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家常語正義 應翻譯為剝惹泊落覓 隨想 私語雜談三境界

胡適之說“讀古人的書,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聰明到怎樣,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樣。”然而,實際上,人會不自覺地走極端。

又,錢鍾書道“要人知道自己有個秘密,而不讓人知道是個什麼秘密,等他們問,要他們猜,這是人性的虛榮。”可惜,是個人都具有這個虛榮的人性,要麼裸露,要麼深藏,絕不可能消除--除非人死:本人以為。

釋家常語正義 應翻譯為剝惹泊落覓 隨想 私語雜談三境界

本人不是名人,僅僅是個俗不可耐的常人,一個自負具備獨立思想和獨立思維的純真之人,自然難免養成“戳瘡擠膿”的招人討厭甚至憎恨的“惡習”,--自己卻並不在意。

還是呼應一下文題,畢竟埋伏打得過多,也不咋討喜。

佛說第一剝惹泊落覓,即非第一剝惹泊落覓,是名第一剝惹泊落覓。本人的翻譯,省略了漢化教經上的中文,信佛篤徒休怪,--何況我也沒加引號。不像這句,“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釋家常語正義 應翻譯為剝惹泊落覓 隨想 私語雜談三境界


言論自由,於是我說:“老子”論道,即非道,是名道;“老子”言德,即非德,是名德。(詳情垂青俯閱本人胡亂寫的《道德經的學與問》)

釋家常語正義 應翻譯為剝惹泊落覓 隨想 私語雜談三境界


談“老子”,避不開議“境界”。

修心正性三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出自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之《惟信》)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六感”(參見《道德經的學與問》)之“純”;“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此為“六感”之“識”;“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即是“六感”之“靜”。

釋家常語正義 應翻譯為剝惹泊落覓 隨想 私語雜談三境界


做學問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原出自王國維《人間詞話》)

首句強調“定志”,次句教人“堅持”,末句示意“頓悟”:合起來,就是告人要“獨立”,思想上,言行上。(參見本人寫的《獨立思維五步法》。)

人,不自覺的話,是救不了的,不拽回來個仇人,就拉起來個陌生人。自由,就像榨油後用豆渣壓制的“蛋白肉”(安徽人愛吃,不知道算不算特產,反正我喜歡卷饃就飯),是生命獨立之後的附屬品,否則,還是奴,--“奴才”是很樂受的奴的自稱。

數年前,我說過,休管他人陷泥淖,只慰吾心不染塵,--縱使渾身是土。

沒有被騙的,幾乎都是自願上當的,我堅信不疑,因此,既然是“陷”,就不能單責所陷之物......

《菜根譚》:“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不管是做人、處事,還是修學、治教,害人之心絕不能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或缺。生命、人格的獨立,不是說說就會實現的,“六感”的核心--想是前提,說或不說可有可無,歸根結底是要做。

你,獨立了沒有?

釋家常語正義 應翻譯為剝惹泊落覓 隨想 私語雜談三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