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到底有多苦?

小蔥花579


我們知道,讀書是改變一個人階層最好也是最公平的方法。在今天,學習競爭壓力之大不得不讓人咋舌,每年的中高考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從中篩選少部分人,使他們擁有更優良的教育資源從而進一步奠定社會競爭優勢。

而在古代,讀書則幾乎是所有人想要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范進僅僅只是中了個舉人,就高興地瘋了過去,可見考取功名對那時候的讀書人誘惑力是多麼的大。而同樣,他們將要為此付出的努力也是難以想象的。

古代的底層人民想要讀書最大的難點就是沒有錢。試想一下,古代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就不事勞作,不幹農活,整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讀書上,那麼他的家庭何以為繼?假設就算他的家人都省吃儉用供他一人讀書那也十分困難。古代讀書並非現在的義務教育,沒有錢請先生,去私塾,那麼就只能靠自己摸索,學習進度要比別人慢一大截。而且在古代,書籍的價格是非常高的,因為在印刷術沒有普及之前,所有的書籍都只能靠手抄複製拓本,而且在古代,紙張的價格也不菲。所以很多名門世家都會爭相收藏書籍,並引以為珍寶,其也成為了士大夫階層象徵財富和地位的另一種方式。

貧窮始終是讀書最大的困難之一,沒有好的家庭條件是很難讓讀書人安心坐下來讀書的,一邊飯都吃不飽,一邊還要盤算著今晚的油燈還能支撐多久,要不要鑿壁偷個光。所以古代能好好讀書的人,都是祖上幾代人積攢下來的積蓄使他成為了一個只用出租土地就能獲得財富的小地主,然後才能買的起書和筆墨紙硯等價格昂貴的學習用品。

古代讀書人學習一本書的方法就是不斷地研讀,並且大聲朗誦,背誦全書只是基本要求,還需要讀書人們理解每一句話的涵義。這在沒有先生教導的前提下是很難的,所以如果有機會能夠拜見當地有名的先生,學子們大多數都趨之若鶩,非常把握機會。在古代知識是一種特別的財富,不像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那時掌握知識的是少部分人,是當時社會的統治階級,而知識又似乎象徵著通往更高階層的鑰匙,所以統治者們不會輕易讓知識流入底層,一邊採用愚民政策一邊篩選人才化為己用,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於是在這種刻意的對知識所有權的把控下,讀書人獲取知識變得尤為困難,要麼自己天資聰穎,悟性極佳,能夠無師自通。要麼運氣好被有名的先生挑中成為弟子,傳授一些別人很難學到的東西。否則,和那些出身世家名門或者商賈鉅富的讀書人相比,寒門子弟是很難有機會脫穎而出的。

雖然古代的確也給了寒門子弟們很多機會,但是天生的資源差距導致他們的競爭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而這種差距是巨大的,很難用天分或者努力來彌補的。甚至到義務教育的今天,教育資源的傾斜也是有目共睹的,這是社會發展過程中資源分派不均的正常體現,何況在階級矛盾劇烈的古代。

頭懸梁錐刺股能成功已經是很美好的故事了,很多讀書人終其一生都在做著無力的掙扎,到頭來耗光了積蓄,成為了像孔乙己那般窮困潦倒卻又驕傲於自己讀書人身份的酸腐書生。


鄧海春


讀書人才不辛苦,苦的是讀書人的家人

讀書為科考,科考為當官,古代中舉當官,而舉人全國也不過五千人上下,聽著很不少,但分散到今天3000左右的縣城中,一個縣裡面也不過一兩人。進士更難,5000舉子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進士科大考,錄取不過兩三百人

中舉率很低,相當於高考在縣裡能佔前三名;進士率更低,相當於高考全省前十名。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其中的廝殺之慘烈,可想而知

參與如此廝殺,看起來讀書人應該很苦,可想想就知道,他們苦什麼呀?無非早上就起來讀書寫字,從早讀到晚罷了,期間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說讀書人家人苦,苦中有二

其一,古代稅收繁重,農田稅、人頭稅、以及勞役等,這些需要一家子共同全力承擔,尤其是家中男丁去扛大部分。男丁讀書,一讀十年,本該男丁承擔的責任,都轉嫁在家人身上,這家人要想去承擔,付出的估計是男丁兩到三倍

其二,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讀書所需要的花費,除去王朝派壓的硬性開支,自家生活也需要讀書人家人打理,這錢哪來?天上不會掉,家人們會想盡法子去幹,沒日沒夜。對著讀書人,她們只會說,相公專心讀書,閒些雜事無須困擾

當然,日子雖苦,家人們也是甘之若飴滿面憧憬,萬一考上了呢?半生操勞不也就值了。考上了光宗耀祖,考上了良田萬畝,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黍……

讀書如此辛苦,說實話,單靠一家一戶很難去供養,一般讀書人都是富貴大家,或者整個宗族……

題主無須告訴弟弟古人讀書有多苦,而是要告訴他,讀書機會來之不易,告訴他什麼是責任擔當


靈石蘊珠寶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高考剛考完,這一幫考生終於渡過了最難熬的一段人生之路。

不少考生會撕書去“慶祝”走過這段艱辛的路程。

都知道“十年寒窗苦”很不好受。

今天我們就看看,古代的讀書人,有哪些苦受。

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故事。

北宋時期主持慶曆新政,寫出著名篇章《岳陽樓記》的大宋參知政事范仲淹。就經歷過一段艱苦的讀書生涯。

范仲淹年幼喪父,家境非常貧寒,但是年少的他喜歡讀書,勵志苦讀於鄒平醴泉寺,當時寺裡的主持慧通大師學問很好,就教授范仲淹讀四書五經這些。范仲淹因家貧,生活窘迫,吃飯都是問題,只有小米可以做粥吃。范仲淹便用小米煮稠粥,放一夜凝固成塊之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吃的時候就配點鹹菜,當一頓飯。發奮苦讀,最後考上了進士,當上了大宋的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了。

這就是范仲淹“斷齏畫粥”,用功讀書的歷史故事。

說起鹹菜,其實我們的父輩那個時代,上學也是很艱苦的,據我父親講,他們當時上高中時候,也是從家裡帶饅頭和鹹菜,以此充飢。

由此可知,現在的讀書條件,算是很好的了。比起古代的“囊螢映雪”,父輩的饅頭鹹菜,現在最少不用有衣食之憂。

所以真的不用撕書去洩憤。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古代人讀書人很苦,苦到什麼程度?有用″頭懸樑,錐刺股"的方法"激歷自己學習的。有″鑿壁偷光"的貧困學子,孜孜不倦的克苦學習者。也有″牛角掛書",邊勞作邊學習的。還有了讓兒子能好的讀書,而三遷家的。

古人鼓勵人讀書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宣傳的是″天子重英豪,文章叫爾朝,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

古人讀書之苦,只是書本上或教室中從老師口中所知,因此不能感同身受。真正沒能讀好書的,能感同身受的,是我們這代人的經歷,也可以說是悲哀。

小學趕上″動亂年代",學校罷課。沒書讀的孩子也放了"羊",整天到處野。後來也復課了,也跟不上了。於是便混日子,真正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學校也是″學工、學農"的瞎糊弄,還有農忙假和畢業後的"上山下鄉"。

時間流逝,當我們走上″社會",那真正是″才疏學淺"。知識量少不說,字認得都不多。時代浪費了一代人,坑了一代人。

不要說沒″文憑"得不到重用,沒文化也會叫人說″真可怕"。只有此時,才能真正體會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


眸子8552


關於“古代讀書人到底有多苦”這個問題,我想談談我的想法。

從我上學開始到大學畢業,然後再到做老師帶學生,我一直覺得從古至今讀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無論是古代的學生,還是現在的學生,在讀書這件事情上面都很苦,只不過苦的點不一樣。

古代學生的苦主要表現在身體上面,那個時候是沒有學校的,只有讀書人自己辦的私塾,教學條件很落後,有的學生可能還會離家很遠,而且那個時候的交通也很落後,上學放學基本都是依靠步行,而且私塾先生一般都很嚴厲,不聽話或者先生教的知識沒有學好,先生都會拿著戒尺狠狠地懲罰。

古代學生的苦還表現在生活上面,電和蠟燭都是近代生活的產物,那個時候主要的照明方式是油燈,而且除了達官貴人,一般的老百姓生活都比較困苦,溫飽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點油燈更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所以古代的學生想到了很多奇怪的方法,比如鑿壁借光、囊螢映雪。

對於我們國家的學生來說,現在社會最重要的是高考,古代社會最重要的是科舉考試,每天廢寢忘食,讀四經背五書,為的就是能夠在科舉考試的時候,高中狀元、光宗耀祖,但是科舉考試不像現在的高考,它每三年才會舉辦一次,而且不像現在的高考那麼公平,有些讀書人可能遇到一個貪官汙吏,一輩子都別想能夠通過讀書這條捷徑了。

而且參加科舉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很多考生都是提前好幾個月出發,因為沒有快捷的交通工具,條件好的家庭可能有馬車、牛車,條件困苦的家庭,考生只能依靠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的走到考試的地方,如果能夠考中,基本會成為官家的人,回家的路不再是什麼難事,如果落榜還要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回家。

不過在古代,讀書真的是窮苦人家孩子唯一的出路,那個時候,社會不能提供工作崗位,土地也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除了讀書,真的沒有什麼更好的出路,但是讀書也不是誰都能夠讀的,試想一下,吃沒吃的,穿沒穿的,還會有條件讀書?

專業致力於解決教育和學習問題,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




豫見楊老師


蘇秦頭懸梁錐刺股;車胤囊螢夜讀;匡衡鑿壁偷光;萬斯同閉門苦讀;宋濂冒雪訪師;玄奘苦學佛法……很多很多古人刻苦讀書、最終成就了一番成就的典故,在今天作為成語常為人稱道,也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學習。

讀書苦嗎?真的很苦,古往今來莫不如此,讀書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這其實是苦中作樂。

弟弟應該知道歷史上的讀書人到底有多辛苦,也應該清楚活著就不該總想著輕鬆,尤其是尚還年輕時。年輕時的路越走越輕鬆,將來只會越來越艱難。讀書要勇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像古人讀書那般忍受艱難困苦,苦中作樂。

通過刻苦讀書嚐到的甘甜,不僅僅在於一個現世或後世的名利上,更多的是在內心的豐盈與人生的飽滿。

如果能切實體悟到這一點,人生將獲益無窮。


天天陪伴


有了文字後,識字要讀書,讀書的人被稱之為先生。通過讀書,從書本中可以知古今,上下縱橫幾千年,悟出治國方略,社會家庭教化論理。讀書人,地位比之山農手工藝人商賈等勞動者要尊貴。特別在古代設立科考制度後,庶民要改變命運,只有通過讀書才能實現“鯉魚跳龍門”而成人上人。古代讀書有多難?官宦富商家不難,因為有錢,能解決讀書中所有經濟中問題,勞動人家就難了,讀書要請先生,書本紙張貴,燈火貴,為生計全家很難養活一個讀書人,只能代代為農或為工,很多祖宗幾代也出不了一個讀書人。也有見識勞動人家,全家拼力供一人讀書,為省燈火錢,歷史上有司馬光“鑿壁偷光”,范仲淹屋上“月下苦讀”動人故事。今天讀書也難?不是難在古代的書本紙張燈火,而是因為社會影響,明星藝人大把掙“輕鬆錢”,學校很多學生心浮氣躁,讀書不求甚解,追星仿星荒廢學業,大學幾年後成啃老一族。應該說,真正讀書人也難,難在讀書習慣的養成,難在融會慣通,從書本中悟出用以指導思想和行動的智慧。睡時雲遮月,醒時月露半,讀書人大抵如此!


情歡江川


在現代,人們都知道只有刻苦讀書,才能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讀書還可以讓人見識到更寬廣的世界。古代人亦是如此,因為古代有很多貧寒的人家,只有通過讀書考取功名,這樣才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那麼古代人是怎樣刻苦讀書的呢?在古代,讀書是很困難的。主要是在於一是沒有書讀,第二個是沒有錢讀書。當時的書很少,一般都是人們用手抄寫的,因為在當時不能複印。當時是用竹簡,所以說沒有幾本書就能裝滿好幾輛車。當然,人們也有抄在帛上的,捲成一卷兒的,但是還只有少數的人才能夠用得起。直到後來才發明了紙,那時候人們也得用手抄,所以說一般人也抄不起。那時候,有錢人家的公子一般會去上學,但是窮人家的孩子不僅不能去上學,甚至連吃飯都是個問題,所以他們在家中一般都是幫父母幹農活。不僅如此,古代人讀書是很辛苦的。他們早早地就起來讀書。古代人讀書很能吃苦。有個人卻十分貪玩,所以沒少受先生的責罰。經過先生的教誨,他也決心改掉自己的壞毛病。這個人就是司馬光。其實他也想改掉自己的壞毛病,但就是太貪玩了,而且他很貪睡。為了能夠早起讀書,他就在前一天晚上喝一肚子水。本來是想第二天將他憋醒的,但是沒有想到半夜他就實在忍不住了,而且還尿床了,為此又受到了同伴的嘲笑。於是他就做了一個警醒自己的枕頭,早上一翻身的時候。枕頭滑落,然後就會掉在床板上,自然就醒了。就這樣,他每天激勵著自己早起讀書,最終也成了一個淵博的人,而且還寫出了有名的文章


大鼻子先生


導讀:古代讀書人不只苦和累,考試還有生命危險為什麼還前赴後繼!因為他們知道讀書是窮人唯一得出路! 導讀:現在學生動不動就讀書苦累,還是太嬌氣!

背景:科舉制度是隋代開始出現,延續到了近代,一共1000多年。科舉制度本身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其制度本身經歷了幾個發展歷程! 1: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度!

2:隋文帝那個臭名昭著的兒子隋煬帝開科舉,科舉制度就逐漸現成!

3:唐朝又設進士明經二科!

4:武則天標新立異設殿試明八股取士!

5:明清時期現成了一套完善的考試製度包括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老龍認為現在的學生還是比較輕鬆的,現在大學得入學率基本可以達到百分之70,而大家看看古代一個讀書人要改變命運有多難!

《一》:變態的時候中舉率!

1:就拿中舉率說明,讀書人考中舉人基本就可以算得上改變了命運,我們就以明朝為例,朱元璋和他子孫做了276年的皇帝,人才選拔制度基本延續前朝科舉制度,276年裡面讀書人中舉人數大致為10萬人,算一算,不考慮特殊情況中舉的讀書人約為每年有362人左右,各位正在讀書的同學們你們是多幸運啊,感謝這個時代吧,科舉制度雖然沒有年紀限制,多少歲都可以考,可是這也代表著從他們第一次參加院試開始每年都只有幾百個人能夠中舉人,而且隨著年歲的增加競爭者也會逐漸增多,很多人讀著讀著就老了,而且一事無成!


《二》:殘酷的考場環境

我們現在的同學考試的場所溫度就算不是溫暖如春總不會有生命危險! 老龍舉例說說古代的讀書人考試環境有多惡劣!

1火災:翻閱史書可以發現,就在1463年,順利通過鄉試得幸運兒們在天順年的會試的第一天,就遇上了考試場所火災的不幸遭遇,要知道這個時期由於沒有現代科學的檢測裝置,為了防止考生舞弊考場得大門是鎖住的,而場地中有二百多名考生,被燒死了的人數達到了九十多個,而皇帝明英宗就簡單給他們每人一口薄棺就草草埋了!


真是昨日本願登天子堂,今日薄棺一口亂葬崗!

2嚴寒酷暑:說一個隔我們近一些的事情,在1864年,也是晚清時期,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國家被迫停止十幾年的鄉試正式重新開始,可想而知積累了幾十年的讀書人從十幾歲的青年到五六十歲的老人都一擁而至來參加這次考試,可是本來應該在農曆八月的會試,拖延到了十一月才舉行,這個時候正等數九寒天大雪紛飛,一場考試下來有數十位體弱的老讀書人和體虛學子被凍死了!不光是冷,還有就是熱也會熱死人,由於那些時期不比現在沒有空調,如果遇上酷暑難耐得天氣被熱死也是常見的事情!


我們現在的學生還是比較幸運的,家庭環境差的溫飽不是問題吧,條件好的甚至有些家長開房車送孩子考試!珍惜吧孩子們,努力吧正在改變命運的孩子們!

贈語:老龍是農村出來的,小時候家裡沒錢,很多同鄉的小夥伴願意去掙錢辛苦也怕讀書累,感謝我的父母一直堅持讓我讀書,雖然只讀了個二本,總算讓我有了機會接觸更好的工作,雖然現在沒有大富大貴可是在一個上市企業做了大區經理,收入還算可以,希望各位朋友可以分享一下這篇文章給正在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雖然辛苦可是比起古代讀書人來說還是幸運的!


夏慈史


在古代不只是讀書人苦,普通百姓生活條件也相當艱苦,那時候社會環境惡劣,連解決溫飽這樣最基礎的事情都無法保障,由此可見在這樣的基礎條件下讀書人有多苦。現在我們有免費的義務教育,在古代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接受到教育的,就連簡單的教育就很奢侈,更不要說什麼層次更深的高等教育了。中國歷史早期很長一段時間,貴族和官員階級都是世襲制,通俗的講投胎決定著你的命運。


如果當時你投胎到一個普通百姓的家中,任你再努力、再刻苦、再有學問都白搭,因為硬性的世襲制不是靠努力讀書所能改變的。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了科舉這類概念的產生,才給了普通芸芸眾生一條艱難的通天之路,雖然這條路的競爭力非常大,但科舉的出現聊勝於無總體還算是進步了。科舉這種形式的產生,帶動了大量的普通民眾加入到讀書人的行列,因為大家都想有鯉魚跳龍門的機會,萬一成功了就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樣能光耀門楣的獨木橋自然都想爭一爭。


但是一個普通百姓或者農民的孩子,平時還要從事生產勞動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在古時候相對惡劣的社會環境下,這樣的家庭出身和環境讓大部分人對教育望而卻步。就拿西漢比較有名的匡衡來說吧!匡衡就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但他的求學慾望非常強烈,可家裡又沒有多餘的錢來供他上學。所以匡衡就四處從親戚、朋友、鄰居、鄉親們等,所有能接觸到識字或文化這類人那裡免費討學,就好像乞丐吃百家飯一樣積累學問。匡衡當時沒有錢買書,古時候很長一段時間一般的紙都很珍貴,就更不要說書這種東西的價值了,所以匡衡當時就用盡所有辦法借書來看。借書在咱們現在看來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在那個時候借一本書就好像是現在借你最貴的手機,可能我打的這比喻不太恰當,但我所想表達的感覺應該不差。


咱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各種先進的電器,電燈、電扇這類是最廉價最基礎的東西,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能購置的起,甚至空調都成為我們現在必不可少的家電。但在古代晚上能點一盞油燈去看書都非常奢侈,當時的匡衡白天要將大量的時間從事生產勞動,只有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有時間讀書。而晚上看書又需要照明,匡衡的家境可不允許他用油燈,所以他就破壞了自家的牆壁,這樣就可以借鄰居家的光來看書,可以想象當時讀書人到底有多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