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公子,扶蘇之死

在現有的國際上存在的對中國的所有稱呼當中,伊朗人,稱中國為Chin,與漢字裡的“秦”字同音。通俗的解釋是,波斯初見中國之時,正值當時的秦帝國,兩國也是從此時開始互通有無、經貿通商,於是便以秦稱呼中國,延續至今。現如今,西方社會通行的對中國“China”的稱呼,追根溯源,便是由伊朗的Chin演變而來,並逐漸的形成了統一。由此,秦帝國作為中華文明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集權王朝,對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可見一斑。

秦國公子,扶蘇之死

眾所周知,秦,二世而亡。當年,秦始皇嬴政在巡遊途中突發暴病,生命垂危之際,下詔將帝位傳於嫡長子—公子扶蘇,並令趙高、李斯快馬通傳扶蘇,自長城邊境速速回咸陽主持喪事,這是歷史本該呈現的一幕。然而弔詭的是,李斯夥同趙高、胡亥密謀篡位,私自更改詔書,改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之後,偽造一封遺詔賜給扶蘇,列舉其諸般罪過,令其自盡。扶蘇死後,胡亥繼位。

秦國公子,扶蘇之死

影視中公子扶蘇形象

歷來皇家子嗣的儲位之爭,或多或少會伴隨著些許的流血犧牲,為了至高無上的閃耀著榮譽光環的九鼎之位,手足之間刀兵相向成為了權力的遊戲的常態。然而,即位之後大規模的清算骨肉兄弟,以至於把屠戮殆盡做到極致的,在歷史上,除了秦二世,恐怕無人能出其右了。而掀開這場史上空前的對皇室公子屠殺大幕的,便是扶蘇之死,一個集結了利慾薰心和權力膨脹的政治陰謀。


趙高的私心和打算

關於趙高的史料記載,少之又少,只是在《史記》中關於他人的傳記中有提及。

《史記·蒙恬列傳》:趙高者,諸趙疏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官,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

這段話交代了趙高的身世,即:趙高是秦國宗室的遠親,跟秦始皇也算是有著血脈上的聯繫,只不過趙高這一支已經走向沒落,成為了庶民。再加上他的母親因為觸犯刑法遭受處刑後身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殘疾,被收入秦朝政府設立的專門收容刑滿釋放人員的隱官,趙高兄弟就是在這裡出生。

秦國公子,扶蘇之死

影視中趙高形象

然而雖然出身卑賤,可趙高這個人卻一點也不平凡。憑藉著他父親是文法官吏的緣故,趙高從小耳濡目染秦國的法典,以至於成年之後精通法律。除此之外,因為時常在家中抄錄法律條文,練就了一手好字。商鞅之後,秦國重法,有了這兩項技能傍身的趙高,逐漸在當時有了小小的名氣。秦始皇聽說後,覺得這是一個有用之才,加上又有親戚關係,便將他留在宮中,任中車府令(相當於現在公司領導的專車司機,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始皇巡遊途中,趙高能夠一直伴隨左右的原因)。此舉,也直接帶來了趙高一生的轉機,讓他有了接觸到帝國最高權力中樞的機會。

進宮任職之後,因為精通律法和書法,始皇便讓趙高擔任胡亥的老師,此時,胡亥尚且年幼,整日與趙高學習生活在一起之後,二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師生情誼與信任關係,也由此,將二人捆綁成了利益共同體,即:只有胡亥繼位,才能使得趙高的權益最大化。帝師的權威以及朝廷律法掌控者和執行者的身份加持,一旦胡亥能夠站在權力頂峰,相應的,趙高就是旁邊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誘惑不可謂不大。再者,趙高曾經因為犯罪與蒙恬不睦,而蒙恬與始皇嫡長子扶蘇交好,倘若他日扶蘇繼位蒙恬掌權,自己不僅要交出律法大權,連性命也是堪憂,這是趙高不願意看到的。其三,身為上一任帝王身邊的紅人以及權臣,趙高在執法期間曾經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想要扳倒他的人不在少數,況且,權臣向來是最受忌憚的,趙高要想維持自己的地位不墜,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只能選擇胡亥,在他的遮蔽下,繼續猖狂,這也是沙丘之變發生的前提和原因。

李斯的選擇

早年間,李斯為郡縣小吏,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入秦為官,可以說李斯的到來,對於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宇內,起到了催化劑一般的推進作用。始皇也是聽從了李斯的建議,派遣謀士持金玉遊說六國,離間六國君臣,為始皇的統一大業掃除了障礙。後來,又寫了《諫逐客書》,勸誡始皇停止驅逐六國客卿,拉攏了人才,又贏得了民心。始皇稱帝后,因功,被拜為丞相,權力日盛。

秦國公子,扶蘇之死

李斯

在始皇稱帝之後關於國家治理制度的選擇上,李斯主張廢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被始皇採納,而對於分封制的執著,也是李斯到晚年都一直在堅持的政治信仰,以至於在後來國家繼承人選擇的問題上,李斯也是從自己的政治主張出發,陰差陽錯選擇了胡亥,原因之一就是:公子扶蘇的政治主張向來都不是郡縣制,而是傳統的分封諸侯,這是李斯所不能接受的。

之前,李斯從來沒有支持過扶蘇,也沒有意向支持胡亥。焚書坑儒時,扶蘇替山東儒生向始皇求情,已然是在公開聲明自己與始皇、李斯有著完全不同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態度。扶蘇這個人,重情至孝,仁義愛民,在我們今天看來,可以說是當世人的典範和楷模,然而在當時秦國法家當道的背景之下,他的思想,是與統治階級格格不入的。假設扶蘇繼位,在執政前期可能還是會按照始皇的執政方陣走下去,而一旦基礎穩固羽翼豐滿之後,勢必會採取跟始皇生前不同的政治策略,這跟李斯的政治願景和期望是不相符的。

秦國公子,扶蘇之死

秦國公子,扶蘇之死

秦帝國郡縣制

相反,年少時期就跟隨趙高學習帝國法律的胡亥,在政治主張上,跟始皇有著一致性,或者說在始皇生前,胡亥至少在表面上是絕對支持法家觀念和郡縣制度的。這也是為什麼胡亥能夠在十八個秦國公子中脫穎而出,跟隨始皇巡遊全國的根本原因。拋開胡亥在繼位後表現出的性格上的暴躁、殘忍,在個人能力和心機謀略上,能夠與公子扶蘇並駕齊驅、分庭抗禮的,只有幼子胡亥。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扶蘇的死,是夾雜在朝中權臣在政治利益和個人利益取捨時,所做的必然犧牲,被迫用個人的身死,來確保國家政治體制的繼續運行,為郡縣制,這一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體制的成熟和完善,提供了喘息的空間和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