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我們學習書法有兩個原則,一個就是純粹的寫字,不涉及書法藝術。例如,為了寫好漢字,我們學會行書和楷書就可以了,我們也沒有必要學習草書和隸書或者篆書。所有書法藝術,都與寫字無關。古代館閣體書法,就是基於這樣的原則。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 《曹全碑》開張氣勢的字例

第二個原則是,書法是藝術的追求,所有漢字藝術,都是書法學習的內容。這是大家非常清楚的。除了精通真、草、隸、篆、行,追求書法藝術,也包括那些在一兩個字體裡深入學習研究書法藝術的書法家。例如,像蘇東坡也只擅長楷書行書,尤其是行書。

所以,從純粹的寫字來說,唐代以後就沒有多少練習隸書的人了。唐代到明代1000年的歷史上,寫隸書的書法家少之又少非常罕見。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要說隸書大千世界之一的《曹全碑》不必學,什麼隸書也不要學的。因為,唐代以後的各個朝代,都是以楷書、行書和草書為主流的。篆書作為文字學知識要學,但是,也只是學學,沒有實用的要求。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 何紹基臨摹的《曹全碑》

我們看看唐代以後到明代這一階段歷史,有學習隸書的大書法家嗎?有學習隸書的書法作品和成績嗎?基本上沒有!

唐代就唐玄宗、徐浩寫隸書,按理他們也是書法大家。

唐玄宗的行書,徐浩的楷書都非常有名。

但是,在中國書法史上,這是微不足道的,唐玄宗要不是因為顯赫的帝王身份,他的隸書書法家的名都難留下來。

徐浩是大書法家,他的隸書作品有一個墓碑,也有一些唐隸的特點,但是,書法成就太難被認可,與漢隸的成就差距太大。

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中國所有書法字體無一不精,但是,他也沒有留下隸書作品的藝術成就。

書法這個東西就是這樣,與興旺發達和流行無關,只要你有那個成就,就是時代精神。

例如,唐代並不流行篆書,但是,篆書反而比隸書應用多一些。例如碑刻的碑額絕大多數都是用篆書書寫的,只是書寫水平非常有限,但是,就是在唐代,也產生了李陽冰這樣的篆書大書法家。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 《曹全碑》“俯首蠶頭”的筆法

所以,我說,書法成就與時代是否流行這種書法是沒有關係。

再舉例說明,清代流行隸書、篆書嗎?當然不流行。但是,清代的金石學研究,推動了書法藝術意義上的隸書和篆書,所以,清代產生了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篆書大師和隸書大師。

我們再從書法實用角度來說,楷書是唐代以後的書法主體,歐陽詢被歷代列為必學的書法範本,什麼叫不能學《九成宮》?從唐代到今天,歐陽詢的書法一直是書法範本,怎麼就叫不能學?

至於我們今天學習書法的選帖問題,一直是沒有禁區的,也就是說,真、草、隸、篆、行任你喜好選擇,你願意學什麼字體、字帖,都沒有任何限制。

為什麼被清代書法大師推舉的十大隸書之一《曹全碑》就不能學了?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 明代拓本的《曹全碑》

為什麼被明清時代推舉的四大楷書之一的歐陽詢的代表之作《九成宮》就不能學了?

這不是很荒唐的說法嗎?

隸書是從草根中產生的書法,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從民間而來的書法創造。

例如,篆書是貴族集團創造的書法,因為最早的漢字就是篆書,篆書第一次普及也是首先在貴族中普及的,然後,文字才真正登上了中國文化的歷史舞臺,再然後就是普及到中下層貴族和知識分子群體,這時已經進入到春秋時代了。

戰國後期就有隸書了,秦代隸書已經在草根文人中流行,西漢後期隸書成熟,然後到東漢中後期蔚為大觀。逐步有高層知識分子加工改造。我們認為,像《曹全碑》這樣優秀的書法作品,肯定是很有修養的高層知識分子的書法。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所以,隸書的風格的精粗差別是非常大的,只是因為隸書的師承高下差別很大。

我們再看看楷書,就完全與隸書的興起不一樣了。楷書是由一個高層次的壟斷傳播體系的。

大家都知道,鍾繇、王羲之是楷書的創始人,就他們的地位我就不多說了。不但貴族,而且是大貴族都不過分。

後來,鐘王這個書法體系就基本上是嫡系化壟斷化發展的。所以,楷書的多樣性風格風格與隸書的多樣性書法風格比較,那就太相形見絀了。

這是因為,楷書的書法宗師就基本上是以鐘王為典範的。

而隸書在歷史上基本上沒有典範的師承體系。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漢末蔡邕的《熹平石經》是一個隸書典範,可惜蔡邕產生的時代,是隸書已經在向退出歷史舞臺的方向走去,所以,蔡邕的隸書對中國隸書的影響也是非常有限的。

《曹全碑》是一個例外,它在漢代有多大影響已經不可知,但是,自從明萬曆初年間在陝西郃陽舊城莘村出土以後,就得到了書法家的欣賞。特別是清代書法家對此碑的評價越來越高了。

明代王澍書法家在《竹雲題跋》說:

漢隸有三種,

古雅者,《西嶽》是也;方整者,《婁壽》是也;清瘦者,《曹全》是也。

這是從外形來區別藝術風格的。

清初書法家萬經(1659-1741)評論《曹全碑》說:“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 萬經的書法作品

孫承澤評論說:“字法遒秀逸緻,翩翩興《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至寶也。”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論說:“《孔宙》、《曹全》是一家眷屬,皆以風神逸宕勝。”

甚至有人把《曹全碑》比作“隸書之《蘭亭》”。

但是,也確實有一些書法家對《曹全碑》評價不高,謂其纖秀柔靡,如女郎所書。我覺得這很正常。唐初四大家之一,虞世南的書法不也是被李嗣真比喻為“如羅綺嬌春”的女兒嗎?難道虞世南的書法就不好了?

雄壯和秀美都是藝術典範的極則,也都是很高的美學境界,正如中國哲學的陰陽調和統一和諧。沒有隻有陽剛沒有陰柔的和諧統一的大千世界。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所以,不免有些書法家不主張以《曹全碑》入手,也不主張多習。只不過是個人愛好而已,這與《曹全碑》的藝術成就毫無關係。清代書法家萬經說的比較好,要“去其纖秀,得其沉雄”,這才是善於學習的態度。

《曹全碑》固然秀逸絕美,但是,也不乏雄秀兼備的內涵。有些筆法就是用方筆寫出來的,而且多在收筆處。這種委婉的筆意才是真正的大家筆意。任何一個大書法家,沒有純粹的陽剛,也沒有任何一個大書法家,是純粹陰柔的。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 《曹全碑》中的方筆

就像宋代詞人,李清照有雄健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蘇東坡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婉約。

《曹全碑》確實是隸書中的秀逸經典,有些筆畫非常有特色,結體婀娜多嬌。例如,個別橫畫的“蠶頭”,是一種“俯首蠶”的形象,非常像俯首而食的蠶,這是藝術家的匠心獨運。但是,又不是濫用,真正做到了妙在其中,相遇大笑的高超藝術境界。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 《曹全碑》中的“俯首蠶頭”之筆法

我們學習《曹全碑》就應該喜歡畫欣賞它的精彩之所在。

當然,有人認為《曹全碑》初學難,我們也理解,但是,認為隸書之中的《曹全碑》不可學,這就不可取了。畢竟古人評為名列前茅的隸書,這不是信口開河的。

這裡說到一個問題是:我們不能把擇帖與“不可學”混淆起來,這是嚴重的藝術偏見和書法偏見。

歐陽詢的《九成宮》是歷代楷書的基本典範,《九成宮》都不可學還學什麼?

歐陽詢是初唐四大家,也是歷代楷書四大家之一。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你可以建議學生暫時不學《九成宮》,但是,把暫時不學與不能學混為一談,這樣的書法教師肯定不是好教師。

最後談談書法是不是有特別難學不宜學的?

千里馬經常在文章中說:學習任何書法碑帖都不存在難易的問題。學習一般水平我們就不談了,要達到一定的高度,所有經典書法作品的學習難度都是一樣的。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但是,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宜學的的書法。這個問題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為古代,的書法學習有經典,大家都學經典,當然,不存在經典書法作品不宜學的問題。

問題就出在我們現代。現代書法家為了藝術而藝術,為了展覽而展覽,所以,不擇手段地學習一些很粗糙的書法,這些書法,主要集中在魏碑和隸書之中。

很多書法家因為學習不成熟的隸書和魏碑而獲獎,因此,就把一些不屬於隸書經典和魏碑經典的書法作品當做經典學習,者其實是一種誤導。

書法總是以成熟的經典為典範才是對的,隸書從篆書演變,楷書從隸書演變,都有一些過渡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有樸實天真的一面,但是,畢竟與成熟時期的書法作品無法一較高下。如果把初創時期的書法作為投機取巧的書法學習,只能證明學習書法的目的不純。

為何有人說隸不練《曹全》楷不練《九成》?有什麼來歷

  • 何紹基臨摹的《曹全碑》

要想寫字無所謂高下,要想學習書法,學習經典作品永遠是康莊大道。

在成熟的書法經典之中,無論《曹全碑》還是《九成宮》都赫然在目。千里馬一直認為,就書法藝術栩栩如生層面來說,只有不合格的學習方法,沒有過時的書法經典。書法經典永遠有取之不竭的藝術靈感。所以,歷代書法家就是早已成名成家,他們在晚年也仍然在學習經典。例如,何紹基60多歲還學習臨摹《曹全碑》、《乙瑛碑》、張遷碑這些書法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