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操為何一直只做丞相而不做皇帝?

蘇格拉沒有底789123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人類對權利的慾望無止境,曹操肯定是想稱帝的。曹操作為一個極其優秀的政治家,之所以沒有稱帝,完全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不允許。其實,曹操不但沒有稱帝,在他的晚年,對吳蜀兩國沒再繼續進攻,基本採取的守勢,這兩者是同一個原因。下面咱們來看看當時的情形。

曹操所佔據的中原地區經過多年征戰,民生凋敝,人民苦不堪言,再也無力支撐大的軍事行動。而曹操如果此時稱帝,吳蜀兩國必然進犯,此時的曹魏無力招架。

其次,當曹操基本攢夠稱帝資本時,他本人已經到了暮年,他必須為身後事做打算了,而立儲問題實在讓他頭疼。如果不能確定接班人,當曹操病危或者離世以後時局不可收拾。

另外,即便是接班人已經確定,曹操的當務之急應該是為他掃清障礙,包括以荀彧為首的保漢派和其他世子的勢力,後來事實證明,曹操基本把這個工作進行完了。曹丕繼位雖然小有波折,還算順利。

總而言之,不是非所欲也,而是時局不允許。正如曹操子言,凡是勸進的都是想把他拿到火爐上烤。如果天命在他,他就做周文王。曹操之死立於不敗之地,為他卓越的政治家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中原一條蟲


題主好,曹操死後不久曹丕開始經營魏國,也就是說,最後一步是曹丕走的。不是曹操不敢當皇帝。曹操當時的逾制是超過皇帝的,當他殺死皇后皇子的時候,他一點也不怕。曹操不稱帝有一些原因的。我認為原因如下:

身體因素,對曹操來說,歲月不饒人,曹操中年頭痛(華佗治療頭痛,死於208年,推測出來曹操在208年前就頭痛)。他與這種疾病抗爭了十多年(208-220),身體是其中一個因素。

天下形勢方面,赤壁的失敗,劉備的入蜀,漢中的失陷,天下分為三個部分。曹操怎麼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急著當皇帝,走袁術的老路呢?這是形勢因素。

政治因素當中,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在政治圈裡,他不知道有多少潛在的反對勢力,這是政治問題。

死前幾個月,孫權將投降書交給曹操。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卻置之不理。還是時機不對。關羽失敗之後,曹操就有了條件,但他的生命也就結束了。他一輩子經營的家業都交給了兒子曹丕。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沒有真的投降。雙方都在互相利用。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入關羽營。坦率地說,他希望關羽能轉身和孫權打。--鷸蚌相爭,他來得利。曹操很聰明。歷史事實是關羽不相信孫權的信是真的。最終,雙方都遭受了損失。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和徐晃也是仁至義盡。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仍然假設,如果曹操活得更長,孫權會把兒子交給曹操做人質。220年後,曹操一定會成為皇帝,因為他只有一條路可走。如果他不稱帝,與他戰鬥的大臣們就不會同意。其實,荀彧死後,曹操就決定不回頭,或者說無法回頭了

歡迎不同觀點下方留言


有李行天下


不做皇帝並非不想做皇帝,而是有以下幾點,歡迎大家點評

第一:曹操剛開始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名義是什麼?除漢賊,恢復漢室,打著忠臣的旗號開始的,所以才有這麼多人願意跟隨他,包括他身邊有名的荀彧,荀彧至始至終都是先忠於漢室而後忠於曹操的,即使後來曹操的勢力已經變得很強大了,但是他也明白,其中有些一直跟隨他的部下,不管是朝廷裡面的大臣,還是下面的百姓,都覺得漢朝才是正統,如果稱帝,那就是“篡權”的反賊,得不到人心的擁護了。

第二:曹操救駕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把首都遷往自己地盤許昌,擔任丞相,名還是為大漢丞相的,保證了漢獻帝的正統地位,反而他想幹什麼事都可以去做,借皇帝之名去做,做錯了,那是大漢朝廷的錯誤,沒有誰能說;做好了,則是曹操的聰明才智,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這比他自己當皇帝還要方便。

第三:在曹操奪得北方的大權後,內心還是十分膨脹的,也想著稱帝,那個時候的袁術,兵力財力於曹操不相上下,自以為可以取代漢室而代之,可是結果卻是被各路諸侯追殺,眾叛親離,袁術的結局讓曹操如同一盆涼水澆下來,他更明白,在天下沒有完全統一的時候,大家都想有心想獲得一篇天地,誰先稱帝,誰就各路樹敵,不作死就不會死,

以上幾點可以說明,在當時情況,曹操已經達到了位極人臣的地位,可是依就沒有稱帝,當時的漢獻帝跟傀儡沒有什麼區別,無權無勢,就是一個擺設,可是曹操回頭想想袁術的後果,和當時的實際情況,至始至終,曹操直到死去,一直沒有稱帝。




邸家姑娘


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三國後期有兵強馬壯,無人能敵,可有如此實力為什麼還不稱帝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身份不夠正統

曹操祖父曹騰,是東漢地位顯赫的宦官,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雖然曹操看似出身豪門,但比起袁紹這樣出身“四世三公”的頂級豪門身份還是不夠正統,天下人也不會認可。

2.時機尚未成熟

當時漢朝雖然已經衰敗,但還有很多人期待漢朝的復興,併為之努力。曹操看透了這一點,他常常自稱為漢朝的忠臣,以此掩蓋自己的目的。他用東漢的忠臣這個外表,籠絡民心,很快就召買了不少人才兵馬。這些士兵能夠投奔曹操,就是相信了曹操能夠幫助漢室恢復統治。所以在權衡利弊之下,曹操選擇了安分守己,滿足於現在的情形。

3.漢朝餘威仍在

漢朝衰敗,皇帝軟弱無能,內部有宦官作亂,外部有外親專政。整個混亂不堪,可天下必須姓劉。漢獻帝仍然是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天子,帝王尊稱仍在,同時還受到廣大成員的跪拜。此時稱帝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4.前車之鑑

袁家“四世三公”,門生客卿無數,袁術仗著袁家的地位,袁術就狂妄的將自己稱為皇帝,仍然遭到更多人的聲討,袁家祖輩也差點得到亂臣賊子的稱號。而像曹操這樣精明的人,在當時已經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自然是不想落得和袁術一般的下場。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才使得曹操一直不願廢帝自立,即使自己的野心都快要膨脹出來了。





知涯fight


話說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中屬魏國的土地最大,人口最多,謀士也最多,經濟也比較發達,而一代梟雄曹操佔據天時地利為何不稱帝,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自呂布刺殺董卓以後,各諸侯心懷鬼胎。公元196年曹操迎先帝自許昌並狹天子以令諸侯,自作主公封自己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司空,丞相。而曹操一直到死卻不廢帝自稱為帝。原因不是他不想,是不能!

首先,曹操希望籠絡各諸侯謀士的人心,使其霸業得以完成。眾所周知,曹操愛才,不論是一直與他的為敵的關羽、還有對他恨之入骨的徐庶,他都以禮待之,甚至為了他們,不惜犧牲重大代價。而此時的諸侯謀士大都感恩漢朝,希望光復漢業,如果曹操稱帝,則人心所背。

其次,此時的曹操霸業未完,江山未定。歷代的帝王,都希望祖國統一,江山穩定,而此時的曹操,西防蜀國,南懼東吳。曹操幾次揮師南下,就是希望統一帝國,實現霸業。再次,曹操以董卓為鑑,不想重蹈覆轍。董卓挾天子令諸侯,但其稱帝的野心暴露無疑,在眾矢之的下,各諸侯討伐董卓,而被呂布所殺,可以說是功虧一簣。







細品歷史007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沛國譙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權的奠基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其一生刺殺董卓,鎮壓黃巾,陳留起兵,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制,滅呂布 破袁紹,徵烏桓統一北方。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赤壁之戰後轉而整頓內部,掃平漢中 ,後被漢獻帝冊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公元216年被冊封魏王,名義上是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公元220年病逝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縱觀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波瀾壯闊,威名赫赫,功高蓋主,為什麼沒有稱帝,後世史學家們也頗具爭議。本人也查閱了相關資料後,總結了比較可信的理由有三。

1 可能因為曹操本人出身不好,其又比較沽名釣譽,不圖虛名,只為實權。

2 那個時期想稱帝的大有人在,曹操出於局勢不穩,時機不適,一直不加予妄動,因為一旦稱帝馬上會成為眾失矢的,陷入困境,與當年局勢十分不利。

3 曹操在被其手下群臣勸進時 曾說道: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可見其政治頭腦一直很冷靜。但是不是出自內心,那就不得而知了。


史客不輕鬆


三國裡還是很喜歡曹操的,能夠很好利用手中的資源,殺伐果斷,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曹操發家以來,也是打著匡扶漢室的名頭的,到最後稱帝味道也就不對了,好名聲沒了,還容易落下一個反賊的名聲,有心人就可以再次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殺了他嗎,比如司馬懿,人家臥薪嚐膽了好久呢。

第二,曹操手底下有一大幫人才是衝著皇帝來的,畢竟儒家講究的是忠君愛國,以荀彧為首都是擁護皇帝的,如果曹操弒君,這幫人即便不造反,也不會再為他所用。

第三,時間不成熟,他既要平定蜀吳,還要恢復生產,鞏固地位,畢竟天下統一,自然有人動讓皇帝主政的心思,他得防著,還得鞏固自己的勢力

第四,有必要做這個皇帝嗎,他和皇帝有區別嗎,非要出去挨這個罵幹嘛,他弒君篡位就是大逆不道,如果做丞相就是大大的功臣,本來就已經說一不二了,在乎那個虛名幹嘛,曹操可是很精明的,犯眾怒圖虛名沒好處,不幹,不幹!


口嗨歷史


曹操剛起兵的時候正值亂世群雄起,剛開始他的實力並不是太強。直接稱帝的話就會引來無邊的災難,所以他不敢直接稱帝。(如果他稱帝的話,就會像袁術一樣,引來八方討伐,最終兵敗身亡的下場。畢竟當時他沒有擺平各路諸侯的實力。)但是如果把天子掌控在自己手上,自己就是中央王朝。自己對各路諸侯下的一切命令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會變得理合法, 所以他藉著大漢丞相這個名義代天子討伐不臣,在老百姓的眼睛裡,他就是名正言順的進行平亂戰爭。恢復天下的穩定。有利於民心歸附到他的手上。(這就是他只做丞相不稱帝的原因。)

第二,當時天下老百姓仍然認為400年的大漢王朝才是他們真正的正統皇室,在天下民心只認漢朝的情況下,曹操如果敢貿然的篡權奪位,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官逼民反,給外部的敵人留下可乘之機,所以曹操不敢。 還有一個也是曹操自己的原因,當了一輩子的漢臣。 他對皇帝多少還有感情,也不忍心自己終結這個效忠了一輩子的王朝,所以他選擇了發展經濟安定百姓,通過二十幾年的苦心經營,讓老百姓認可了自己家族的統治地位,從而為兒子取代漢朝奠定了基礎。

曹操這個人是千古的奸雄,得天下的難度比朱元璋劉邦他們大了太多。他出身不好,只是太監的養孫。在當時世族當道的年代,這樣的身份得不到他們的認可,故而他創業,要比一般人困難了很多。當時是內部國家分裂,外部北方蠻子虎視眈眈,花了20多年的時間,他終於統一北方,這也和他善用人和不服輸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值得後人去佩服的地方。(千古功過任由後人品,黃泉沙場,再決天下風雲變幻)希望更多的歷史資料可以讓我們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曹操。

`


楚之南風繁花盛開1


南風歷史時刻,”噠噠噠”

眾所周知,我們的曹老闆是三國當中實力最強勁的大魏集團的董事長,天下九州得起六,佔據了巨大的市場,原料,生產,包裝,出倉,一條龍服務,附帶,出生,學習,長大,下葬,等等,可見其雄厚的實力。

但就是這樣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稱帝,到底是腫麼回事,南風帶大家探討,探討。

首先,年少的曹操是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好青年,無奈生活太苟且,沒有路費,去不了遠方,所以只能一點一點的籌集路費。

他曾經擔任過洛陽的北部尉,抓管違法亂紀,曹操剛到職,造赤、紫、青、黃,綠五色刑棍,明晃晃排列在衙門兩側,“有犯禁者,皆棒殺之”。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跟我讀這個字念,剪)瞧不起他這套,仗著自己上面有人,根本不放在眼裡,結果被曹操亂棍打屎。

可以說曹操從一開始,就一直想做一個治世的能臣,而非亂世的奸雄,甚至刺殺過董卓,奈何世道太苟且,他不得不屠龍少年變成了惡龍。

只不過他的祖上世代為漢臣,自己受的又是忠君愛國的儒家教化,內心深處對大漢還是有點眷念的,這間接的影響到了他沒有在最後關頭,代漢自立,而是把這些項任務交給了他兒子。

第二點原因,如果說曹老闆是大魏國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那麼荀彧就是大魏國當之無愧的CEO了,這個老夥計可是為大魏國,打過仗,負過傷,哪怕兄弟都走光,我依然挺你曹孟德。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卻是堅定不二的漢臣,荀彧出身望族潁川荀氏,這樣家庭出身的人,都有些死腦筋,像孔融啊,崔琰啊,楊彪啊,他們都是一根筋,只認漢朝的皇帝,並且相當自戀。

面對這種情況,曹老闆能怎麼辦,他也很無奈啊,於是只能忍痛唱著,“挖個坑,埋點土,數個一二三四五,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種啥都隨意。”

眼前的危險是解決了,可背後的呢,曹老闆是個十分謹慎的人,甚至謹慎的過頭了,他開始胡思亂想,連這個能在一起搓背的好兄弟,都是忠心於大漢的,誰知道朝廷裡有多少像他一樣的人,所以曹操終身沒有稱帝。

最後,在曹老闆之前有人有過稱帝的想法嗎,有的,董卓仗著自己人多勢眾,準備稱帝,結果嗝屁了,袁術已經稱帝了,屁股還沒熱乎呢,就陪董卓下棋去了。

所以當手下勸他稱帝時,曹老闆搖了搖頭,默默道:“我還有個五歲的女兒,答應我,給她一個完整的家。”


南風愛看書


曹操晚年想做皇帝嗎?肯定是想的,畢竟已經統一了北方,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才抵擋住了自己的攻勢,雖說赤壁之戰的失利,導致統一南北的時間往後推延了,但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也就是時間問題,三國時期的南方發展潛力比北方還是差很多的。那麼為什麼曹操一直沒有做皇帝呢?

內部不穩

曹操內部對於稱帝一事也不是鐵板一塊,作為曹操手下第一名臣的荀彧來說,稱帝一事就是不可逾越的。沒看見曹操只是先以稱王做出試探,荀彧的反應就那麼強烈嗎?除了荀彧是忠於漢莎外,還有大批的關中士族,想要阻止曹操稱帝,這些也不見得是為了漢獻帝,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著想,漢室的衰落已經不能避免了,而如果曹操稱帝的話,那麼必將產生一大批新的權力階層,曹操曾三次頒佈“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導致這些世家大家對於曹操稱帝一事還是很牴觸的,怕曹操稱帝后,失去現有的權力和地位。所以世家大族才將寶壓在曹丕身上,可以看到三國後期和曹操打天下那幫武將後人,除了世家出身的外,再也沒有佔據關鍵位置的了。

外部因素

赤壁之戰後,曹操先是致力於消除南征後患,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多次大敗關中聯軍,之後命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在兩年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平定涼州之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軍猛攻濡須口,擊敗孫權,但是由於長江天險的原因,無力擴大戰果,於是答應孫權求和,並允諾重新結為姻親。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出蜀中,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奪取漢中,曹操率兵來援,但是由於劉備堅壁清野,最後無功而返。

建安二十四年9月,發生了那件著名的大事,關羽提兵出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如果不是呂蒙白衣渡江,致使關羽敗走麥城,最後失手被殺,三國的格局可能會因此而改變。

可以看到,連年征戰的情況下,曹操沒有精力去準備登基的事宜,所以才會一直將稱帝一事後延。

除了外部以及內部因素外,還有一點就是,曹操已經老了“壯士暮年”,心裡的念頭可能已經淡了,年輕時曹操曾立過誓:終身為漢臣。可能也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善始善終吧,畢竟這會稱帝與否已經不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