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读书,怎么化为己用?

香蕉苹果芒果


有人说:我读过很多书,但大部分都忘记了,那我为什么还要读?

有人回答:书的内容虽然忘记了,但他会成为你的血肉,藏在你的骨髓里,所以你成了现在的你。

这句话看似有一定的道理,“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其实却不尽然。

我们读书是为了吸收书中的知识。我们之所以成为了现在的我,是因为那些书中所出现的各种思想、内容都已经被深深刻在了脑子里,并非全都忘记,只是未被察觉。

但作为职场人的读书,我们不能指望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的、随机的吸取着知识,必须要主动出击,主动地寻找书本中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和本身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最终为我所用、快速成长。为此我推荐三本书,供题主查阅使用。

《实用性阅读指南》从高效阅读、做读书笔记、实际应用以及生活实例这几个方面,用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打通了阅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每个小篇章的标题都是核心内容,随时查阅,方便好用。

《高效能阅读》从创设读书环境、高效率阅读、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几个方面,列举了整整89个读书的实用技巧,一步一步培养读书体质,即使不爱读书的人也能从此爱上读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按照选书、购书、读书和活用四个方面,依次向我们展开,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读书笔记实现高效阅读。

说起来,要想让读过的书为我们所用,其实只要提高阅读效率,并和自己本身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就很容易做到,为此,我给出几点建议:

1.读书不是从头读到尾,而是通过浏览、略读,之后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仔细阅读。

2.一定要记读书笔记,读的过程中要有所思,将书中内容和实际生活工作结合起来,反复思考。

3.书本上的知识不是用一次就能记住,要在各种领域多多应用。

即使最烂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也是倾尽毕生精力的,毕竟书是可以传世的,谁也不想留下骂名。所以说读书是最划算的投资,花最少的钱,学最多的东西。

但如果所有曾经读过的书都会在很短的时间被忘掉,完全不能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就实在太可惜了。所以不妨尝试一下我给的几点建议,读一读这几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高效能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希望能有所收获。


小小一座山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很详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奥野宣之推崇用“笔记法”读书。他以作家的身份,在书本和媒体节目中公开资讯整理方法,引起大众热烈反响。这位期望通过整理笔记,带领人们走向更好生活的作家,被亲切地称为“笔记作家”。


他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五个角度来阐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另,有人会觉得这样读书的方式过于功利,我觉得有必要根据读书的目的区别对待,有所侧重。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或许更适合逐字逐句品味,甚至投入感情大声朗读,而学习或者获取信息时,把知识点内化并输出就更为重要了。


本书教会读者的,并非单纯记忆书本内容,而是把书中知识内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输出。所以“运用”才是最终目的。


在讲述如何记笔记前,作者提出笔记“一元化”的概念。简单来说,把生活中所想所看一股脑记在一本本子上,这就省去分类和找笔记这些消耗意志的琐事。因为脑海中“好麻烦”的声音,约等于退堂鼓的前奏了。笔记“一元化”还有一个好处便是满足人的收集欲。随即迸发的随想、电影票旁的观后感、报纸或杂志上喜欢的语句,生活中每个微小的瞬间都被藏进笔记。


书本按照“有效读书”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

  • 选书
  • 购书
  • 读书
  • 记录
  • 活用

除了“读书”环节,都需要用到笔记本。但一本笔记本就可以完成所有步骤,而且操作极为便利。


1.选书 & 2.购书

我们常常会闹“书荒”,不知道要看什么书,这时笔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翻开笔记,读过的书,想读的书,喜欢作家的作品,感兴趣的领域一一浮现,稍微运用发散性思维,即可确定要读的书目。选书和购书密不可分,决定我们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是否花到点子上。带上预购书单,我们就不会被书店门口花花绿绿的推荐干扰,而是直奔图书区。


3.读书

接下来便是汲取知识的重头戏“读书”。这部分并不需要使用笔记,阅读即可。想要充分了解一本书,要筛选三遍。第一遍,通读,把认为有价值的那页折角;第二遍,重读折角页,把认为依旧有价值的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第三遍,把折了两个角的几页再读一遍,仍觉得好就画上标记,最后写进读书笔记。


4.记录

为什么强调抄写,而不是用手机花一分钟拍照贴图呢?因为抄写不但有助于记忆,还能加深理解。

不过,光摘抄原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在原文句子下方写上自己的感受。这就更体现出筛选的重要性,必须是深深打动自己的句子,并且能给自己带来新的体验。原文语句戳中读者的痛点,激发出当下的感想,我们就好比搭上作者思维的便车。如果要摘抄的文章太多,可以按照关键段、关键句、小标题的轻重顺序摘抄,最后要记得加上标注,时间/书名/作者,避免日后回顾时想不起来。


原文加感想的笔记方式对写书评也很有帮助,将全书的摘抄和感想整理出来,再稍微改变一下句式就可以写成一篇有独特看法的书评。书评是检验阅读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别人的书评获得新的角度。


读书同样需要冷静期,一本曾读来无味的书,或许换种境遇就能引起共鸣。时间是最公平的,经过洗礼我们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读书笔记节省我们的时间,当想从某本书中寻找资料时,直接翻阅读书笔记即可。

读书笔记精简生活,当我们把书中精华和自己的感想都记录在笔记上,就可以把原书丢弃了。

读书笔记帮我们找到“真爱”,有些书每次阅读都会有新体验,读多少遍都不会厌,我们把各个时期的阅读感想记录在读书笔记上,创造与书本的专属记忆。


5.活用

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活用。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书本内在逻辑,将其内容重新梳理整合,并附上自己的想法,经过思考的产物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除了输出,在活用期间还要反复阅读笔记和书评。

读书笔记有助我们理解难懂的内容。比如学术类的书,或者教科书,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增进理解。读一部分,做一部分笔记,再继续读下去,读和写穿插进行,边接触新内容,边整理旧知识。

读书笔记可以解决问题。假设要解决“结婚与工作”的问题,那么找到相关领域的三本书,从中摘录有关问题的论点,并附上自己的感想。就好像请三位专家,轮番提出观点。

读书笔记在头脑风暴时也能为我们提供创意。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说过,“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通过主题阅读的方式,多角度汇总相关主题知识,将几本书的笔记整合,即可得出原创的结论。

甚至还可以尝试把不同领域,但有关联的内容重组。比如酒吧老板关注到最近商务人士热衷学习,“成人自习室”需求量激增,原本只在夜晚营业的酒吧在白天就可以作为“自习室”开放营业。


最后,快速找到目标内容才能更好地利用笔记。推荐大家使用电脑编辑索引,按照 笔记本编号/时间/类型/书名/作者/关键词 的顺序整理索引。


作者在书的末尾提出了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我总结几点比较实用的。

  • 不光买新书,旧书中的绝版书或中古感更有意外惊喜。在旅行途中也可以去当地书店淘些富有地域特色的书籍。
  • 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就像日影《垫底辣妹》中女主通过阅读漫画了解历史。
  • 把名著放在枕边。名著经过时间的淘洗,可读性非常强,像《红楼梦》这类书,任意一章都令人回味无穷。
  • 同时阅读三本书,能调节读书时不耐烦的心情。
  • 在家中每个角落放满书,培养闲暇时读书的好习惯,而不是摆弄电子产品。
  • 多多利用有声读物,在走路、通勤不方便读书时,用听的方式汲取知识或消遣时光。
  • 把书中名言贴在显眼处,时刻提醒自己。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反复强调笔记的重要性,因为笔记不仅是工具,更是个人情感的载体。在读书时,笔记作为切入点,帮助我们将生活中看似“无关”的事于书本建立“关联”。“关联”接通了共同记忆,随之催生出感情。读书笔记作为情感与书本的纽带,应当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的哲学藏在生活的笔记中等你去发现。


想变得更优秀吗?和我一起读书吧!

文章首发公主号_橙子圆Cheer


橙子圆Cheer


王有兴有句这样的话: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读书,如何化为己用。前人有很多故典和后辈的亲身经历,我们自己读书的时候,只能在探索和日积月累结合使用,化为自己的剖析。

读书。是一种知识的精神营养,求知自得其乐。

初读,只能一知半解。因人的思维意识,思想观点,对事物的分析、辨别不同。读书只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另有一番收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长期的阅读积累,使人从书中获得财富,清醒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从中吸取精华,读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想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而转为己用,那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日日时时,不在一朝一夕。读书多了,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语言化为已用。我们读书,是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解决问题。

读书。边学边用,学为己用,继续前行。读书不是件容易事,从小读起,不一定就读好了,也不一定个个考上。读书,是件伤脑动筋之事,不要遇到困难,就畏退不前,多找找自己的原因,解决问题。因为,读书可以获取智慧,智慧是读书的转化。读书深了,他会掌握全面知识,了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碰到问题迎刃而解。没有读书绝不一样,因为没有知识去处理,这些事件在现实中显而异见。读书只有先读而后己用,读要读好书,在书中获取有用和有价值的东西,能使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对人世间真伪的辨别,促使进步成长。

读书。可以从知识化为智慧,懂得欣赏清风明月。从烦恼中化为经验,而从经验中获得智慧。读书人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视自己的不足,取强补弱,人会随着年岁增长,也会慢慢变得老练,越来越有才华,这是读书经过实践转化的结果。只有多读,才有知识的转化。

无人天生就有学问。读书以后,这些都是后天努力转化的结果。人生之中宝贵时间是读书时期,老来徒伤悲,它经得起时间考验。读得浅与深,都能转化在生活的领域里大显身手。因为,获取了理论知识,书本的教材为你的人生铺路搭桥。让你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度过了一关又一关,生活让你甜美,这是读书化为己用桥梁。读书,使你大开眼界,在书海里自由遨翔,逍遥直上九霄,才华流溢露放。

一个没有读书人,他缺乏理论书本知识,即使拥有财富再多也是徒然。财富是人创造,而读书是获取知识转化。一个读书多,深资阅历高的人,他眼光与末读书之人不同。不管他前往何处,因有读书知识转化,获得智慧伴你同行,你会发觉处处可以逢源。


欧绍永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己所用,不然就是徒增垃圾知识,变成一个侃侃而谈空谈误国之人。

怎么化为己用?

第一:选择一些有营养的干货书籍。一种是国学经典类,如《论语》《道德经》《易经》,第二种是当下大咖类,比如李嘉诚先生的《我一生的理念》,史玉柱老师的《史玉柱自传》还有一些其他富豪大咖的书籍,这两类是我们必须看的。



第二:把每一本书化成一句话,自己按照这句话去执行就可以了,比如李嘉诚先生的《我一生的理念》,主要讲的就是勤奋,我从头看到尾,给我传递的就是一个思维:勤奋。

每天晚睡早起,努力工作,认真思考,不光肉体上勤快,还要做到思维上勤快。我以前赖床,每天睡到八点才起来,没事的时候更是能睡到十点十一点,但是当我看完李嘉诚先生《我一生的理念》之后,我才知道,富豪之所以有钱不是因为运气,是因为勤快。所以我就改变行为,每天早上六点起床。



还有一本书就是《聚焦》,我看的是国外版本的,还有一本是国内版的,我还没有看,讲的是我们要集中精力,时间,力量等等一切做一件事,做一辈子,那么这件事我们一定能够做好。就像苹果手机只生产手机,格力只生产空调,刘翔只练习跨栏等等。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开始戒掉一些没有用的毛病,比如吸烟,吸烟不光伤害身体,而且在你做事的时候容易分心,总想吸一根,聚会,很多没有营养的聚会我也去掉了,因为浪费时间。

手机游戏,也彻底不玩了,影响看书和思考的时间。



总之呢,没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思想,一个核心,把这个核心变成我们的行为,这本书就为我们所用了。


倪国宏


读书的目的有三个,即消遣,获得知识,收集信息,我们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目的,但读了一本书之后,怎样记住书中的内容并化为己用呢?

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中提岀若想读书化为己用,只有在读完书之后付诸行动才可发挥效果。


大岩俊之是Role Job法人,研讨会培训指导,出生于1971年,是开发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等能力的讲师,开展了很多的读书、讲座活动。

很多人好不容易读完一本书却什么也没记住,或者就算记住了也没有任何的行动,这纯粹只是看了一本书而已,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比如说,你想学做菜,你看了一本菜谱类的书,看了之后,你觉得你会了,可能你还会认为很简单,也就几个步骤而已,但从没想过要按照书中的步骤去下厨实践,如果这样的话,你对做菜就永远停留在认知阶段,过不了几天,对书本仅存的记忆也会忘得一干二净,永远学不会做菜,无论你看多少本菜谱书都没用,也许,去行动了不一定一次能成功,但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得到的经验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顾名思义,就是在书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边读书边记笔记是阅读付诸行动的一种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写上自己当时的感想,以后可以随时回顾并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当时的想法”。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梳理书的脉络,《实用性阅读指南》给我们指岀了画思维导图就是最好的方法,分别介绍了两种方法:

1. 通过总分总的顺序整理书的章节,标题,小标题(粗体字),这样一看到思维导图的时候,就会想到书的整体概况。

2. 对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画思维导图,如果有几个重点,则画几个思维导图,这样一看到思维导图的时候,就会明白书的重点在哪。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可以向他人讲述书的内容,增加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整理岀书本内容写书评,讲书稿等。

其实,大岩俊之在学生时期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只是后来因为想要独立创业的时候突然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就自认为只要多读书就能创业成功,竟在一年内读了300本书,然而,就算读了这么多书,也没有给创业带来任何帮助,为了找出原因,改变读书效率,大岩俊之花钱参加了很多的读书研讨会,最终,得出了《实用性阅读指南》中的读书方法并创业成功。

其实,很多人认为的读书无用论,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将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而产生的焦虑和无助,这就好比你做好了饭,而不吃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吃饭就是为了维持生命和保证身体健康,而读完书之后,则是更好地为自己所用。

所以我们与其在那里焦虑、抱怨,倒不如改变自己的态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地践行自己所读书中的内容并坚持下去,才是非常重要的。

最 后祝大家都能通过读书收获自己的幸福!


老鼠有大米


读书,要化为已用,需要的是将书读活,学会知识的输出,就是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书里的知识。

将书里的知识充实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算是学以致用。

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呢?

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另一本是原尻淳一写的《高效能阅读》。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大岩俊之的知识输出分为三个步骤:

1、明确阅读目标,功利性的阅读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带着目的来读书,挑对自己有用的书来读。

读取书中20%的精华,一本书的内容也是符合二八定律的,所以我们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去找书里20%的重点内容,在大岩俊之看来,20%的重点内容里面核心的内容是4%。甚至你只要抓住这4%的内容即可算是读完了这本书。

2、思维导图。找到20%的重点内容之后,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笔记,当你用心的做过一本书的思维导图之后,你会发现,这20%的重点你已经可以了然于心。

3、采取行动。设定有期限的,可以预见的,有望达成的目标。目标分为短、中、长三个,比如半年内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一年后达成怎样的目标,三年后达成怎样的目标…… 目标的关键词是:何时、何地、多少。

另外,原尻淳一写的《高效能阅读》里面也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做好自己的知识储备,最终实现创造性产出。

他认为,读书过程中,做好笔记,比如便利贴或者卡片,或者用手机来记录读书时的感想,感悟、评论等,然后积累,分类,并做整理归纳,甚至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可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我想坚持一生的事:读书,写字。——沙栗

沙栗


读书怎么华为己用,

我想这和一个人的情商有关系

我们见到过读一辈书,

有很高的学问,但成了书呆子。

除了书本什么都不懂。

怎么为己用我认为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书呆子型,这种人理论知识很强,但实际上不怎么样,不懂得运用。



第二种,侃侃而谈型,这种人书读的不一定多,但通过新闻,经验,了解往往实战比较强。


第三种,活学活用型,这种人不会死记硬背,了解其中的精神加以分析就会用到实际当中。

所以读书为己用也分人,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碰到过,上课不学习天天玩的,但考试成绩特别好,一天天只知道学习的,考试成绩并不好,这就是人的智商,情商,和学习的方法不一样。


懂得运用的人不一定学习

学习的人不一定懂得运用


道清和雅




读书为什么让人成为孔乙己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又对各类阅读的作用做了表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问题在有的人读书越多,动手能力越差,甚至一无所用,被社会视为书呆子。

下面我就此谈谈个人见解。

第一,培根所谓知识,应该不止书本知识,是对相关领域、行业甚至社会、人生的一切的了解,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我认为应该翻译为“知道得越多越有力量”。

第二,读书使人善良,有所敬畏,有所禁忌,有所不忍,不至于无知无畏、不择手段。那些屠杀人类的,往往是读书少的,一知半解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之所以有所谓“中专生现象”,是因为中专生只知道半个世界却往往有着宇宙的野心与自信。

中国的国学是最最教人善良的,甚至教人“君子不器”,“君子慎独”,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不仅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一切服从伦理道德和尊卑秩序,还要修炼到形而上,人前人后一个样,还要瞧不起形而下的科学技术和物质的成功。如美国的、世界的明白人埃兹拉·庞德先生所言:“中国人的道德,是基于审美的道德。”

因此,国学对于家族、国家、社会的安定和人性的提升是有益的,对内治理是有效的,可惜当国家富足,文化繁荣之时,国学抵御不了野蛮的或科学技术的侵略。遵从国学的,往往善良而不功利,以致俗世的粗鄙的人们得了便宜还要买乖,笑读书人孔乙己!

其实,孔乙己们是想要活得形而上和审美状态的。书,在他们看来,不是物质财富,所以“窃书不能算偷”。

第三,现在有一个新的定义,即所谓知识分子,应该是能够创造知识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绝大多数人读书倒不一定能够创造新知识,但一切遵从书本而不结合实际,无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自己的见解,只能说是背书的机器。

说到底,读书之用,是无用之用,读书就是修行。变化气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感悟人生,让人活出层次和境界。至于理工科的书,那是知识技能,那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经让世界产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人类空前享乐、空前舒适、空前自我,但也空前迷惘、空前绝望,空前不幸福。


大悔忆智冰


谢悟空,我来回答读书,怎么化为己用,在回答问题之前,先打个预防针,应该是读一本好书,怎么化约己用,好书也就是一本宏扬正能量,或对自己的思想有积极作用的书,多读经典,如《道德经》《论语》等著作。



在读时要注意读原著,少读后人点评的文章,因为加入后来者的主观臆断,有些思想被歪曲了。读原汁原味的最好。多接触那些优秀的作品,受其伟大灵魂的熏陶!


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一本书一定要扬弃,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书里边的观点己过时,只吸收它有用于当世的部分,化为己用,有些亘古不变的优秀基因,要传承。例如自强不息等,总之,读书要带一双慧眼。

把书中的道理和自已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来进行验证,然后取舍,找到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化为己用。

把在书中学到的知识理解,消化,吸收,实行。提高自己的修养。

总之,多读书,读好书,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对吗?悟空!

欢迎关注!点评波罗密2的文章和问答。


波罗密2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常说,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停留在知道,而没有去真正实践。读书有多少人是为了读个热闹,又有多少人只追求读书的数量,而没有化为实际行动。
  • 日本“缓速读书”读书法创始人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一书里,分享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将书中的内容应用到行动中去,一一实现创业之前的愿望。

  • 学过的东西一定要尝试实践

  • 大岩俊之从决定创业到实际创业花了5年的时间,读大量的书而没有行动,纠结反复,时间就这样流逝了。他反思到:

最妨碍我前进的是没有胆量,人是一种害怕失败,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

自此,他把想法细化到每一个步骤,一步步开始行动起来:

读了关于阅读的书,改变自己的读书方法。

读了关于研讨会讲师的书,将自己的举止用录像机录下来用于自我检查。

读了关于宣传语的书,修改自己博客的标题。

读了关于教学方法的书,活用于自己的培训中。

读了关于收取问卷调查的书,钻研如何做问卷调查。

  • 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读过一本书往往是沉浸在“又读完一本书”的智力快感中,把书放回书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读了很多书,记不住,也没有立刻去实践,还常常自夸自己不是功利性读书。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如果能早点像大岩俊之这样读到做到,或许我现在已经是阅读达人、演讲达人了。

  • 设定行动目标,想象目标达成时的样子

  • 读完书之后,你想要做什么?将行动目标用“何事、何时、多少”具体用数字表达出来,这样才更容易付诸行动。具体设立目标可遵循smart原则:

  • 为了让自己更有动力去实现目标,大岩俊之在行动之前描绘了一下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

达成目标的时候,具体会处于怎样的状态?

达成这个目标,你觉得自己会是什么心情?

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会看见什么?

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会感觉到什么?

  • 正是因为每次行动前在大脑里描绘目标达成时的样子,大岩俊之一路走来,将创业前的目标逐渐变为了现实。

  • 记得5年前参加过一个培训,培训师当时布置了一个作业绘制“10年愿景版”,准备一些时尚杂片、胶带、彩色笔、剪刀、一张A3的大白纸。给自己一个放一首轻柔的音乐,设想一下10年后自己的样子,然后在愿景版上写下来、画下来、粘贴下来。过了几年,再找出自己的愿景版,发现有很多愿望已经实现,这就是所谓的梦想照见现实吧。

  • 清晰现状,找到填补差距的行动

  •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当我们设立行动目标之后,需要清晰知道“行动目标”与“现状”之间有多大距离。这样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现状,以确定下一步行动。

  • 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推荐大家用“用数字表示现在所处位置”的方法,然后对自己发问:

如果说最好的状态是100%的话,现在是百分之多少(△△)%?为什么?

△△%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状态?

  • 预想增加10%是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达到那个状态需要自己做什么:填补差距的具体行动。这时通过5W1H提问范例:怎么做?和谁做?在哪里做?何时做完?等等,让自己尽可能多想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方案。

  • 把想出的方案写下来,问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如果这么做了,结果是什么?这个思考的过程写下来,然后进入“行动模式”。这个时候需要自己给自己支持,为了能达成行动,问一下自己这一周具体可以做什么?打算什么时间去做,如果事情完成了,心情会是怎么样?然后立即行动吧。

  • 这里大岩俊之提到他还有一个做法是把行动告知他人,这样当他想退缩的时候,想想之前的承诺还有他人的鼓励又立刻干劲十足。

哪怕我们只读了一本书,哪怕只用到了书中提到的一个方法,也可谓真正的读书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集细流无已成江海,现在就按照书中提到的方法开始行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