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农村往事--生产队


随州农村往事--生产队


上世纪七0年至79年,我家下放在随县三里岗镇尚店火石冲,记得那时的全称叫随县三里岗区尚店公社红岩大队一生产队。后来,三里岗叫大公社,尚店叫总支或叫管理区。现在,原随县变成了随州市,原随县驻地城关镇改在了厉山镇,三里岗叫镇,尚店则又变回了尚店村。

物换星移,回城已40年了。但小时候的农村往事,并没有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淡忘。相反地,时日越久,怀念越殷。

年纪渐大的缘故,遇到有经历相似的朋友,我们就爱一起回忆那些农村往事。

我们随州有个户外老虎队,每个双休,就组织骑行。队里有个付九龙,年长我几岁,我也姓付,我就叫他哥。他老家环潭,和三里岗毗邻。高中毕业后,他在老家务农了一段时间,随后参军,在部队一干就是十几年,转业后分配才又回到随州。九龙哥爱咵,也爱写。从农时、农事、农具、农舍到菜园的菜;从鸡鸭猫狗牛羊,再到山上的野果,还有那些已经记不清或用书面语言表述不出来的林木花草、老物件……隔三差五地在微信圈发这些东西,有兴致了,就写一段。

九龙哥这几天写的是生产队的建制、农村口粮、工分和分红。

我清楚地记得,我家下放的红岩大队一生产队的建制,和九龙哥文章里写的一模一样;当时我们大队的口粮标准是360斤每年每人;年底分红的时候,我家没劳力,每年倒欠生产队近百元口粮款。下放九年多,回城时总共欠下近千元,当年觉得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回城几年以后才还清。

这些过往和故事,在骑行队里都能引起共鸣。骑友们感慨地说,这些东西,有过同样经历的人,聊一聊都能清楚记起。

九龙哥时不时就写,我时不时就转上平台,这里特别说一句,这个系列,随笔而为,想到某件事写某件事,不是按年份顺序下来的;有时是一件,有时是几件,有时每天写,有时隔一段时间,算作随笔吧。

随州农村往事--生产队


《生产队建制》

时下,生产队建制已不复存在。现在的村民小组规模,基本就是当年生产队架构。

当年的生产队,隶属于大队管辖。其建制是:队长1名;副队长2个(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的,还设有“三管队长”;副职。)会计1名;妇女队长1人;这些人员,组成生产队领导班子。

“班子” 之外,被普通社员称之为“领导”的还有:党小组长、团小组长、基干民兵排长、出纳会计(或叫保管员)各1名。这些人,都有衔;因此都是生产队里的“头面人物”。

生产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组织建设的架构,层级分明,各司其职;领导和组织着生产队各种农事劳作及政治活动。

队长的职责,主管全面工作;两名副队长,一个配合队长安排生产;一个负责副业工作。

“三管队长”,有人戏称为“牛屎队长”。这源于,其职责主要负责队上的耕牛管理、农具修理及肥料。

这样算来,生产队干部真是不少。与时下大队(村级)书记、主任“一肩挑”来说,的确太臃肿。

随州农村往事--生产队


《口粮标准》

商品粮户口的人,拿上粮票或粮本+钱,即可换回口粮。

农村人,靠挣工分折算口粮。

那么,生产队的口粮标准是怎么确定的?

这里,卖一个关子先。我们咵咵农村口粮都有几种标准(档次)。

据本人所知:庄稼收成好坏,除了跟年成、管理好坏外,还与土壤肥瘦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基于此,平原地带(我们称之为畈上)比山区收成高。

那时,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标准,大多数生产队是360斤或420斤。最高的,450斤;最少的,340斤。但450、340很少见到。

以那个年代的经济条件及副食品购买力看,360斤的口粮标准是不够吃的;特别是家大口阔又缺少劳力的家庭。

那么,生产队是怎么评定口粮标准的呢?

队长召集生产队有丰富农事经验、熟谙各种农作物收成的几个人,针对田地亩数、长势情况、年成好坏等等,在稻谷快黄稍儿时进行评定。

一年一评定。这个标准一旦定下来,这一年都会按照这个标准分发口粮。

当然,生产队不会把当年所有收下来的粮食分发干净;而是像国家储备战备粮一样,仓库一定会留下余粮,以备来年天灾虫祸造成收成太差……

口粮标准,决定着男女老少是否能吃饱;口粮标准,是姑娘说婆家选择生产队时的选项之一。

随州农村往事--生产队


《工分制》

在生产队,工分,是用来分配粮食的。所以,评工分,记工分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一件严肃、严谨的工作。

评工分,就是对每个劳动者个人能力、能量的评价。简单地说,男劳动力、女劳动力、老年劳动力、刚下学的小青年等,对其个人能力进行评分;

然后,计分员依据评分,把每个劳动者劳动一天的分数,在每个劳动者个人的《计分本》上记录下来;月底,计分员对每个人当月的工分进行汇总;用一张红纸贴在生产队仓库墙上,张榜公布。

会计把所有劳动力的工分,一揽子撸过去,按工分的多少划分粮食。

城里人吃商品粮,用粮票买粮食;生产队,凭工分分配粮食。

工分制,男劳动力一般被评10分/日;女劳动力8分/日;老人,一天6、7分不等;小青年,7、8分不等。每年一评,把每个人一评;壮劳力体力、能力下降了,10分会被减下来;小青年,体力、能力上升了,工分会被提上去。

以我为例,刚下学时,被评为5分一个劳动日;第二年,就被评为6分了。

随州农村往事--生产队


《分红》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此,一定印象深刻。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分红在年底,也叫决分。

能分到红利的人,一定是家庭劳力多、吃闲饭的人少。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产队副业兴旺。

有的生产队,既无养殖业,又无果品、林木等等物品售卖;纵然家庭劳力多,年底分的红利也微乎其微。因为,仅仅只靠向国家售卖粮食这一项,换不回多少钱;毕竟,那时候的一等稻谷最高价卖0.09元/斤。

生产队副业好与坏,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有关;更与队干部思路、突破、会管理等等因素有关。

那个年代,打击投机倒把;私人是不能外出务工的。想要使用零钱活便点儿,除了使劲儿挣工分;个人能做的,砍柴、打板栗、捡橡子橡菀、挖桔梗、挖沙参……

那么,生产队在政策范围内,可拓展的项目还是很多的:养牛、养猪、养羊;办鸭厂、鸡场;卖林木、木柴、木炭、竹子……;多种经营,也是那个年代提出的口号。

有的生产队,只种二季稻谷和一季麦子;旱地种点苞谷、高粱;像这样的生产队,收入是很少的。

视野开阔的队长,水田种稻谷;旱地种上黄豆、蓬豇豆、芝麻、烟叶、西瓜、香瓜、桃子、李子、杏子、犁……,除了社员能分一杯羹外,大量的,都可以送到供销社。

水域养鱼,坡地开垦种上龙须草……使有限的耕地得到充分利用。

红利,我印象中有个别家庭分得过近300元的。有分几十元的、几元的;甚至几角钱的。

生产队里的结算,年年都要“过一遍”。开会时,会计照着手写的制表一一地念。年年都能分得了钱的人,感到很平常;年年欠款的人,也感到很平常;最高兴的,当数“以前年年都欠款,今年终于抹平了”的家庭。

(文 付九龙 未完待续)

随州农村往事--生产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