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历史的足迹,需要我们去追寻


余秋雨《文化苦旅》:历史的足迹,需要我们去追寻

距离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已经颇久了,我只记得当时刚读完其中的一篇,便已被先生那严肃深沉却又辽阔邃远的笔触深深折服了。

之后,这本书便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不久后,我在一家书店购得此书,心里非常欢喜。距离此时,我读完这本书却还是很久之后的事了,至于如此,一是因自己生性懒散,虽喜爱读书却极少认真坐下来耐住性子读书,二是工作颇为繁重,三是此书实在太过于厚重,整个散落在大江南北的一代一代的中国文化都被余秋雨先生拖曳、描摹出来。

若匆匆浏览此书也罢,要是细细品味的活,不啻于同余秋雨先生一道,在那些隐匿着中华文化的山川河流、塔窟寺庙、湖镇楼阁走了一遭,原本颇为闲散的心境变得肃然,心头便没由来地多了几许沉重之感,便再也简单不起来了。

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说:“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要苍老。


余秋雨《文化苦旅》:历史的足迹,需要我们去追寻

01 中国文人的理想

中国古代文人基于自身的定位,大都有“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于是,他们十余载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入朝为官,为国家尽了些许力量。

然而,官场的黑暗却是他们没有想到的,帝王的昏庸也是他们没料到的:奸佞之臣蒙蔽着皇帝的眼睛,魅惑着皇帝的心术,整日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他们无奈了,彷徨了,想要唤醒着腐朽的朝廷,却触怒了权贵,被佞臣们视为骨中之刺。于是,满腹才华却遭人妒忌,几番谗言便被罢黜贬谪,流放到千里之外。

也罢,这高堂容不下我,便挥挥衣袖,整整衣冠,去那些个山水之间吟诗作对罢。只是这离去的背影,多少有些踉跄。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处,便把满腹衷肠向那里的山水吐露,醉于山水,叹于人生。

他们不想这样,却只能这样。

在这种与自然互相倾吐的过程中,生命和自然水乳交融,自己的文化人格也就深深浅浅烙印在这些山山水水里了。

这的高山绿水之间,藏着多少故事,多少无奈与控诉,可惜,这山常青,水长流,这无声的叹息与询问只换来几声山涧鸟鸣罢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历史的足迹,需要我们去追寻

02 不简单的苦旅

如今,我们在人类建造的城市里研究思考着古文化,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一个有着极其敏锐的文化视觉和极其敏感的文化良知的人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处,那些亭台楼阁、湖光山色中藏匿着的文化脉搏岂能不欢呼雀跃,争抢着诉说自己千百年来的寂寞和无奈?

这样的旅途,岂会简单?跋山涉水劳累了身体,疾笔思索劳累了灵魂,不正是一场苦旅吗?

历史总是严肃的,当我们从历史当中寻找文化存留下来的脚印的时候,这无疑会变成最严肃枯燥甚至有些沉闷,却又丝毫不敢懈怠的工作了。

哪怕他们藏匿于山水之中,带来了山的灵动与水的柔美,更多的是增添了几分山的巍峨与水的磅礴。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五千年的积淀凝聚着这个民族的血脉根源。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千年,早就和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她记载着我们的历史,蕴藏着我们的文化,昭示着我们的人格,每走一步都能找到让人思索回味的事迹。

余秋雨《文化苦旅》:历史的足迹,需要我们去追寻

03 历史的叹息

如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可我们的精神又该向哪个方向走呢?

历史流淌到今天,前路该怎样走?或许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看看古人走过的那些山山水水、楼阁栈道。

我们的历史文化藏在于山水之间,脚步太过幽深,不踏破铁鞋又怎会柳暗花明?

我们现代人的人格该如何构建,或许还是该看看古人的人格构建,因为这是我们的血脉。

历史在叹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只愿那些先知先觉关心着我们精神走向的,站在时代之前的人们,多去听听这山谷的足音,或许我们就该知道明天该往哪儿走了。

很多时候,如果你在人生前进的途中迷失了方向,不妨将先生的这本书捧至桌前,泡上一壶好茶,慢慢品读其中滋味,说不定你对人生会有另一番见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