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中國要迎來鄉村振興時代

01 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

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比較深刻,但會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的長遠向好呢?我認為不會。因為中國有廣大的農村戰略縱深,有農村這個穩定器和蓄水池,所以我們的經濟就有韌勁、有後勁。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次大的災難,中華文明也從來沒有斷絕過,就是因為我們有強大的農耕文明。這次疫情同樣會促使我們眼睛向內、眼睛向下、關注根本。

根本是什麼?還是鄉村經濟。所以,真正的發展鄉村經濟,擴大有效供給,激活內需,激活消費,讓中國這個經濟體能夠供需兩旺,中國經濟就能夠持續繁榮。

所以,我認為這次疫情會給我們的經濟領域帶來4方面調整。一個就是由過去的重點發展城市轉到城鄉融合發展;由過去重點發展二三產業轉到三產融合發展;由過去的發展虛擬經濟轉到發展實體經濟;由農業文明發展階段轉到生態文明發展階段。

同樣,區域經濟也是如此,只有真正關注鄉村實體經濟,一個區域的經濟才會有持續增長的動力。


疫情過後,中國要迎來鄉村振興時代

02 食品生產方式的變化

這次疫情告訴人們,病毒的出現還是因為一個“吃”造成的。不該吃的亂吃了,把某些生物都吃絕了,生物界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病毒也就出來了。加之某些唯利是圖、別有用心的國家或者企業在種子問題、糧食生產、食品加工等方面處心積慮、唯利是圖,推廣某些貌似很先進的技術,實際造成了人們免疫力的下降,更容易感染病毒。

這次疫情也告訴人們,如果真的是災難來了,還是“吃”是最重要的。當人們隔離在家,才知道平常我們消費當中大多數的消費都是可有可無的。我看了一下剛公佈的中國居民的恩格爾係數是28.2%,這說明,真正的災難來了之後,70%以上的消費都是可以省略的。

這次疫情之後,國家會更加重視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會出臺最嚴厲的針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措施。真正改變分散的、無序的、不安全的農業生產方式和食品加工方式。我們的農業生產和食品加工以及餐飲方式都會迎來革命性的變化。


疫情過後,中國要迎來鄉村振興時代

03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疫情之下,人們發現病毒來了,竟然無藥可治,還是要靠自身的免疫力戰勝病毒。多麼先進的醫療設備,多麼昂貴的西醫療法,在病毒面前都成了心理安慰,也得聽天由命。由此可見在病毒面前去不去大醫院可能沒有太大區別,還不如自己提高免疫力來的實在。

如何提高免疫力呢?這還得從傳統的農耕文明中尋找答案。人們發現鄉村人口的感染率遠遠低於大城市,這說明貼近土地、迴歸自然、吃安全農產品、藥食同源、生活規律,再加上適當勞作等,就能提高免疫力。所有這些,都簡單而傳統的鄉村生活。所以,疫情後人們會明白,鄉村生活才是成本最低、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疫情會促使人們覺醒,人口開始逆城市化流動,人們開始迴流到鄉村生活、創業、就業,這將極大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鄉村的面貌,更會改變中國的產業格局、人口格局、公共服務格局。


疫情過後,中國要迎來鄉村振興時代

04 人們三觀的變化

當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脅的時候,人們發現,什麼都是浮雲,只有健康的活著才是第一位的。人們發現,破壞環境、破壞生物鏈,後果真的非常嚴重,一個小小的病毒就足以把人滅掉。疫情之下,人們發現,只有家庭最重要,親情最重要,熟人社會最重要。

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會隨之發生變化。人們就會變得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命。人們開始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很多人看開了,心寬了,心態變得好了,很多人的人生追求變得不同了。很多人開始反思過去忙著掙錢、忽視自己、忽略親情、觥籌交錯、爾虞我詐的日子。人們開始學會與內心、與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


疫情過後,中國要迎來鄉村振興時代

05 政策導向的變化

既然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可以解決諸多的矛盾和問題,可以避免危機,所以國家會在疫情之後更加重視鄉村振興,會出臺大量的扶持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會向鄉村傾斜。各地政府也會更加重視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樣板縣會大量湧現。

綜上所述,這次疫情,從短期看,是個壞事;但是從長期看,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通過這次疫情,促使我們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能順利度過這次危機,我們的經濟就能找到根本的動力,就能讓我國經濟持續向好;通過這次危機,我們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再次顯現出來了,強大的國家動員能力,集中精力、資源辦大事的能力,這在其他國家是做不到的;通過這次疫情,我們農耕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會深入人心,中醫藥養生體系就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生活價值觀也會發生變化,迴歸簡單,不再浮華。

如果說2017年,我國拉開了鄉村振興的大幕,那麼可以說,從2020年開始,中國將進入鄉村振興時代。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每一個人都不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每一個人都應該順應這個大勢,應該做出改變,做出選擇。

本文是根據崔樹強博士作為中經聯盟產業院專家委名譽主席,在《中經聯產業中國行線上論壇》嘉賓演講的錄音整理,原題為《疫情後鄉村振興產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