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做藥膳的烏雞不是好白鳳

我讀《金瓶梅》讀到第四十九回,西門慶請胡僧吃飯,擺了一大桌肉宴:“先桌邊兒放了四碟果子,四碟小菜,又是四碟案酒:一碟頭魚、一碟糟鴨、一碟烏皮雞、一碟舞鱸公。又拿上四樣下飯來:一碟羊角蔥炒的核桃肉,一碟細切的煯餄樣子肉,一碟肥肥的羊貫腸,一碟光溜溜的滑鰍。次又拿了一道湯飯出來:一個碗內兩個肉圓子,夾著一條花腸滾子肉,名喚一龍戲二珠;一大盤裂破頭高裝肉包子。……隨即又是兩樣添換上來:一碟寸扎的騎馬腸兒,一碟醃臘鵝脖子,又是兩樣豔物與梵僧下酒:一碟子癩葡萄,一碟子流心紅李子。落後,又是一大碗鱔魚麵,與菜卷兒,一齊拿上來。” 別的菜名倒也罷了,唯獨“烏皮雞”讓我眼前一亮。烏皮雞乃是烏雞,又名“烏骨雞”,乃是女人們補身之物,尤其適用於羸弱的產婦。怎麼會被西門慶擺在了胡僧面前?我仔細看了看,原來那一天是西門慶的二姨太李嬌兒的生日。根據西門府的規矩,手頭闊綽的姨太太過生日會大擺宴席。李嬌兒曾經是西門府裡的財務總監,自然撈了不少油水。胡僧吃的都是她請別人吃的菜餚。很多評論《金》書的人認為,西門慶用了一系列象徵男女性器官的食物暗示胡僧,希望他儘快給自己壯陽春藥。實際上,這份菜單是李嬌兒的內心獨白,她被西門慶冷落太久了,又不能回到妓院重操舊業,只好在飯桌上擺出一堆情色盛宴。那碟子“烏皮雞”可能是滷好的烏雞。


不肯做藥膳的烏雞不是好白鳳

滷烏雞好吃不好吃,我不清楚。我一般都是去菜市場買活生生的烏雞,讓雞販子當場宰殺。隨後帶回家裡燉湯。有時候也會摻上粳米熬成烏雞粥。我吃烏雞是圖補氣血。根據《中華本草》記載,烏雞“補肝腎、益氣血、退虛熱”。若是配合黃芪清燉,則有益於氣短胸悶易疲勞的人;若是添些黨參,則能緩解婦女的痛經症狀;若是加入枸杞,也能夠起到滋補肝腎之效。只是不能多放,多放易生內熱。另外,我從來不覺得烏雞肉好吃。對比三黃雞與蘆花雞,烏雞的脂肪量太低,吃到嘴裡不夠香滑肥美。好在烏雞的氨基酸與微量元素比別的雞肉高。所以,我喜歡把烏雞切剁成塊,混上一些中藥於砂鍋裡,用溫火熬燉,燉到雞肉爛熟的程度,才略略放些鹽。因此,烏雞的精華都融入了湯裡。雞湯鮮美不需贅言,雞肉填入口中卻是平平無奇了。


不肯做藥膳的烏雞不是好白鳳


也許有讀者不服,會列出各種烹飪烏雞的方法。實事求是的說,中國人自唐朝以來,食用烏雞多是清燉,無非是配料有區。唐朝人最初對待烏雞,是將它視為通靈之物的。唐朝人迷信,動輒信奉“物以稀為貴”。他們看到黑貓就覺得可以鎮宅辟邪,看到烏雞就覺得比較神奇。烏雞是黑皮黑肉黑骨黑心黑肝,偏偏羽毛有的白如雪,有的黑如膝。唐朝人對烏雞腦洞大開,硬是讓它成了精。如記載隋唐朝野軼聞的《朝野僉載》,講過一個名叫衛鎬的縣官去縣裡視察工作,路上走累了,順腳到了一個老百姓家裡歇息,同時決定在這家吃飯。老百姓看到大老爺光臨寒舍,慌忙準備殺雞做飯。衛鎬有些睏乏,就趴在桌子上假寐。結果他剛一閉眼,就看見一個黑衣婦人領著一群黃衣小孩哭著喊著求他救命。衛鎬不想搭理,索性睜開眼睛,催促怎麼還不上飯。他的一個親信走過來說:老爺,這家人是在太窮了,廚房裡沒有什麼能吃的。他們準備把家裡的烏雞殺了燉肉。可是這烏雞剛剛抱了一窩小雞,老百姓還在糾結著呢……衛鎬恍然大悟,原來他夢裡的黑衣婦人就是烏雞精所化。這一來,衛鎬也不讓殺雞了。已修煉成精的雞肉誰敢吃?吃了沒準會落惡報呢!

話說回來,衛鎬不敢吃烏雞,不代表別的人不敢吃。有些膽子大的人,會將烏雞拔毛剝皮,再將雞皮煮熟,與熟豬皮和海蜇皮一起切成細絲,摞成小山形狀,繼而用香油爆炸花椒與薑末,混入精鹽與醬醋,淋在三絲“山”上。這是陝西名菜“三皮絲”,最早的名叫“剝豹皮”——寓意是活剝中唐奸臣王旭、李嵩與李全交三人的人皮。這三人貪贓枉法、作惡多端,一個外號是“黑豹”,一個外號是“赤黧豹”,一個外號是“白額豹”。百姓們對他們恨之入骨,得聞此菜,爭而食之。但是這個故事屬於江湖傳聞,不足為信。

不肯做藥膳的烏雞不是好白鳳

烏雞在唐朝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養殖風,能夠享用它的,應該是社會階級比較高的人。比如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操心的不是吃烏雞肉,而是放烏雞血。她為了美容異想天開,命人將三月三的桃花采下,陰乾研成細末,再配上七月七的烏雞鮮血,將它們攪拌成為糊狀,然後敷在臉上和身上。待幹了之後用溫水洗淨。太平公主長期使用烏雞血面膜,功效如何?據說“面白脫如雪,身光白如素”。桃花有助於女性美容,這我信。用雞血敷臉不但讓人瘮得慌,而且無醫理可講。無奈在天之驕女的光環裡,沒理也成了有理。何況以她的身望與權勢,當時人誰敢說她一字醜?

烏雞正經發揮出藥性是在明朝。先是李時珍承認了它有滋養肝腎、養血益精、健脾固衝之強,將它編入《本草綱目》,成它是“膳食最佳”;後是一個叫龔廷賢的老中醫,將一整隻“白毛烏肉膳雞”,先去毛與內臟,再將人參、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等十四味中藥研碎成末,填入雞肚裡用水、酒煮。煮熟之後,將藥末與雞肉取出曬乾,再混成一團用粳米酒水煮糊成丸,用以治療婦科病。後人稱之為“烏雞白鳳丸”。“白鳳”形容的是白羽烏雞。清朝御醫又在原先“烏雞白鳳丸”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之成為宮廷御藥。慈禧就沒少吃烏雞白鳳丸。如今的北京故宮博物館還擱著她吃剩下來的丸藥。

話說回來,烏雞雖然有滋補的功效,卻離不開中藥的支撐。它只是一隻黑色素比較多的雞罷了。好比黑人的黑色素比白人、黃種人多一樣。烏雞能夠成為藥膳,在於各種藥材相互輔助,混為一體,被人體吸收,起了調理作用。而那些拿著烏雞血去洗頭髮,或者用雞血拌了蜂蜜煮了吃,以求容顏回春的旁門左道,我覺得都可以洗洗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