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紅薯幹,今成“致富寶”

導讀

紅薯幹是盤古山鎮的傳統產業,近年來,盤古山鎮積極探索扶貧新路徑,將傳統優勢產業轉化為扶貧主導產業,通過“地權變股權、貧困戶資金入股、保底分紅、利益共享”的合作開發模式,小小的紅薯幹成為了村民脫貧的致富“寶”。

小小红薯干,今成“致富宝”

盤古山鎮歷來都有種植紅薯和製作紅薯乾的傳統。由於其地理、氣候特點和製作工藝的原因,盤古山鎮的紅薯幹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盤古山鎮的村民家家戶戶都會曬些紅薯幹,但該鎮的紅薯乾產業因缺乏規模一直沒能產生產業效益。直到2018年,該鎮牽頭建立了紅薯幹加工基地,扶貧效益漸顯。

小小红薯干,今成“致富宝”

盤古山鎮的紅薯幹加工基地位於該鎮人和村,總投資200多萬元。該基地建築面積520平方米,設立了原材料收儲倉庫、辦公場所、傳統工藝烤房、現代電工藝烤房、晾曬場、紅薯清洗池、產品包裝車間和紅薯加工產品展銷臺等場地,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藉助盤古山鎮紅薯乾的傳統優勢,基地生產的紅薯幹銷售紅火。

小小红薯干,今成“致富宝”

人和村村黨支部書記 蒙石福:

“我們的銷路一方面是走電商,另一方面,盤古山的紅薯幹有自然的銷路優勢,好多都是聞名而來的,我們在沒有生產之前就已經接到很多訂單,我們現在走的是品牌化路線,有自己的商標,消費者更願意相信,銷量這一塊我們根本不用愁。”

小小红薯干,今成“致富宝”

據瞭解,盤古山鎮的紅薯幹加工基地採用“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與龍頭企業和致富帶頭人合作,讓貧困戶共享產業紅利。“我們這個紅薯幹廠收了紅薯是20萬斤,加工成成品大概是四萬五到五萬斤左右,總價值50萬左右,我們給貧困戶分紅是10%。”蒙石福對記者說道。

據瞭解,紅薯幹加工基地產業規模覆蓋人和、下增、茶梓、山森、和平等5個行政村,涉及貧困戶380戶,種植規模達1680餘畝。在基地的帶動下,種植紅薯的村民越來越多。

小小红薯干,今成“致富宝”

盤古山鎮農業綜合站站長 黃先林:

“盤古山鎮目前大概有1000多戶農戶種植了紅薯,每畝能產生經濟效益3000元左右,鎮裡針對貧困戶出臺了300元/畝的獎補政策,也促進了我們的紅薯種植規模。下一步我們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提高生產效益,讓紅薯的基地的加工時長由原來的3個月提高到5個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