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賈寶玉見了父親賈政,就像老鼠見了貓,能怪賈政嗎

您好,歡迎加入百合媽媽讀書會!

文|百合媽媽

(一)旁觀當下的育兒百態。

在當下,做父母似乎是一件頗不容易的事,面對孩子的種種狀況,常常會感到束手無策。前一陣子和一位朋友聊天,他繪聲繪色地講起一次去醫院的見聞,有趣得很。

一位媽媽帶著小孩去打針,估計是疫苗之類,護士剛準備好要下手的時候,小孩看到針頭“哇”地一聲就哭了。孩子媽媽抱著哄,先是拿出家長們慣用的便捷手段,誘之以利,承諾回去給買好吃的、好玩的之類。然而毫無效果,孩子仍是嚷著要跑。

無奈,孩子媽媽換了一種方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真是苦口婆心:“來的時候不是說好的嗎,你都答應媽媽了,怎麼可以不講信用?你是男子漢呀!男子漢要講信用,要說話算話的!你那麼勇敢,打針有什麼好怕的?只疼一小會兒,你還沒怎麼感覺到呢,就完事了。打完這針你就不生病了,就可以出去玩了……”孩子哪裡聽得進去,該哭哭,該鬧鬧,就這樣耽誤了不少時間。

最後,孩子的爸爸從繳費窗口趕回來了。眼見援兵到來,孩子的媽媽終於祭出了看家的一招,威脅道:“別哭啦,再哭你爸爸要打你啦!”孩子爸爸一聽,連忙配合起來,臉一沉,舉起右手作勢。這時小孩轉過身來,滿眼熱淚、一臉無辜地望著爸爸,帶著哭腔說道:“爸爸呀,體罰小孩是不對的呀!”

說完,所有人都撐不住笑了起來。

《紅樓夢》中賈寶玉見了父親賈政,就像老鼠見了貓,能怪賈政嗎

(二)再談從前的育兒理念。

有一些家長說,我們小時候還不是被父母打大的,現在不是挺好的嗎?什麼溫和、平等、尊重都不值一提,小孩子就是要打,不打不成器。

秉持這種育兒理念的家長實在是受舊時代的倫理觀念影響之深,不錯,從前的孩子是很老實規矩。那可真是家長們的“黃金時代”,家長擁有絕對權威,子女在威勢之下幾乎如奴隸般的唯唯諾諾。

這並不誇張,在舊的儒家倫理中,父母生育子女本身便是一種天大的恩典,先天便是子女的恩人、債主;子女實際上不能算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首先是父母的一種附庸,是“某某之子”。

那時的孩子,揹負著一種先天的無形枷鎖,而枷鎖之下的老實、規矩,又有何值得誇耀的?“老實”“規矩”,毋寧說是威勢壓迫之下的苟且忍耐。他們的銳氣被抑制,鋒芒被消磨,天性中的活潑、純真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不是教育,是扼殺。讀過《紅樓夢》的人,很難不對賈政、寶玉二人的父子關係印象深刻。賈寶玉見到賈政,與其說是敬畏,不如說是徹頭徹尾的恐懼,兒子見了老子,渾似於老鼠見了貓。

《紅樓夢》中賈寶玉見了父親賈政,就像老鼠見了貓,能怪賈政嗎

(三)縱視教育者們的覺醒。

民國時期,最早的那些覺醒者們,認識到了這種權威教育的弊端,大聲疾呼,提倡孩童解放。他們說,要把下一代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以父母的身份去壓迫、強制下一代,要建立一種新的親子關係,充分地尊重孩子。胡適在大兒子胡祖望誕生後,做了白話詩《我的兒子》,旗幟鮮明地表達了這種主張。他說:

“譬如樹上開花,花落自然結果。

那果便是你,那樹便是我。

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我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這是我所期望於你: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順兒子。”

胡適的詩,更像是一種宣言,在當時很是引起了一場轟動。陳獨秀、李大釗、錢玄同等人也都各自表達了類似的主張,一時之間風起雲湧,親子關係的探討成為社會焦點,人們稱之為“家庭革命”。就像魯迅先生所戲謔的那樣,這是“革命革到老子頭上”了。

《紅樓夢》中賈寶玉見了父親賈政,就像老鼠見了貓,能怪賈政嗎

這場家庭革命,魯迅先生也參與了。

在當時撰寫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他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覺醒的人們,應先解放自己的孩子,為他們肩起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若論及他的宗旨,就是一句話:“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這篇文章寫於1919年,當時的魯迅還沒有子女,直到十年之後兒子出生,那些做父親的種種主張,他才真正得以親身施行。

魯迅給兒子取名“海嬰”,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但他同時表示,這名字並非強加,“他長大了,願意用也可以,不願意用再改再換都可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

在給友人的信中,魯迅屢屢滿含深情地講起與兒子的趣事:“海嬰這傢伙非常調皮,兩三日前竟發表了頗為反動的宣言說‘這種爸爸,什麼爸爸’!真難辦。現在的孩子更搗亂了。”“他去年還問:‘爸爸可以吃麼?’我的答覆是:‘吃也可以吃,不過還是不吃罷。’今年就不再問,大約決定不吃了。”在魯迅的眼光中,一個孩子緊要的不是馴服、聽話,而是活潑、健康、充滿童真,是一個真正的孩子。

魯迅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時常光顧附近的雜貨店、玩具攤,去書店時也不會忘記向老闆淘一些有趣的童書。他曾給周海嬰買過一套木匠工具,見孩子在那裡有模有樣,四處敲敲打打,玩的不亦樂乎,他也不住地笑起來。春秋時候齊景公曾像牛一樣馱著自己最愛的小兒子,魯迅也是,並自嘲說:

“俯首甘為孺子牛。”一片父愛,昭然可見。

周海嬰後來回憶魯迅對他的教育,說:“父母對我的啟蒙教育是順其自然,從不強迫,不硬逼。”作為父親,魯迅是極好的榜樣,他對孩子給予悉心的照料、對人格的尊重、符合其天性的培養和教育,使孩子在寬鬆、舒展、自由的空氣中茁壯成長,並未曾套過任何世俗的枷鎖。在遺囑中,魯迅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周海嬰後來以自己的能力考入清華大學,成為一位無線電工程師,這也足以證明魯迅的教育理念是相當成功的。

無怪乎詩人柳亞子評價說:“近代對於兒童教育最偉大的人物,我第一個推崇魯迅先生。”

《紅樓夢》中賈寶玉見了父親賈政,就像老鼠見了貓,能怪賈政嗎

(四)釐清當下教育的本質。

自從孩子們被解放了,他們也著實大膽、放肆起來了。以前頭上有大棒、身上有枷鎖,屈於淫威,他們只好唯唯諾諾。現在不同,一個合格的父母既要保存孩子的天性,給予他們自由,讓他們自在、張揚地成長,又要加以適當的引導和管束,這對於家長教育子女的能力要求其實是非常高的。正如魯迅當年所預見的:“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

有一句話說的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每一種所作所為,實際都是父母日常行為的投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影響著孩子。因此,在當今這個時代,父母在關注子女教育的時候,首先要做的,還是應當先審視一下自己:“我自身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我的問題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應當如何改正這些問題,避免影響到孩子?”做好自己,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也是這個道理。如果自己本身就一堆毛病,再去教育孩子,結果必然是孩子不心服,自己也覺得理虧。

之前讀《漢書》,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實在忍俊不禁。

西漢中期有一個人叫陳萬年,他善於逢迎拍馬,因此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御史大夫,成為當朝重臣。晚年時,陳萬年大病一場,自感不久於人世,於是把小兒子陳鹹叫到床前,將畢生做人、處事的經驗傳授給他。做父親的不顧病體,一直嘮嘮叨叨到夜半三更;跪在床邊的兒子卻堅持不住了,昏昏睡去,一頭撞到屏風上面。陳萬年大怒,抄起手杖就要行家法,說:“你老子在這裡教導你,你反倒睡著了,怎麼回事?(乃公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兒子陳鹹趕忙叩頭謝罪,說道:“我完全明白您所說的話,大體意思就是叫我多多地拍馬屁。(具曉所言,大要教鹹諂也。)”陳萬年聽了,也無言以對,乾脆作罷。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過去的時代,父母自身不正,孩子尚且會產生質疑、敢於不從,何況今天。由此想到,如今有些家長,整天禁止孩子碰手機,結果自己倒好,一天到晚抱著手機不放,試想一下,孩子又憑什麼會聽他的呢?

《紅樓夢》中賈寶玉見了父親賈政,就像老鼠見了貓,能怪賈政嗎

(五)舉重若輕的家教經典。

除了做好自身,適當學習一些家教方法也確實是非常必要的,這使我們在處理一些親子問題時能夠更加遊刃有餘。在這點上,可以多和有心得的父母聊一聊,討教一些成功經驗。此外,還可以多讀一讀書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

但是,一些理論性過強的家教書籍往往不是好的選擇。這類書籍通常名氣較大,其中的一些概念、理論不可謂不先進,但其可操作性可就很難說了,大部分內容往往玄遠迂闊,難以施行。還有一類親子書籍,則與此幾乎是恰好相反,完全是一副實用手冊的模樣。

一部足以使人真正發生改變的好書,它影響人的方式通常實在潛移默化之中,不會有一種非常刻意、明確地說教。惟因如此,它才更為可貴。西晉名將杜預曾說:“優而柔之,使自求之;厭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好的家教類、親子類書籍,應當避免過多的直接、正面論述,優柔厭飫、輕描淡寫、舉重若輕才是理想的手段,讓讀者主動、自然地從書中尋找他探尋的答案。

公認的家教經典《傅雷家書》事實上就是如此,就其內容來講,它無非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日常通信,龐雜、瑣碎地談及藝術、文學、戲劇、處世之道、道德修養、感情處理等諸多方面。仔細考究,卻發現它在子女教育、親子關係方面卻極少正面的論述和說教。可是,幾乎所有做父母的,在讀過這本書後,無不感覺獲益匪淺,確實地學到很多親子之間的相處法門。而這,這正是這本經典著作長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紅樓夢》中賈寶玉見了父親賈政,就像老鼠見了貓,能怪賈政嗎

事實上,當下一些優秀的親子類書籍也正向這種趨勢進步,減少空洞的說教和目的性過強、適用性過窄的內容,與其說是傳授教育經驗,不如說是在和同為家長的讀者們坐在一起聊聊天,講述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分享自己多年以來受用的某些教子方法。

譬如時下大火的一本親子教育類圖書《一定要告訴孩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作者林明樟作為臺灣地區的商業大咖,儘管全書的主旨是父母對子女的財商教育,但其新穎之處在於,它竟能舉重若輕,將這種話題講述得娓娓動聽,將那些觀點融於作者與上初中兒子的日常談話,很好地避免了刻意說教。全書在親子關係方面並沒有很深入的正面議論,但字裡行間,任何看似不經意之處,都實實在在、淋漓盡致地將它們展露了出來。儘管沒有大張旗鼓,但因其內容的貼合、事例的生動而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給人的啟發也更大,這實在遠非一般親子類圖書所能及。

前段時間,一位出版社的朋友給我寄來幾本,我和兒子都非常喜歡,讀起來沒有絲毫的壓力,卻讓我們都受益匪淺。育兒實實在在是一場父母的修行,期待能有更多這樣的書籍面市,讓更多的父母從書籍中獲得育兒的智慧與力量。

我是 ,育兒達人,多平臺簽約作者,我只寫有溫度的育兒文章,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關注、轉發、讚賞!原創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