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从哪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屎蛋君


感谢题主的提问!我认为《清平乐·村居》作者重点写的是乡村生活的安恬和淳朴。从“醉”和“卧”二字便可看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首先介绍作者背景以助于理解词的含义。辛弃疾,豪放派词人,郭沫若为其写过一副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琴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但这首词丝毫看不出其豪放词风,没想到久经沙场的辛弃疾写起婉约小令也是有滋有味。

这就是失去了更知珍贵。他二十岁之前在沦陷的北方目睹金人对黎民百姓的残害;抗金途中终日马蹄声声,号角悲鸣;政治仕途难遇明主,屡遭陷害。如今壮志未酬闲居于此,更知这份宁静的来之不易,也不知会持续多久。

一贯乐于用典的辛弃疾,选择了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这其乐融融的村居之景,看了这景象能够让他暂时忘却所有失意之愤,单纯地享受着恬静的幸福时光。所以在常人看来平凡的乡村生活,在辛弃疾眼里充满诗情画意。

那么为什么“醉”“卧”二字能体现出这个立意呢?

首先这“醉”“卧”并非醉卧于沙场,而是一个低矮的茅屋之下,前边溪水潺潺,芳草青青。从后边孩子劳作便可知,这正是温暖的昼日,大白天的“醉”是借酒消愁吗?非也。白发老翁同自己的老伴,微醺中有说有笑,吴侬软语,充满温情。长子吃苦耐劳,二子心灵手巧,小儿子可爱顽皮,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无忧无虑才有这份情趣饮酒相谈。这“醉”是一种状态,是愉悦恬淡的心情。

“卧”字非常准确地描写出一个小孩子无所顾忌、无忧无虑的神态。小儿子卧在溪头,翘着两只小脚,摇头晃脑剥着莲蓬吃,也不操心农活,也不缠着父母,一个人自得其乐。想到我和小伙伴小时候,总喜欢躺在草地上看天,或者趴在地上观察蚂蚁洞,天色一暗就拍拍土往家跑,怀念那不知愁滋味的时光。

一“醉”一“卧”,一静一动,一老一小,描绘出一幅人情淳朴、恬淡闲适的农村图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上是小读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侃报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它与唐诗历来并称“双绝”,都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

在宋代星光熠熠的文学殿堂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苏轼早年顺风顺水,中年遭遇贬谪后看淡功名,豁达洒脱,而辛弃疾一生壮志满怀,却报国无门。

词人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他二十一岁参军,六十八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将满腔悲愤寄寓在作品中,是南宋首屈一指的爱国词人。

他晚年归隐乡村,这首《清平乐·村居》正是此时所作。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

白话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全词描绘了一家老小的生活画面。 首句勾勒出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

次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老人,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悠闲自得的情态。

下片四句描绘了三个儿子的形象。

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还小,在家中编织鸡笼,

小儿子不懂世事,正躺在溪边剥莲蓬吃。

“卧”字巧妙地表现了小儿子的天真顽皮。全词语言朴素清新,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清平乐·村居》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宇潜龙


你好,我是微星初现,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全词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茅草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水边青青的嫩草长得正浓密。含有丝丝醉意的吴地的方言,听起来是那么得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又是谁家的呢?

大儿子在溪水东边的豆田里除草,二儿子正在忙着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卧在溪水边的草丛中,剥着刚摘下来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是作者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写下的词,刻画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这首词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并将这家老小的面貌和情态描绘的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因此,作者重点写的是一种闲适的生活场景,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急不躁,充满了生活感。其中,“最喜”二字可以说是寄托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将一小儿的天真烂漫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

我是微星初现,喜欢读书。想要学会欣赏一本书,学会更好地生活。我刚起步,愿和你一起努力。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微星初现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对田园生活、对远离尘世的一种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从“卧剥”两字就知道…!


黄鹤诗苑


《清平乐·村居》作者重点写的是农村生活的场景画面,以此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适和情趣,以及作者对农村平和宁静生活的喜爱。

从“最爱”两字就可看出来,作者是很享受这样的闲适生活。他描写了一家老小不同的情态。低小的茅檐,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正在干活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而小儿子在溪头剥莲蓬,最是令人喜爱。经过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一幅闲适清新的农家画面跃然纸上,令人心生向往。



卉说文史


 这首诗重点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从“最喜”二字可以看出。



袁帅老师


描写了胜似世外桃源的生活,安逸宁静,舒适,从最喜这两个字能看出来,作者喜欢这样的生活。


用户1789641193949724


写农村闲适情景,溪上青青草


华山论剑易道子


最喜二字。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