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为什么要戴有色眼镜诽谤抗疫的努力?

今遇凉园


睡前再答一题。方方为什么要极尽造谣之能,因为有人约稿啊。至于什么人约稿,日记海外版光速出版就不言而喻了吧。

为什么方方会被约稿,也不一定就是她真想卖国,只是这次编造的日记跟境外某些势力的需求一拍即合,她个人名利双收,炒作起来既满足了表达欲,又满足了虚荣心。

观察者网的余亮先生评价方方可谓是一针见血。文章如图,略长但绝对值得一看。

图片没能过审,删除了。

简单来说就是经历了文革的方方这些1980年代的作家,还想用当年的伤痕文学给现在的中国做“启蒙”,国家越好,越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他们就越竭尽所能的叫板。

另外前两天观察者网的曹和平先生发表的对方方和张抗抗的评论文章也很棒。

好像现在能打的媒体,也只有观察者了吧。


话事之人


方方作为一名靠笔杆子吃饭的文人,对武汉抗疫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漏洞表达不满和提出批评,那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存在偏颇,话说的过头,也属正常,现代社会要允许有不同声音,不能搞“舆论一律”。

可反常的是,方方日记竟然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这恐怕就不是“不同声音”那么简单。纵观网上挺方派和倒方派斗的如火如荼,赞之者誉其为“良心”、“脊梁”、“女鲁迅”;毁之者贬为“恶人”、“美x”、“汪xx”。一时间剑拔弩张、营垒分明。可是,我总感觉没有说到点子上。

其实多数网友都是被大伽们带偏了节奏。挺方的名人们不乏心知肚明者,只是他(她)们天生老练,以不变应万变,避实就虚,揣着明白装糊涂,用“文学就是揭露暴露”这层盔甲包裹站歪的躯体和扭曲的心灵。而倒方派尽管来势凶猛、箭矢如雨,却因其浮浅,老在“悲惨悲壮、正面负面”的表像上打磨旋,结果是误将对方的护心镜作裸露的命门,白费力气乱拉弓。

那么方方日记真正的问题在哪儿呢?

一,方方针对国内媒体报道的“夺取抗疫斗争胜利”一词不无挖苦的说“只有结束,没有胜利”。可美国总统特朗普三月十六号公开说“我们能战胜病毒,共庆胜利”。事实是截止三月十六号,中国已基本控制疫情,而美国才开始爆发。这表明,在方方的骨子里“胜利”一词专属美国,中国人万万用不得。

二,美国政要借病毒不断抹黑攻击中国,甚至将此次肺病说成“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外交部发言人只是出于维护国家尊严稍微反击了一下,就被方方说成“甩锅美国”。只要不是白痴,顺着这“甩锅”的逻辑,很容易推导出此次肆虐世界的肺冠病毒是中国什么人或机构故意制造施放出来害人而后嫁祸美国。如此荒谬的言论,早已超出了言论自由的范畴。

三,任何公开发表的东西,读者都有赞扬或批评的权利。可方方将批评她的人说成“极左分子”、“文哥余孽”,这种给人随意贴政治标签的行为,既与她自己标榜的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不符,也与她一惯宣扬的“批评是什么什么”的论调相悖,说明她自己恰恰是一个脑袋里“文哥”余毒尚未肃清的两面人。

结合美欧澳印“事后算账”的叫嚣和“起诉索赔”的妄动以及日记在西方世界的公开发行,前后对接,再笨的人恐怕也能识得七八成。日记的本意绝不是什么“批评揭露是为了促使制度完善、社会进步”,而是借此搞事……。

优美漂亮的文字、精心筛选的场景、圣母般的祈祷、先哲似的“启蒙”,不过是为了推销她一腔媚美仇中的热情,还有那梦寐以求的诺贝尔文学奖加身。



武丁仗剑决云霓


很简单,首先要搞清方方在为谁打仗

这是我的一篇文章《方方在为谁打仗》

因为《方方日记》的德语版出版,“方方事件”进入了新的阶段,我本不想再关注这件事情,但因为有读者感到迷茫,有的为曾经支持方方而懊悔,他们想听听我的意见。我不能一一解答,就以此文作统一答复。

一、关于《方方日记》的定性

方方日记之所以争议不断,主要是没有厘清《方方日记》的定性,以致诉辩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

歪哥以为,《方方日记》虽然披着“日记”的外衣,但实际上并不是日记,而是现场报道与时事评论的综合体。

一般而言,日记具备高度的私密性,记载的是自己“不足与外人道”的所见所闻与所想,有的日记始终不见天日,能够被公开的日记,也大多是时过境迁或者主人作古。

当然,也有人发表即时日记,那不过是以“日记”为名的散文或者杂谈,并不是真的日记。方方的日记与此类似,但又有所不同——其中夹杂了“新闻”元素和“时事评论”元素。

方方本人不是记者,也无法去现场采访、调查,主要根据“听说”、“据说”的素材向境外传递武汉疫情的“新闻”。当然,方方不仅仅是“素材搬运工”——她基于这些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的“新闻”发表了自己的批评性甚至否定性的意见,俨然充当了“新闻记者”和“时事评论员”的双重角色。境外发表的《方方日记》又“出口转内销”到了境内,在国内引发舆论风波。

如果方方是歪哥这样的普通作者,这样的“日记”自然缺乏权威性和可关注性,会淹没在海量的资讯之中。问题是方方是国内外知名作家,而且做过两任湖北省作协主席,地位崇高且具备了半官方身份,无疑使得她的“报料”和评论有了“权威性”,有了传播甚至利用的价值。

既然《方方日记》并非日记而是“现场报道与时事评论的综合体”,我们就不能以日记的标准去考量,而应该以“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的标准去审查,在审查的标准中,真实性至关重要,基本真实是起码的标准。显然,没有资格和能力进行现场采访、调查的方方不能满足“基本真实”这个起码的标准。

不能说《方方日记》中的内容是假的,其中应该有真实的部分(即便这部分是真实的,也不是方方调查的结果),应该说是真假相杂,我们搞不清几分真几分假,甚至方方自己也搞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方方“照单全收”并进行“转卖”,这就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另外一个问题,“新闻报道”与“时事评论”必须截然分开,一个人不能就同一事件担任“新闻记者”和“时事评论员”两个角色,因为新闻报道讲究客观性,而时事评论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客观性是唯一的,主观性是多元的。

而方方在《方方日记》中同时充当了“新闻记者”和“时事评论员”的角色,违反了“两者不可兼容”的原则。

基于上述,他人对既缺乏客观性、中立性的《方方日记》进行批评就具备了合理性和正当性,方方本人也应进行反思和改进。

遗憾的是,方方并没有反思,更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且把批评者冠以“极左分子”、“左棍”、“网络黑社会”等侮辱性称呼,进一步将自己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二、方方为谁打仗

许多人以“维护言论自由”的名义为方方辩护,但方方自己不这么认为,她认为自己在“打仗”。

歪歪可没有冤枉方方,有她自己的原话作证。

在《方方日记》的终篇(3月24日),她写道: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她说这话的时候,颇有一种“如释重负”和“不辱使命”的满足与自豪。

我相信这是方方的真心话,因为古人早就说过“文以载道”,写文章都是有动机和目的的——表达自己的立场、传达自己的思想。

其实,大多数方方的支持者也知道“方方在打仗”。以某公众号题为《易中天:站在方方这一边,就是站在“人”这一边》的文章为例,作者就是旗帜鲜明地号召“站在方方这一边”,向方方的反对者开战。

我一位在加拿大的诗友把这篇文章发在群里,我没有看文章就说“这肯定不是易中天的文章,易中天的品位不会如此不堪”,那位诗友回答我“文章不是易中天的,引用他的话做标题”。我又仔细看了看文章,发现易中天根本没有讲过这个话,而是这位没有署名的作者自己观点,但是编者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让读者以为这是易中天的意见,我这位名满北美的诗友就上当了,还差点把我给忽悠了。

那么,方方是在为谁打仗呢?我一个多月前就写过一篇《别让方方成为第二个龙应台》的文章,许多人对此嗤之以鼻,包括我的一些粉丝。现在,《方方日记》的英文版正在热销,德文版也将出版,据说还有很多其他西方国家在排队,不用我多说,大家应该知道她是为谁打仗了。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有些人糊里糊涂地陪着方方打了一场惨烈无比的仗,却不知道自己充当了可怜的炮灰,而且是攻击自己所在的阵营,难怪有人痛心疾首。

可惜的是,财新和今日头条也被方方拉下了水——方方专门点名感谢了它们,把除它们之外的媒体称作“网络黑社会”,难怪我批评方方的文章在今日头条发不出来。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发声,每个人在舆论场上的发声都是在打仗,你要先考虑自己在为谁打仗,然后考虑怎么去打仗。

三、《方方日记》翻不起大浪

最近网上多有传言,说《方方日记》成为西方国家向中国起诉索赔的证据,说《方方日记》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有些读者为此忧心忡忡。

歪哥认为,虽然《方方日记》在境内外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但不宜过分夸大它的“威力”,国人不必恐慌,不必对它过分“抬举”。

一方面,方方虽然是地位崇高的知名作家,有半官方身份,但她毕竟是“前主席”,不是现任主席,更不是新闻记者和新闻发言人,她的“日记”主要根据“听说”、“据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不能成为“呈堂证供”。

另一方面,方方不是专家,其意见不具备专业方面的权威性,法官们不至于糊涂到把她的意见当作“专家意见”。

第三方面,新冠疫情的“下半场”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在防控疫情方面的基本正确和巨大贡献,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政治人物对中国表示肯定和赞许,世卫组织也在各种场合捍卫中国的正确做法,以至于特朗普先生都抱怨“世卫组织以中国为中心”。我们相信会有一些反华势力利用《方方日记》做文章,但我们更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因此,我们坚信《方方日记》翻不起大浪,中国不会被一本《方方日记》打翻在地。如果有人想利用《方方日记》来达到搅乱中国、损害中国的目的,那他就打错了算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