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见了父亲贾政,就像老鼠见了猫,能怪贾政吗

您好,欢迎加入百合妈妈读书会!

文|百合妈妈

(一)旁观当下的育儿百态。

在当下,做父母似乎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面对孩子的种种状况,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前一阵子和一位朋友聊天,他绘声绘色地讲起一次去医院的见闻,有趣得很。

一位妈妈带着小孩去打针,估计是疫苗之类,护士刚准备好要下手的时候,小孩看到针头“哇”地一声就哭了。孩子妈妈抱着哄,先是拿出家长们惯用的便捷手段,诱之以利,承诺回去给买好吃的、好玩的之类。然而毫无效果,孩子仍是嚷着要跑。

无奈,孩子妈妈换了一种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真是苦口婆心:“来的时候不是说好的吗,你都答应妈妈了,怎么可以不讲信用?你是男子汉呀!男子汉要讲信用,要说话算话的!你那么勇敢,打针有什么好怕的?只疼一小会儿,你还没怎么感觉到呢,就完事了。打完这针你就不生病了,就可以出去玩了……”孩子哪里听得进去,该哭哭,该闹闹,就这样耽误了不少时间。

最后,孩子的爸爸从缴费窗口赶回来了。眼见援兵到来,孩子的妈妈终于祭出了看家的一招,威胁道:“别哭啦,再哭你爸爸要打你啦!”孩子爸爸一听,连忙配合起来,脸一沉,举起右手作势。这时小孩转过身来,满眼热泪、一脸无辜地望着爸爸,带着哭腔说道:“爸爸呀,体罚小孩是不对的呀!”

说完,所有人都撑不住笑了起来。

《红楼梦》中贾宝玉见了父亲贾政,就像老鼠见了猫,能怪贾政吗

(二)再谈从前的育儿理念。

有一些家长说,我们小时候还不是被父母打大的,现在不是挺好的吗?什么温和、平等、尊重都不值一提,小孩子就是要打,不打不成器。

秉持这种育儿理念的家长实在是受旧时代的伦理观念影响之深,不错,从前的孩子是很老实规矩。那可真是家长们的“黄金时代”,家长拥有绝对权威,子女在威势之下几乎如奴隶般的唯唯诺诺。

这并不夸张,在旧的儒家伦理中,父母生育子女本身便是一种天大的恩典,先天便是子女的恩人、债主;子女实际上不能算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首先是父母的一种附庸,是“某某之子”。

那时的孩子,背负着一种先天的无形枷锁,而枷锁之下的老实、规矩,又有何值得夸耀的?“老实”“规矩”,毋宁说是威势压迫之下的苟且忍耐。他们的锐气被抑制,锋芒被消磨,天性中的活泼、纯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是教育,是扼杀。读过《红楼梦》的人,很难不对贾政、宝玉二人的父子关系印象深刻。贾宝玉见到贾政,与其说是敬畏,不如说是彻头彻尾的恐惧,儿子见了老子,浑似于老鼠见了猫。

《红楼梦》中贾宝玉见了父亲贾政,就像老鼠见了猫,能怪贾政吗

(三)纵视教育者们的觉醒。

民国时期,最早的那些觉醒者们,认识到了这种权威教育的弊端,大声疾呼,提倡孩童解放。他们说,要把下一代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以父母的身份去压迫、强制下一代,要建立一种新的亲子关系,充分地尊重孩子。胡适在大儿子胡祖望诞生后,做了白话诗《我的儿子》,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种主张。他说:

“譬如树上开花,花落自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这是我所期望于你: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胡适的诗,更像是一种宣言,在当时很是引起了一场轰动。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也都各自表达了类似的主张,一时之间风起云涌,亲子关系的探讨成为社会焦点,人们称之为“家庭革命”。就像鲁迅先生所戏谑的那样,这是“革命革到老子头上”了。

《红楼梦》中贾宝玉见了父亲贾政,就像老鼠见了猫,能怪贾政吗

这场家庭革命,鲁迅先生也参与了。

在当时撰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他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觉醒的人们,应先解放自己的孩子,为他们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若论及他的宗旨,就是一句话:“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这篇文章写于1919年,当时的鲁迅还没有子女,直到十年之后儿子出生,那些做父亲的种种主张,他才真正得以亲身施行。

鲁迅给儿子取名“海婴”,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但他同时表示,这名字并非强加,“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在给友人的信中,鲁迅屡屡满含深情地讲起与儿子的趣事:“海婴这家伙非常调皮,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真难办。现在的孩子更捣乱了。”“他去年还问:‘爸爸可以吃么?’我的答复是:‘吃也可以吃,不过还是不吃罢。’今年就不再问,大约决定不吃了。”在鲁迅的眼光中,一个孩子紧要的不是驯服、听话,而是活泼、健康、充满童真,是一个真正的孩子。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时常光顾附近的杂货店、玩具摊,去书店时也不会忘记向老板淘一些有趣的童书。他曾给周海婴买过一套木匠工具,见孩子在那里有模有样,四处敲敲打打,玩的不亦乐乎,他也不住地笑起来。春秋时候齐景公曾像牛一样驮着自己最爱的小儿子,鲁迅也是,并自嘲说: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片父爱,昭然可见。

周海婴后来回忆鲁迅对他的教育,说:“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是顺其自然,从不强迫,不硬逼。”作为父亲,鲁迅是极好的榜样,他对孩子给予悉心的照料、对人格的尊重、符合其天性的培养和教育,使孩子在宽松、舒展、自由的空气中茁壮成长,并未曾套过任何世俗的枷锁。在遗嘱中,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后来以自己的能力考入清华大学,成为一位无线电工程师,这也足以证明鲁迅的教育理念是相当成功的。

无怪乎诗人柳亚子评价说:“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红楼梦》中贾宝玉见了父亲贾政,就像老鼠见了猫,能怪贾政吗

(四)厘清当下教育的本质。

自从孩子们被解放了,他们也着实大胆、放肆起来了。以前头上有大棒、身上有枷锁,屈于淫威,他们只好唯唯诺诺。现在不同,一个合格的父母既要保存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自由,让他们自在、张扬地成长,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管束,这对于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正如鲁迅当年所预见的:“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

有一句话说的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每一种所作所为,实际都是父母日常行为的投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影响着孩子。因此,在当今这个时代,父母在关注子女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做的,还是应当先审视一下自己:“我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的问题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应当如何改正这些问题,避免影响到孩子?”做好自己,便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自己本身就一堆毛病,再去教育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心服,自己也觉得理亏。

之前读《汉书》,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实在忍俊不禁。

西汉中期有一个人叫陈万年,他善于逢迎拍马,因此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御史大夫,成为当朝重臣。晚年时,陈万年大病一场,自感不久于人世,于是把小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将毕生做人、处事的经验传授给他。做父亲的不顾病体,一直唠唠叨叨到夜半三更;跪在床边的儿子却坚持不住了,昏昏睡去,一头撞到屏风上面。陈万年大怒,抄起手杖就要行家法,说:“你老子在这里教导你,你反倒睡着了,怎么回事?(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儿子陈咸赶忙叩头谢罪,说道:“我完全明白您所说的话,大体意思就是叫我多多地拍马屁。(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陈万年听了,也无言以对,干脆作罢。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过去的时代,父母自身不正,孩子尚且会产生质疑、敢于不从,何况今天。由此想到,如今有些家长,整天禁止孩子碰手机,结果自己倒好,一天到晚抱着手机不放,试想一下,孩子又凭什么会听他的呢?

《红楼梦》中贾宝玉见了父亲贾政,就像老鼠见了猫,能怪贾政吗

(五)举重若轻的家教经典。

除了做好自身,适当学习一些家教方法也确实是非常必要的,这使我们在处理一些亲子问题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在这点上,可以多和有心得的父母聊一聊,讨教一些成功经验。此外,还可以多读一读书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

但是,一些理论性过强的家教书籍往往不是好的选择。这类书籍通常名气较大,其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不可谓不先进,但其可操作性可就很难说了,大部分内容往往玄远迂阔,难以施行。还有一类亲子书籍,则与此几乎是恰好相反,完全是一副实用手册的模样。

一部足以使人真正发生改变的好书,它影响人的方式通常实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会有一种非常刻意、明确地说教。惟因如此,它才更为可贵。西晋名将杜预曾说:“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好的家教类、亲子类书籍,应当避免过多的直接、正面论述,优柔厌饫、轻描淡写、举重若轻才是理想的手段,让读者主动、自然地从书中寻找他探寻的答案。

公认的家教经典《傅雷家书》事实上就是如此,就其内容来讲,它无非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日常通信,庞杂、琐碎地谈及艺术、文学、戏剧、处世之道、道德修养、感情处理等诸多方面。仔细考究,却发现它在子女教育、亲子关系方面却极少正面的论述和说教。可是,几乎所有做父母的,在读过这本书后,无不感觉获益匪浅,确实地学到很多亲子之间的相处法门。而这,这正是这本经典著作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中贾宝玉见了父亲贾政,就像老鼠见了猫,能怪贾政吗

事实上,当下一些优秀的亲子类书籍也正向这种趋势进步,减少空洞的说教和目的性过强、适用性过窄的内容,与其说是传授教育经验,不如说是在和同为家长的读者们坐在一起聊聊天,讲述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分享自己多年以来受用的某些教子方法。

譬如时下大火的一本亲子教育类图书《一定要告诉孩子的18堂商业思维课》,作者林明樟作为台湾地区的商业大咖,尽管全书的主旨是父母对子女的财商教育,但其新颖之处在于,它竟能举重若轻,将这种话题讲述得娓娓动听,将那些观点融于作者与上初中儿子的日常谈话,很好地避免了刻意说教。全书在亲子关系方面并没有很深入的正面议论,但字里行间,任何看似不经意之处,都实实在在、淋漓尽致地将它们展露了出来。尽管没有大张旗鼓,但因其内容的贴合、事例的生动而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给人的启发也更大,这实在远非一般亲子类图书所能及。

前段时间,一位出版社的朋友给我寄来几本,我和儿子都非常喜欢,读起来没有丝毫的压力,却让我们都受益匪浅。育儿实实在在是一场父母的修行,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的书籍面市,让更多的父母从书籍中获得育儿的智慧与力量。

我是 ,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我只写有温度的育儿文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赞赏!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