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兩大派別,互相看不上,爭鬥幾十年,竟因戰敗,而消除仇恨

明治維新之後, 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在對外擴張上,主要依靠兩個軍種,一個是海軍,另一個是陸軍。

日本有兩大派別,互相看不上,爭鬥幾十年,竟因戰敗,而消除仇恨

但熟悉日本歷史的人都知道,近代史上的日本海陸軍之間,卻存在著很大的矛盾,雙方誰也看誰不順眼。

比如同一種型號的螺絲,日本海軍如果是順著方向可以擰上去,那麼日本陸軍配用的螺絲,就一定要是反方向的,目的就是使雙方誰也別指望用誰的產品。

日本有兩大派別,互相看不上,爭鬥幾十年,竟因戰敗,而消除仇恨

還有石油的使用也是如此。二戰時,日本海軍的石油使用是大戶,相對來說陸軍就用不了多少石油。但偏偏陸軍控制了大量侵略國的石油產地,這讓日本海軍都抓了狂,逼到最後,日本海軍不惜揚言:實在不行,就直接打劫日本陸軍的油輪。

即使是裕仁,對於管轄下的陸海軍之間的矛盾,也心知肚明,也曾憂心忡忡地對首相東條英機說:“難道海軍和陸軍之間真的水火不容嗎?如果他們之間存在摩擦的話,那我們就難以贏得戰爭的勝利。”

日本有兩大派別,互相看不上,爭鬥幾十年,竟因戰敗,而消除仇恨

雙方矛盾大到連天皇都感到寢食難安,一籌莫展,那麼他們的矛盾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還要從幕府時代日本的長洲藩和薩摩藩之間的世仇說起。

在德川幕府時代,日本存在著很多大名,但在這些大名中,比較有實力的一共有四個,分別為長洲藩、薩摩藩、土佐藩、肥前藩。在這四個有實力的大名中,尤其以長洲藩和薩摩藩的實力最為雄厚,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是幕府維持統治的重要力量。

日本有兩大派別,互相看不上,爭鬥幾十年,竟因戰敗,而消除仇恨

但到了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長洲藩和薩摩藩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峻,但相比較而言,長洲藩更激進一些,他提出“尊皇攘夷”的口號,實則上是向以幕府為首的腐朽統治發起了挑戰。

幕府自然不肯坐以待斃,他們先是趁機挑起了“禁門之變”。1863年的時候,長洲藩曾一度控制住了京都的局勢,但在幕府的支持下,薩摩藩聯合其他大名,將長洲藩的勢力逐出了京都。

日本有兩大派別,互相看不上,爭鬥幾十年,竟因戰敗,而消除仇恨

長洲藩自然咽不下這口氣。1864年,他們捲土從來,攻入京都,和薩摩藩支持的幕府發生了一場血戰,最終長洲藩戰敗,損失慘重。

為了趕盡殺絕,1864年之後,幕府趁機又率領薩摩藩,發動長洲征伐,意圖一舉剿滅長洲藩。但此時的幕府,早已影響大衰。同時陷入絕地的長洲藩,奮起反擊,打敗了幕府,並趁勢推動了“倒幕運動”的興起。

日本有兩大派別,互相看不上,爭鬥幾十年,竟因戰敗,而消除仇恨

倒幕運動勝利後,天皇需要借重各藩的力量,實力最強的長洲藩和薩摩藩自然首當其衝,其中長洲藩成為日本陸軍的主導,而薩摩藩成為了日本海軍的代表。雖然如此,但他們在“禁門之變”和“長洲征伐”戰鬥中所結下的血海深仇,卻沒有得到較好的調停和化解,這也使得在二戰中,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彼此掣肘,誰也不願意讓誰佔據上風,討得便宜。

直到二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重新整合力量,兩大藩系不復存在,鬥爭也才煙消雲散。

【《明治維新的國度》、《日本歷史辭典》、《幕府時代的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