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部三千年前的課堂筆記,如今卻成為了億萬中國人的處事良方

有人說,生逢亂世,是百姓民眾之苦,亦是文人思想家之幸。我對於這個觀點只是部分的相信,不敢全部苟同。文人思想家之誕生,不是因為他們天然的幸運,而是因為在他們背後,有一大群人為他們承受了這個時代的苦難,其思想之誕生非為偶然,而是對於這些揹負著時代苦難的民眾的感恩。仔細想想,幾乎大部分的思想家的思想主張不是在解釋這個世界就是力圖尋找改變這個世界的方法。老子、孔子、孟子等等,無不如此。


這一部三千年前的課堂筆記,如今卻成為了億萬中國人的處事良方

孔子


《論語》雖然只是一部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集,但它同時也揭示了在那個時代裡,儒家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並且如何試圖做出一些改革現狀的嘗試。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雖然在學界考證裡,“儒”似乎並非由他而起,但公認他便是那個使儒家開明光大的祖師,《論語》就將他的思想較為集中的反映了出來。“仁”和“禮”,這是孔子在論語中說得最多的詞,也是他在闡述自己的思想主張與教育弟子時一直秉承的兩大主題,同樣也是貫穿於先秦儒家哲學的兩個主題。

孔子的哲學在大家的印象裡一直是一種關乎於實踐與社會的的哲學。他似乎沒有太大的興趣去窮究那些“天人之理”,而是把更多的目光著眼於這個實實在在的社會,著眼於人和人之間的相處與交流,著眼於人自身的內在修養。《禮記·大學》有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在這裡我們就會明顯地發現儒家它對於修養與道德的重視,世道人心,上行下效,想要達到那個最終的目的,就必須從目的的源頭開始規矩與修煉,這大概就在體現著儒家所倡導的那種絜矩之道吧。


這一部三千年前的課堂筆記,如今卻成為了億萬中國人的處事良方

論語


如果說在全本《論語》中,讓我挑一篇最好玩的,我覺得我會選擇作為開篇的的學而篇了。這一篇章對於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其中有諸多句子我們早在孩童時期就已接觸過。但是,學習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最有意思的莫過於新觀點與你舊有觀點進行衝突的時候了,會給你一種打開新世界的感覺。就拿學而篇第一句來舉個小小的例子吧,原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朱熹《論語集註》曰:“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北宋邢昺《論語註疏》曰:此章勸人學為君子也。“子”者,古人稱師曰子。子,男子之通稱。此言“子”者,謂孔子也。《白虎通》雲:“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論語註疏》又說:“孔子曰:‘學者而能以時誦習其經業,使無廢落,不亦說懌乎?學業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門之朋從遠方而來,與己講習,不亦樂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誠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


這一部三千年前的課堂筆記,如今卻成為了億萬中國人的處事良方

本立才可道生


  時、習、說,何晏《論語集解》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時,《集註》訓為“時時”。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程子曰:“習,重習也。時復思繹,浹洽於中,則說也。”又曰:“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集註》朱子對“學”之註解,體現了宋代理學之特色。“學之為言效也。”效也即效法之意,效法者誰?效先覺者也。緣何效先覺?“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此句前面可以說是對孟子性善論的繼承。而孟子亦有“先覺覺後覺”之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上》)。最後一句亦體現了宋明理學家對四書的重視。所謂“明善而復其初”蓋採自《大學》首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善”即所謂“明明德”,而“復其初”則即是“止於至善”。


這一部三千年前的課堂筆記,如今卻成為了億萬中國人的處事良方

學而時習之


  朱子對於“學”作了註解,而《集解》反無註解。但通過邢昺的《論語註疏》“《白虎通》雲:‘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可以看出,漢人與宋人的理解還是有差異的:漢人釋“學”為“覺”,意為覺悟所未知;而朱子則釋為“效”,即後覺效先覺。《集解》王肅認為“時”是“以時誦習”,這與《集註》所訓的“時時”是大不一樣的。《集註》訓“時”作“時時”,已經擺脫了魏晉時的理解,或許這亦是時代發展使然,且體現了宋明理學重義理之特色。朱子解“習”為“學之不已,如鳥數飛”,非常形象。程子訓“習”為“重習”,也即反覆溫習之意,與朱子所注同,而謝良佐的註解則較兩者更為寬泛,曰“無時而不習”,坐時習,立時也習。這就遠遠超出了前者所習的範圍,體現了宋明理學解釋學的特色。而且將坐與立的姿態也涵蓋其中,頗有“知行合一”的味道。而對於“說”,《集解》王肅曰“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這主要是從按時溫習、學不荒疏這一角度來說的,可以說秩序井然的學習與知識的層層積累而引發的一種收穫的喜悅,所重者在外。


這一部三千年前的課堂筆記,如今卻成為了億萬中國人的處事良方

至聖先師

像這樣好玩的、有辨析的地方在《論語》裡比比皆是,有時候是真的覺得越讀《論語》越想讀《論語》。它就像一本中國人的《聖經》,中國人的精神與根骨已經深深的紮在裡邊了,進去的出不來,出來的又無所適從。它是中國人的人格塑造原型機,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漫遊千年的指導手冊,有它在,仁便還是人的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