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你有沒有想過,其實 90 後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放任,那麼不羈,那麼無憂無慮~

根據大數據調查顯示,所有的焦慮人群裡,禿頭的 80 後只佔 40%,而 90 後已經後來居上成為“主力軍”,佔比超過一半,達到了 54% !

而且,焦慮不僅僅停留在職場社交,已經深入生活中:

85%的人,有“加班焦慮”,

61%的人,有“晉升焦慮”,

57%的人,有“消費焦慮”,

47%的人,有“學習焦慮”,

45%的人,有“晚睡焦慮”,

37%的人,有“髮際線焦慮”

34%的人,有“健康焦慮”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這篇文章,就是想分享一下,如何利用當下流行的「產品思維」來對抗 90 後的“中年焦慮”。

其實說起來很簡單,當下所有的焦慮,都是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擔憂,總結下來就三種:害怕職場滯漲、年齡恐慌、生活無力。

將個人的能力「產品化」。思考清楚自己的職場優勢,圈出核心能力,並建立成體系,對外提供穩定的產品服務。很多所謂的焦慮基本迎刃而解了。

試想一下,你的能力已經「產品化」後,不管外界變化如何劇烈,你都沒必要亂,只要根據環境,適當的調整能力的配置就好了。

「產品化」具體分了三個部分。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一、通過「點線面體」定位你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很多人都會有個誤區,覺得個核心能力就是最擅長的一項或幾項能力~!

這是不對的,

既然是要「產品化」,提供的能力固然重要,但還需要考慮能力的市場。

例如:

一年看 100 本書,這是能力,但不是核心能力。

一年出 100 篇結構化筆記,或者串講 100 本書,這才是核心能力。

所以,“核心能力”是你的特長與市場想結合的產物。

自己的特長應該很清楚,定位的方法也很多,這裡不做贅述了。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我們怎麼找到能力的市場?

很多人第一直覺:“這還不簡單,看企業的招聘信息唄”

沒錯,看招聘信息是對的,但還不夠!

給你講一個雙胞胎的故事:

有雙胞胎,2010年同時畢業,A去了騰訊,B去了報社。

7年後,A已成為年薪百萬的人;而 B 去的報社接近倒閉;

這其中的原因,不是兩人的核心素質的差別,而是兩個人選擇的行業所依附的經濟體的差別:一個在崛起,一個在崩塌。

而B曾寄託理想的整個產業都奄奄一息。

在選擇目標市場的時候,不需要一味的追求熱門、風口,但一定要對整個行業和趨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阿里巴巴的曾鳴教授曾提供了一個工具,叫做“點線面體”。產品經理們,在做一個新產品的時候,都會先用這個工具去評估一下行業的整體情況,並以此規劃出大致的發展路徑。

“點線面體”是個戰略思考工具,可以幫助你有效的看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將來發展的趨勢。

那點線面具體是指什麼?

以淘寶為例:

點,是淘寶上的各各種服務,例如:代運營服務、物流服務、淘寶店鋪設計....

線,是代表連接點與點,點與面之間的一些角色,例如說,淘寶賣家

面,是平臺或者生態的企業,淘寶就是一個面,連接了眾多的商家和買家。

體,你主要指的是一些經濟體,例如說電商行業,電商後面其實還有互聯網,這些都是體。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回到我們自身,還是以看書的能力為例:

一開始,你一定也會很困惑。雖然知道自己看書很多,但是不知道提供什麼樣的能力才好。這時就可以用“點線面體”工具,列出整個目標行業的整體情況。在選擇自己最適合的核心能力;

點:你能提供的能力(先不填)

線:付費課程、文章、短視頻

面:自媒體平臺、音頻平臺、流媒體平臺

體:知識付費經濟

列出“點線面體”之後,在反過來結合自身的情況。

你一年看 100 本書,這是很好的特長,

加入你選擇:「知識付費-自媒體平臺-文章 」 這樣的路徑。

你就可以選擇拆書,把讀書的內容總結成讀後感,寫成文章在自媒體平臺發表,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做成付費產品。完成讀書+寫作的核心能力。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二、利用“標籤化”,快速建立合作

產品經理有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產品很好很強大,但就是沒人用。

個人有時候也是一樣,能力很強,但別人就是不買賬。這時候,你就需要用到“標籤化”的能力了。

很多人都覺得“貼標籤”是不好的,但事實上,每個人都在用標籤認識世界。

一味逃避標籤化,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

我有個朋友,做技術出身的,能力很強,屬於那種一個人可以開發一套系統的那種。但是生活上,基本屬於不能自理的一類。

他去面試,別人都覺得簡歷可能造假,因為簡歷的專業度很高,但是看真人,卻很不專業。二十幾歲的人穿的不修邊幅,臉上還有鬍渣子,面試過程中,面試官總喜歡挑尖刻偏門的問題。

後來,他專門找挑了一套面試的衣服,做了一個簡單的髮型。

結果,就那麼一點點改變,面試都變得很順利,很快就拿到了 offer。

所有人都說:“不要以貌取人”,“不要貼標籤”

但事實上,我們去認識一個新的朋友,一定會潛意識裡把他跟另外一個類似的朋友聯繫在一起,也許是風格很像,也許是動作像,也許是口音像。我們就會把這兩個人貼上同樣的標籤。

這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溝通方式。

面對人性的本能,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迴避,好好利用就好了。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學會給自己貼上一些好的標籤。

有個非常好的例子,就是蜜芽的創始人劉楠。

在最開始創意期,劉楠也曾迷茫過,後來巧合之下,要到了徐小平老師的聯繫方式。她就想著給徐小平老師發一條短信尋求幫助。

但徐小平老師這樣的大忙人,哪有時間回她的短信啊!

沒想到,最後徐小平老師收到短信不到 3 分鐘,就主動打了電話給劉楠。

什麼樣的短信,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內容其實非常簡單:

劉楠的短信:

我是一名北大畢業的學生,我現在在開淘寶店,我的淘寶店銷售已經3000萬了。但我陷入了迷茫,您是一位心靈導師,您能不能開導我?

沒有長篇大倫,沒有羅列從幼兒園起獲得的各種獎項。

只是短短的幾句話,給自己貼了2個非常好的標籤:

第一個:”有潛力”,即是北大學生,又是3000萬的銷售額的淘寶店主。

第二個:”很迷茫”,既表達了現在的情況,也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一些人,花了很長時間都約不到的人。劉楠僅僅貼了2個標籤就實現了~!

所以會貼標籤的人,會比那些不會貼標籤,甚至逃避的貼標籤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那如何有效的貼標籤??

除了發短信以外,自我介紹的時候,也是貼標籤的最佳時機。

你可以通過貼標籤的方式,給自己增加一些影響力。但很多人其實都不太懂得如何做自我介紹,而措施了這個機會。

大部分人,自我介紹都是簡單說下名稱職業,了不起加個興趣愛好就完事了。下面給出一個自我介紹的4條原則,幫助你係統的做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的四個原則:

一個標籤(姓名,職業,頭銜)

一個數據(做出哪些成就)

一個權威(獎項,證書,人脈)

一個價值(你能帶來什麼)

參加培訓時遇到的一個女孩子的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叫茹蔚,我有三個身份。

第一個身份,我是一家物聯網公司的事業部負責人,在2015年接手一個年銷售額不到5千萬的銷售部,經過3年的努力,該銷售部已經成為年銷售額超過2.5億的綜合事業部,未來我希望能給一萬人提供就業機會,持續為中國實體制造業貢獻一分力量;

第二個身份,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從16年到18年我在百忙之中抽空生了三個孩子,由於胎教和啟蒙教育做的還不錯,現在他們仨的身心成長情況還是讓人滿意的;

第三個身份,我還是我自己,工作之餘在瑜伽、育兒和管理方面不斷自我增值,同時還資助了17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未來我希望能正向影響身邊的人一起投入到公益事業。

茹蔚一下子就給自己貼了三個標籤,物聯網公司的負責,三個孩子的媽媽,熱心的公益者。聽完印象深刻,也知道該如何交往。

好的產品,一定有良好的界面,讓人可以快速的接受並使用。

就像微信,老人打開也會用。像IPad 平板,小孩子沒學過也知道怎麼玩。

人也一樣,標籤有時就是你與他人合作最好的快捷方式。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三、建立結構化的人脈

任何爆款產品,不是開發完成就爆款的!

背後都是有大量運營人員做內容、找渠道、投廣告、建社群等等,經過諸多的努力,最終才因為某個熱點才爆紅的。

個人能力「產品化」之後,同樣需要有大量的“運營”幫你背書,幫你引爆市場。而這些“運營”其實就是你的人脈。

聊人脈前,你需要先講知道什麼是“社交圈層”。

“社交圈層”,你可能是第一次聽這個詞,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把身邊的社交關係為三層:

第一類:互利圈

也就是非常直接的有實用價值交換的社交圈;

第二類:人情圈

它不是簡單的利益交換,而是有了人情的成分在裡面;

第三類:交心圈

這個圈層內的社交關係,超越了利益交換的範疇,而是價值觀層面的相互認可。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每一層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和處理方式。

比如說互利圈,就要弄清楚你能給對方提供的價值,以及對方可以給你提供的價值。

比如說在處理跨部門合作的時候,可能因為接觸的少,也沒有什麼人情往來,所以制定合作方案的過程中就需要加入對對方有利可圖的交換點,不一定是硬性條件也可以是未來承諾,不能一味強調公司戰略,領導安排等,具有壓迫威脅性的要求。

其次是人情圈,更多的是在人情層面。

比如說在工作中看到有對方的一些小問題,給出友情提示。聽到了什麼職場八卦,拿出來一起分享。在工作中有一些好的機會也會向相互推薦。

職場交友大部分都是在人情圈和利益圈,人情圈的朋友需要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精力,但同樣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也更有助於我們工作的順利進展。

交心圈是價值觀的相互認同。

很難達到,但好在也不需要太多,一輩子遇到那麼一兩個就好了。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只有瞭解了“社交圈層”後,建立人脈的時候,才可以進退自如,不會亂。人脈也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同行人脈:

同行的人脈都是基於相同職業,有共同的痛點,天然自帶話題,社交的成本最小。

同時還不需要太花心思打理,是最容易培養的一個。

同行人脈可以幫助你快速收集信息,大到行業動態,小到工作難點。除此之外還能培養些弱關係,方便日後跳槽和行業口碑。

第二種是高級人脈:

高級人脈,主要指一些比較高端的人脈關係。

例如老闆讓你去開拓一個客戶,結果這個客戶的CEO就在你的微信通訊錄裡。結果不言而喻。

高級人脈的搭建是比較考驗個人社交能力的,從搭建到維護都需要花很多心思,對於普通人而已,有意識即可,不必過分強求。

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熟人的。

第三種是跨界人脈:

除了認識那些有直接利益的人意外,還需要構建一些非直接利益的人脈。

不管做哪行,多多少少都會有和一些陌生領域打交道,例如說法律,法務,稅務,醫療等。

這些時候,認識一兩個專業人的就極為重要,一方面可以普及基礎認識,有時甚至可以幫到忙,產生合作。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內向的人如何構建人脈?

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性格內向,情商低,社交能力差,不知道如何結交人脈~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人脈的基礎不是“口才”的好壞,而是利益的交換。

所以只要打磨好自我介紹,告訴別人你是誰,你可以提供什麼價值即可。性格不是問題,情商可以鍛鍊,社交能力可以培養。

只要走出第一步,做好自我介紹就好。

越熱門的產品,運營越給力,用戶就越多,估值變現能力就越高。

人也一樣,人脈越多,影響力就越大,價值自然越大。

互聯網行業的90後,是怎麼利用「產品思維」戰勝中年焦慮的?

—— 最後 ——

總結一下核心要點,個人能力的產品「產品化」主要有三個要點。

要點一:用「點線面體」的方法,找到時代的紅利和趨勢,集合自身特長,完成卡位操作。

要點二:利用好「標籤」,快速嵌入協作網絡,減少發展阻力。

要點三:結構化建立人脈,利用人脈提升影響力,放大自身價值。

最後感慨一下,90 後和 80 後,都算是悲催的一代。沒有 70 和 60 的下海撈錢的時代紅利,同時還得面對飛漲的房價。拿著 n 代人共同平均出來的工資,操著著養活三代人的心。

但不管怎樣,不管對面如何殘酷的現實。

有人會選擇趴下,也一定會有人選擇克服重重阻礙,完成人生的逆襲。

所以我們面對的問題只有一個:“選擇成為那種人~”

我是職場大橘,歡迎你的評論、關注、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