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是将对将,兵对兵对打吗,为什么感觉这种戏剧化打仗喜闻乐见?

大马哈鱼12


这个当然不符合历史常识了,三国演义里每次都是双方武将先决生死,然后获胜方才全军出击。显然不是真的,中国古代从战国开始战争规模就非常大了,一仗双方过百万很正常,一将功成万骨枯,善领兵的将领在什么时候都是稀缺人才,怎么可能像敢死队一样先拼刺刀消耗掉。

这种像武侠小说一样的模式就是古时候说书先生们创作的,说书先生毕竟知识有限,排兵布阵战法诡计之类的自己都不明白,更别说演绎了,而且说出来也不精彩。

将领对决这种模式既能像大侠一样展现个人英雄主义,又能通过人物带入情节,说起来很精彩,所以经过说书先生们的再创作,就有了将军拼刺刀这样情节。


旭奕


首先说明在古代真正战场很少出现兵只对兵将只对将的战斗,之所以我们觉得这种现象喜闻乐见是因为我们受小说或评书演义戏曲等因素影响。

这些文艺作品之所以着重描写兵对兵将对将,是为了突出主将的威武和增强故事喜剧性冲突性,比如著名的三国演义中武圣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无不是体现关羽武艺高强。又如评书《隋唐演义》中甚至将里面的武将按武艺高低排定名次,如第一名李元霸 第二 宇文成都 第三 裴元庆……而在领兵单打独斗时排名底的怎么都打不过排名高的,小说戏剧评书不同于正史,需要英雄人物撑起整部作品,使故事更加生动化。

而古代真正大规模战争中主将的作用 一是指挥军队,二是带领士兵冲锋陷阵鼓舞士气,除非在人员非常少的小规模战争中才有可能将对将单独决斗,绝大多数的战争决定胜负的因素的是军队的实力、士气、保障、阵法等等。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认为古代打仗就像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中那样兵对兵将对将对战,就是因为我们受小说影视剧等等影响而造成的。


飞侠小哥


咱们看电视里一些桥段都是,双方主将先进行互殴,基本都是主将分个胜负以后,大手一挥,给我上,双方开打,基本上都是战胜的主将这边会获胜。

历史当然不是这样,要是这样,还领这么多兵干啥,还讲究兵法干啥。

不同时代战争方式是不同的,最早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双方摆好阵形,主将对话,说一些客套话,然后对砍。这个规矩后来被韩信破了,他从未有哪次等对方摆好阵形再进攻,往往都是出其不意。而后的战争方式愈加丰富,奇袭、佯攻、突击什么的层出不穷,只是少了最初人们对战争的公正和对死者的尊重。

实际打仗也不是双方将领相互开打,是大家领兵一起冲进去,这里的将领和真正实际统领的将领不是一回事,真正统领的不会上去打。战一打就乱了,谁还分那么清楚。



shadow背影


无论是古代的小说还是影视剧,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以战争为主。无论是步兵骑兵,都在一处宽敞的野外之地列阵,在双方列好阵势后,一方会出现一位大将,骑马提枪对着对方阵营大吼,要求与敌方的某位将领大战300回合。接着敌方应战,此时的二位大将随着战鼓越来越急促,便开始的厮杀,只要一名将领倒下,获胜一方的主将马上会大手一挥,全军掩杀过去,战败的一方狼狈逃窜。

这就是在我国古代小说中非常多的案例,比起我们现代战争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然而此时我们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明明自己带了这么多的士兵,还非要找两个人单挑,如果单挑能定战争输赢的话,那干脆就不用征兵,直接派两员大将厮打就可以了,干嘛还要找这么多的观众呢?

翻阅古代诸多典籍,我国的5000年的历史的确是一个辉煌的历史,然而也是一部战争史。从夏朝一直到清末,战争一直伴随着华夏民族共同生息。在古代史书中,对于战争的描写也有很多,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兵书战策,专门记载战争中的策略与打仗技巧,此书中所讲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大规模的团战,对于武将单挑非常少。出名的几次单挑也就是孙策单挑太史慈,吕布单挑郭汜,还有后面五代时期争霸的大将周德威,葛从周等人。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古代竟然发生了这么多次的战争,为啥找到单挑记录的也就几十个?要知道整整一部三国演义,里面的单挑场景就有几百个,这之间难道不互相矛盾吗?小编告诉你,这一点都不矛盾,因为三国演义只是小说而已,小说追求的是给读者一些快感,能让读者从中找到一些阅读的乐趣,所以作者就必须创造一些精彩的情节来打动读者,如果在小说中战争场景按史书来写的话,那么这场战役也就不过寥寥数语,根本就体现不出一场战争的激烈性。所以武将单挑是必须的,并不是他们想单挑,而是作者想让这些武将单挑。

古代虽然出现单挑记录的时候非常少,可并不是没有,这也是由于一些历史条件造成的。在五代时期,众多的小国实力相当,但是彼此之间都有战争,各个诸侯们都晓得对方的实力,如果双方硬拼的话,都没有绝对把握获得胜利,这才要双方默契的选择了武将单挑的行为,武将单挑不仅可以代表诸侯的荣誉,更是能够避免双方兵力受挫,到时候再纷乱的战争霸中难以立足。相反在国家统一时,由于国家军事人才的高度集中化,在于其他敌人作战时基本上不会采取武将单挑的策略,因为兵力的绝对优势根本没有必要再让武将冒险,有绝对优势的一方士气必然旺盛,此时的这一方是绝对不会给对方鼓舞士气的机会,所以必须避免单挑这种万不得已的做法。

在古代,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好的将领可以抵百万雄师,朝廷从全国费尽心力招募来的兵士,目的就是为了打仗,而不是打酱油。大将一般担当的任务都是负责指挥和调动,将军所在的营帐称为中军帐,是整个军队的指挥中枢,各方面的军队都要无条件的保证中军帐的安全,只要主将不死,己方的大旗依然不倒,这样即使是兵败也是有序的撤退而不是溃退。这就相当于一个人体,将军属于大脑,兵士属于四肢,在打架的时候都是用四肢打架,从没看见人有几个互相用头撞的。

所以双方的大将一般不会采取单挑的策略,反而都是互相惦记着对方的中军,因为一旦拿下中军宝帐,就意味着对方的核心水晶被摧毁,这样一来,敌方的组织会马上陷入混乱,士兵没有了将军的指挥,只能无头苍蝇般乱撞,即使人数再多也只有被人家砍的份儿。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无论是看三国还是水浒,大将单挑都是少数,双方将领比拼的更多的还是智慧和作战经验,如果单纯的靠武力值来决定双方的胜负,项羽,吕布这样的出名武将早就成了天下共主了,又会搞司马懿什么事呢?


维C牛奶咖啡糖


士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