在吴国与越国连年征战之时,范蠡把目光瞄准了越国的勾践。

在夫椒之战,勾践战败,率残兵败将约5000逃入会稽山。此时,时年25岁的范蠡趁机说服当时为宛令的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穷途末路的勾践。可惜在17年之后范蠡42岁时勾践才识其才,一起重用了范蠡与文种,并听取范蠡的建议,到吴国为奴,乞吴存越,以图转机。于是,在范蠡的陪伴下,与勾践夫妇“屈身以事吴王”三年,力尽艰辛。归国后,范蠡与文种一起拟定灭吴“九术”,建议“十年生聚”,最后灭掉了吴国。为了表彰范蠡灭吴的功绩,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在辅助勾践的过程中,知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便修书辞职,与家人及弟子“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知趣离开越国之前,写信告诫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后文种被人巫告作乱,勾践赐剑,被迫自杀,果然像范蠡所言。

范蠡向勾践辞官后,隐名埋姓在齐国从商,自谓“鸱夷子皮”。

范蠡父子及其弟子致富能力实在令人惊奇,又得到齐国人垂青,聘为相。

在齐国做相不久,范蠡又挂相印而去,并把他的财产分给了亲朋好友及邻居们,携带家人及弟子到了一个名叫“陶”的地方,继续置产从商。过了不久,“则致赀累巨万”,可见范蠡的经商才华实在高超,于是被人称为“陶朱公”。

Top4 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李斯

【人物简介】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后被赵高所害。

【主要功绩】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李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

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后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吏。

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一、富有远见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

一是上《谏逐客书》,为秦留住了大量人才。李斯写了他那篇传世名作《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一语中矢,道出逐客之误,等于是把武器借给了敌寇,把粮食送给了盗贼,减少自己的人民来增加敌人的力量。

逢此历史转折的关健,其蕴含的深刻政治意义,为秦以后统一六国起到了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二是在军事战略上,李斯进一步推动并深化了吕不韦等人的“武力统一论”。

他早在吕不韦舍下“任以为郎”时,就向秦王阐明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遂又向秦王献策“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加剧了各国的内部矛盾,为加速统一步伐的进程做了良好的铺垫。在统一策略上,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尉缭曾向秦王提出过:“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的计策,并被秦王采纳。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策略虽为尉缭所出,秦王采用,实则“李斯方主持国政,一切决大疑、辨大难,皆须斯从中参赞擘划,方能成为国事,因此……以明兹事之实行,全系斯用事之力。”至于顿弱的“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云云(《战国策。秦策四》);也与李斯的支持有着莫大关系。

三是在秦王朝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之后,为使帝国版图得以拓宽“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在他的出谋划策下,历三载而定百越。但对于秦始皇“务战不休,欲攻匈奴”的军事方针,李斯出于“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的实际考虑,是否认“轻兵深入”的。实事证明,李斯的“备胡利越”之策,在当时是务实之举。其后,在李斯的积极匡扶下,大秦帝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绝无前例的版图。疆域之广袤,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人口达两千余万。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当时,也是罕见的世界大国。

二、创立帝业体制,全谋帝业发展

秦统一后,先是在李斯等人的建议下,奉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秦始皇改“泰皇”为皇帝)确定了帝制。为了秦王朝的万世基业,李斯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驳斥了以王绾为首诸大臣的师古“分封”之说。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的看法是荒谬的。

由始废除分封,确立了“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的郡县制。

随后,为全面巩固帝业体制,保障社会稳定“使后无战攻之患”,李斯建议“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于宫中。”并全力协助秦始皇“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进一步推行了“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的重农政策。以新兴的“土地私有制”,改革了奴隶社会的旧礼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

限于战国之乱,秦统伊始,钱币异常混乱。为了巩固政权,李斯奏请秦始皇废除诸币。规定币分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诸如其它“珠、玉、龟、贝、银、锡”之旧币,仅为“器饰宝藏”所用,不得为币。经过货币的统一和流通,有力增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对全国各民族的融合起了很大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为了在全国建立统一的赋税标准,便于官吏的俸禄制度管理,更有效的防禁官场上的寻私舞弊,李斯拟议并主持了度量衡的统一完善工作。取秦为准,余者尽废。紧接着李斯还建议秦始皇兴修水利,车涂同轨,在全国范围内修筑起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的大规模驰道工程。被后人认为“是现代高速公路的先驱,是中国交通史上的伟大创举。”

三、彪炳千古的“李斯文化”

一是《谏逐客书》的文学价值及社会意义。李斯的《谏逐客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借鉴意义。时至今日,仍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惜用人才论”,既为哲理,又是真理。对后世社会如何全方位的引入、留住和促进人才,都有着深刻的涵盖性。

二、书同文字,举创小篆的先河人物。秦始皇初兼天下,和贷币、度量衡一样,当时以大篆为范畴的文字亦甚繁乱。

李斯倡议,首创并主持的文字统一工作,史称“书同文字”,故小篆又名“秦篆”。

小篆的问世,意义极为深远。它以一种简单化、定型化、省略和改换偏旁的新格局,为“方块字”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功逾其过,“千古一相”永耀青史

应当承认,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

说起李斯之过,不外有四:一、妒嫉同窗,陷杀韩非;二、惑主焚书,首导浩劫;三、贪居爵禄,废嫡立庶;四、邀媚取宠,上《论督责书》。针对其一,凡阅史人皆知,韩非入秦“实为弱秦”,“因其与李斯、姚贾之计划,针锋相对,故斯、贾不得已而共请杀之。此事关系秦之统一事业,至为巨大,非寻常嫉贤害能者可比。其二之焚书,也重在禁,而不在焚,是在“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的前提下,才对儒家“复古分封”采取的打击。第三点沙丘之变,一定程度上是因李斯私欲之故,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和历史污点。至于《论督责书》斥其“阿意求容”之说,对李斯未免苟求过甚。

Top5 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谋略家——张良

【人物简介】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

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主要功绩】

张良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为韩灭秦、拥刘反项、巩固汉室。

一、为韩报仇。

一是刺杀秦王。这是张良的亮相之作。

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秦灭韩国之后,张良国破家亡,对秦恨之入骨,誓言报仇。

他“弟死不葬”,散尽万贯家财,为的就是报答韩王对他们一家五世之恩。

这次刺秦,张良经过了精心准备,志在必得。最后虽然误中副车,但是这一次暗杀行动却使秦始皇无比震惊,“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可以说,是张良这一次的暗杀行动给了秦王朝的统治者一个警告,并且也激励了后来者。其后十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起义的烽火瞬间燎原,秦王朝终于结束了它短暂的十五年统治。可以说张良之功,功不可没。

二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圯上受书。张良刺秦不中,反被秦始皇全国通缉。从此他隐姓埋名,静观时变。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影响他一生的圯上老父赠书之事。后人对它的真实性多持怀疑态度。不过这段文字里圯上老父赠书一事对张良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以后,黄老思想在他身上打下了坚实的烙印。张良由一个卤莽豪侠之士正式转变为王者师。

后来,张良跟随沛公一路过关斩将,“下韩十余城,攻下宛,入武关”,打了无数大仗。

最精彩的一战就是峣山、蓝田之战。当时,刘邦本来只想派两万人马去攻打峣山。张良分析说:“秦军现在还很强大,不可轻敌。我听说守关的将军是一个屠夫的儿子,像这样的市侩之人最好用利益来引诱他。我们在山头上多挂旗帜,以为疑兵,然后再派人带着重金去宝物去收买秦将。”秦将果然反叛了秦朝,并且还提出要和刘邦一起攻打秦朝的首都咸阳。

二、拥刘反项

一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鸿门宴”。

我们来看张良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刘邦之所以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张良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从沛公进入项羽大营起,他就始终跟随左右,观察着局势,伺机保护着刘邦。可以说鸿门宴上的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二是张良推荐了“三杰”,而最终灭项羽的正是这“三杰”。他们就是黥布、彭越和韩信。

韩王成被项羽杀之后,张良终于归于刘邦。可以说从这时起,两个人开始了真正的合作。

张良献的第一计就出手不凡。当时,张良刚刚投奔刘邦,刘邦让他随军一起攻打项羽,结果没想到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就向手下询问灭项羽之策。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三杰”,这三杰就是后来在灭项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黥布、彭越和韩信。黥布是项羽的部下,与项羽有隔阂;彭越不满项羽,在梁地反了;韩信本来就是刘邦的人。

在后来刘邦和项羽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正是这三支部队,和刘邦的大军一起把项羽包围在该下,最终灭了项羽。

三是劝止了刘邦分封六国后代的事情。

汉三年,项羽大军把刘邦包围在荥阳,刘邦非常恐慌,就和手下商量怎么办。郦食其说了一个点子。他建议刘邦重立六国的后代,给他们印绶和封地,他们必然对刘邦感恩戴德,俯首称臣,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来投降。刘邦一听,觉得这个计策好,赶紧让他去刻印,准备出发了。这时,正好张良来见刘邦,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策给张良说了。张良马上就说:“陛下如果真这么做,那么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接着,给刘邦分析利害关系:“天下之士之所以愿意跟着你,就是想以后能有一小块封地,如果你恢复六国的后代,那他们都会去侍奉各自的君主了,谁还会跟着你打天下呢?”

刘邦也是聪明,一听就明白了,马上派人销毁了那些印绶。

三、巩固汉室

一是安定军心。汉朝建立,刘邦大封功臣,萧何、曹参等二十多个大功臣封好了,但其他的将领们日夜争功,功劳大小一时定不下来。一般来讲,国家初立,政权不稳,民心未附,这些都要急于安定下来。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首先安定军心。兵难带,将难管,自古皆然。刘邦在张良的劝说下,慎重对待这件事情,很快安定了军心。

二是安定首都。

关中是指现在的陕西渭水一带,包括长安、咸阳等地。秦朝就定都在这里。

但是刘邦灭秦以后,可能是觉得定都前朝的都城不吉利,再加上手下的将领大多是殽山以东的人,他们都主张定都东都洛阳。他们认为洛阳东有成皋之险,西有殽山之固,背靠黄河,面向洛水,地利也不错。刘邦拿不定主意,就询问张良的意见。张良毫不犹豫地主张定都关中,并举了几个理由。一,洛阳虽然有以上这些优势,但是面积太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而且土地贫瘠,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二,关中左有殽山、函谷关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右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北有放牧的草原,地利特别好。三,如果天下太平,可以用黄河、渭水来转运粮食;如果天下不太平,也可以顺流而下,一举荡平叛乱。这才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最终定都关中,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后来还有东汉、魏晋、隋唐等多个朝代定都在这里,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

三是安定太子。

刘邦当初立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孝惠帝,惠帝是吕后所生,是刘邦的第二子。刘邦的长子是肥,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不能立为太子。刘邦一开始立孝惠为太子,也自然是因为孝惠是嫡出,当太子名正言顺。但后来又想废太子而另立赵王如意,一方面是赵王如意的母亲戚夫人正得刘邦宠幸,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正因为太子是吕后所生,凭着他对吕后的了解,他不愿意看到他死之后,刘家天下落入吕氏之手,所以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后来在张良的策划下,刘邦打消了念头。

Top6 辅佐二主建立蜀汉霸业——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Top7 唐太宗的治国媒臣——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Top8 建立北宋的第一功臣——赵普

赵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则平,出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后先后迁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阳(今河南洛阳)。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赵普声名并非显赫,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

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

Top9 辅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谋士——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Top10 兼仕两朝功劳卓著的谋士——洪承畴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历史的真相l


1,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 鬼谷子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2. 姜子牙

姜子牙是周文王灭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千古武圣”。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到齐国,成为齐国的创始人,齐文化的开创者。

3. 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随后被拜为齐国宰相。管仲在位期间,大兴改革,齐国的实力日益强盛,最后成为春秋时期公认的霸主。

4. 张良

张良,字子房,楚汉时期著名的谋士,张良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在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开始游历于各国之间,偶然的机会下成为刘邦的谋士。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打败了项羽,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西汉政权。汉初三杰之一,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5.范蠡

范蠡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越国被吴国灭后,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复兴了越国,而且还帮助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的一位霸主。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抵御住了功名利禄的诱惑,急流勇退。随后范蠡开始经商,不久后成为当时的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范蠡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商圣”。

6.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谋士,宰相,是蜀国的策略担当,虽然其能力更侧重于政治,但是其谋略依然将落魄官二代刘备辅佐到蜀国帝王的地位,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其智谋配合其机关术奇门遁甲等奇术,也有莫测之力。他是自古不争的忠臣楷模兼智慧的化身,世称其为“智圣”,虽然在同时期谋略方面,周瑜司马懿与之不相伯仲.

7.刘伯温

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辅佐乞丐朱元璋登顶大宝,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

8. 王猛

王猛,字景略,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王猛出生于贫穷的农村家庭,常年隐居山中。王猛非常喜欢学习和读书,尤其是在兵法上面深有造诣。王猛在前秦任职十八年间,王猛综合儒法,选拔廉明,讲求实效,政绩斐然。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王猛最大的功劳就是帮助苻坚扫平群雄,完成对北方的统一,因此,王猛也被称为“赛诸葛”。

9. 赵普

赵普字则平,出生于幽州蓟县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曾协助赵匡胤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为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

10. 李斯

李斯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师从于荀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光头哥1234


我心中的十大谋士:

一、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

姜太公巧遇周文王

献谋策灭商做准备

辅武王孟津会诸侯

成大业灭商建西周

定社稷太公首封齐

就封国太公谋治齐

二、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管仲论国事,劝鲍傅小白

襄公政暴虐,齐国需明主

小白登君位,管仲重返齐

中原需霸主,管仲拜齐相

图霸先修内,管仲治齐国

以德兼以武,桓公始称霸

管仲运筹策,霸业大发展

临终留遗教,管仲功未泯

三、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的范蠡

楚地狂生,壮志人越

吴越交战,一计存国

陪君为奴,谋计返越

节事图强,良策兴国

助越灭吴,勾践称霸

功成身退,陶朱经商

逝者如斯,千古流名

风景名胜,皆因范蠡

四、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的李斯

起自闾阎游诸侯

进献奇策助帝业

政坛变幻风云急

雄文一篇谏“逐客”

牛刀初试灭韩国

厉声严辞斥分封

千古之罪焚《诗》《书》

利令智昏谋废嫡

求容苟上督责术

上蔡黄犬不复牵

五、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着的谋略家张良

遇下邳结识刘邦

助刘邦径取关中

为刘邦鸿门解难

资刘邦还定关中

说刘邦统用三将

谏刘邦停止分封

顺时局稳定韩信

饵韩、彭垓下灭楚

陈利害议都关中

阻易储为汉固本

六、辅佐二主建立蜀汉霸业的诸葛亮

流寓荆州,隐居待时

草庐献策,谋划大业

扩充军队,削弱刘表

出使江东,联吴抗曹

谋取益州,劝进称帝

受托辅孤,重结东吴

攻心为上,率众南征

劝谏刘禅,出师北伐

七、文韬武略之“杜武库”杜预

谋臣世家出名门

撰修《晋律》黜陟法

多次献计安边境

度支尚书“杜武库”

以计代战一当万

治理荆州为“杜父”

熟读经书“《左传》癖”

智谋遗嘱永安眠

八、唐太宗的治国媒臣魏徵

多年漂泊,待机脱颖

劫后再生,平稳磨合

谋划国策,“偃革兴文”

敢批逆鳞,君臣契合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监督太宗,慎终如始

哲人虽逝,风范长存

九、辅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谋士刘基

聪颖善学,为官清正

辅佐元璋,战胜群雄

辅明建国,建树颇多

小心谨慎,仍遭暗算

十、兼仕两朝功劳卓著的谋士洪承畴

出身清贫,学业优异

剿灭义军,崭露头角

全力清剿,以剿坚抚

困难环境,尽责尽职

松锦战败,被俘降清

剿抚并用,平定江南

年逾六旬,再定江南

鞠躬尽瘁,评说纷纭


唐明国亮


 谋士这个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谋士,含义比较宽泛,凡事出谋划策的人都可以叫谋士。狭义的谋士,就是参谋,古代叫军师、参军等。

照此来看,古代谋士太多了,个顶个的强。但年代不同,形势各异,无法排列。有的特点在于军事,有的在于政治,有的在于民生。其中,越是乱世,越出能臣良相。从古及下,姑且列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看看:

一、姜太公。特长:军事。七十岁才钓到文王,智谋不减。被认为是百家宗师,以后诸子都从姜子牙处受益良多。辅佐周王,讨伐商纣,是兴周的最大功臣。堪称自古兵家第一人。

二、管仲。特长:辅政。管仲打仗不行,但治国很好。辅佐齐桓公称霸中原,九合诸侯,历来被推崇为春秋第一卿相。

三、伍子胥。特长:全才。伍子胥文武全才,明招阴招都用。春秋五大刺客,有两个专诸和要离,都是伍子胥培养的。兵圣孙武,也是伍子胥请来的。辅助公子光执政,千里伐楚,北抗强齐,预言勾践亡吴,无一不成。后人称赞:压尽春秋伍子胥。

四、范蠡。特长:识时务。范蠡甘心陪勾践,忍辱负重,精心经营,以离间计杀死伍子胥,辅佐勾践报仇。同时,知道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扁舟一叶,急流勇退,潇潇洒洒。

五、张良。特长:军事。汉初三杰,黄石公弟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邦入秦约法三章、鸿门宴智斗范增、韩信称王献策等等,关键时刻张良起到重大作用。但政治上不行,没有什么治国良策,也保不了开国功勋。

六、诸葛亮。特长:勤政。卧龙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目光不同常人,谋略也很出众。治国、理政等各方面都很出色。但军事方面并不十分突出,虽然六出祁山,都是无力回天。最为人称道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郭嘉。特长:谋人。郭嘉不死,卧龙难出。平吕布、灭袁绍、定乌桓,曹操一统北方,郭嘉有很大贡献。郭嘉善于察人,对敌方将领了如指掌。袁绍、刘备、吕布、孙坚、袁谭、袁尚等等,无一失算。可惜英年早逝,令曹操赤壁长叹。

八、司马懿:特长:善忍。司马懿早年就很鬼,曹操也看出来了,一开始司马懿出主意,根本不用。后来关羽北伐,吓得曹操想迁都,用了司马懿的釜底抽薪之计,取得奇效。司马懿辅佐曹丕,抵御诸葛亮,都有很好政绩。只是城府太深,过于老奸巨猾。

九、赵普:特长:阴招。赵普善于使用阴谋,策划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天下后,策划杯酒释兵权。建国后三次为相,半部论语治天下,也算是殚精竭虑的良臣一位。

十、刘伯温:特长:心算。刘伯温跟诸葛亮差不多,开始隐居青田,后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完成史上唯一一次真正成功的北伐。后人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些位算是名气颇大的,另外还有伊尹、周公、百里奚、孙叔敖、蔺相如、李悝、徐茂公等等,数不胜数,这些人都是中华智慧的卓越代表。











波波视屏


鬼谷子

姓王名于诩,又名王禅,王通,号玄微子,春秋战国卫国朝歌人,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他通天彻底,最为神秘被誉为千古奇人,人所不能及,弟子个个成就非凡,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这几位也是当时搅弄风云的人物,兵家法家尊他为兵圣,纵横家尊他为始祖,后世谋略家,军事家都深受他影响。

张良

字子房,颖川城父人,今安徽亳州,汉初三杰之一,曾在鸿门宴中与范增博弈,并疏通项羽之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以出色的谋略,辅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胜出,助刘邦夺得天下,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姜子牙

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河内汲人,今河南省卫辉市,相传姜子牙在渭水之滨直钩钓鱼,遇到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请去辅佐大周,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在武王伐纣中,他是军事最高统帅,助武王取得胜利,建立大周,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尊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之师”

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今山东省临沂沂南县,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还未出山提出隆中对的作战方针,助当时弱小的刘备,有了与曹操、孙权、抗衡的实力,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刘备死后更是呕心沥血辅助教育刘禅,其为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其所著“出师表”,流芳百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刘基

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今浙江文成县,他已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明朝军事家,政治家,他通经史,知天文,精兵法,他辅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而驰名天下,朱元璋时常对他说“吾之子房也”,你就是我的张良,朱元璋很多重大决策都出自刘伯温,明史中所言“遂成帝业,略如基谋”,嘉靖皇帝念其丰功伟绩,刘伯温死后156年让他配享太庙,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李斯

字通古,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人,今河南上蔡,李斯求学时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劝说秦王政既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秦王采取了他的政策,派遣人持金玉游说六国,离间各国君臣,破了六国合纵连横抗秦的盟约,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后秦统一后又提出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方针政治主张,李斯对后来历史的影响深远,他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二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格局。

范蠡

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春秋楚国宛地三户邑人,今河南南阳淅川县,虽然出身贫贱,但天资聪颖,博学多才,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以不满当时楚国的政治黑暗,非贵族不能入仕,空有一身本事,却不得所用,转而投奔越过,辅助越王勾践,帮助勾践振兴越国,灭掉吴国,他也是道商鼻祖,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徐茂公

名世勣,字懋功,后赐帝姓李,因避讳李世民名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人,今山东菏泽东明县,深受李渊、李世民父子重用,跟随李世民,降王世充,败窦建德,刘黑闼等各路反王,李世民继位后,徐茂公率军大破东突厥军于白道,后与李靖合谋,趁东突颉利可汗放松警惕,歼其部于阴山,后又败薛延陀,解除了东突厥,薛延陀对大唐的威胁,晋封英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浑然—天成


大家好,我是一名95后精彩影视剪辑创造者,很高兴能够回来悟空邀请的问提,以下就是我的个人见解:以下重点是三国时期能力卓越的谋士,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谋士自然也很多,小编就不为大家细说了

诸葛亮 ,卧龙,蜀汉开国丞相

司马懿 ,冢虎,曹魏重要谋臣

郭嘉 ,鬼才,曹操五大谋臣之首

庞统 ,凤雏,与诸葛亮齐名的名士

周瑜 ,周郎,赤壁之战的功臣

陆逊 ,夷陵之战的功臣

荀彧 ,荀令君,曹操五大谋臣之一

贾诩 ,毒士,曹操五大谋臣之一

徐庶 ,荆州名士

姜维 ,幼麟,诸葛亮传人

法正,西川第一谋士

荀攸 ,荀军师,曹操五大谋臣之一

沮授,袁绍首席谋士

张纮,孙策的谋士

邓艾 ,攻灭蜀国的第一功臣

杨修 ,太尉杨彪的幼子

田丰 ,帮助袁绍消灭公孙瓒的名士

鲁肃 ,湘水划界的缔造者

程昱 ,曹操五大谋臣之一

陈群 ,九品中正制创立者

诸葛恪 ,孙权托孤之臣

贾充 , 司马昭的谋士

李儒 , 董卓的智囊

司马师,司马懿的长子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与厚爱,回答的好与不好请在屏幕下方留言,请关注《伟哥看影视》谢谢!


伟哥看影视


历史上优秀的谋士不少,光三国时期就可称得上谋士如雨。可卓越的谋士我认为并不多见,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被称为卓越的谋士必须符合一下几点:

1.帮助自己的权力集团获取质的改变,并最终完成终极战略目标;

就这一点来说就将无数著名的谋士排除在入选的行列,比如范增智谋无双,可叛逆期持续项羽偏偏就是不听他的最后西楚被刘汉所取代。反观刘皇叔对诸葛亮的倚重一口一个卧龙先生叫的那个亲,虽然蜀国并未一统天下,可刘皇叔在大小猫三两只的时候三顾茅庐时他们制定的最终目标就是三分天下。

2.在利用价值完全消失后依然得到善终的;

连自己的命运都看不透的人我想也不应该被称为卓越二字,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春秋五霸中的越王勾践手下最重要的两个谋士:范蠡和文种,一个归隐一个被杀。当然归隐也并不是得以善终唯一方法,比如贪墨自污的张良让刘邦无比放心,而功高震主的淮阴侯韩信却死于不知进退。

3.卓越是一个时代的宠儿,一个时代可能没有卓越的人,但同时期绝对不会出现两个卓越。

最有名的就是鬼谷子门下两个师兄弟将天下搅动的天翻地覆,特别是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可谓手位云覆手为雨。可这位人生赢家的合纵论始终被同门的连横论压制,最终连横让秦国加速了统一中原的步伐。

按照以上三点来看,符合卓越的谋士只有以下几位:

商朝:傅说[yuè](生卒年不详),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傅氏始祖。

西夏: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春秋: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战国: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西汉: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大家都知道他干了些啥)

东汉: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唐朝:卫国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汉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宋朝:赵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则平,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

可能你有不同的观点,但在我而言就这几位担负的起“卓越”两个字。


巴蜀漂泊客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经二十多个朝代,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典型的谋士,如果要把算得上名号的谋士加起来,估计得有一个加强连那么多人,而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知各位看官是否留意,越是乱世纷争,越盛产谋士,这也足以说明,乱世不止造英雄,还造谋士唻!那我们就挑选几个典型代表简单聊聊,不足之处,多多见谅!

姜太公,此人我们都知道,直钩钓鱼,钓到西伯侯,最后辅佐周武王完成统一大业,灭商建周。姜太公号称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春秋五霸时期,管仲,齐国人臣,而且是法家代表人物,又称“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此人辅佐齐桓公,助其称霸,无论是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哲学等领域,均有极深的造诣。

战国七雄,秦国李斯,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统一文字,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等举措。为后世做出了规划,也算是厉害的角色。

西汉开国元勋张良、萧何,这两人都是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为高祖统一西汉大业奠定了基。西汉中期,汉武帝谋士董仲舒、东方朔。东汉末年谋士荀彧、荀攸。




三国时期,我们都很熟悉了,郭嘉、徐庶、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鲁肃、法正、庞统等等,各位发现了吧,乱世,盛产人才哇。

唐朝第一谋士,魏征,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敢于进谏,李世民见了都怵头,正是有魏征不怕死的进谏精神,才成就了唐太宗千古一帝的称谓。


宋朝第一谋士,不能不说赵匡胤,也就是赵普这个皇帝,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哈哈,能干出来“杯酒释兵权”的事,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又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杰出谋士”。

不行,太多了,我不一一介绍了,直接点名吧,元朝谋士刘秉忠,明朝多了徐达、刘伯温,到了清朝,基本上是在走下坡路了,再说谋士意义不大,都是皇帝自己打怪。

纵观古今,哪一个君主身边都会有几个谋士,但是,能助君王成大事者,不得不说,确实少之又少哇!


兰陵郡主


“谋士”顾名思义,其职责是为人谋划。在过去,常服务于君王将相,实际上,谋士主要是起到帮人分析所面临复杂局面,并给出应对建议的作用。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吧。

Top1 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姜子牙)

【人物简介】姜子牙(公元前1156__公元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主要功绩】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处商朝西的一个属国周逐渐上升的时期。姜子牙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大得人心便很想为兴周灭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时姬昌也正在为治国兴邦而广揽人才于是姜太公便下定决心,离开了商朝,不辞劳苦,来到了周的领地渭水之滨,终日以钓鱼为生,其实是在观察世态的变化,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据说,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钓,鱼当然钓不上来,所以才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

姜子牙用了几十年的功夫,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学识渊博。尤其对历史和时势的研究更是驾轻就熟如今当了姬昌的太师可以说是厚积薄发运筹而游刃有余对内他帮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实行“九一租税制”,即农人租用公田,只缴纳九分之一租税的低税制度;给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为官吏的奉禄,而且子孙可以承袭等。这样,就调动了农人在官田上努力生产、官吏们自觉地搞好本人分地生产的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有朝一日兴兵伐纣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对外,姜子牙协助姬昌实行光养晦薄秃孤立瓦解的政策对商王他表面上表现得谦和恭顺一心事殷使商王误以为周是最可靠的属国姬昌是位忠心的伯而在暗中却采取种种手段,拉拢争取殷商王朝的其他属国使殷商越来越孤立结果许多诸侯国和部落陆陆续续地弃殷而投周,到了后来,殷商虽名为天子,而真正附属于他的属国、部落却连三分之一都不足了。这样,就又为最后消灭纣王,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可惜的是,姬昌未能实现灭纣的愿望,便撒手归西了。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姬昌死后被追封为周文王)。姬发继位亦继志继续为兴周灭商而努力他拜姜子牙为国师并号称为师尚父姜子牙也不改初衷,继续全力辅佐姬发以图大业。武王姬发慎于刑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室外的人越来越多,出师伐纣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这时周朝已羽翼丰满国势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现了土崩瓦解之势。特别是殷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内忠臣良将被杀的被杀被囚的被囚外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姜子牙审时度势,认为伐纣的时机已到便亲任主帅统领大军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直取商都。经过牧野一战,大败商军,迫使商纣王连夜出逃,与妃子妲已投火自焚于鹿台。中国历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灭亡了,姜子牙终于完成了扶周灭商的宏图大业。

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发把姜子牙封到了齐地,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子牙励精图治,终将齐国治理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中的强国之一而由于姜太公的雄才伟略更被后人称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司马迁就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齐太公世家》)

【后世评价】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

Top2 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人物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东周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后人将其著作收编成书,名为《管子》共24卷,85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中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主要功绩】管仲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但是这些磨难正丰富了他的阅历,磨练了他的意志,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一举功成。

管仲从阶下死囚犯一跃而为齐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鲍叔牙的推荐。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力荐管仲:“治理国家的大事,不是我能胜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气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犹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儿子,不能不用他们的父母。”(《管子·小匡》下注只书篇名。)然而到后来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这同样是体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可见,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齐桓公弃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报知遇之恩,辅佐齐桓公图霸,真乃贤相遇明君,明君逢贤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赢得了齐桓公的重用,先拜为相,又拜为“仲父”,几近言听计从,使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知人善任,举荐了大批的贤能之士;他改革内政,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的富民政策,使齐国国力大增,民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扩大了齐国的政治影响;他礼法并用,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近40年,把一个原来“地舄卤、人民寡”的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功高当世,影响深远。

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齐国朝野上下的悲痛,人们把他安葬在齐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为他树立了高大的石碑,永远纪念他对后世的功德。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一个世纪后,孔子曾赞叹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

【后世评价】管仲一直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Top3 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范蠡

【人物简介】范蠡(lǐ),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二十余年。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肥城湖屯镇陶山,幽栖寺本名“陶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