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背井離鄉的問題?歸園田居和背井離鄉的有嗎?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農村,拿什麼留住年輕人?《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再次聚焦職業農民培養問題,明確提出:“培養職業農民隊伍。制定專門規劃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

培養職業農民隊伍,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轉型的必然要求,是推動農業市場化、產業化和農民職業化發展的必要舉措。但從現實情況看,農村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以中老年人為主力的農業勞動力的現狀為培養職業農民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培養職業農民,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無疑是最佳人選。培養職業農民,就要想方設法留住年輕人,吸引年輕人務農,讓農業後繼有人。那麼,值得我們的關注和思考的是,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務農?怎樣才能讓年輕人願意留在農村,樂於種田?

首先,可以從經濟上或物質層面尋找原因。年輕人不願務農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經濟問題。從事農業比較效益低已是不爭的事實,“一個月給我1000元,打死也不務農”,調研中有農民這樣說,只要一個月能夠掙上1000元,絕對不會選擇種田,可見從事農業的無奈與辛酸。值得欣慰的是此次《實施方案》中提到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內容涉及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這個還寄希望於《實施方案》的真正貫徹執行。客觀上說,在適度的規模經營+合理科學的農業支持補貼下,通過市場激勵和政府引導的模式,對於一個務農的年輕人來說,經濟收入應該和一個普通的務工人員不會有太大差距。但是,這也並不能保證年輕人會願意務農。

那麼,我們就要從精神或文化層面尋找原因。農村年輕人一畢業,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城市,城市似乎成為他們最後的歸宿。城市文化肯定具有契合人的內在需求的一面,但鄉村文化往往就受到了忽略。事實上,城市文化是鄉村文化的衍生品,鄉村文化才是母體。然而在城鎮化、工業化的衝擊下,鄉村文化日漸沒落。在這一過程中,固然有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在起作用,但也與我們的教育、社會宣傳、輿論導向密不可分。

我們已經已經習慣於宣揚城市的文明、城市文化的先進、城市生活的便利,過分強調城市中心主義,加劇了城市文化的強勢地位,鄉村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被逐漸淡忘和遺棄。

最終,年輕人失去了對鄉村出身的自信,失去在鄉村生活的信心,因為外界灌輸讓他們深信,只有城市才是美好的,只有城市才有夢想。那麼,現在,找回鄉村文化的自信,重新發展鄉村文化的魅力,重建鄉村文化,可能對吸引年輕人留下會產生一些作用。而且,還不止鄉村裡的年輕人,掃除城鄉流動羈絆,還有可能吸引城裡的年輕人再次上山下鄉,選擇到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中創業創新、施展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