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手機用戶52738168961


從戰略上蜀國不能擊敗比自己實力強的魏國。

從戰術上講如果再給諸葛亮二十年的時間,有可能擊敗魏國。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歷史也不能靠猜想。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先佔據長安,然後佔據西高東低的地勢,東向橫掃中原。是在複製劉邦出蜀,擊敗項羽成功的策略。可歷史怎能複製,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靠的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魏國人早就明白,早有防備。一個字,熬,你的糧草接濟不上,自然退兵。

其實是有機會的,當荊州的關羽水淹七軍時牽制了眾多曹軍,蜀軍兵分兩路,一路出祁山,一路出魏延所說的斜出子午谷,兩路大軍攜全蜀之力,奮力猛攻,三路大軍讓其首尾不能相顧,結果還真不好說,其實這本來是隆中對中諸葛亮設計的策略。

機會也許只有一次,沒有好好把握。

對於歷史的思考,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喜好來評價。歷史在發展,和平才是我們需要的。張養浩的詞說,興,百姓苦,忘,百姓苦。

我們都敬仰英雄,特別是力挽狂瀾的英雄。對於英雄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但歷史不相信眼淚,更不相信假設。


南山一花奴


諸葛亮夜觀天象,發現自己主星暗淡,將要隕落以此,因此就用七星燈問天借一個紀的壽命一個紀相當於20年,也就是說如果借壽命成功諸葛亮能夠活到73歲,那麼就是說能夠輔佐後主20多年,在深一點就是北伐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將要完成。

諸葛亮一生活了53歲,三顧茅廬跟隨劉備打天下,從一介草民到一國之相大大小小戰役經歷無數次,大多數戰役都比較成功,可是唯獨北伐對於諸葛亮來說比較坎坷。諸葛亮六出祁連山,六次北伐,最終因為過度疲勞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國喪失一棟樑,國家的損失,這給魏國吞噬蜀國一個美好前途,司馬懿也失去了一個對手。其實,在蜀國當時的情境來看,除了諸葛亮是經天緯地之才,其他能夠輔助後主的太少了,再加上後主是一個聽信小人讒言,淫亂後宮,不思進取的發抖,所以蜀國滅亡的趨勢天意難違。

那麼,話又說回來,如果諸葛亮多活20年,蜀國能夠統治天下嗎?我覺得不行。因為當時蜀國內空虛,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加上後主沒能力,只憑諸葛亮一人之力是很難取勝的。況且,對外來看,當時的魏國國內司馬家族掌控天下,在用人、對外各項政策都比較民主,所以我覺得即使諸葛亮多活20年《三國》依舊是像歷史上的三國不會改變。(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諸葛亮再活二十年的話,可能有機會統一三國。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曾有一句等“天下有變”時才北伐,可惜他活著的時候沒等到,但是他的北伐卻促成了天下有變,司馬懿權力增加了。

如果諸葛亮不死,即使第五次北伐還是無功而返,那也不會損失什麼實力,蜀漢還是魏國的威脅。雖然諸葛亮很難打敗下定決心當烏龜的司馬懿,但是曹睿死以後司馬懿的烏龜戰術就有麻煩了。

首先,曹睿一死,魏國此時還能作為戰略統帥的只有司馬懿一人,歷史上諸葛亮和曹睿死後,蜀漢暫時未發動大規模攻勢,司馬懿得以全力應對吳國的攻勢,在正始二年和四年兩次擊敗吳軍。但是如果諸葛亮還活著,司馬懿分身乏術,而魏國另一個輔政曹爽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廢物,無論對蜀漢還是東吳都是連吃敗仗,無論司馬懿守哪邊,在另一條戰線上肯定會出岔子,魏國麻煩就大了,所以司馬懿拖不起。

其次,曹爽不僅軍事無能,政治也是低能,還愛奪權。司馬懿和曹爽一起輔政,勢必在政治上會受到排擠,軍事上也會受到掣肘。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再用烏龜戰術很可能會受到政治上的攻擊,而和蜀軍野戰嘛,但凡司馬懿有點信心又何必當縮頭烏龜。所以司馬懿的日子肯定會不好過。

第三,司馬懿和曹爽的矛盾衝突最終會演變成歷史上你死我活的局面,司馬懿無論輸贏,魏國政局都將進入動盪期。諸葛亮活著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此時魏國可謂內憂外患,極可能遭到重創。

當然,蜀漢過於強大的話東吳可能會和魏國聯手,不過吳軍陸戰能力太差,歷史上蜀漢滅亡以後吳國進攻蜀漢,結果在孤城下還是無功而返,所以能給蜀漢製造的麻煩也有限。

當然,這一切也只是假設而已,也可能曹爽在諸葛亮活著的情況下當個聽話的乖寶寶,而司馬懿也不敢輕舉妄動,兩個人相安無事也有可能。所以只能說諸葛亮有機會統一三國而已。





不沉的經遠


不要說給他20年壽命,就是再給他50年的壽命,他也無法統一天下。

笫一,蜀國的國力弱小,地窮民貧。再加上諸葛亮連年征戰,皆無功而返,使得國內早己民怨沸騰。此為失了地利天時。

第二,是孔明自身的原因。作為丞相,孔明事無鉅細,事必躬行,看起來這樣做是對國家盡職盡責,卻嚴重地阻礙了人才的使用和發掘,以至於最後竟成了"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再者孔明作為政治家,卻缺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法則。失察用馬謖導致街亨失守,而人家魏延本可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卻僅僅因為莫名的“腦後有反骨"而逼反人家。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能征善戰的武將,沒有能謀善斷的文臣,你諸葛亮縱有天大的能耐,也是無法北定中原的。此為失了人和。

:第三個原因,孔明作為相父,劉備的託孤首輔,只顧對外征戰,卻沒有覺察到後主身邊的宦官已然坐大,並已經開始干涉朝政,陷害忠良了。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聽信佞臣,其朝綱必然敗壞,不能上下一心,眾志成城,那統一大業就不過是個美麗的夢想而已。

所以我說諸葛亮是不可能完成統一大業的。


童146569245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魏蜀吳三分天下,最後誰能統一天下,關鍵看哪政治集團整體實力,不是一個人能力所能決定一個時代的政治走向的。諸葛亮六出岐山,並沒有改變蜀國的政治軍事劣勢,魏國以逸待勞,反而使蜀國元氣大傷,就是再給諸葛亮20年壽命,也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魏最後統一天下,是歷史大趨勢。


李同民


好果再給諸葛亮20年,蜀漢也不會一統三國。

諸葛亮是公元234年去逝,蜀漢是公元263年亡國,歷經29年。諸葛亮去逝後,魏延楊儀爭丞相之位,楊儀公報私仇,派馬岱殺了魏延,滅三族,劉禪心裡明白,痛失大將對極缺人材的蜀漢有多大的傷害,所以諸葛亮死後,不再設丞相一職,而是以大司馬,尚書令掌握軍政大權,實際上防止蔣琬、費禕與姜維再次上演魏延″事件″,雖說未設丞相之職,但實際上姜維是丞相繼認者,這充分表明劉禪並不是″樂不思蜀的傻子″,而是權衡利弊最合理的安排。也是最智慧的表現,歷經29年打了11次仗,勝多敗少,打平幾次,可以說姜維的業績並不低於諸葛亮。姜維的綜合能力與諸葛亮相差不大,很好的展示了姜維的實際作戰和卓越的指揮才能。蜀漢戰略物質和兵源很少,姜維每次出戰領兵不超過萬人,戰爭是國與囯實力的較量,可見蜀漢所儲備戰略物質有多少,可徵調的兵丁又有多少。這29年,也是姜維頂替諸葛亮29年,也算與曹魏熬戰的29年,還是沒能一統三國。

蜀漢的滅亡,主要是地域狹小,資源貧泛,人材儲備不夠,兵源補給困難,派系內訌嚴重,諸葛亮管事太多,力不從心,姜維資歷欠缺,劉禪主事不力。雖說與吳聯盟,也是消極聯盟,蜀漢借荊州長期不還,失禮在先,以至東吳反臉殺關羽奪荊州,各有各的小算盤,真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失莉州,對蜀漢來說匡扶漢室永遠沒有希望。曹魏實力越來越雄厚,統一北方的日子越來越臨近,蜀漢與東吳滅亡的日子就進入倒計時,這個道理劉禪、諸葛亮清楚,孫權也明白,只不過東吳想自保。假如孫權暫不奪荊州,還調兵和糧草支助蜀漢,東吳與蜀漢滅亡的時間還將延後,歷史沒有假設,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用戶夏天


即使諸葛亮再活二十年也很難統一天下,這是由當時的客觀歷史條件所決定的。諸葛亮在世時曾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由於客觀條件的制約,都無功而返。這也給後人留下了諸多遺憾。後來的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曾九伐中原也是無甚成效,倒空耗了蜀國許多錢糧。一是魏國強大不可憾動。二是魏國的人才輩出,領兵打仗不乏將才。三是吳國的實力也在蜀國之上。鑑於三條不可逾越,因此諸葛亮再活二十年也休想統一三國。


天山月3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各位看官聽我慢慢道來。



咋們先假如諸葛亮能多活20年,蜀國能夠統一天下嗎???

國力是決定一個國家戰爭的基本條件,就像8年抗日戰爭,雖然我國在戰爭初始階段由於種種原因而處於劣勢,但是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人口眾多,戰爭潛力大,加上論持久戰等正確的戰略,日本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先來看下三國時期國力的對比:

1、人員:公元263年,魏國人員537萬,到滅蜀的時候人員現已超越1200萬;吳國243年人員是240萬,滅亡的時候只有230萬,還不到魏國的五分之一;蜀國人員比吳國還少,到滅亡的時候人員才只是94萬,僅還不到吳國的一半。



2、國土面積:從領土上看。魏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佔有了漢末十三州中的九個半,還具有廣闊的西域督護府;吳國佔有了十三州中的兩個半,主要包含揚州、交州以及荊州的部分地區;而蜀國只佔有益州一個。咱們要清晰的是,漢末十三州的劃分是以人員和經濟劃分的,而不是面積,所以佔有一州之地的蜀國無疑是三國中最弱的。儘管蜀國理論上具有南中和漢中,但南中的蠻族不服教化,時叛時服,也不納稅,對蜀國的貢獻有限,不反叛蜀國就稱心如意了;漢中儘管富庶,但魏國把人員都遷走了,只留下一塊白地給蜀國,蜀國得到漢中不僅沒有增強國力反而要拿出有限的資源補助漢中。在關羽丟了荊州後,蜀國的根底本來只是益州一地。蜀國僅有的優勢是益州在長期的漢末動亂中一直置身事外,使得蜀國的國力和魏吳的距離縮小了。不過蜀國底子薄,基數小,和魏吳差了許多,在魏吳經過短暫的修生養息後,很快甩開蜀國,蜀國可以偏安一隅本來現已非常不錯了。



3、經濟實力:

蜀國-諸葛亮治蜀期間實行‘休士勸農’開墾軍田,開拓農田、鹽鹼地,興修水利(如山河堰水利工程)。鹽和鐵對蜀國有著很好的收益;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蜀錦等貢品,令蜀國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了物資。但因多次閉關,不與其他地區進行貿易(戰爭原因拆除棧橋)。經濟起步晚,基礎薄弱,所以導致綜合實力不如孫吳和曹魏。

吳國-東吳未得到開發,人口稀少,農業生產落後。淮泗家族和外遷流民為江東帶去了生產技術,實行屯田制,設農官如屯田校尉。特產紡織品如麻布,絲織品,銅礦,以及海鹽。孫吳時期也形成了從遼東到海南島的海上貿易。孫吳經濟基礎薄弱,雖經過幾代人努力經濟得到發展,但工業農業貿易水平遠不及曹魏。

魏國-黃巾軍起義曹操收到當地豪族資助招兵買馬抗擊黃巾軍,俘虜了大量黃巾軍。黃巾軍實質饑民造反,攜帶家眷,農具和耕牛。曹操收編這些黃巾軍為己用就是後來的青州兵,這些人戰時打仗閒時自耕自種最初的生產建設兵團。在諸侯當中最早能夠自給自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漢獻帝劉協到許都,同年曹操採納毛玠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收編流民開墾由戰亂產生了大量的無主土地,半數交給官府使其不至於流離失所,曹操得到了大量的軍需糧草。《置屯田令》在建安9年頒佈。田租戶調製改大漢三十稅一每畝5升以上為4升,把漢朝的口賦人頭稅減為每戶絹二匹綿二斤。減輕了人民負擔,顯著提高人口數量(不交人頭稅黑戶減少)。既提供了稅收又提供了兵源。曹魏時期有了官辦手工做坊,陸上貿易和海上貿易發達,經濟起步早,農業政策效果顯著。經濟實力雄厚。



諸葛孔明未出茅廬已三分天下,這在戰略確實是很了不起的,在剛出山時,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戰術,連吳抗魏,在赤壁之戰中打的曹操落荒而逃,從而奪的荊州,以荊州為根據地,進入西川,從而結束了劉備漂泊的一生,確實是了不起的一個人物。再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穩定了後方,打出了前方。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馬謖失街亭,關羽大意失荊州


等。

魯迅評三國說:“劉備善多近偽,諸葛智多近妖”也從一定層面說明對於諸葛亮的稱讚有點兒過了。

有句話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後期蜀國人才青黃不接,國內有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鬥爭,而魏國後期出現了鄧艾,郭淮,夏侯霸等名將。

如果吳蜀聯盟不會破裂,如果荊州不曾大意失去,如果司馬懿不被啟用,如果孔明再多活20年……歷史沒有如果,一切都消散在了雲煙中,祝咋們祖國繁榮富強!!!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昔日桃園結義時,

桃花紛紛落英紅。

嘆翼德,嘆關公,

誰知英雄難長壽。

隆中三分天下時,

只得人主不得勢,

一縷斜陽照荒冢,

一滴熱淚念英雄。

華容道上曹阿瞞,

惶惶有如喪家犬,

青龍偃月不留情,

何曾麥城刀下魂?

姻緣天數早已定,

只把熱血付東流。

三分終有一統日,

魏國司馬成大功。


愛的部落A相聚公益



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間,魏國發生了一次大的動亂,毌丘儉起義,聲勢浩大。司馬師統兵十萬前去鎮壓,這個時候,若諸葛亮活著,即可對魏國用兵,七出祁山。爾後,聯合吳國也派兵十萬,兩面攻打,三面迎敵,魏目不暇接,自當滅亡。


諸葛亮佔魏以後,即刻對吳用兵,兵分兩路,一路從益州直搗荊州,而另一路是水軍則正面對敵,而此時的吳國人才缺乏,在諸葛亮強大的攻勢下,一定投降。


冰哥129472092


10年就夠了,諸葛亮已經打的司馬懿聞風喪膽,如果五丈原諸葛亮不病倒,肯定會消滅司馬懿和曹魏政權。接下來用三年時間消滅東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