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這個“紅薯”不一般!一個可“發酵”出100元的經濟效益

3月16日,城關鎮洞耳河村7組張家溝一處耕地裡,村民楊書國和他聘用的20多名員工正在進行春薯育種。

楊書國拿起一個約0.5公斤重的紅薯種,掰著手指給大夥算著紅薯經濟帳:0.5公斤重的紅薯經過培育可生長出70至80棵秧苗,平均每棵秧苗產薯2.5公斤,按10%回收加工成乾粉條0.075公斤,每公斤粉條平均按18元計算,那麼,這1個種薯可“發酵”出100元左右的經濟效益來。

大夥明白:楊書國算的是一筆紅薯產業化帳。

【十堰】這個“紅薯”不一般!一個可“發酵”出100元的經濟效益

今年55歲的楊書國,早在90年代就開始在外打拼,他覺得在外漂流不是常事。

“兔子滿山跑,最終歸舊窩”。楊書國想趁還年輕回家鄉幹一番事業。

鄖陽三大寶:紅薯、苞谷、龍鬚草。楊書國看中了紅薯這行。

5年前,楊書國註冊了“洺淞活生態專業合作社”,利用10多畝土地開展紅薯育苗,想通過賣紅薯苗趟走出一條致富的路子。

2015年春,楊書國的投入當即就見了效。他培育了50多噸紅薯的種苗,收入20多萬元。

初償甜頭的楊書國,不滿足賣秧苗子,他要實現紅薯加工增殖,走紅薯產業化路子。

於是,租土地、建廠房、購設備、架電線......10多間共1500平米的紅薯粉條加工廠建了起來。

【十堰】這個“紅薯”不一般!一個可“發酵”出100元的經濟效益

2016年春,他流轉了本村100多個農戶的500多畝土地栽培紅薯。當年冬、臘兩月,利用產出的1000多噸鮮薯加工粉條200多噸,實現產值400多萬元。

這,還遠遠不夠。

一貫喜歡探索的楊書國,搞起技術革新來。經過探索,他成功註冊“仿生牌”紅薯設備發明專利,提高了加工效率,紅薯年吞吐量提高近5倍,年加工能力5000多噸,輻射本村及周邊鄉鎮5000多畝土地生產紅薯。

龍頭--基地--農戶,楊書國不僅成功走出了紅薯產業化的路子,而且還帶動本村和周邊鄉鎮農民增加了收入。

楊書國流轉本村100多個農戶的500畝土地,轉出土地的農戶每年從楊書國那裡獲取土地流轉費20多萬元。

【十堰】這個“紅薯”不一般!一個可“發酵”出100元的經濟效益

楊書國常年聘用員工40多人,從事紅薯基地管理、生產、加工等,平均每人每年獲取務工費用1.5萬元左右。

楊書國的紅薯產業化輻射本地和周邊農戶5000多畝土地,產出鮮薯的10%被回收加工,僅此,楊書國每年向農戶支付費用125萬元,農戶足不出戶就能實現種薯增收。

楊書國給我們造了個“金飯碗”。村民張朝林感激地說:張朝林家的6畝地全部流轉給楊書國經營,並且常年在他基地打工,年收入2萬多元。

【十堰】這個“紅薯”不一般!一個可“發酵”出100元的經濟效益

眼下,楊書國繼續擴大紅薯再生產。他已向山東、河南等地購買100多噸優質種薯,種薯基地由20畝擴大到了50多畝,將更大程度上拉長紅薯產業化鏈條。

楊書國點薯成金的做法,得到了相關部門肯定,他註冊的“鄖陽區洺淞活生態專業合作社”晉升為省級合作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

報料微信關注:13807280110,報料電話:0719-81101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