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利义、利人、利己

申时行在明朝万历年间做过9年首辅,不过后世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原因就是他和在他之前的首辅张居正相比,他主政的9年太平静了,简直就是波澜不惊。很多朋友喜欢读《万历十五年》,如果真的读懂了,就会对作为那一时期的首辅的申时行多一份理解和认同。对于当时已经有些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在张居正之后,其实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了,申时行这样一种类似润滑剂作用的人物的出现,才使大明帝国的经济和民生得以短暂的休养,才能期待以后的发展。

申时行在多达二百九十九人的进士队伍脱颖而出夺取状元,然后又因为才干而被张居正加以重用,他自身的才能是不容置喙的。王世贞给申时行的评价是“富有积蓄,不近悬崖,不树异帜” 也正好说明了申时行谦谨的品性,同时申时行始终秉持道德上的操守,在德行上也可谓是典范。

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个申时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他辞官回归故里之后。

申时行回到苏州老家之后,想扩建自己宅院时,邻居王某家的房子恰好影响到了申时行家的扩建。这时候,申时行并没有拿出首辅的派头,或者借助地方势力去强迫对方搬家,而是主动商量,想出高价把王家的房子买下来,这个王某死活不肯。申时行的管家想的是带上一些家丁去把王家给拆了,不过还是被申时行给制止住了。

那申时行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王家是做梳子生意的商人,不愿意搬家是因为担心破坏了自己的生意。申时行看出了他的顾虑,就派人去订购了大批王家的梳子,并且逢人就送,还像亲戚朋友大力夸赞王家的梳子,一时间,搞得苏州城里都在谈论王家的梳子,王家的生意在这老首辅的加持之下,好的不得了,供不应求。这时候,王家发现自己原来的这点地方已经不能再扩大生产了,决心搬迁到更大的地方,因为老首辅给自己免费做的广告和大批的采购订单,王家也就顺水推舟的把房子卖给了申家,两家皆大欢喜。

这里可以多说两句,申时行的名字,取自于《周易·文言传》: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从他的作为中也可以看出他深谙孔老夫子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张居正身上所蕴含的刚健、健运的乾卦之道相对,以“时行”为名的申时行更深谙坤卦之道,他的处事风格、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多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万里十九年,只有五十七岁的申时行在一片吵杂中,急流勇退,回到故乡,万历四十二年,他年满八旬,神宗遣使存问。诏书到了申府大门,申时行咽气。神宗诏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定”。

嘉靖到万历乃至明末,真正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的首辅不算多,申时行就是其中之一。

利益、利义、利人、利己

看完了申时行的故事,我们再来看一则商圣范蠡贩马的故事:

范蠡最后定居在一个叫陶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菏泽市定陶区,定陶当时被称为“天下之中”,周围河网密布,交通发达,拥有极大的区位优势,是做生意的好地方。现在的定陶,和范蠡有关的地名俯拾皆是,范蠡墓、范蠡像、范蠡湖、范蠡宾馆、范蠡市场、陶朱公大街……

在定陶县白土山的东南,有一处马场遗址,据说范蠡当年曾在这养马驯马。

范蠡来到齐国之后,发现齐地多牧场,马匹便宜又剽悍,如果贩卖给缺少马匹的吴越,一定能够赚大钱。但是当时诸侯割据,战事不断,沿途盗贼猖獗,如何将马匹运送到千里之外的吴越,却成了难题。

从天下之中的陶丘菏泽,到东南千里之外的吴越之地,这中间要隔着鲁国、宋国、楚国等几个国家,势必有很多打家劫舍的强人在路上行窃,怎么办?如果雇人运送,成本代价太高,做买卖讲的是精打细算,陶朱公不准备这样做,那么用什么办法呢?

陶朱公得知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商人,常年来往于齐鲁和吴越之间贩运麻布,为保证货物安全,姜子盾早已买通沿途的各路强人,他运送的货物基本可以保证畅通无阻。

于是,陶朱公写了一张告示张贴于城门口,大意说,自己有一个马队,可以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结果,看到有利可图的姜子盾主动找上门来,要求陶朱公兑现诺言。陶朱公满口答应。就这样,陶朱公的马队运送姜子盾的布匹,一路畅通,安全抵达吴越。卸下布匹,就地卖掉马匹,稳稳赚了一笔。

这就是“以正和,以奇胜”。

“以正和”,表现在陶朱公利己而不损人——就这趟生意而言,实现的是他与姜子盾双赢的结果;“以奇胜”,表现在陶朱公双向借力这个绝妙的谋略上。

被我们现代人经常挂在嘴上的资源整合、利他思维,就是被商圣范蠡这么轻松的实现的。

利益、利义、利人、利己

财神范蠡

理念很多人都很清楚,但是很多人所谓的资源整合,其实是空手套白狼,整合资源的前提,首先你自己是资源,具备价值,再就是通过利他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有效的资源整合,而不是妄图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

其实,不管是申时行处理和邻居的关系的方式,还是陶朱公范蠡贩马的谋略,说到底,都是在通过实现别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我一直用《易经》里的利与义的表述来表达我的义利观。《易经》上说,利者,义之和也;又有:义者,宜也。连起来说就是,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就是义,而把相关的事情都做到恰到好处,就是利益的总和。再说明白点就是,你能处理好多少事,能平衡好多少利益关系,决定着你能拥有多大的利益。

我在讲《管子》的时候,一直强调两个观点:

1、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艺术。其实,管理是与人合作的一种形式而已,合作说到底就是利益的分配,成就别人,从成就别人的利益开始,才能真正的成人达己,这里的利益,当然不只是财货之利,名誉、机会都是利益。

2、管子之道基本可以总结为三个词,静因之道、轻重执法、因势利导。

这里着重要强调的就是因势利导,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因势利导的本意。因势利导,其实就是认清形势、看清形势,利用利益的调整和取舍让事情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我讲《管子》的时候,经常讲到的,要学会“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权力,说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主导权。而利益的分配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对

既有利益的分配,比如很多企业、组织本身就是对已经获取的利益进行分配;第二种是对未来利益的分配,也就是我前边的文章里讲过的,就是善于利用那些本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人力、智慧、资源等等,这才决定了你的价值。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把获取利益认定为一种零和博弈,结果就是互相为了利益展开争夺,最终一般是两败俱伤。

利益、利义、利人、利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清楚利益的本质以后,很多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利益的增长和增量的分配,有些问题只能在利益增长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获取利益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利益这个词,由名词变为动词,用人,以义治利,利人的同时实现利己。

也就是,利益、利义、利人、利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