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生——哲学家设计的最强人生

(一)

什么是创造性人生呢?

创造性的人生是一种艺术家的人生,一种诗意的、由内而外的、抒发情怀的人生,是把生命当做自己的作品的人生。

“生命艺术家”雕琢的不是石头,而是活生生的生命。

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悲剧,只有艺术家可以通过美的直观,获得些许的慰藉。

美的本体是什么呢?

就柏拉图来说,“至善”是神,祂所分有的善就是理念,而叔本华认为理念是美的原型。

在这个体系中,人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只能认识和分享美,而不能主动创造美。

尼采的哲学是对于这种消极被动的人生观的突破。

他认为人能体验自己所创造的美,沉醉在自己所创造的美之中。

叔本华的美是没有双手的维纳斯,而尼采为其接上了双手。

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创造,不断地革新自我。

在革新自我的同时,其影响力所涉及的范围内,世界也一起被革新了。

尼采的“艺术生理学”依托于活生生的生命的生命意志,而不是虚幻的想象和不实的揣测。

“肉体的活力是艺术的原动力,审美状态有赖于肉体的活力。在肉体的活力中,性欲的力量又占首位。醉在两性动情时期最为强烈。性爱一方面使爱者更有力,另一方面把被爱者美化、理想化。美的生物学目的就是刺激生殖。大艺术家必是性欲旺盛的人。历史上艺术繁荣的时代植根于性兴趣的土壤。一个人在艺术创作中和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所以艺术家应当保持相对的贞洁,以节省精力。”

“性欲”就像是深埋入大地的根茎,支撑着其上的花冠——大脑。

本质上尼采的哲学是一种个体进化学,而不是功利称霸学。

“人与树是一样的。他越想向光明的高处生长,他的根便越深深地伸入土里,黑暗的深处去,——伸入恶里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卷)

创造性人生——哲学家设计的最强人生

在基督教伦理中,性欲是恶的,所以才有“伸入恶里去”一说意思是说发掘性欲的力量。这不是鼓励纵欲,反而是一种诉求于节制的说法。

因为尼采认为性欲的力量是创造力的源泉,不可以轻易浪费掉,无论是为了荣誉、财富、女人都不值得。

这种“艺术生理学”把人比喻为一棵树,想要结出累累硕果,就要依托于根茎深入大地,汲取大地的养分。这样树冠才能向高处延伸,生命才可以进化,结出丰盛的果实。

尼采认为结出果实是人生的使命和意义,是人类最大的幸福。

性欲是根茎,大脑是花冠,想要绽放,就要着力于性欲——一种类似于种子勃发的意志——生命意志。

这就是创造性人生的实质。像种子追求自己的显现、成形、开花结果一样,人类的生命意志也在无意识地追求着自己的显现、成形、开花结果。

当生命意志受阻,人类就会痛苦、不开心、不幸福,当生命意志获得突破,人类就会愉悦、开心、幸福。

尼采的权力意志不能单单地解释为占有欲和争强好胜。首先那是对于自己的完全占有,对于生命进化的不懈追求,是一种创造的本能冲动。那是一种进化受阻和通过努力茅塞顿开的状态。就像种子克服重重阻力冒出地表,再克服风雨洗礼,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种权力意志可以被滥用到争权夺利上,但是那并不是根本目的,反而是对于目的的一种背弃。

权力意志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实现。就像玫瑰花种子实现玫瑰花一样,人性也有实现人的根本冲动。

创造性人生就是聚焦于人性,把“人道”(人之道)当做信仰,力求实现人性的生活方式。

(二)

那么是什么阻碍我们过创造性人生呢?

既然那是人的本性,不实践和实现就会痛苦,为什么人类不过那种生活呢?

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被当成可供利用的物质工具。这就是西方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人的物化和变质。

这不是因为宗教所说的原罪,或者精神分析学所说的神经症,而是因为社会的本质和结构造成的。

奴隶主消失了,人们变成了自我出卖待价而沽的存在。人们生活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变成有用的工具,再把自己高价卖掉。

没有什么人出卖我们,是我们自己在出卖自己。为了卖出高价,我们努力增加着自己的工具价值。

物化不是特例,而是一种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

因为我们一直致力于把自己物化,所以我们变得物化,这是理所当然的。

人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物化成有用的工具,才能在市场中卖出高价。

这种资本主义价值和伦理,造成了人类的物化和不幸。

为了在这个钢铁丛林中生存下去,人类必须要适应钢铁丛林的法则。这种适应就造成了物化和变质,也是人们不幸和痛苦的根源。

创造性人生——哲学家设计的最强人生

于是钢铁丛林中的“绿洲”——教堂就成了人们的避难所,存放精神的地方。

但是尼采却讽刺说,那不过是“坟墓”而已,因为上帝已经死了。

匮乏的痛苦和丰足的无聊可能是无法克服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的原因。为什么获得了安逸不久,就马上又逃向痛苦?获得了痛苦之后,却又极力摆脱痛苦?

这是叔本华认为人类悲惨的原因,向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惶惶不可终日。

事实上叔本华误解了痛苦和无聊。他认为匮乏就是痛苦,满足了则会无聊。

他大概是在诉说囚徒的痛苦和无聊。因为囚徒对于自己的痛苦和无聊是无能为力的,两者都是强加的结果。

匮乏是相对的概念,即使吃喝不愁,但是不如别人,依然会产生匮乏感。无聊也是相对的,即使只是村里的乡绅,依然可以满足到无聊。

事实上比较得来的匮乏感和富足感都是假的。人们想要确定的是有没有达到“人”的标准。

人们认为人人都有苹果手机时,自己也有,就达到了“人”的标准,自己可以配称得上一个人了。

但是在富人社区中,即使已经比全国的99%的人富有,但是人人有游艇,自己没有,就会认为自己不配称为一个人。

人类最本能的冲动并不是从众跟风,而是达到“人”的标准,配得上称为一个人。

因此说,实现人性是人类最本能的冲动,配称为一个人是人类最根本的目的。

匮乏的痛苦是不能满足人性的基本条件造成的,富足的无聊是没有活用能量实现人性带来的无聊。

(三)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如何才能平衡痛苦和无聊,不让自己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呢?

要聚焦于人性和人道,不要随波逐流,把大众的标准当成配不配称为一个人的标准。

因为匮乏感和富足感都是一种假象,根本无法决定一个人符不符合“人性”。因为那永远都只是相对的感觉,随着环境和比较对象的差异,随时会变动。

依靠这个标准获得满足感,是永远无法获得满足的。

真正的满足源于满足人性。匮乏的痛苦和富足的无聊,都是源于没能满足人性带来的负面情绪。这造成了两头徘徊的结果。获得富足后,马上就因为无聊,寻求痛苦的刺激。

事实上这是对自己虐待和宽待的延续,想从痛苦和快乐之间的差价中获得快乐的净利。因为是这种获取差价的模式,所以任何富翁都需要痛苦的刺激,以便他们可以获得差价,认知到自己的富足和幸福。

创造性人生——哲学家设计的最强人生

这种获取差价的模式是没有尽头的。人们会发现自己总是犯贱,好端端地把美好安逸的生活给亲手毁掉了,追求着一种歇斯底里的痛苦,以便在那种痛苦中触底反弹,重新感受到快乐。因为对于糖吃得太多的人来说,些微的糖是不甜的。当他们穷尽了糖分的极致后,就会从反方向追求糖分的味觉,通过苦味来衬托甜味。

这事实上都是一种欺骗自己感官系统的把戏,通过痛苦刺激出快乐的差价,通过“苦咖啡”刺激“甜点”的甜蜜。

在衣食无忧后,我们不应该再追求更多的“甜品”,追求更美丽的衣服和更美味的食物。因为那条路的最后结局是失去味觉,不得不通过食疗——粗茶淡饭来刺激味觉。

在追求无限快乐的过程中,最后我们不得不寻求业已摆脱了的痛苦的帮助,不然就会因为失去味觉,感到无聊透顶。

创造性人生——哲学家设计的最强人生

到了一定阶段后,奢侈和美食已经不能刺激出任何快感了。因为没有漆黑的背景衬托,星星根本不会闪闪发光。如果一个人处于永恒的白昼之中,他就会马上厌烦这种白昼,追求黑暗的刺激,以便可以重新认知光明的美好。

大多数人都在追求无限的快乐的途中,耗尽了一生。他们虽然追求,但是却永远追求不到。因为真正富有的人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注定和富有无缘。这就导致他们永远都堪不破快乐的极致是什么。他们不知道物极必反,顶点逆转的道理。

到达富裕的顶点的人,不会再去追求更多的奢侈品和美食了。其中最聪明的人,马上会发现,再多的美好事物,都不能再让他们快乐了。这就是“甜满无味”的公式。糖吃得太多就失去了对于糖的味觉。

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佛陀,他本是一位王子,却去追求苦行和自虐,想要获得顿悟的契机。

他发现对于富裕的人来说,更多的富裕已经失去了意义,已经无法再产生差价了,因为他们失去了痛苦的衬托。

他们会发现自己有某种自虐和自毁倾向,在不自觉地寻求着痛苦。他们通过疯狂的快乐,不自觉地造成着对自己的伤害,以便可以获得痛苦。

很少有人能像佛陀那样认识到这种陷阱的危险性。他不再自欺欺人,而是直接选择追求痛苦,而不是通过快乐追求痛苦。

最危险的是无法领悟到潜意识和本能在诉求着什么。因为不管领不领悟,这些诉求都在支配着他。如果领悟,至少可以在暗流险滩中操控船只,而不是任其随波逐流,随时触礁沉没。

那么在痛苦的极点,佛陀发现了什么呢?

他发现不光是快乐有逆转倾向,痛苦也是如此。他把这种从痛苦的最深处迸发出的快乐称之为极乐。

事实上当一些苦行者进行最严厉的苦行之后,都会碰到这种触底反弹的现象,一种生命意志的反弹,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卫意志。

任何人顿悟了这种生命意志的反弹后,都很难再继续苦行下去了。顿悟后的佛陀放弃了苦行自虐,顿悟后的尼采也放下了叔本华的悲观厌世主义。

那是怎样的力量呢?

是一种类似于种子拼命挣扎在大地之中,最终得见光明的大喜悦。

创造性人生——哲学家设计的最强人生

凡是顿悟了这种痛苦的极致的人,都会对生命产生一种敬畏感,变成生命本真主义思想家。

种子的力就是生命意志,也是尼采的创造性生活方式的根基。

要通过生命意志本能的力量,支撑自己的进化,就像一棵树因为根茎的支撑,不断向高处延伸一样。

“人与树是一样的。他越想向光明的高处生长,他的根便越深深地伸入土里,黑暗的深处去,——伸入恶里去。”

现在我们总算可以理解尼采这句话的真谛了。

那种为了守护生命迸发的生命意志是最伟大的力量。比如一个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被压在车底,竟然可以把一辆汽车直接抬起来,平时他是根本无法做到的。还有当我们不小心碰到火后,就会悚然一惊地快速抽回自己的手,那种本能的速度也是平时无法实现的。

说一句题外话,李小龙的功夫追求的境界就是发挥这种本能的生命意志之力。

这种力量支撑我们的生命,守护我们的生命,实现我们最大的可能性。

比起性欲,生命意志是更全面和贴切的说法。因为生命意志不光是性欲。

生命意志表现为性欲和繁衍的冲动,但是不限于性欲。

只要我们把性欲想象成我们的根茎,把大脑神经丛想象成枝繁叶茂的树冠,我们就几乎认知了真正的人体构造。

创造性人生——哲学家设计的最强人生

学习知识和技能能让神经纤维漫延交织,更加丰茂复杂,使得“树冠”更加宏大。

但是增量不是重点,重点是质量,要进行创造,让其开花结果。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爱因斯坦、莫扎特、爱迪生、乔布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最聪明的人会发现财富是没有意义的,到最后不过是数量而已。因为人类的感觉器官的负载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承载无限的快乐。再好的美食马上就饱了,而且马上就会习以为常感知不到美味。

就像佛陀的顿悟一样,最后依然要通过追求痛苦来获得差价。当然佛陀已经跳出了追求差价的范畴,进入了生命本真的领域。

佛陀发现追求痛苦也不是解决办法,因为完全的痛苦实现后,人们就会马上去寻求快乐。在极致的痛苦背景下,少许的甜味都奇甜无比,这种反常的甜蜜就是“极乐”。

但是在不断增加甜味的过程中,又会陷入不断追求甜味的陷阱,最后依然会碰触到甜味的顶棚,失去感知甜味的能力。然后他们再去追求痛苦,另一个轮回开始了。

唯有通过创造,我们才能肯定人性,跳出痛苦和快乐的轮回陷阱。

站在快乐和痛苦的任何一边,都会造成二元对立人格分裂。

因为

人性就是太极,是黑暗和光明平衡和谐的存在,并不是其中任何一个。

追求财富(快乐)和追求宗教(苦行),都无法同时满足光明和黑暗。唯有创造活动和实践,才能同时满足光明和黑暗。

靠理论平衡光明和黑暗是没用的,唯有通过实践,直接从事创造,才能让光明和黑暗平衡。而两者平衡和谐后,人性也就实现了。

所以说,创造性生活方式是哲学家可以设计的最强人生,没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