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太平天國不內訌,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對抗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結果會如何?

杜玉豪


1864年隆冬,長沙城內。左宗棠攤開宣紙,提筆書寫。遠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插滿了太平軍的黃旗,滿清皇室死的死,逃得逃。現在左帥要做的就是分析戰敗的原因,為後人留下教訓遺產。

一、太平軍大都是廣東客家人,有共同的語言習俗。加上廣泛吸收廣西的士兵,桂一省,自古民風彪悍,部隊中又混有苗民與秘密社會成員。這些人投軍只求飯飽,能死戰求生,戰死亦求昇天。反觀湘軍,與敵交戰,只敢用鳥銃遠攻炮擊,不敢和太平軍短兵相接,貪生怕死的多;更為要命的事,軍餉不能及時發放,士兵肆意搶掠,百姓怕官軍;將士各自為政,敗不相救,勝則爭功。

二、太平軍以宗教之名起事,士兵們只需”遵守命令,勇敢作戰,一時受苦,同打江山,後自有高封。“以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為首的諸位將領,部隊紀律嚴明,百姓愛戴,主動向太平軍進貢糧米錢財,以至軍隊糧餉充沛,士兵少擾民。湘軍,姦淫搶掠,百姓恨之入骨。”賊至爭相迎之,官軍至皆罷市“。

三、滿清入主中原,一直以來壓制華夏文化,大興文字獄。洪秀全雖以”上帝“名義起義,但聯合各會黨,發檄文驅殺胡妖,其實是一場種族革命,所以能博得底層民眾的同情與支持。

左宗棠寫的正起勁,突然聽到外頭傳來陣陣喧鬧聲。緊接著,門外腳步聲步步緊逼。“大人出大事了”左旋即把筆丟一邊,隨下人走到屋外。左宗堂現在的府邸臨江而建,出門不遠就是湘江。雖已是枯水期,但湘江水位不見消退。只見眾人拉著曾國潘,曾下半身已溼透,褲子上還沾著黃泥巴。不知為何,左宗棠看到曾國藩這副模樣,竟大笑起來。“真像個豬崽子”在旁的眾人,表情尷尬,想笑又不敢笑,只得憋在臉上。

左宗棠隨即恢復往日的威嚴,他四下打量曾國藩周邊人。“伯涵,怎麼不見李二?”曾國藩目光投向前方煙波浩淼的湘江”我派他去上海,搬救兵!“。


本草百曉生


太平天國如果不改變他奇葩的宗教體系,是絕無可能推翻清朝的。

回到1856年,如果太平天國不內訌,西征和東征戰果很可能擴大,擊敗當時尚未成熟的湘軍(當時左宗棠、李鴻章還未成軍),但是,要想徹底打敗曾國藩,恐怕還是很困難。

太平軍能征善戰,但不善於打殲滅戰

太平軍早期取得了許多勝利。武昌、九江、安慶,都數次攻佔。同時,在西征戰役中,太平軍也多次擊敗湘軍。其中,“九江、湖口大捷”堪稱是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

可是,我們會發現,這些勝利,大多是擊潰戰。即使是“湖口大捷”,也只是“重創”湘軍水師。而“樟樹鎮大捷”,也是"殺敵千餘“。

1856年,太平軍連續取得勝利。逼近南昌,曾國藩四處求援,岌岌可危;九江城下,塔齊布病死,九江撤圍救南昌;武昌城下,羅澤南戰死。

太平軍數次把曾國藩打得羞愧難當,但是,卻很少打上規模的殲滅戰。

可是,這背後,卻暴露出太平軍過於注重攻城略地,沒有重視殲滅敵軍主力。

以水軍為利:在之前短暫的湘軍進攻階段,太平軍水軍損失船隻萬艘,曾經以水師自豪的太平軍失去了正面對抗湘軍的能力。而在太平軍反攻階段,取得湖口大捷後,湘軍水師分為兩股,外江水師遭遇重創後撤退,內湖水師撤退到鄱陽湖作戰。

因此,太平軍始終沒有重新建立起水軍優勢,這對於太平軍是致命的隱患。

湖口之戰重創湘軍水軍,但是,長江水面太平軍依然無法重建水師優勢。

太平軍軍力與戰略目標不匹配

大家普遍認為太平軍兵馬眾多。事實上,太平軍初期,真正能戰之兵並不多。

有的專家認為,太平軍全盛時期的野戰兵團,大約只有十萬左右。北伐用去三萬,留守天京附近的大約三萬,用於西征的大約三、四萬兵馬。

我認為,這個估計過於模糊,持相對保守態度。不過,太平軍兵力確實不多。這個有跡可循。

在太平軍西征的最後的階段,楊秀清調石達開回師救援天京,參加東征作戰。

石達開帶走“二三萬人”,整個西征的進攻就基本停止。而當時,南昌已經岌岌可危。

可見,即使算上西征太平軍算上在西征過程中招募的新兵,雖應該不只三、四萬兵馬,但絕沒有大家印象中動輒“幾十萬大軍”的規模。

以幾萬人的兵馬,太平軍同時攻略江西、安徽、湖北等數省。這個兵力確實與戰略目標完全不匹配。畢竟,與早期的轉戰不同,此時太平軍的目標已經不是過路了,而是要控制、經營這些地區。這還沒有考慮到此時江南、江北大營在天京附近的威脅。

最終,因為江南江北大營加緊在東線的攻勢,威脅天京。使得太平軍被迫調集兵馬回救天京,致使西征在戰役追擊階段戛然而止。

湘軍進步速度快,如果不能快速殲滅,湘軍戰力將迅速攀升

早期,湘軍成軍不久就開始參戰。儘管有塔齊布等行伍之人參加,但是,湘軍的領導多是文人,此時他們在戰役指揮,戰役協作上的經驗還非常欠缺。

湘軍的文人將領們,在戰爭中不斷遭受挫折,在挫折中學習,逐漸成長起來。

因此,即使太平軍回頭打下南昌,只要沒有活捉或者殺死曾國藩。由於湘軍主力尚在,恐怕也不是一時半會還是不會敗亡的。

三個變量,誰變得快,誰就能贏

因此,如果要判斷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認為主要取決於兩個變量。

湘軍方面能否快速成熟,戰役指揮、戰役協作水平的提高。

太平軍方面,能否順利改變奇葩宗教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當時,楊秀清、石達開都在奇葩宗教籠罩下的政治、經濟政策上嘗試做一些調整)。

清朝方面,能否像1860年以後那樣,充分信任和支持湘軍作戰。畢竟,太平軍的對手是大清朝廷,湘軍只是一個打工仔。打工仔能夠取勝,還要看老闆支持不支持。

奇葩的宗教體系是太平軍的硬傷。這個不改變,太平軍永遠無法勝利,不論內訌與否。

因此,我認為,即使太平天國沒有內訌。1856年時,湘軍與太平軍的作戰還在中盤,勝負難料。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個問題其實根本無需回答,歷史本身已經說明了一切。

當時石達開在九江設計殲滅了湘軍水師數百條大艦,一下子把戰線又推到武昌,整個長江戰局太平天國已經是全勝之勢。

湘軍最厲害的就是這個水師,大艦重炮,太平軍的那些個漁船拼湊的水軍完全無法正面對抗。

但這些水師戰艦建造,加上購買西洋火炮是需要大量時間的。現在一戰損失了那麼多,短期根本無法恢復。

至於曾國藩本人,當時就是呆在南昌城裡坐已待斃而已。

太平軍這邊,在天京已攻破江南江北大營,那麼大清最肥最富饒的蘇州,杭州,上海一帶已是嘴邊的肥肉。之前一直是江南大營圍著沒辦法,現在的局面,你對比下李秀成後來拿下蘇南,一下擴軍幾十萬就知道了。

太平天國立刻就要迎來第二波發展高潮。

長江上游,已佔領武昌,只等天京這裡援軍一到,即可組織第二次徵湘,湖南也是唾手可得。

至於左宗棠,也不要太神話他,太平天國末期,他單獨對付李世賢,也就是個兩分的局面。太平天國全面勝勢時,他也翻不了盤。


琴心入道


假設太平天國沒有內訌,只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攻擊太平軍,曾國藩等人將死無葬身之地,原因是,曾國藩的湘軍保衛的滿清政府腐敗透頂,對外屈膝投降,割地賠款,對內殘酷人民,可以說當時整個滿清君臣基本上變成洋奴走狗(左宗棠除外但人微言輕),而且湘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根本談不上紀律,真不如土匪,這樣的軍隊戰鬥力非有限。因此在太平天國內訌前,湘軍一敗再敗,這樣的隊伍絕不可能得人民群眾的支持,許多真正德才兼備的有識之士以加入湘軍為恥,得人心者得天下,湘軍根本不得人心,湘軍的將領水平也不可能太高。滿清的腐敗和賠款,把國掏褲空了,湘軍軍費曾國藩只能自籌,除了一部分地主捐贈,絕大部分靠搶掠,也不能到處亂搶,最好到太平天國統治區搶,名正言順,屢戰屢敗怎麼搶?沒有經費,仗能不敗嗎?但是他們也有一優勢,作為洋奴,洋人還是要幫助的,而且太平天國在最危難時也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絕不承認那些賣國條約,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必須幫相軍鎮壓太平軍,太平天國的冷兵器在強大的洋槍洋炮面前,難有勝算(若沒有洋人,曾國藩等人會死得很慘),這是曾國藩取勝的唯一希望。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人性有很多弱點,太平天國是洪秀全、楊秀清雙寡頭格局,沒辦法不內訌。假如不內訌,以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之流也難以和湘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這樣優秀的人才對抗。

無論是做人的道德品質、學識、帶兵能力、政治格局、做人境界,曾李胡左都優於楊韋石之流。

當然了,楊秀清比韋昌輝、石達開還是要強一點。但是跟湘軍的領袖曾國藩相比,差的不是一點點,而是差了幾條街。

楊秀清一度把太平天國的局面打造的很好,擊破清軍江南大營,達到人生頂峰。以至於會給人錯覺,就是太平天國不內亂,就能打敗曾國藩的湘軍,推翻清朝。

而湘軍開局並不好,一度處於很困難的境地,但是在早期兩個關鍵人物曾國藩和胡林翼的周旋下,慢慢走上正軌。

現在可以拿楊秀清和曾國藩對比一下。楊秀清是燒炭出身的,基本沒什麼文化。而且他情商很低,不知道籠絡部將,一味用強。對天王不忠,有不臣之心,又沒有實際行動廢掉天王。對部將打壓,由此跟韋昌輝結下了仇怨,種下了禍根。在這樣的政權裡,人和人是脆弱的關係,沒有友誼和道德可講。

曾國藩也不是完人,殺戮過重也是汙點。但是他扛起的是道義的大旗,忠君衛道,在個人品質上沒有缺失。在格局、境界上更是高於楊秀清很多,曾國藩手下猛將眾多,大多數對老帥都比較信服,能團結一心,所以戰鬥力比太平軍強很多。

胡林翼如果不是早逝,能力也是超過楊秀清很多。李鴻章更是不用說了,成為晚清政治軍事外交重臣。左宗棠軍事能力強,政治能力稍弱。

這些洋務運動的先驅,雖然也有很多的侷限性,但是為國家的強盛,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就格局和境界來說,不知道超過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之流多少倍!


龍濤的海闊天空


首先,我們從人員素質來看。兵員素質就不提了,我們只看雙方領導人的表現吧。

先看清政府一方,曾李左三人,哪個不是響噹噹的人,有古今完人稱號,有中流砥柱地位,有平定天下之才,隨便選一個,都能影響清朝歷史進程。

再看太平天國方面。單看出身,其實就是些神棍術士,其素質又能高到哪去呢?當然,一個人的出身並不能代表其將來的成就。但是,一個人早期的學習和成長環境,絕對是會影響到其一生的素質眼界乃至政治素養的。

特別要拿出來講一下的是最高統治者洪秀全,定都天京後竟然不再問世事,從此便整日躲在後宮裡玩女人。這樣的人不失敗,那還有天理嗎?

幼童與成人對打,或許有贏的可能,但終究很難。

其次,再看各方的信仰。

政府方面當然是站在道德的高位,儘管清政府已經腐敗得快要流膿了。儒家教條傳承了幾千看,對國人來說,幾乎是深入骨髓,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摒棄的。

太平天國方面,他們是不屑於這些傳統思想的。他們從耶穌那裡割來一塊,再自己加工了一番,便成了“拜上帝教”。究竟其教條有什麼深得人心的地方?表面上是有的,但是日久見人心,從後來的實際操作上來看,精華沒落實,倒是把那些糟粕給無限放大了。

與當時價值觀相左的東西,想要革新,需要的魄力當然巨大,而成功的可能性也甚微。

另外,從武器準備等硬件來對比,政府方也是更勝一籌。

清政府使勁地哭窮,軍費都接濟不上來,甚至讓曾國藩自行組建軍隊。這一點在今人看來實屬可笑。但是,從目前蒐集的資料來看,其實曾國藩的這支私家軍隊的武器,在當時是領先地時代的,甚至不輸洋人。

據說,軍隊幾乎都滿員裝備了火槍火炮等熱兵器。特別是後來的李鴻章,對洋人的武器更是大加推崇的,並且大肆地購進。通常,在眾人的認識裡,他們的部隊缺衣少食,是在跟太平軍艱難抗戰的,朝中那些王公大臣們也都被矇在鼓裡。之所以曾國藩等將領對外不公開,目的有二:一為令敵方不知虛實;二為向朝廷多拿軍餉。

而太平軍那一方,所使用的依然是落後的冷兵器,甚至還跟義和團一樣停靠一些“刀槍不入”的法術。

你用大砍刀跟洋槍對打,別說你氣勢怎麼勝,其實結局我已經看到。

此外,在外援方面,雙方也有鮮明的區別。百多年的近代史,幾乎任何一次事件都被外國力量所左右。我們不討論“崇洋媚外”的對錯與否,這裡只談對事件的功利性。

清政府雖然奴顏婢膝,但至少跟洋人還算是合作關係。即使洋人不幫它,至少不趁火打劫那也是好的。

太平天國就不同了,他們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他們倆的目標是滅清滅洋,雖然自己的前身是從基督教那來的,但是後來卻認為那些洋人們是異教徒。

即使定都天京後,他們也沒跟各國機構打過照會,或者發生關係。所以說,自始至終他們都沒得到國際上的認可,一直都被定性為非法政權。

如此面面樹敵,焉有不敗之理?


史海驚奇錄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於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四年被剿滅,共歷時十四年,勢力擴展到十七個省份。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反清運動,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既是舊式的農民起義又是帶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舊式革命運動。不僅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封建統治,促進了封建統治的崩潰,又遏制了資本主義列強對我國得侵略,阻止了中國的殖民化進程。由於農民階級不是推動中國歷史的先進階級,小農經濟的分散性、守舊性以及目光短淺等毛病,使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始終無法保持團結,軍事決策上一再失誤,對外交往上缺乏經驗,無法認清西方列強的真實面目,最後被國內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聯合剿殺。


歷史課課代表


結果還是會失敗,但是過程就會沒有那麼快被滅亡。結果會失敗的原因:一是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其戰略佈局上就採取北上騷擾,西進贛、湘、鄂等地,其戰略的結果就是要保證南京城的安全。這個戰略佈局其實說明太平天國高層已經認可和清庭南北相治的局面,而且為了維護這種局面後期也派李秀成、陳玉成進兵江浙一帶。這就好比一個創業公司剛拿下點業績就不去開拓業務了,以後怎麼在行業中站穩腳跟呢?太平天國也是一樣,既然是農民起義不想著徹底推翻當時政府,還想偏安一隅這必然就導致失敗。所以,當太平天國派李開芳、林鳳英帥兩萬人北上北伐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太平天國必然會失敗。

二是對於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的比較其實就是棋盤上的棋子。這裡並沒有逆天改命的能力突出的人。基本盤就是雙方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可能有些人會說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挽救了晚清,在立言立功立德方面都有建樹,成為半個聖人。但個人覺得言過其實,就單說立功方面,在和太平天國交戰中基本靠的資源和武器優勢才得以取得勝利,前期和石達開等太平天國交戰基本敗仗居多,鬧得好幾次曾國藩要跳河自殺,辛虧旁邊的人拉得快,不然這個戲就演不下去了。對比一下王陽明高下水平就立能判斷。

三是前面已經說了太平天國基本盤也就那樣了,既然沒有那個雄心就只能一點點被清政府的消耗死,只是時間長短的事情。至於像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對抗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這些人物確實能在整個大局中的某些戰役中有改變結果的作用,但是對於全局來說還是改變不了。石達開你再厲害也逃不過大渡河的悲劇,李秀成在江浙風生水起也保不住天京陷落難免被俘身亡。所以說在定都南京後沒有和清朝一決高低,你死我亡的決心,沒有將重心放在北伐攻陷北京城,將滿清打回東北去這才是導致天平天國失敗的根源,戰略佈局就錯了。

由於沒有打亂清政府北方的經濟、政治、軍事方面的組織結構,這樣清朝就能調配資源和你消耗,僅僅靠江南一點點地方耗不過擁有全國指揮權的清朝的。


山中茅店


沒有曾李還有其他人,沒有哪朝的起義不依靠知識分子能成功的,無論劉邦還是朱元璋還是本朝,在達到一定規模後都要極力吸引知識分子的加入,吸納各界精英,不然起義軍短時間內壯大容易迷失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走了,沒有一個可行的戰略規劃。張角,黃巢,李自成都是如此。看看太平天國怎麼做的,反傳統,反祖宗,反人性,所到之處砸廟燒書,脅裹平民不從者死,上層妻妾成群,下層夫妻都得強制分居,這是人乾的事嗎?再說了洪秀全又沒有切實可行的自作主張能給廣大的老百姓帶來利益,除了少數當權者可以驕奢淫逸外,其他人呢?李自成好歹還有個均田免糧,別扯天朝田畝制度,那個沒執行。曾李這些人不想驅逐韃虜嗎?很多當時的知識分子是有意加入太平天國的,可是一看,尼瑪還不如滿清呢,鬧得實在不像話了才辦團練的,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去剿滅太平軍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別說內鬥,就是不內鬥也玩不了幾天,太平天國裡那一百多個王也就石達開勉強有點節操稱得上英雄,太平天國把一億多中國人送去了天國一點都不太平。


老友迷


歷史經驗表明,一個王朝的建立。

其一,這個王朝本身是要符合歷史進程的,無論你多麼好,時代的特殊性才是決定所在。比如王莽。

其二,清朝還沒到的崩潰境地,這點來看,太平天國是註定失敗的。一個氣運未盡的王朝,其他人想要推翻並建立新王朝,是幾乎不可能的。

如東漢末年的張角,也是幫漢朝的結束推一把力而已,也沒成功,也註定不會成功。

從這裡你可以發現,東漢末年太平道黃巾起義,與清朝後期太平天國,何其相似。

其三,不符合上面兩個條件,真正的有志有識的人傑,是不會參與進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