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了二十六年。我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这个社会脱节了,读书真的让人变傻吗?

花朵盛开在时光机场


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很少遇到,但是因看书太多出现问题的人,我身边有一些。

针对这事,我专门请教了我的老师们,有几点感悟分享一下。希望有帮助。

1、看书的目的不清晰,境界还没到。

由于目的不清,导致为了看书而看书。

今天为了知道管理,看管理书。

明天发现历史很有趣,转看历史书。

后天又迷上了古典文学。

始终原地打转,看似知识面很广,全都浮于表面。

这种情况很危险。

如果真的没目的,就是单纯喜欢看书,把看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真要到了这种状态,境界反而很高。

2、目的不对,看书反而有害。

最可怕的不是目的不清,而是目的不对。

为了炫耀自己啥都懂,为了获得他人的夸奖,而去看书。

任何一位专家都不是看书看出来的,而是在某个领悟深入专研,干出来的。

目的不对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说出来的都是通用知识,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

这种情况书看的越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不看更好!

3、知识输出不够,会导致思维混乱。

看书是知识的输入,运用知识是知识的输出。

有个统计数据,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有效时间达到3:7的关系是最高效状态。

这个比例可以简单理解成消耗时间比例,看3个小时某一知识领悟的知识,花7个小时去运用该知识。看3天,花7天去认真运用。

如果输出不够,就会导致知识堵塞,产生思维混乱。

举例:我有位员工,非常喜欢看书,还每周参加读书会。但我发现一个现象,他说话时总是会开头说出一个词,然后停顿一下,重换一个词,再停顿,再组织另一种说法,反复三四次才能正式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问他,为什么要多次推翻自己的观点?他说,刚开口时,组织了一套说辞,刚说一个词,发现不对,还有另外一个知识点没考虑到,再换说辞,刚说一个词,又发现不对,还有另一本书说到的观点没概括进入,再组织。

这就是典型的输出不够,知识堵塞,思维混乱!

前几天,正好我的老师来我公司做指导,我问老师如何处理?答:停止看书,聚焦具体业务,拼命干,边干边梳理相关知识结构体系。


邹宇189


我在学校只读了16年的书,幼儿班1年,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你比我多读10年的书,接受的教育远远在我之上,回答这个问题我感觉到很寒惨,不好意思,我还是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在校读书时间越长的人,与社会脱节的可能性很大,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稍不注意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26年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象牙塔里生活,看似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残酷的,与社会脱节也是很正常的,至于读书是否能让人变傻?我觉得这不是人变傻了,是没有融入到整个社会中来。


所谓读书,是指读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包括自己未来工作时的专业类书和其他的各级各类书刊。这些书中的内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人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很明显。

人只有不断的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才会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从学校读书出来的人,要快速的适应社会,不然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在别人眼里会觉得是一个书呆子。


Lance课堂


不是我们变傻了,可能是这个社会的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

首先我相信能读二十六年书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傻子,肯定是一个高素质专业人才!所以我相信提问者应该是有了某种开悟吧,对于学校教育、对于真正的能提升人生境界的读书有了新的认识吧!那么这也是我接下来想要说的。

记得自从我上大学以后,每次回家我爸总是问到我一些问题或者让我做一些事情,比如编写对联、盖房子看看风水什么的、还有一些历史典故的问题,甚至一些思想上学问上的问题,总之觉得我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应该可以解决一些世俗的问题,潜在的觉得我应该是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文化人。我发现这些我在学校一个都没学到,以前我总是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找借口搪塞过去,但是最近我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

传统文人所学一般都是和当时的社会及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被及时的用来解决人们的生活及者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说传统儒家文化或者历史、道家,甚至佛教典籍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入世的,都会从不同侧面教会人们如何生活、为人处事、治理天下,正所谓“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传统的优秀典籍可以教给我们的,我们的传统社会也是建立在这套知识思想体系之上的,这套知识体系是和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高度关联的。但是现代社会则出现完全不同的情况,我们的社会越来越专业化,我们的大学教育也越来越专业化,我们几十年所学其实都在努力成为一个专业型的人才,而非学习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渐渐发现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关系,所以现代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孤独感、甚至精神危机。我们的国家自民国以后再也没出过什么真正的大师。

这也是我最近几年的感受,越来越发觉自己所学其实解决不了自己的生活、精神上的困惑,只能不断的作为一个螺丝钉为企业、国家创造越来越多的经济价值,但对提升个人的内在生活及精神质量则几乎毫无作用,甚至职位的提升也不是靠专业能力就行的。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各类非专业型、非功利性的书籍。读曾国藩了解当时的牛人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的,了解当年的为学之人与社会与生活之间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偶然的机会我也再次拿起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才读几页,不禁拍案叫绝,这才是教人为人治世的绝学,大呼为什么自己读书的时候没有下功夫去读,为什么自己现在才认识到这一点!在这个思路上,继续思考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现代教育绝非教人如何成为一个完人,一个思想丰满的人,其主要责任在于为社会培养一大批螺丝钉类的专业人才,不断创造经济价值,来维系现代经济型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这是技术性社会的典型特征。除此之外,对于如何人之为人,只能我们静待我们自己的觉醒了。有的人觉悟的早,或者巧合兴趣使然一开始就接触到类似的开悟。像我这类开悟晚的人,就会大呼二十年我都学了什么啊,为什么没能及早学习到这些真正的学问,就真的也会像楼主这样大呼自己读书读傻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社会也会极大回馈那些高度人格境界的人,比如马云只读三类书,道德经、论语、佛经;毛主席资治通鉴读了几十遍等等吧,这类案例很多,就是说要提升一个人的格局、境界,学校的课本是不能提供的,只能靠一些真正的教人之为人的绝学方可,这类书籍有很多,比如史记、老庄、资治通鉴、毛选等等,不胜枚举……而这也正是现代社会真正所缺乏的,我们的教育没能提供给我们,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努力开悟了。

这是我个人的感悟,权当做个参考,不知道能否解答你的疑惑。但还是想送给楼主、送给大家一句话:所有的困惑其实也唯有阅读方可解决。


务虚笔记


读书不能读死书!

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去读书,基本上都是只要能上我就继续上,学知识总不会让自己吃亏,可是读书不是读死书,要学会活学活用。

记得之前亲戚家的一个孩子,学习很好,在县里都是前几名,但是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冬天的电褥子自己插上竟然不知道拔下来,烧个热水都能烫伤自己。结果就被家里老人说成了“书呆子”。但是现在已经好很多了,也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现在有些学生就是只顾着图书,生活中的琐事就是得过且过,没有太多的心思就放在上面,大学有个同学就是,一个女生比男生还爷们,自己的形象更是不修边幅,并不是看不起她,她身上学习的那份冲劲使我们学习不来的。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会利用寒暑假去实习,去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去学习,一来是学习新的东西,二来是让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活学活用,三来更是没有荒废了暑假,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报酬。

学习我更建议的是与实践相结合,也多去了解社会上的新动向,学习新的技能,这样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的利用自己的专业去回报社会,回报自己的父母。

学习是一件好事,但不希望你只会学习,而放弃了其他的一些东西。


农村的小孩儿


读书26年,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这个社会脱节了,读书真的会让人变傻吗?

我在几个月之前,还在担心这个问题,有时跟朋友聊天,他们说着很多新鲜的东西,比如明星八卦、游戏、电影、电视剧、流行词。。。一聊到这些,我根本插不上话,因为社会上发生了很多事情,我好像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我很焦虑,打算恶补一下,只要我一碰到别人嘴里说出来的,我却不知道,就会立即查资料,或者问当事人。

我害怕自己与社会脱节,赶不上时代,成为另类,变得老土,觉得读那么多的书,都是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几千年前的旧知识,放在现在能用吗?如今的发展日新月异,即使脑子里装了很多知识,那也是旧知识,没有新知,我如何与当代磨合?

但是后来,我问了一些前辈,获得一些经验以后,才不再担心,读书会使人变的越来越不合时宜。

因为我们已经沉淀了几千年的知识,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知识会不断增加,但是重合的部分也足够多,当我们能够把旧知识都学好、学通,将来跨过读书阶段,进入社会学习新知时,也会很容易把这些新知,跟以前的旧知识关联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融会贯通。


如果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融会贯通便不复存在。你学习的效率,也比不上那些积累的比你多的人。

我们通过学习旧知识,来为将来的知识关联打基础,同时也磨练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论。我们也许在未来,需要学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学习的底层思维,是很少变动的。

比如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习,你知道应该如何背诵知识,才会效率更高,将来你在学习其他东西时,运用这种方法,依然可以使得知识更快的被你掌握。

相较于那些没上过学的人,他们就没有这把利剑,不能帮助他们很快的掌握知识。

结语:

我们读过的书很多都是旧知识,但是它们能够让你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以及打磨出各种各样学习的方法论,知识的沉淀能够帮助你更快地理解新知识。


你可以无条件地相信,自己在未来学习新东西的速度,会比那些学的不如你的人更快。你只不过是现在比不上别人,但是以后你的成长,是指数型增长,可以瞬间甩掉周围的人。

因此,没必要担心读书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傻,反而应该以知识积累足够多为傲。


菜鸟微成长


确实能让人变傻,我高中时候有个女同学,学习超级棒,天天骑个自行车上下学,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基本不和同学交流沟通。后来高考考上了一所重点高校,大家说这应该是好事吧。但是问题来了,她生活没法自理,除了学习超级好,她竟然完全是个生活白痴,这样去大学上学必需得家人陪同才行。那这样的人才出来社会除了做研究外还能做啥呢?


十八天子


我都30岁了,还在读书上学。所以,对这个问题,很有共鸣。

01

一直读书,老在象牙塔里,有点“过度保护”

读书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要“专注”。你得静下心来读书。包括在学校里学习,也是一样。

要不然,怎么中考、高考,我们都需要准备1-3年,啥事也不干,就读书、学习。

所以,长期在这种状态下,的确会和社会产生脱节。

像一句话说的,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贵,只知饭来张口和衣睡(我说的,哈哈)。

所以,长期读书,思维虽然变得很活跃,但生活也确实有些单调。

就比如我现在这样,每天读书、写文章,基本都是一个人弄,至于约妹子、泡姑娘……对不起,心有余,而时间和余额不足~多么痛的领悟~

02

读书虽然会有些脱节,但不会变傻,而是更聪明

一个男人,想要成功,不可缺少的能力,就是“慎独”。你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那才足够牛逼。

而读书,就需要你能长期忍受“一个人”。用知识付费领域的话来说,你得有“空床期”。

因为,一个人,能走的很“快”。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特别是当你很难找到团队和组织的时候,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变得强大,才是最有效的崛起之道。

所以,如果感觉知识积累不足,而又想快速提升自我,看似脱节的“读书”,反倒是最快的进阶之道。

这也是我为什么这几年会疯狂读了850本书的原因所在。希望对你有参考。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

在下千城


26年为了考试而读书,还记得小时候的愿望吗?标准答案是“当科学家”。被提前批次录取的都当了科学家或者某方面的专家。剩下的985.211都是次品,包括我们津津乐道的高考状元。剩下的一本二本再次,大专呢?我一直怀疑大专不算大学(我也是半个大专)。掐指一算,你这26年书算是哪个批次的?

作为研究人员就是要与社会脱节,你看伟大的科学家有几个是生活里的万能工?但是读书为了找工作就有错了路。“百无一用是书生”。古时候读书是为了做官的。不作官或者做不了官,当然是并没卵用。


竹本桑


以前有个读书的,何止和社会脱节呀,回家不认识任何东西了,田里种的荞麦,他说这什么东东,红梗梗,绿叶叶, 开白花,他老爸给他一顿家伙打,她哭着叫妈妈,妈妈快来呀!改交啊,荞麦田里打死人了,你读书读了26年,把你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就没有那个感觉了


小雨96658


读书26年,感觉自己跟社会脱节了,开始怀疑读书会不会让人变傻?

  1. 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讲真的,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初中高中时期,孩子的课业负担非常重,他们没有时间思考,光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就让人吃不消。



我侄女,私立初中第二年,每周学业填满了周末,只能腾出一晌时间,出去学画画。

父母一路追赶孩子,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初中高中六七年时间,几乎没有啥思考的时间。

而大学课业终于轻松了,孩子完全失控了,他们无所适从,大学时期,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了解自我和建立自我。

可全凭自己,没有导师的自我探索是很困难的。

2.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从小培养起来

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听老师的话,可实际上我们不了解自我,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情况下,学习是盲目的。

我们更多时候学习的态度是“我注六经”,而不是“六经注我”,可真正独立思考前提下的人,一定是先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有侧重点的去学习。

3.读书不会让人变傻,只读书不实践才会让人变傻

现实和理论拥有一定的差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很重要,如果非要分出胜负,可能是行万里路更重要。

刘墉老师曾经见过一个故事,他说台北有个技术学院,他们的学生就业率很好,因为他们请来的老师,都是在企业里有担任职位的兼职老师,他们对于市场,对于客户的需求,都有切身的体会,给学生的课程和案例,更加实用。

我们确实不应该只是读书,应该出去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哪怕将来需要新知识,我们再重新学习,这样也是更有针对性的。

读书本身没有问题,只要我们保持着经常思考的态度,不盲从于任何人,对这个社会所发生的事依然关心着,有机会就出去实践,跟这个社会碰撞,我们就不会变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